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的人很可怕精辟79条

学哲学的人的特点

1、学哲学的人的特点是

(1)、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2)、哲学教育的本质,是把人的格局打开。一个人的格局打不开就像一个动物,天天在七情六欲、各种情绪之中,这是很悲催的。

(3)、渊博的学识、深度的思想、有趣的灵魂,让大众第一次感受到一位哲学教授身上的魅力。有关社会议题发言,他总能以大众能够接受的角度,有力地、准确地传达出一些作为哲学家会思考的、不特别晦涩但有一定深度的观点。他并不在意观点是否新奇,更在意观点的价值取向是否能为大家带来思考。他言辞中肯,真诚热烈,网友们纷纷感叹道:“第一次被哲学毫无防备地温柔击中”。

(4)、在孤阅以往的经验中,一些社会人士对身边物事颇有观察思考,但又在个人知识范围内遇到思维瓶颈,想要进一步深入时,往往就需要专业人士领路,而孤阅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5)、PZH:那篇文章下面有张配图,是某学校有个学生向校领导写了一封匿名信,说学长、学姐不应该举止亲密,有伤风化。是这个契机写的随笔。但因为文章不是我写的,我也不可能替作者说话。

(6)、在孤阅格致学院院长韦腾捷看来,人文博雅本就是很难以“有用”定义的知识。格致学院以“分析哲学课程”为主要产品,以培养学员的逻辑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咋听上去,很难第一时间想出“这东西有什么用”。

(7)、拿自己和周边人事打趣,算得上孙周兴不自觉的乐事。不久前的一个周一位台湾学者在云通楼报告厅做完报告,孙周兴致谢总结,“难得今天是周末”,在座者无不窃笑。他似有所感,转移话题怪起麦克风来,“同济设备不大好,自从我不当院长以后越来越差……”笑声终于抖落一地。

(8)、我们去翻阅很多大家,名家的回忆录,大多会提到几句哲学,那就是他们对人生这场游戏的总结,虽然了解了规则并不意味这你会玩好这盘游戏,但是起码,你会掌握这个游戏的方向和结果。

(9)、我们这儿呢?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我把它叫做“过度学习”:在不该拼命读书的年纪拼命读书,而一旦成功考进大学,就觉得“我终于解放了”,就不再读书了。实际上大学里才应该拼命地读书啊。你们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该拚命读书。所以我们完全搞错了,我们在不该读书的时候读了太多的书,到了大学里反而不再读书。

(10)、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1)、人们都听过“索罗斯”的大名,却很少有人知道,索罗斯是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波普尔的学生。索罗斯在成功之后设立了一个开放基金,就和他与哲学之间的这段渊源有关。

(12)、或许在大部分人眼中,哲学是“贵而无用”的奢侈品,令人望而生畏。许多中译本更是艰深晦涩,于是,在阅读之前,人们常常会给自己预设很多障碍,迟迟难以翻开。但刘擎教授的新书《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或许是一把带你走进哲学世界的金钥匙,为我们打开思考的大门,让我们逐渐清醒,开始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而活,如何去适应新的社会秩序。

(13)、GQ报道:除此之外,哲学怎样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来?比如校园中可能有条例与秩序、自由和规则的界限这些问题。

(14)、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各种价值的排序自然也不同,比如有的人会觉得安全感特别重要,有的人则更看重自由,所以当公共的标准答案消失后,你要自己找到一个可参照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塑造,并非今天我多看了几本书,就可以把价值观的结构绘制出来,它是需要经过各种探索、尝试、失败、修正等经验累积,或是与你的同伴们一起进行讨论后,慢慢形成的。所以,在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因为它有很多冲突和矛盾的地方,但同时,它又是值得去努力的一项事业。因为寻找美好人生和价值的努力过程,也是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

(15)、知识对人来说固然重要,知识所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和技术问题。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道德,道德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方向错了,知识就变成无用或者成了反作用。所以道德对一个人十分重要,堪比生命。知识和道德相结合,才使人如虎添翼,威力无比。没有道德导航的知识,可能是助纣为虐或者是无用的别名。人宁可没知识,但绝不能没道德。道德是生命的意义,是生命的价值。

(16)、中国哲学所追问的问题,侧重于人生、处世和伦常方面,关心的是天人关系,人生价值,家国问题,将“道学问”与“尊德性”紧密结合,关注“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重视对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而西方哲学更侧重于追问宇宙,探索理性,关注认识对象,思考“罗格斯”,更重视科学的抽象思维。儒释道三家皆如此。

(17)、刘擎:我还是会选马克斯·韦伯,我觉得韦伯他是有预见性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就对整个现代社会提出这么大的、比较系统性的诊断。今天很多技术、生产、市场已经超过他当时的时代,但是很多核心命题、核心问题还是相同的。那么,在100年以后,他来看今天这个世界,特别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他会有什么想法?这是我很想了解的。

(18)、这种的矛盾体,没有真正领悟到的人,是永远弄不明白的。

(19)、GQ报道:观同学售卖女权主义理论,也从女权主义者的姿态之中捞好处。对那位被性骚扰的粉丝,观也是先用女权和左派理论搭讪,熟悉后贬低、骚扰。这个中学生圈子似乎有某种知识偶像迷思?这些“主义”与“立场”为何吸引他们?

(20)、中国哲学更注重哲思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把格物、认知、修养、体悟、做事等密切结合,极高明又道中庸;西方哲学更注重理性推论,逻辑演绎,经常离开实践而进行纯粹的哲学思考。其抽象的理性思考往往与实践离得很远,思维与实践分离。

2、学哲学的人很可怕

(1)、当所有人还在为世俗的表象忙碌的时候,你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意志了。

(2)、所以这个事情很怪异。我以前一直认为哲学是成人的事情,不是少年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哲学的思考总是跟我们的生活当中比较阴沉的、比较痛苦的、甚至比较悲伤的经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彻底的哲学思考是跟生死的思考、关于死的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

(3)、我不知道七宝中学是不是这样,单说我女儿。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她小学时候特别喜欢写作,喜欢“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是人的天性之人都喜欢讲故事。但两个学期下来她就失了兴趣,因为老师总是否定她写的文章,说她没有跟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把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跟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然好,但小孩子还吃不消,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可能理解十分抽象的概念。现在她只好画画去了。

(4)、从体量上看,一万元不算奢侈:数百小时的课程时长;覆盖阅读、写作的训练体系;配套的英文阅读材料,仿照政治家辩论的课程活动,都直让人暗忖:这岂是玩闹,分明是受苦。

(5)、哲学家福柯曾经说过,精神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分类的社会功能,它其实是历史的产物。

(6)、除哲学社之外,他不太愿意自己被群体的标签代表,比如近日视频网站Bilibili发布“献给新一代的演讲”的视频——《后浪》。PZH没觉得对群体的骂声落在自己身上,也继续在B站上看动画。他认为《后浪》是广告,向外展示平台并强化用户群,“意识到它的话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为何会产生效果,那我就可以与它话语的作用保持距离,我就一定程度上能进行质疑和反抗。”抽开反思的距离来看视频所说,“年轻一代正处在一个拥有‘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的时代”,“谁选择?选择什么?为何一定是‘选择’?有钱的用户群的选择,选择消费,一句话概括就是去政治化的消费主体。”

(7)、至于别的希腊科学,比如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早就被抛弃了。但是希腊人创造的几何学和逻辑学至今依然还在使用,同学们还在学习。另一个东西是民主。希腊人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个“民主制度”。什么是民主制度呢?民主制度就是讨论的制度。凡事都要大家来讨论一下。在讨论的环境里面产生了语法,产生了修辞学,产生了哲学。初的哲学家是教人说话的,也差不多像一个律师,意思就是“我说不过你,那我请个哲学家来对付你”。哲学一开始就是强调对话、讨论和雄辩。

(8)、现在网络上面有很多逻辑图像之类的都相当普及,可以了解懂得一定的逻辑图像的还是有基本的潜质的。

(9)、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身边人每个人的相处,如何推进自己前进,推进世界前进,获取真正的幸福快乐的开心,灿烂的微笑,等等,全息的性的教育形态。

(10)、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表面上好像是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法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

(11)、所以,真正有才华的人会启动其“判断力”,对人类面临的一般问题能做出正当的判断,对人类一般行为法则能够承认,知道如何正确区分何者“能为”何者“不能为”,何种“该为”何者“不该为”,随之能够“自我立法”,杜绝做“不能为”“不该为”之事,而对“能为者”尽其力做好,对该为者尽其才达于至善,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才华。

(12)、GQ报道:你说国际部的男生主流是不支持女权的,有男权社,里面发表厌女言论、排挤你。在同样的结构性背景之下,你跟其他同学甚至是男权社这些同学此前接受的教育差异不大,你们的想法差异来源是什么?你为什么能从中逃脱?

(13)、PZH:都有吧,有时候我必须得说点什么,不然我看着大家都在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特别生气,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笨,应该换个角度想问题。

(14)、GQ报道:你提出聊饭圈,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15)、我自己没怎么受到不能早恋的压力,可能因为太特权阶层了。上初中之前我妈说,要有小姑娘喜欢你,你要注意,也没太说别的。高中以后就没人跟我提这事了。对早恋的抵制很大程度上跟学习有关,上学有明确指向性,比如为了中高考,其他东西没办法被纳入这种价值体系中衡量。按照哲学或者神学,我们戏称高考是“弥赛亚时间”,是“审判日”,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那天服务的。但我本身是国际部的,不用参加高考,所以时间方面会更有弹性。

(16)、我肯定是要想办法以后怎样去帮助别人,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我上大学是为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人”,文科知识分子很多有这样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观点。生活在北京,已经决定了我有怎样分配时间的方式、接触怎样的人和学术资源。我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即便这样,我已经超出许多同龄人很多很多了,这种意识时刻要求我更有社会责任感。

(17)、哲学知识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因为它基本上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理,所以它体现的是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从,万象表现中凝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理解里会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弄懂。他要求的是比较全面的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研究,所以总体来说就有点呆板。

(18)、很多人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但做人的水平并不高,没有格局,没有担当,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利他无我,无法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守中,清静无为,等等,他都做不到。为什么?根脉打不通。

(19)、张益老师:没错。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层面呢,其实也让我很焦虑(苦笑)……就是实用技巧性的书籍。

(20)、哲学的风向就是时代的风向。一个时代的哲学集中了这个时代的全部内涵和追求。

3、学哲学的人是什么样的

(1)、阿信:那老师您是基于什么样的契机走上出版人道路的呢?

(2)、PZH:启蒙这个词比较高傲,有一种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态度——我有知识,你没有知识,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识,并且把自己树立为一个有知识的主体,被阐明了的主体。康德在《什么是启蒙》里说,启蒙是一小部分人公开地用自己的理性带动更多的不会用理性或者只会私下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上使用理性的人。所以它预设了不太对等的权力关系,是很家长式的关系。

(3)、所以哲学带来的问题意识对于校园生活的影响,在我这里就是敢于反思,敢于提出质疑,并且质疑不能只是情感抒发,还得做出合理论证,有明确的提案。文章发出后肯定还需要线下跟校领导直接交涉,但文章本身的舆论压力是有一定影响的,至少带动了全学校的人一起讨论。

(4)、GQ报道:哲学社社员认为“启蒙”是对哲学社工作的一种概述,“尽管觉得‘启蒙’这个字眼太过高傲而绝当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词?

(5)、PZH初中开始关注时事,一次浏览国外网站后,他想了解政治体制的基础,便看启蒙时期政治哲学家的书,发现无法在空中楼阁里谈自由民主,哲学家谈论这些的差异性来源于对人的认识的差异,此种差异又依托于更深的形而上学的差异。高二开设的哲学课沿用高考体系下的教科书,PZH觉得唯心主义不应该像书中所说那样,于是从康德看起,顺带往回翻政治哲学书,又看德国古典哲学、后现代哲学,再重新读马克思、拉康、黑格尔。他通过原著和二手文献串联知识网络,梳理哲学史,听讲座并跟人交流,也组织线下授课。

(6)、张益老师:差不多也就初二左右,刚刚开始接触历史这些课程。

(7)、2017年,念高二的PZH与一位同学从学长手中接手哲学社,出于“功利”的初始动机——申请国外大学需要体现为喜欢的学科做过事情,他想学哲学方向。因户口问题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PZH在国际班就读并准备留学。之后他试图通过哲学社构筑社区,强调集体的努力,这跟独自学哲学的“孤独感”相关。高二时他常窝在教学楼一间小屋里看书,寡言少友,“并不是因为我孤单才去找哲学,而是哲学一定程度上造成的孤单。”支持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让他不被一些同学所理解。

(8)、有一个法国哲学家解释过,为什么法国的中学生必须学哲学?为什么法国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哲学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他认为,就像游泳需要教,思考同样也是需要训练的,批判性的思考需要训练。

(9)、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追求具体化,发明了“反诘法”。

(10)、他不知道世界上什么被需要,也不知道需要什么,不会体会别人的需要,也不知道这个社会发展是哪些力量在支撑,也不知道这个国家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民族发展需要什么。

(11)、阿信:是的,阿信其实并不是很喜欢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12)、哲学是现代社会,人们尝试获得时代参与感的一种努力。

(13)、而其他人文类学科,也多少经历着类似的质疑:历史、文学、新闻、社会学……在不了解它们的人看来,人文社科似乎能统归为“万金油”:看起来好像什么都能干,但具体能做什么?象牙塔之外,有适合它们的工作吗?

(14)、我们要意识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本身脉络变化有一定的偶然性,大卫·哈维(DavidHarvey)在《后现代的状况》里面就说过,即便是1960年以后的资本主义(他称为flexibleaccumulation灵活积累)也和短短几十年之前的资本主义(Fordism福特主义)有很大差别,并且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contingent)的。所以要承认资本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困境,即使要强调文科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也没办法再做一个怀旧的保守主义者,因为怀念1980年代没有意义。

(15)、现代是一次转折,是现代理论或者所有理论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刘擎的现代思想讲义的一个基础概念。正是有了“现代,变了”这个事实,诸多理论才生产了出来。马克斯·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弗洛伊德开辟精神分析学;鲍曼用大屠杀几乎代指现代性及其病理,种种都是围绕“现代,变了”这一核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便可以观测到这一合理性,生活瞬息万变,加速度无处不在。在如此疯狂和迷乱的世界,个人难以寻找到他自己的本质和守望。这一生活现象反映在哲学中就是——“现代,变了”。

(16)、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7)、PZH:我不是很喜欢做未来的规划,会觉得到时候再说。我不是很喜欢讨论这种比较悬的问题,或者特别个人的问题。个体的形成没有办法离开社会性,我也是在逐渐探索社会的过程中可能逐渐形成了自我的人格。

(18)、哲学既不教人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算术之知”,亦不求解“太阳晒石头热”这样的“物理之知”,它只引导你探索真知何以为真知,即一个能称之为“真知”的“知”何以为“真”的标准或“道理”,因而,哲学的知识乃是对“真理”之判准的探索,它实际上已经内在地转“知”为“智”了。

(19)、批评环保少女格雷塔(GretaThunberg)也是信息污染的一个例子。我们应该是同一代人,你如果去看她的很多原始演讲稿(而不是营销号篡改或者扭曲过的版本)就可以看到她的观点很明显,就是相信科学家、呼吁(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在环保方面下更多的努力。因为西方很多国家企业和资本的势力比较强硬,比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并没有在环保方面进行明确或者有效的立法。而99%的科学家都告诉我们,全球变暖并不是瞎编的,如果我们再按这种模式过几十年,地球的生态和气候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可能很多岛屿和国家就都沉没了(格雷塔所在的瑞典可能就是其中一个)。

(20)、同济人文学院教授张永胜写过一篇《哲学农民孙周兴》,正是借这个词称道他在哲学领域的辛勤耕耘,“且不说他的这个‘夫子自道’与海德格尔对大地和农人的推崇有无关系,农民性格的大的特点就是不信邪,同时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4、学哲学的人很厉害

(1)、在同济大学哲学系有一个状况很奇怪:本科生每年只有少数几个人报考我们哲学系;但考我们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就多了,大概3至5个考生里录取一个;博士就更难考,我们今年招16个博士生,一共130人报名,比考大学难多了。本科没人念,博士挤破头。国内其他大学的哲学系也是这样。为什么愿意读哲学的成年人越来越多?我自己今年招一个博士生,年龄比我还大些,特别好。

(2)、我们所学的知识抱括哲学在内,全部都是为用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为社会服务的。不是为标榜自己,满足一点可怜的虚荣的。更不是把哲学当成抬杠的工具显示非凡的口才,把别人说的闭口无言,没有退路,以显示胜利者的威风。

(3)、哲学教育是一系列思想体系合一的境界。从字到人,到事,到理,这是一个系统,它是完全运行起来的。

(4)、2018年12月1日,孙周兴(右)领取2018魅力人物奖项

(5)、PZH:做这种generalization(概括)一方面我做不了,因为我认识的青年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差异小,所以我既不会做乐观的,也不会做悲观的评价,可能更多还是会关注理论方面,更基本的社会结构方面有没有新的可能性。这个就是齐泽克说的,一个资本主义以外的alternative(可供选择项)。

(6)、在生活中对书有着比较饱满的热情,喜欢看书爱好看书,和书籍做亲密的好朋友,并且反复不断的进行挑选。

(7)、孙周兴印象很深,去年汉堡G20峰会期间,有一个“千人行”(1000GESTALTEN)的行为艺术表演,他认为是一个伟大的作品。200多个艺术家在网上发起民众参与,共有千人之众,都扮成灰色灰脑的僵尸,在街上走了好几公里,后脱去伪装。“我想这个作品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没有个性的人,都变成了僵死,你们20个国家元首讨论的政治跟我们有关吗?我们在哪里,我们每个个体在哪里?我们的政治呢?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太有力量了。这就是博伊斯的当代艺术。”

(8)、字的背后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概括。文字懂了,文化的密码就打通了。

(9)、这是孤阅在CCTalk后台的数据,代表曾经有40万个ip在孤阅的课程内学习过,比起市面上许多大卖的课程,这个数字并不算多,但如果从课程单价计算,孤阅的流水相当可观。值得一提的是,据孤阅市场总监周林提供的信息,在去年线下教育因疫情大幅凋零时,孤阅从来没有亏损过。

(10)、只有学会哲学思考,才能说会思想。会思想的特征是通过思维的逻辑抓得住问题的实质与根本。好思的人也会胡想乱想,但他的思想可能并无逻辑,而哲学思维的逻辑训练,主要的是培养思想之“务本”的能力。

(11)、PZH:很多时候采取的是一种看起来普遍的形式,比如有时候我比较自私,比较喜欢撒娇,不太愿意承担责任,也不太会做家务。从小我爸不怎么管我,一般都是我妈管,比较溺爱。并且女生在性别歧视语言之下,可能从小性格要么坚忍要么自卑,男生从小比较滋润,可能自大一些。如果追溯性格特点如何产生,会找到一些特权的痕迹。这些议题说严肃可以很严肃,但是也很日常。

(12)、这就是《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也是我们谈论哲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曾经变化着、正在变化着、未来也将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理解变化着的理念,变化着的真理,就是理解我们自己。正如刘擎曾说的:“现代思想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属。每一个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都应该理解它,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做出反思。”

(13)、同样,叔本华所谓的痛苦,也不是人生无法继续的理由。而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差可能,在其中预言了一切的苦难,当你有了哲学的疫苗,再大的苦痛,也可以勇敢的面对。

(14)、PZH:我住海淀,初中去西城上的学。海淀是大家都在学奥数,得上好多课外班,一些讲海淀黄庄的报道基本就是我们的生活。后来小学同学里大概有一半都出国了。我小学过得确实很累,会抱怨应试教育。但是后来觉得不能孤立地分析应试教育本身,得把它和更深刻的社会结构问题一起分析。很多人说高考是相对公平的方式,我会支持这个说法,但不代表我觉得高考是好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一些更深刻的变革带动教育变革。

(15)、在孤阅团队的宏愿里,他们希望自己可以作为文凭之外,人们互相识别的标签:“希望当大家听说某个人上过我们的课时,会说‘哇!难怪他那么厉害!’”

(16)、在刘擎看来,这个时代下,每个人生活中面对的信息大量且纷繁复杂,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简单加工,去伪存真,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思维方式,而好的思维模式就是一些学科理论,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等都适用。但这些思维模式都太过于专业,对于学科知识零门槛的普通人而言,门高略高,因而,需要有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为大家提供方法论和工具箱,如此,在面对特别复杂和纷乱的生活时,能够让重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掌控。但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风险,为了让大众看看可以易于接受,让人们可以广为流传,因此便会忽略和牺牲了其中学术的严谨性。

(17)、但是宗教的一切可能都依赖于信仰,这样一个超脱的前提,在现代这个社会之下,信仰二字,坐实了不简单。王德峰教授曾经提出“信仰的前提是谦卑。有了这个谦卑的人生态度才会信仰”

(18)、多年前,孙周兴便开始涉猎艺术现象学,从瓦格纳到博伊斯再到基弗,串成一条线,均在发掘民族传统神话和神秘主义元素,重新激活当下的神秘感和意义感。这块研究带给他很大刺激。“艺术不再停留在绘画、雕塑等传统样式上,而是被赋予新的要求,就是对技术世界进行抵抗和反思。当代艺术发展了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就是哲学艺术,新的样式一出来,艺术一下子扩展了,变得很有力量。”

(19)、PZH: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里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需求体系是被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偶像也是一样。一套成熟的造星工业专门生产偶像,人甚至可以看到偶像被生产的过程,偶像被塑造为一个符号化的形象,必须在一个体系内才能被认识。有文章分析过,粉丝做数据是强调偶像作为流量。这说法就特有意思,粉丝非要把偶像变成数据,粉丝生产着偶像的物化,也同样生产着自己的物化。这也是一个很结构主义的观点,偶像本身作为一个符号在资本市场内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和其他明星的互动关系、代言哪些品牌,都是符号认同的一部分。粉丝之所以不会轻易脱粉是因为偶像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学哲学的人很可怕精辟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