客观评价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1、
(1)、历史学家,文学家李敖: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2)、他同鲁迅其实也没有什么恩怨,至少没有当面的恩怨。
(3)、「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4)、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
(5)、胡适经常搞演讲。有次他在一个大学里做演讲时,经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等到他说自己的观点时,就在黑板上写了“胡说”,全场笑翻。胡适一旦聊嗨了,拉都拉不住。据季羡林先生回忆,有一次开会,胡适声明了要提前离席。开会的时候,有人谈到了《水经注》,成功引起了胡适的注意。这就类似于,对一个追星girl谈起她正在拼命追的idol。胡适宛如打了鸡血,口若悬河地聊了起来,完全忘记了提前离席的事。胡适不仅自己能侃,还不介意别人侃。他交友广泛,经常有人去找他。就算只是学生去找他,他也口称某先生,面带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如果有人去他家里高谈阔论,到点了还赖着不走,他也绝不赶人。
(6)、只是,蒋介石对于胡适的批评大多充耳不闻的,因为作为领袖,其自有个人的治国理念在也。但是,不听归不听,还是很尊重的,至少表面上是很尊重的,这从这幅挽联上也看得出来。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也正是因为胡适先生终究还是诤臣吧!
(7)、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他把魂魄留在了孤悬的海外,至今无以回归故土。
(8)、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有上册没有下册。胡适变成了半部书先生,永远只有上册。著名学者梁漱溟,在其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专门谈到此问题:“他(胡适)的缺陷是不能深入,他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卷上,卷下就写不出来。因为他对佛学找不见门径,对佛教的禅宗就更无法动笔,只得作一些考证;他想从佛法上研究,但著名的六祖慧能不识字,在寺里砍柴,舂米,是个卖力气的人,禅宗不立语言文字,胡先生对此就无办法。”
(9)、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10)、“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高又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后一步是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容易先走上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11)、而也正由于徐志摩的这种唯我主义,才使得他的第一段婚姻变成了一个悲剧。徐志摩一向都是想做什么便去做的,只图自己的喜好,别人喜不喜那是不会理会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的原配张幼仪便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女人,她什么都没有做错,错就错在徐志摩的性格。
(12)、▲黄侃(18003—190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
(13)、这个牛兰可不是普通人,他叫做雅各布·马特耶维奇·鲁德尼克,是共产国际国际联络部在上海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负责转送各种文件和经费等。
(14)、厚道如胡适,他一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他知道看人脸色的难受,所以从来不肯在人前甩脸子,让人难堪。
(15)、以至于当时人们见面,开口就说“我的朋友胡适之……”
(16)、鲁迅曾有两次骂胡适骂的很厉害,都是有原因的。
(17)、当时蒋梦麟校长在北京大学讲了一段法国“后一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安心读书,不问国事。结果胡适说了一句“打仗三日就亡国”的谬论,被北大学生哄下讲台,抱头鼠窜,以后很少在北大公开场合露面了。但其观点痴心不改。他说这是受蒋介石“现在不能打”观点的影响。看来,胡适一介书生也是马屁大王。
(18)、蒋介石在日记中又表达了自己对胡适不满,“盖棺论定。胡适实不失为自由评论者,其个人生活亦无缺点,有时亦有正义感与爱国心,惟其太褊狭自私,且崇拜西风,而自卑其固有文化,故仍不能脱出中国书生与政客之旧习也”,“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19)、俗话说的好,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
(20)、我渐渐明白,世间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下流的事莫如把生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2、
(1)、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徐宗勉: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
(2)、胡适批评国民d,从广州国民政府的孙中山,到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直到勿忘在莒的蒋公,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胡先生对这个政权还是一直抱有希望的,他的批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国家做个诤臣,为政府做个诤友,既然是诤,那么显然不是完全的反对,更不是打倒。这样的姿态,也就让一些刻薄的人说成是“小骂大帮忙”,因为客观上显示出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了。其实骂国民d凶的李敖,又何尝不是当年台湾的民主橱窗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需要以自己的理性,坦率地表达他对国家的看法。胡适先生对国民d,骂是真骂,挺是真挺,没有为了政治目的而扭曲自己的真实想法,相比较国共双方的宣传家们,实在是要高出许多。
(3)、她像所有的中国母亲一样,为孩子付出了太多。
(4)、胡适的影响岂止于一个学科的范围,实际上他对整个中国现代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这便是为什么直到如今我们仍需读胡适。
(5)、就算后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在充满多少批判的声音,但是他作为一个归国学子,并且将我们国家的教育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是能够给予肯定的。
(6)、胡适因为提倡白话文,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即便面对人们的讥讽和谩骂,他总是回击的温文尔雅,从不对别人人身攻击。
(7)、在“辉煌六十年”不绝于耳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个人,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他不断变化的评价。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8)、胡适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胡适在“欢迎新院士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蒋介石送去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可以说,这是蒋公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胡适的一生进行了知根知底的评价。同一时期,国内忙于浮夸风之后的恢复生产,忙于新一轮政治运动准备,对猝然去世的胡适早已失去了继续批判的动力。新文化运动另一著名人物鲁迅早已被钦定为神,成为思想斗争的利器,而被贴上反动标签的胡适不再是新文化领袖,学界宗师,他已经销声匿迹,被世人遗忘。
(9)、当时“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出一个运动,就是“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理由是政治犯在监狱中遭到恶劣待遇,目的就是为了营救牛兰。
(10)、于是这个新文化的楷模,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
(11)、毫无疑问,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更在思想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被人称为“十项全能文坛巨匠”。
(12)、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在胡适看来,中国被传统政治文化统治了二千多年,个人被彻底扼杀,造成了中国的僵死和落后。
(13)、在学习完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胡适的内心世界触动很大,直接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可以说,西方世界的“人类进化论”和“思想存疑论”成就了他整体的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础。在《胡适文选》中,他曾经这样表示:
(14)、总是在政界、学界穿梭忙碌,在这个会场那个沙龙之间来回折腾,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沉浸在书斋里面,静心专注的做学问。
(15)、胡适在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夹在几个媳妇中间经常受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成为母亲的指望,她苦心孤诣地培养他,在点滴小事上打磨,帮他择取老师,付给远高于一般学生的费用,极其难堪地帮他争取读书的费用,后来胡适出国读书,一去就是十年,她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寂寞不说,有次得了重病,还特地不要让人告诉胡适……
(16)、胡适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和民主人士,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7)、一方面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是报答妻子的尽孝之义。
(18)、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来。在实践方面,他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并先用白话文翻译欧洲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都德、史特林堡等不同国籍的著名作家的作品
(19)、很明显,这些话有很强的主观性,烙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不仅与胡适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也不符合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话语环境逐渐宽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逐步放开,胡适的著作很快再度出版,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不过,十年后再版的《辞海》似乎仍有顾忌,关于“胡适”的词条虽内容有所增删,但仍保留了原版基本评价,如“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等。
(20)、就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伪装成胡适的信件,大骂北平监狱就是人间地狱。
3、
(1)、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蒋介石任命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希望利用他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为抗战进行积极的宣传,同时巩固中美两国的关系。
(2)、在民国的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样多情,也不像钱钟书那般骄傲,他宽厚、善良、真诚。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每到周末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他对社会各界人士统统欢迎,就连小贩也不例外。
(3)、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高的学术研究,在学术思想人格上作大努力。
(4)、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批判,或者是说评价我们仅仅能做的,应该只有是去阅读他们的作品,或者是阅读当时的历史记载,而而不是凭借这些历史记载的东西去批判别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受到人们欢迎的。
(5)、让他们静静地安息于辽阔的天地之间,继续行走于另一程旅途之上,热爱着曾经的热爱!
(6)、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认识到白话文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白话文的写作。但是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异常激烈的反对。胡适与黄侃对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争辩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7)、1955年,中国大陆开始针对胡适的一系列观点进行驳斥,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不过,毛主席还是托人给自己曾经的老师胡适:
(8)、「这句话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9)、这是因为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10)、罗尔纲说他「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11)、北大孔庆东教授评价胡适:“胡适参与了很多开风气的文化事件,有他应该肯定的历史地位。但其学问才华品德都是三流的,无一句超过普通教授水平的话。年轻时被学界蔑视,后来老前辈死光,他又勾结官府,残害学生,被老蒋当做玩偶利用,名气大了起来。近年大陆的果粉汉奸暴增,找不到精神领袖,就把这个瘪三捧了起来。”
(12)、全国人民抗战的情况下,胡适受到影响,被抗日军民的悲壮惨烈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其心态为之改变“由求和到可战”,“和比战难百倍”。甚至亲日分子曹汝霖都认为中国必须与日本拼一场。
(13)、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1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15)、有一阵子据说老蒋有意让他来参选总统,胡适居然还信以为真的乐呵乐呵了好一阵子,你说他哪里能在做学问上有什么深入、突破!
(16)、读过蒋先生日记的人都知道,他对胡适先生芥蒂很深,留下了很多记录。可是他率领‘百官’为胡先生送葬,还有如上被研究领域认为基本上算是客观公允认识深刻总结到位的评价(当然也有少数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的挽联,这也成了政坛学坛的一段佳话。对几十年前历史的讨论,请公允看待,因为我们大陆在改开之后对胡适先生的评价已经基本上是予以肯定的了,上网随便写出“胡适”两字之后,读后你就会认同这个说法。。
(17)、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18)、一生坚持“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集大成者之一。他温和理性的风度,坦荡光明的胸怀,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充满绝望斗争的中国,的确是一种异数。
(19)、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镕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20)、「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4、
(1)、在鲁迅看来,胡适加入同盟就是同路人,怎么在关键时候窝里反?就是个叛徒。骂叛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客观评价胡适是个什么人物【文案6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