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蒋介石 评价精辟93条

胡适对蒋介石态度

1、胡适死了蒋介石说了一句

(1)、古代祭祀时,有人扮作受祭的祖宗,俨然玄默,寂然无为,接受大众的祭祷,称为“尸”;有人掌管祭礼时的各种具体事务,称为“祝宰”。《淮南子》一书以“尸”与“祝宰”的关系比喻理想中的君臣关系,胡适对此为欣赏,曾说“尸的比喻,可写出虚君的意义”。

(2)、(1)明年二三月里,国民大会期中,是中华民国宪法受考验的时期,不可轻易错过。

(3)、于是,他也便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蒋介石一方,为其辩冤白谤。1947年6月2日,胡适收到北大工学院机械系学生邓世华来信,邓在信中大发牢骚,大骂国共两d。针对邓对蒋介石的咒骂,胡复信为蒋回护道:“蒋介石先生有大长处,也有大短处。但我在外国看惯了世界所谓大人物,也都是有长有短,没有一个是天生的全人。蒋先生在近今的六个大巨头里,够得上坐第二三把交椅。他的环境比别人艰难,本钱比别人短少,故他的成绩不能比别人那样伟大,这是可以谅解的。国家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担负得起的。”国民d江山都已在风雨飘摇的时候了,他内心还是挺佩服蒋介石的政治才干的。

(4)、1956年蒋介石撰写《苏俄在中国》,在此书之中他更细致地阐述了苏俄对华之企图,文中多处引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这些观点都与胡适的想法是一致的。蒋介石后来于1957年邀约胡适返台担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即是两人自1949年以来在反共抗俄论上的共识。不过他所刻意回避胡适所提到民主化的议题却为两人后来的紧张关系埋下伏笔。

(5)、诛心是人类的通病,祸延千年,勿论中西。能做到胡适般“恶而知其美”者,有几人哉?

(6)、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7)、后来,李敖写了《播种者胡适》一文,充分肯定胡适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胡适读罢此文后,给李敖写了一封信:“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蛋吃’,其实我不会‘买菜做饭’。”“说我‘退回政府送的6万美金宣传费’,其实政府从来没有送我6万美金的事。”

(8)、可见,这个提问者多半也是充满恶意而非认真探讨诗艺的人,也就是郦波教授讥之为“鼋孙”的那一类人。有这样的人存在,我更能理解郦波教授要骂人的心情了。骂人不是好行为,但有些人就是欠骂!

(9)、再读林徽因转,她可以在太太客厅里畅所欲言,可以为所爱之人痛哭流涕。即使在与梁思成结婚后,可以将徐志摩留下的东西挂在卧室并且一挂便是长久。她能在发觉金岳霖对她的好时,对梁思成说:"我好像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于是梁思成便嘱咐她要随心所愿。之后金岳霖便退出,终身守护。这该是怎样纯粹的爱啊!像一株静静的白莲,不经意间便给人涤荡心灵的安慰。他们之间的爱似乎不同于当今,可以坦荡,可以温柔。不浮躁,不急切。像天上的白云,地下的流水。美至人心。

(10)、李敖的一生是狂放不羁的,据统计他的一生骂了3000多人。

(11)、1954年8月,蒋介石指示国防部翻译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全文,该书的中译工作由张柏亭与钮先钟负责,于1955年底完成。

(12)、去独夫“沙(皇)”,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

(13)、如果你喜欢读演义之类的,强烈推荐《民国演义》,可读性强,趣味性强,《民国那些事》也还行。

(14)、胡适反对总统连任事,各处运用其关系,间接施用其威胁技(伎)俩,余皆置若罔闻。昨其来与岳军相谈其意,要求与余个人关门密谈,并托岳军转达其告辞修等相同之意。乃余对岳军曰:余此时之脑筋,惟有如何消灭共匪,收复大陆,以解救同胞,之外再无其他问题留存于心。至于国代大会与选举总统等问题,皆在我心中,亦无暇与人讨论,否则我即不能计划反攻复国要务矣。如胡再来询问时,即以此意答之可也。此种无耻政客,自抬身份,莫名其妙,不知他人对之如何讨厌也,可怜实甚。 

(15)、相比胡适对蒋介石的态度,蒋介石对胡适的态度,更值得关注。具体说来,蒋介石对胡适,从语态到身姿,往往十分客气,如一口一个“胡先生”“适之先生”,有时称“兄”,请其救国,请其参政。就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而言,可谓给足了胡适面子。

(16)、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挣多挣少只要是堂堂正正,用当下的话说就是按劳取酬。旧中国除了在政府工作按照官阶大小的级别取酬外,多数机构发给员工的薪酬不就是老板说了算。同代人的鲁迅与胡适如果工作在不同的地方或单位,出现收入有高有低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在今天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同学由于毕业后各奔前程,所找工作的岗位不同,有人去了经济发达地区并且效益好的单位,有可能收入就高。而有的人去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是一个效益好的机构但个人的收入也并不一定就能高。这能说明两个人之间的能力高低吗?

(17)、后面四年,蒋介石日记和反省录中,胡适的名字多半与骂声相随,诸如“其人格等于野犬之狂吠”,“此人实为一个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云云。

(18)、当然是胡适会混了,出任过驻美大使,任过北大校长,鲁迅就是教书著书养家糊口,混得悲惨时还得到处逃亡。

(19)、1962年6月27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颂布“褒扬令”赞颂胡适一生的贡献,算是“盖棺定论”。但蒋介石对胡适的不满,并未因其过世而消除,日后偶有提到胡适都是抱怨批评之语。在处理完胡适丧事的当月,蒋在日记中提到:“昨齐如山先生丧期,以事忙遗忘未能视祭为憾。以齐先生之有功于文化与社会之供(贡)献,以及其品格高超,胡适远不能及耳。” 齐如山是戏曲理论家、作家,早年游历各国,回国后投入中国戏曲的改造工作,为梅兰芳编写剧本40余种,协助梅出国演出。蒋说齐在文化与社会的贡献远在胡适之上,显然是过于情绪化的评价。

(20)、一年后,也就是1954年,原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吴国桢赴美后反水,发表《在台湾你们的钱被用来建立一个警察国家》,引起舆论震动。刚刚指责“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的胡适之,看到这篇文章后是什么反应呢?

2、胡适 蒋介石 评价

(1)、胡适,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一位唐僧。

(2)、随着胡适表示反对“修宪”、反对蒋“连任总统”与要求蒋把国民d一分为二以增加竞争活力,蒋介石对胡的不满逐步升级,所用词语从“狭小妒忌”,“甚觉奇怪”到“猖狂”、“狂妄”,后是骂其“无赖”、“可耻”、“政客”,讨厌到不愿再见胡适的地步。这段时间,如何对付胡适,也是蒋日记中的重要内容。1959年初,蒋介石接见赵元任后,颇有感想,胡适再次被拉出来反衬:“见赵元任夫妇,甚和洽。余近对学者心理,以为如胡适一样,殊不然也。毕竟真正学者,其言行风度多可敬爱者也。”言下之意,蒋认定胡不是“真正学者”。

(3)、蒋介石先生在今日确有做一国领袖的资格,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实力”,有实力的人往往未必能做一国的领袖。他的资格正是钱先生(钱端升)说的“他近几年来所得到的进步”。他长进了;气度变阔大了,态度变和平了。他的见解也许有错误,他的措施也许有很不能满人意的,但大家渐渐承认他不是自私的,也不是为一d一派的人谋利益的。在这几年之中,全国人心目中渐渐感觉到他一个人总在那里埋头苦干,挺起肩膊来挑担子,不辞劳苦,不避怨谤,并且“能相当的容纳异己者的要求,尊重异己者的看法”。在这一个没有领袖人才教育的国家里,这样一个能跟着经验长进的人物,当然要逐渐得着国人的承认。

(4)、作为近现代中国重要的两个思想史人物,胡适和鲁迅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个人也都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的修养,两人都推崇人的自由。但两人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5)、于永正: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教育有两个名,影响和激励

(6)、但他之“好名”,有两点值得如今熙熙于名者学习。一是“君子好名,取之有道”。“不接受来历不明、言过其实的虚名。”二是“成名后,就不要辜负这个名声”。“对名誉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和反省。”

(7)、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适等无道义,无人格,只卖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达其私欲,对国家前途与事实概置不顾,令人悲叹……经儿(蒋经国——引者)婉报胡适与其谈话经过,乃知其不仅狂妄,而且是愚劣成性,竟劝我要“毁d救国”,此与共匪之目的如出一辙,不知其对我d之仇恨甚于共匪之对我也。可耻。 

(8)、胡认为何对毛诗词评价太高,理由是“看了很不舒服,因为你还夸他颇有诗才。事实上,他当初在北大还不配上我的中国文学史班呢!”

(9)、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如杨天石的文章指出1948年蒋介石借着推荐胡适参选总统,企图赢得美国人的好感,以便在获取美援之上少一点阻力。蒋对胡的尊礼显然是出于政治与外交的考虑。陈红民与段智峰的文章则指出,与1950年代后期在台湾时,「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胡适与在公开场合下对胡适的『礼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则涉及人际间之爱憎。其实蒋对胡在公私领域中褒贬不同的对比,早在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前后即已呈现。1941年10月16日蒋在日记中即说:「(胡适)使美四年,除谋得十余个名誉博士外,对国家与战事一无贡献」;11月28日又写到:「对美内子助以内,子文辅佐以外力,否则如胡适者,未有不失败也」。

(10)、1929年,胡适从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意外碰见了老朋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赫定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名会员之一。赫定说:“我想提名你做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胡适果断而婉转地拒绝了。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11)、既然已经拉下脸来,李宗仁索性全身投入选战。除了桂系统治下的旧有地盘广西、安徽等省份外,北方也在胡适等一大帮文人的支持下纷纷声明:

(12)、在解放军渡江作战后,李宗仁没有逃往台湾,而是以“治病”为由去了美国并长期待在那里。建国后,为了孤立躲在台湾的蒋介石,我d多次联络李宗仁并表示欢迎他回国参与国家建设。

(13)、胡适开始也很震惊,他希望蒋介石明白地宣布不要再选第三任了,树立政权和平转移的风范。胡适就请张群(张群是蒋介石的秘书长)转告蒋介石想单独跟蒋介石密谈。但蒋断然拒绝了,所有意见都由张群转达,他晓得胡适要讲什么。胡适要张群转告蒋,主要的是给国家建立一个合法的和平转移政权的风范。讲来讲去胡适就是这句话。张群答应转达,但是回答说蒋介石有使命感。后胡适也无可奈何,只能尽一点公民的言责而已。可是蒋居然在日记里开骂,他骂胡适反对他当第三任,他说“胡适无耻,要求与我密谈选举‘总统’的问题,殊为可笑”;他说“此人不自知,所以也不自量”;他还说:“我这时候的脑筋唯有如何消灭‘共匪’,收复大陆,以解救同胞,之外再无其他问题留存于心。”换言之,要达到这些事情非我当“总统”不可,可是他后来当了“总统”也没有达到。

(14)、钱穆与胡适相识于1928年。其时,钱穆尚在苏州中学教国文,而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早已名满天下。胡适曾得人叮嘱,来苏州有两人必见,其一便是钱穆。必见的理由可以想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先秦诸子,而钱穆也正于此处用力,对诸子问题别有洞见。胡适往苏州中学演讲之际,校长招呼原本在台下落座的钱穆登主席台与胡适同坐。和真有学问的人一见,胡适即露了原形。

(15)、上述的政策衍生出一套「反共抗俄」的理念。蒋介石早提到「反共抗俄」之词汇可能是在1949年10月9日「国庆文告」之上, 其后在1952年10月16日所发表的《反共抗俄基本论》与1956年12月所出版的《苏俄在中国》两书,更系统地阐释此一理论。

(16)、但是在私下的日记中,蒋介石对胡的评语却可谓深入骨髓——此人“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

(17)、胡适的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位红颜女友,暗恋他的那就更多了。但胡适并没有处处留情,终并没有同她们任何一位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携手走到了后。蒋介石曾经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8)、史学家顾颉刚说:“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直接得之于胡先生,而间接得之于辩证法。”

(19)、胡适对蒋介石的另一影响则是注意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20)、? 成尚荣:华应龙教育思想与他的“思想实验”

3、胡适对蒋介石的评价

(1)、纽约大学教授:一部分中国学生尚未做好接受美式博雅教育的准备

(2)、1936年,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去世,胡适撰文纪念他时说了一件事:丁文江打牌,把输赢看得太重,当他手握好牌,手心便会出汗,因此常被胡适等朋友取笑。罗文干说丁文江:“看钱太重,有寒伧气。”

(3)、有人问:“如果你真被提名甚至当选时怎么办?”胡适答:“如果有人提名,我一定否认;当选,我宣布无效。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当然有不当总统的自由。”

(4)、蒋介石欢迎胡适回台,意在将老虎收笼,免得其在美国乱发言,不便控制。不料胡返台后,却“不识相”,这使蒋如芒刺在背。4月底蒋在“上月反省录”中将胡专列一条:“忍受胡适之侮辱,不予计较,此或修养之进步欤?” 从5月起,蒋在日记中只要提到胡适,都是负面的:

(5)、史学家唐德刚说:“这位小脚、眼有翳、爱打麻将的女人,成了传统中国社会后一位福人。”

(6)、有一段时期,胡适因为呼吁保障人权,批评国民d,批评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和国民d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上海等地的国民dd部要求“严惩”胡适,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对胡适下达了“警告令”,但是蒋介石却于1931年任命胡适为财政委员会委员。

(7)、而对于就诗论诗认真探讨的网友,他还是保持了风度的。但对于充满恶意骂他的人,忍不住回骂一句,或许于其风度有失,却也是人之常情。扪心自问,若是我遇上这种事,也是要忍不住骂街的。

(8)、但是胡适在不愿公开决裂的压力之下(假如他说公开反对蒋介石第三任的话,那就决裂了,他当然不愿意公开),不得不默认所有这些为蒋连任的动作,比如说修改临时条款不等于是“修宪”,也不得不去国民大会报到。胡适去报到了,参加了他认为“违宪”的选举,选出了蒋当第三届“总统”。大家知道蒋介石一共当了5届,但他第五届任期未满就死了。胡适赤手空拳,怎么能够铁下心来与蒋介石对抗?然而,如王世杰所说的,当时台湾唯有胡适曾经直率地反对蒋任第三任“总统”。全台湾除了胡适,没有第二个人敢说蒋不应该当第三任“总统”。所以蒋在担任第三任“总统”后,在日记里面还奚落了一下胡适:“此乃其观望美国政府之态度而转变者,可耻之至!”也就是说,他认为胡适去参加说明胡适转变了。这是不对的。这充分显示了自由主义在威权之下的无奈与悲哀。

(9)、胡适13岁时,母亲便做主给他定了婚。订婚后15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谋面。胡适内心也曾抗拒过、疑虑过、矛盾过,但终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而没有推翻婚事。“我深深懂得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1917年,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迎娶了江冬秀。

(10)、胡适与曹诚英的关系说起来有点拗口,曹诚英是胡适同父异母三哥的老婆的妹妹,他们的相识是在胡适的婚礼上,曹诚英是新娘的伴娘,胡适26岁结婚,当时曹诚英15岁比他小11岁,但是初次见面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此后他们常常书信来往共叙衷肠,胡适曾努力想说服江冬秀娶曹诚英为二房,但因阻力太大,两个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

(11)、当年,胡适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12)、胡适对蒋介石政府的好感度较高,有比较明显的立场,而鲁迅则是一名个人斗士,虽与蒋介石均有一点交往,但他个人并没有政治上的立场,他还是一个用笔战斗四方的文人。

(13)、国共内战爆发之后,胡适与蒋介石可以风雨同舟了。1948年12月15日,在局势急转直下的时候,蒋介石派专机把胡适从“围城”北平接出来。到了南京以后,胡适见到美国的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胡适跟司德雷登说,蒋虽然有缺点,但还值得支持,他希望美国人继续支持蒋介石。胡适在1949年4月6日从上海搭船到美国去,蒋介石派他到美国游说。我们从蒋介石1949军5月28日写给胡适的密涵(这封密函就收藏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胡适纪念馆,后来才发现的。我看过这封信的原件)中可知,当时蒋需要的是美国的物质或者军事援助,可是他在信里跟胡适讲,主要的一点是美国不能承认中共,要游说这点,这是他关心的(还要李宗仁继续反共)。所以对蒋而言,重中之重是要维护其政权的存在与合法性。

(14)、为了阻止李宗仁,老蒋揭下了自己表面的中立和不干涉,私下单独召见李宗仁规劝他主动放弃竞选。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

(15)、蒋一直就是这么一个抗日的态度,从来都没停过。1940年的“桐工作圆桌会议”,老蒋都差点承认伪满了,会谈里有一句“消除中日两国之一切误会,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以抵抗外来之一切压力”,打了好几年,死了大几百万人,居然来个误会。而且,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这是接受了所谓的“东亚共荣”了么?

(16)、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与胡适交恶。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而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胡适就会大力推荐,比如鲁迅的《随感录》。胡适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

(17)、这是一个伪命题,作为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各种文化思潮,有规则的进行论述。从而解决人的思想与理想;行为与左右铭;道德和榜样,私欲与法理、自己与他人等等人的命题和国家的法律和道德、自由与平等丶公权与人权、发展与稳定、长运与眼前的利益等等,我们从来都不需要那个文人的一言所大,一个国家百家争鸣、百家齐放。

(18)、估计有人嚷嚷老蒋宣战就没国际援助了,这话明显是胡扯,但是就是有人信。

(19)、此词胡适作于1917年俄国推翻沙皇政体的二月革命爆发之际,故题名“新俄万岁”,登载在当年的《新青年》月刊三卷四号(民国六年六月一号)。

(20)、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胡适合蒋介石

(1)、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费用由我负担。”当年之民国,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之仗义疏财,由此可见一斑。

(2)、41年之前,主要的外国援助是来自苏联,37年开始,德国掐断了援助和贸易,剩下其他国家的援助都不值一提。而苏联援华这些,都是暗地里进行的,根本也不是明面的援助,这援助后断了,是因为德国入侵苏联,而苏联援助目的,是防止日本做大。从苏联角度,宣战与否都得进行援助,这是自己国家安全与否的问题。后来美国掐断了日本的石油、钢铁,已经是完全站在蒋这边了,这会儿蒋还是不敢对日宣战,其实就是怂。

(3)、入府见胡适,其态度神气似已大有改变。为怪。 

(4)、耿云志说:“中国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5)、而到了胡适去世的时候,李敖也没有来得及还。

(6)、胡适资助的不仅只有林语堂,还有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等一众才子。他不仅仅资助才子,也资助贩夫走卒。因为胡适交友从不论贫富贵贱。

(7)、好的教育是什么?九位诺奖得主的成长经验与教育思考……

(8)、黎琬是蒋介石的秘书,所谓《淮南王书》乃是胡适出版于1931年12月的一本著作。该书以西汉时的名著《淮南子》为研究对象,是胡适当时正在写作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的第五章。

(9)、但是,面对李宗仁的势在必得之势,老蒋深知程潜、于右任等人绝不是李宗仁的对手。为了形成阻击,他鼓动孙科参加竞选并国民d会全力支持他当选。

(10)、11月29日,山东省会济南发生学生罢课事件。次日,罢课学生万余人又集会游行,向省政府请愿。因此,蒋介石的兴奋点是如何整顿学风,消弭学潮。但是,蒋介石的兴奋点不等于胡适的兴奋点,胡适因为没有深谈机会,本已有点生气,听了蒋介石的问题后便不客气地说:

(11)、做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等到敌人被诱深入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即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

(12)、我为了要了解这段历史,曾收买一些关于苏俄、东欧、中欧、西欧、美国的书,并且搜集一些中国共产d的出版品。这研究的结果,曾发表一篇三十页的长文,在美国有学术地位的《外交季刊》去年十月号上注销,题为〈在斯大林战略里的中国〉。此文台北《中央日报》曾译出,颇多译错之处。后由《自由中国》社重译,登在《自由中国》第三卷第十期,错误较少,比较可读,但也不能完全满意。但我盼望此文能得我公一读,倘蒙指示错误,使我有修正的机会,我就很感觉荣幸了。重要的一点是此文用意在为世界人士叙述这廿五年的国共斗争史……。

(13)、鲁迅是一个民族败类,欺文章有毒,不清楚余毒国人的崇洋媚外之风不灭,其喷子行为在当今还正在横行,其没有民族气节、民族大义之风助长着一些国人民族气节、民族大义的缺失,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大必须是一个民族气节强大,民族大义盛行的国家和民族,这是国家、民族自强自立的根。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做到绝大部分人都能拧成一股绳似的,那这个国家、民族是很难做到自强自立,只有让那些”不同音“者没有市场,成老鼠过街,能人人喊打,这样这个国家、民族要不自强自立都难。所以鲁迅是文章造成的异音不能给存在,不能存在。胡适先生对其了解不多,不做评论。

(14)、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15)、回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北平已在围城中,十五日,蒙总统派飞机接内人和我和几家学人眷属南下,十六日下午,从南苑飞到京。次日就蒙总统邀内人和我到官邸晚餐,给我们作生日。十二年过去了,总统的厚意,至今不能忘记。

(16)、钱锺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一代文豪,就用那千古第一“以词悼亡”之笔悼念亡妻。一首《江城子》寄托多少厚重深沉的伤怀与思念。==题记

(18)、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

(19)、胡适于1948年12月离开北平,转赴上海,至1949年4月6日再转赴美国定居。至美国之后,胡适仍十分关心国内的局势。5月7日他曾应于斌(1901-1978)、曾琦(1892-1951)之邀,发电给李宗仁(1891-1969)与蒋介石。不久之后,胡适接到了5月28日蒋介石写的一封来信,蒋介石在信中谈到:现时对美外交之重点在不承认中共政权为第一要务,是故务必请胡适协助积极进行外交上的努力,以阻止美国承认共产政府。 6月23日,胡适致函蒋介石,恳辞担任阎锡山(1883-1960)内阁之外交部长。至6月29日,蒋介石又致电胡适:「甚望适之先生能先回国」出任职务,以共赴国难。13然因诸多因素,胡适一直没有接受蒋氏之邀请。至1950年3月31日,蒋介石续聘胡适为总统府资政。此时他又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的图书馆馆长。胡适在美国居留期间,他除了是上述总统府资政与1947年教育团体选出的国大代表之外,并未担任任何正式的政府职务,不过他似乎曾接受蒋介石所馈赠之津贴。我们不确定胡适是否全数接纳蒋的礼金,然不容忽略的是胡蒋在思想共识、政治结盟与金钱馈赠等三方面的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有关蒋介石从1951-1955年曾九度致赠胡适5,000元美金的11笔纪录,请见本文附录,下面是其中的两笔)。 即便如此,胡适撰文批判斯大林及中国共产革命的原因是思想上与政治上的,并与上述蒋对他的金钱馈赠没有直接的关系。

(20)、李宗仁是国民d内“桂系”的首领,他与白崇禧相扶相持,被人合称为“李白”,长期与老蒋为敌,被其视为是眼中钉。怎奈,桂系势力地处偏远,而且实力不俗,使得老蒋对其既用且防。

5、蒋介石对胡适的悼词

(1)、而且对胡适来说,蒋介石的人格却自有其优异之处。尤为重要的是,他尚能虚心纳谏,故而还是属于可以上条陈的统治者,所以即使蒋曾送给胡适一个“反d”的头衔,他仍还能在国府败北之际,在美国对记者宣称,“我愿意用我道义力量来支持蒋介石先生的政府”。这一支持可谓是终生不渝,不管老蒋曾让他多么伤心。

(2)、1949年4月6日,胡适从上海乘“威尔逊总统轮”赴美国。在中国大陆政权易手,蒋介石与国民d政权逃至台湾的过程中,他一直住在美国,与蒋介石保持着联系。1950年3月初,胡适联名曾琦致电蒋介石,贺其“复任总统”。 1951年5月,胡适给蒋介石写一长信,托杭立武转交。信中劝蒋要“知己知彼”,“多读中共出版的书,如《斯大林论中国》之类”,后劝蒋想想“国民d自由分化,分成几个独立的新政d”,而重要的是“蒋先生先辞去国民d总裁”。 1952年,英国牛津大学邀胡适出任东方哲学与宗教讲座教授,胡有意应聘,但鉴于英国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遂向“外交部长”叶公超请求,让叶征询蒋介石的意见,结果因蒋不赞成而作罢。 1952年9月14日,胡给蒋写8页的长信,对即将召开的国民d“七全大会”提出建议,希望蒋及国民d要表明“民主政治必须建立在多个政d并立的基础”、“国民d应废止总裁制”、“国民d可以自由分化,成为独立的几个d”、“国民d诚心培植言论自由”。他甚至要求国民d、蒋介石公开“罪已”,“罪己的话不可单说给d员听,要说给全台人民听,给大陆上人民听”。 蒋介石对此置之不理,国民d“七全大会”根本没有讨论此类建议。 

(3)、胡适为什么要送这样一本书给蒋介石呢?1935年7月26日,胡适致罗隆基函中对此有过解释:

(4)、(4)如果国民d另有别的主张,他们应该用正大光明的手段明白宣布出来,决不可用现在报纸上登的“劝进电报”方式。这种方式,对蒋先生是一种侮辱;对国民d是一种侮辱,对我们老百姓是一种侮辱。 

(5)、宋子文与孔祥熙的关系如何?二人如何明争暗斗?

(6)、本月工作以雷震案为重点,自四日逮捕至廾六日起诉作为第一阶段,除国内外少数反动言论外,一般反响并不如所预想之激烈,惟一纽约《时代》杂志乃受胡适之影响,亦作不良之评论,殊出意外。 

(7)、胡适倡导白话文,遭遇无数讥讽和谩骂,但胡适回击总是温文尔雅,从不进行人身攻击。羽戈说:“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8)、面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暴行,胡适作为学界领袖,不主张抵抗,反而呼吁妥协。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屈辱的《塘沽协定》,变相承认日寇对中国东北的侵占,遭到爱国民众的谴责,而胡适却为之辩解,声称“非如此不可”。

(9)、信中指出的错误,全是给胡适贴金的。倘若胡适好虚名,完全可以缄口笑纳。但他却毫不含糊,对多处贴金拒不接受。胡适难道不好名吗?他给别人写的信都要誊抄一份留下来,其日记也明显可以看出是为了日后发表,显然,胡适之“好名”。

(10)、胡适回到台北,不断向“总统府秘书长”张群表达见蒋的要求。蒋认为,“胡适为雷震张目,回国后似并未变更,故其对国内外反动之鼓励不少也”,再次采用避而不见的策略。在“冷落”胡近一个月后,蒋介石在11月18日才准胡见面。对这次见面经过与所谈内容,胡适方面的资料有详细记载。蒋介石的记载大致相同:

(11)、有一次,他在给杨杏佛的信中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

(12)、总而论之,胡适,近代文人中之大无耻者,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真小人也!

(13)、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飞来疾病“麻疹”夺去了一双儿女的生命,孩子的夭折犹如晴天霹雳,因为王明华为了梅兰芳的事业做了绝育手术,一双儿女的去世也就预示着断了梅家的香火,这给夫妻二人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胡适 蒋介石 评价精辟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