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是什么哲学观点精辟75条

我思故我在是唯心还是唯物

1、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1)、他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显然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空头哲学家能够比拟的,他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2)、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3)、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4)、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的实在,当作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5)、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6)、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笛卡尔

(7)、虽然笛卡尔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8)、如果你学过哲学,一定会说当然是我在故我思了,因为这是唯物主义,我思故我在明显是唯心主义嘛。是的,我们一直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这方面看,我在故我思是正确的。

(9)、唯物并非是科学的代名词,唯心也并不是迷信;

(10)、这四条原则,首先,质疑一切,将一切推倒重来;其次,将困难细分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然后,排列从易到难的优先顺序,逐个解决;后,全面检查,看有没有疏漏。

(11)、而事物原本的模样,康德称其为“物自体”,在康德看来,这个物自体是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如果你强行去认识,的结果就是“二律背反”,这既是逻辑的边界,是人类思维的边界。

(12)、据记载,笛卡尔于1650年2月11日逝世,享年54岁,今天是他372年忌辰,我们就来欣赏他笔下十句至理格言,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深悟文字背后的真理,相信你能有所感触。

(13)、笛卡尔的《方法论》这本书,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影响。

(14)、这个问题在哲学界里从古至今都是争论不休的。甚至有人怀疑我们以客观世界而建立起的知识体系是否可靠,毕竟连世界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这曾经引发知识危机,而笛卡尔也正是这次危机的终结者。

(15)、我们可以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唯有“我在思考”,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否定与怀疑。

(16)、你看见自己服从于这一延迟。将这一情况和你寻找一个词,一个“遗忘”这一名词时所发生的情况做比较。

(17)、笛卡尔为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18)、我们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比如历史,经济学,伦理事物等等的思考也只不过是依靠了听闻式等的学习和教育。所以意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依旧依靠五感官来实现。

(19)、而唯心论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通过我们的意识加工出来的,如果没有我们的意识加工,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原本的模样。

(20)、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2、我思故我在是什么哲学观点

(1)、主导着西方形而上学及其知识的“在场”的观念(灵魂对于它自身而言的在场和对于灵魂而言实现之物的在场),是建立在一个目光在场的可能性之上的(眼睛能够直接在镜子中看见自己:古希腊罗马文化便是止步在这一可能性之上的),或者是建立在一个意识在场的可能性之上的(通过代词“我”,通过讲话者发出声音,一段话语能够立刻被提及的可能性)。

(2)、你离镜子有40厘米。一开始你看到自己的像只要2666亿分之一秒。但是神开始取乐于增加以太的密度。然后你在一分钟之后,一天之后,一个世纪之后,或随您乐意多久之后看到自己。

(3)、我告诉你,这是正常的,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这样教你这么想问题的,而思维一旦固化,恢复重建比一张白纸难上百倍。

(4)、笛卡尔认为传统的哲学研究上有个大问题,那就是方法不对。那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对的呢,为此,他在这本《方法论》里面他提出了一个好的方法的四条基本原则:

(5)、说到现在,你们应该发现了,这个唯心是不是跟你脑子里的那个唯心稍微有点区别。

(6)、除《潜能》外,另著有《诗节:西方文化中的词语与幽灵》《语言和死亡》《散文的理念》《开放:人与动物》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神圣的人”为主题的系列著作体现了他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建树,其中包括《神圣的人》《例外状态》《至高贫穷》《神的作品》等等。阿甘本曾主持编辑本雅明著作的意大利文译本,并与帕索里尼、卡尔维诺、英格博格•巴赫曼、皮埃尔•科罗索夫斯基以及20世纪法国诸多思想名家有过交往或合作。

(7)、意思是:“我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

(8)、ISBN:978-7-5407-8350-1

(9)、这个命题中,首先被排除的就是经验的世界,万事万物不过是通过感官和意识来认识的,可万一感官和意识是错的呢?总之,排除来排除去,笛卡尔发现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已经被排除了。那么,世界难道就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吗?这时笛卡尔意识到,唯有怀疑本身不可以被怀疑。因为只要你怀疑本身,这恰恰证明你在怀疑,所以怀疑是存在的。如果怀疑是必定真实存在的,那么那个正在怀疑的我,也必然存在。“我思故我在”它值得说明的是: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而是因为我在思考就证明了我存在;这个我并不是只你的肉身,而是人具有认识能力的那部分东西。或者我们称为理性的主体。顺带一提,客观唯心主义中的“客观”实际上是指一些神灵,上帝,即一些来自外部的思想。而“我思故我在”,是“我思”,即思想来源是“我自己”。所以不可以说是客观的。那就只能说是主观唯心了。“我思故我在”与“花不在心外”应该不是同流。花是客观事物,而不是作为一种思想存在于人的心中。若要深究肯定能指出它们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从大概意思上把握,其实,即使它们不是同流,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总结与思考“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这是梵高为他的作品《盛开的桃花》题写的诗句。梵高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容貌会永存在那些爱过他的人的心中,他的精神也将永存的。是的,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椅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些纸包的烟草。他一生始终以一种坚持不懈的行为——不停地挥动画笔,向庸俗的艺术观提出挑战。当他的《向日葵》在卖出天价时,正是他的思考造就的——他坚信那是他眼中所见之花朵。当时无人问津的作品受到现在无数人的追捧与赞扬,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对美术的思考,使得他的艺术观超出了当时,在现在成为了佳作。这就是梵高的价值,他的人生是一个人的逆旅。“我思故我在”这世界记得他曾来过。

(10)、“我思故我在”是直接被给予的自明命题。而我的思想与我的存在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是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地给与的事实。

(11)、他们通常的开场白是“首先声明,我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然后才能开始巴拉巴拉小魔仙......

(12)、在此基础上,唯心者还会进一步说,当我不看苹果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苹果长什么样?

(13)、“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忽略了分离的性,只看到了矛盾中的同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对立之所在,缺少了辩证思维,自然会有唯心主义倾向了。

(14)、“我思,故我在”的中文的表述是很含糊、不确切的,我们的同胞对哲学大师的误解基本上是这个中文表述所导致的。在笃信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笛卡尔的这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就像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一样。在东欧和中国学界,很多人从笛卡尔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这句名言出发。将其视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笛卡尔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也有很多弟兄姊妹因为受唯物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对笛卡尔的哲学产生误解,甚至发语言大肆批判,广泛传播。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是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的结果。

(15)、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16)、一个人如果总是被别人做选择,总是被别人“帮助”(尽管他不需要)那他算真正活着吗?他存在吗?

(17)、近年来,我忝列在读书人之中。事务性的干扰,失心的忙碌,不时地打乱着从容阅读的节奏,这是我经常自我懊恼的点。这种懊恼不在于少读了一两本书,而是习惯性的想写些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时的那种头脑的空旷与苍白,真真的感受到了“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18)、长胡须的男人并不是“我”;更确切的是,他不存在:他是一个虚构。并且与此同时,多亏了这个虚构才有可能向我思打开一个空间,才有可能构造出它和感觉的关系。通过这一图像所制作的这个讽刺的分裂,看的眼睛变成了被看的眼睛,并且视觉变成了一种自己看见看见,变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也是戏剧意义上的“表象”。

(19)、皮尔逊在书中强调,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心智游戏,而“科学定律”是心理速记的概要,用以代替我们感觉印象序列的冗长描述,它本质上是人的心智的产物,离开人则无意义。

(20)、历史学家杜兰特说:“绝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历史尚且如此,人类过去从感官和经验得来的知识也好不到哪里去。

3、我思故我在是不是唯心主义

(1)、而读书的乐趣也在于“思”,古人形容为“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在书中,无论多么壮烈宏阔的场面,多么美丽或丑陋的面容,多么绚丽的色彩和惊心动魄的情节,都是用文字来表现形容的。读者只有置身于其中,放飞想象力,才能跟上情节间的跳跃,体悟到主人公的人生冷暖,心悦于思想的深刻洞察。

(2)、你又可能不屑一顾了,这有什么稀奇的?不打开笼子只是你看不到而已,猫可能已经死了。猫或生或死,在你打开笼子已经是一个确凿的事实。

(3)、你或许做过梦中梦。一次惊醒之后,发现自己还在梦里;再次惊醒终于舒了口气,以为自己醒来了,殊不知还是在梦里。只是一次比一次更真实罢了。那么你如何确定此时此刻看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在梦中?

(4)、然而,在哲学方面,我们关心的是第一条方法,这条方法后引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5)、然而,瓦莱里的操作并不是简单地重拾我思之我的笛卡尔式的经验。他所从事的这一重拾同时也是一种解构,凭借着这一点,那个原本在笛卡尔那里是一种准则和基础的东西在此变成了一种戏剧的虚构和一种不可能的界限。瓦莱里多次强调了“自我”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面,反对所有实体化危险。他所尝试的——如同我们可以在一个证明了瓦莱里系统诞生的段落中所读到的——是“将自我的功能推演到,而不是增长它的人格化”。当他在1941年,在去世前的第四年重新回到省察先生时,他用一个问题指出了其纯粹功能的意义:“一个人能够怎样?”

(6)、回想以往的教学论文,都是捕捉于“阅读”课堂的某个细节的乍现灵感,许多杂文里的情感都是在某些经典文字间激荡打捞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更不会有个人署名的清渠活水的流淌。

(7)、但就是这些乍看起来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断,细细琢磨其实的有意思。

(8)、一个总被安排一切的孩子,他能感觉到自己吗?很简单的,穿脱鞋,如果一直被帮助,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双脚吗?他能感受到其实他自己也可以吗?

(9)、或许有人说,无法证明世界是否虚拟,那么活着就没有意义。这完全是误解,即便世界是虚拟的,你还得好好工作,毕竟虚拟的世界也是有社会规则的。如果我们确实是虚拟的,而你不努力,自己挨饿却是实实在在的感触!

(10)、你现在和你的家人,同事或者同学聊天,你毫无疑问的会默认对方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不假思索的问题。如果我问你,你怎敢你的家人,同学以及同事不是高度模拟出来的假人?难道就因为你和他们交流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温度,气喘,和价值观吗?当然这样的鉴别方式在哲学方法论上是行不通的,这存在明显的逻辑bug。因为理论上也完全存在可以模拟出这样看起来“真实,可靠”的人。

(11)、道理很简单,不管是缸中之脑、图灵测试还是梦中梦都无法证伪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这个问题就和本体论一样,永远没有答案。有人会说:世界可能虚拟的假设太滑稽了,但要知道时空弯曲,引力波这些在过去完全不可能相信的理论却是自然事实。自然世界实在是太扑朔迷离,以至于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宇宙为啥会大爆炸。我们无法知晓真实的自然世界到底多么的“荒唐”。

(12)、上面这些人的误解,正好成为了笛卡尔的方法论的反例——凡是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13)、“不停地将自己调节到现在的昏暗机器”,对于瓦莱里而言,这即是身体。通过试图刺透这个用来感觉和组织的昏暗机器之秘密,瓦莱里开始否决这两个可能性之中的第一个。他在视觉中,就像在意识中一样,引入了一个延迟和分裂。实际上,在致皮埃尔·路易斯(PierreLouÿs)的信这一关键的文本中,他提出了一个实验,打破了“我”和眼睛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联系暗示着主观主义(soggettivismo)可能是建立在其上的。因此,他将一个源自对处在目光之下的揭示“我”的实验,变成了一个镜子前的出色的慢速哑剧表演。在谈及“我”和同时性之间的相互蕴含之后,他写道: 

(14)、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15)、请注意以上措辞:你的观测是决定(而不是发现)了粒子的衰变与否。也就是说,在你打开笼子观测猫之前,猫的状态是生死叠加。在你打开笼子的那一瞬间,猫的状态才塌缩成某一个值。观测本身决定了猫的结局,而不是发现猫的结局。这是关键点所在。

(16)、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17)、保罗•瓦莱里(1871—1945),法国象征派诗人,法兰西学院院士。作有《旧诗稿》(1890—1900)、《年轻的命运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

(18)、在中国,有个很吊诡的现象,那就是,即使如今的哲学大楼门可罗雀,荒草丛生,大多数人一听到哲学就头痛,但是,随便抽一个中国人出来,都能对“唯物”和“唯心”BB两句。

(19)、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一个中国人即使不懂哲学思辨,脑子一塌糊涂,也能清楚的把自己归入一个绝不会混淆的“哲学阵营”里。那股子坚定不移的劲头,就跟不会混淆自己的国籍一样明确。

(20)、“唯理主义”哲学是笛卡尔思想的核心,该哲学思想是认为人类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只有理性才能获得知识。

4、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1)、请问:如何证明我们不是缸中之脑呢?这其实就是哲学本体论中唯心和唯物的争辩。本体论的核心:到底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世界是唯心的,也无法证明世界是唯物的!因为这个问题不是科学研究的范畴,这个问题不具有可证伪性。

(2)、伽森狄劝笛卡尔反思一下自己在娘胎里,或刚出生的头几天、头几个月甚至头几年,是否还记得自己当时都想了什么。

(3)、在分析了西方传统哲学之后,笛卡尔说:我找不到一个人,他的意见比别人的更为可取,所以,我必须采取引导自己的方法。

(4)、至少可以说明,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你要进哲学这个门,这个问题必须回答,这是进入哲学的敲门砖。

(5)、手术过程中,彭菲尔德医生用电极探查她的大脑,电极连接在一台脑电图扫描机(EEG)上,随时观测回路变化。每当彭菲尔德医生使用电极刺激女孩脑部的某个区域是,女孩就会发现自己置于一片夏日的草丛中,然后就看见一个陌生的提着一袋毒蛇的男人向他走来。

(6)、这一延迟是所有心理学的问题所在——我们可以悖论性地将之表述为:那个在某物……和它自身之间所发生的。

(7)、能够的继承后几章,并用来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是拉美特里,他是一名医师,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去研究人心与人身的关系,拉美特里的哲学正是集中针对心灵与人体来展开论述。马克思说:“拉美特里的著作是笛卡尔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拉美特里详尽地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仿照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模式写成的。”拉美特里的机械唯物主义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回答是:思维(感觉能力)是存在(物质)的属性。

(8)、So,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唯物,什么又是唯心吗?他们确定知道,唯物和唯心到底在争些什么吗?

(9)、我的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笛卡尔说:“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因为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

(10)、恰如我没必要了解月亮的一切才能说我爱月亮,我宁可永远不去知道它也满目疮痍,但是总存在一种事物是恒久存在的。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本文的主题即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进行讨论。

(11)、“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观点,这种观点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意念为世界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2)、我们并不知道苹果本来的模样,苹果只是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感觉加工的结果。

(13)、还有一些唯物主义者也同样误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笛卡尔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并给笛卡尔扣上“迷信”的帽子。

(14)、这四条原则之所以称之为“方法论”,当然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并不是解决某个学科或者某个领域问题的研究方法,而是一个普遍的方法。那它有什么伟大之处呢?因为它否认归纳法,否认经验主义,开创了理性主义。

(15)、抛开这个命题的对与错,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孩子们,如果不能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事情,不能自己去体验生活感知世界,那他算真正存在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我思故我在是什么哲学观点精辟7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