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意象特点精辟149条

送别诗的意象

1、送别诗的意象古道及其诗句

(1)、问: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3)、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别情极为缠绵。

(4)、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而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以长亭居多。

(5)、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d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6)、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7)、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8)、又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第三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便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想象之中的虚写之景。

(9)、“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唐·薛涛《送友人》)

(10)、第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11)、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2)、C项正确,该句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指的是唐代设于西域的“安西都护府”。渭城即今天的陕西咸阳,位于当时长安城的西北。作者清晨时节送朋友前往遥远的西域,也不知此生能否再次相见。

(13)、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14)、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

(15)、“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传神,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去莫回头”诗人劝慰离人: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

(16)、家园和爱情虽美好,却总有远行人。离别是因为远离家园、远离情人,羁旅的孤独更易勾起对家园的温情的向往和思恋。于是就有了留恋,有了惜别,有了怀远,有了相思。

(17)、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

(18)、颈联“追孙楚”“吊屈平”,出现两个人名,这两个人物与杜审言有着相同的遭遇,富有才气,而仕途坎坷,诗人用典暗讽了朋友的遭遇,统治者不识人才。

(1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2、送别诗的意象特点

(1)、比如,苏东坡的《郡人送余东禅庄院》,诗前有小序“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诗歌前两联“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其中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乐景乐情尽在其中。   其次,描写别后途中(或别后自己)的景色。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4)、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5)、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7)、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8)、注意:关键词只是送别诗中常用意象,并非就一定是送别诗

(9)、“柳”与“留”音谐,再加上柳条依依的体态与款款惜别,依依牵挂的情态相切合。表达自己久羁异乡之苦的诗句。

(10)、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1)、「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

(12)、词中还使用了“笛声”意象,“笛声”是怀人、忆旧的意象,晋朝人向秀的朋友嵇康被杀害,有一次,向秀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居吹起悲哀的笛声,于是他写了《思旧赋并序》,从此“笛声”就被赋予怀人、思旧的内涵,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就是用“笛”意象表达他对永贞革新的领袖王叔文的怀念。

(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15)、柳是美好家园的象征。诗人笔下的柳,曾因是爱情美好的见证而生在河边岸头,也曾因是离情 别绪的见证而生在长亭外、古道边。而作为美好家园象征的柳则多生在房前屋后。

(16)、“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17)、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18)、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9)、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0)、「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驻足在凄清的长亭

3、送别诗的意象和情感

(1)、作者简介: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2)、诗中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万般愁情无法用语言说清,只有含蓄道出,言尽而意无穷,愁情浓得化不开。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4)、「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5)、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这段话中,就“言情难”而言,本人认为是有道理的;然而把情和景分开而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送别诗中许多难言之情,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发的,即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技巧就是--借景抒情。 

(6)、  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7)、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啼鸟不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此词尽集古人离别故事。上片列举三悲鸟,鹈、鹧鸪、杜鹃;三离妇,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都极凄惨。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皆极慷慨悲壮。英雄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作为送别言语,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后片南渡新恨”。全词读来沉郁苍凉,虽为送别,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

(8)、(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相似。

(9)、“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10)、创作历史: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11)、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2)、「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

(13)、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1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15)、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16)、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17)、第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离别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

(18)、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20)、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4、送别诗的意象研究

(1)、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做一下说明,送别诗也并非都只是伤感离愁之情,

(2)、(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C项错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出自宋代陈著所作的《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意思是花儿即使凋谢,第二年又能再次盛开,而人却不同,过一天就少一天,少年时光一去不复返。诗句劝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4)、梅花在严寒中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首联“卧病”道明诗人的身体状况,无法亲自送别。

(6)、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7)、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8)、(参考)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9)、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0)、(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尾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荆、郢,为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也就是柳宗一将去的目的地。这两句说的是此番一别,相思只能在梦中,梦中经常见那云烟缭绕的荆门之地。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13)、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14)、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15)、无边堤柳唱离情,杨花漫漫搅天青。江水如练人千里,忍泪折枝送君行。愿天下所有宴席都有再相聚的那一天。

(16)、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7)、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18)、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19)、A项正确,该句出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该诗描写的就是柳永和他的一位恋人分别时,饮酒告别的场景。

(2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送别诗的意象明显的诗

(1)、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鲍照《白头呤》中“清如玉壶冰”诗句,托朋友告慰家人,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于宦情也”,借送别表明心迹,貌似洒脱,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

(2)、读诗三看,一看叙事,弄清离别之因;二看绘景,感受画面和氛围;三注意表达技巧。具体欣赏一首诗时,要养成一句一句读,以及“靠词”读的习惯。

(3)、“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位置。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4)、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5)、(注)⑴董大:名不详。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6)、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7)、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8)、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9)、(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10)、折柳送别,是我国古代一种送别方式。在古代“柳”通谐音“留”,留下来求你不要走,所以在古代送别都有一个仪式——折一个柳枝送给你。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再比如:“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诗歌中出现“柳”时就可以考虑是否是一首送别诗(非必然)。当然送别的元素不仅有「柳树」,还有「长亭、古道和芳草」;「流水、酒水和明月」;除此之外,「草、雁、雨、舟、风、云、烟、山」等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

(11)、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12)、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低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惟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13)、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14)、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月寄愁请。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15)、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6)、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7)、C项正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的《雨霖铃》,该诗是诗人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依依惜别之作。

(18)、参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以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19)、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20)、因此,要想突破送别诗中的情感分析问题,就必然少不了对诗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受关注的便是送别诗的意象。

(1)、郑文宝的《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载”字表达了离恨的沉重。

(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3)、第直接抒写离别之情。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4)、写一女子在将别之际,勇敢地向行人表达了爱情。

(5)、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7)、《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8)、而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伤心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的人生豪迈达到一种。

(9)、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近代/李叔同《送别》“长江”表离别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宋/欧阳修《千秋岁·罗衫满袖》

(11)、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此诗“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而上文所举之例

(12)、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与此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言自己留恋,而从别离之后对方的所见所感入手,代为之思,极大地扩展了意境的广度,虚实相生更增强了朦胧之美,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惆怅别情。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送别诗中,景物描写的空间若放到别后,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己,以想象虚写为主,其感情色彩,以哀景为多。   后,还会涉及到“目的地”景物的描写。当然,此类景物乃想象虚写毋庸置疑,至于乐哀之分,则无定论,视具体诗歌而言。

(13)、“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14)、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15)、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6)、A项错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陆游所作的《示儿》,意思是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诗句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感情。

(17)、 ID:gzywxxzs                                 

(18)、《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释义: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的柳也不在征程的道边而在家园,而这位征人依依不舍的不尽是杨柳的依依枝条,而是家中娇弱的女性了。

(19)、第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20)、送别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情感,都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而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参考)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一词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漂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紧紧跟随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像明月一样出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2)、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3)、“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4)、松梅竹菊代表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5)、邮箱: Shicixuan2016@1com

(6)、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9)、参考: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10)、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的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11)、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12)、“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意思是说,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可见岳飞的气魄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系统的学习一下送别类诗词的章法和意像的运用

(14)、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15)、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6)、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B项错误,“诚心能叫石头落泪”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只要人具有诚心就能感化石头这样无生命之物;“实意能叫枯木发芽”则是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只要人具有实意(诚意),就能使枯木都发出芽来。这两句话启发人们,只要诚心实意,无论多艰难的事都能做成。

(19)、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

(20)、唐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诗人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

(1)、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2)、注: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孙楚,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仕途坎坷。

(3)、《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相辅相成。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4)、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5)、上午发了一幅江上送别的图,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送别类诗词

(6)、B项正确,“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王维的《渭城曲》,是诗人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一种有普遍性的离别,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7)、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杨柳是我国古代诗词里面常见的意象,往往蕴涵离别之情。下列名句中不是表达送别意象的是()

(9)、酒意象大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送别诗的意象特点精辟1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