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来历简介50字左右精辟129条

端午来历简介100字

1、端午来历简介500字

(1)、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就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早起源当系夏至。

(2)、《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3)、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5)、   赛龙舟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22名赛龙舟的队员坐在长达2000米的龙形龙舟上比赛。龙舟竞赛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各地都有举行。

(6)、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7)、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8)、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一向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齐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之后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9)、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大节,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10)、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1)、    ——Drinkingrealgarwine.

(12)、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3)、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龙舟,这端午节这天,划龙舟是为了祭祀祈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4)、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5)、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16)、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17)、6月12日,盛泰园社区开展“承爱国情怀,强少年体魄”主题活动。

(18)、6月8日,欢畅园社区联合荣欢园托老所开展了“浓浓端午情永远跟d走”主题活动。

(19)、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0)、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来历简介50字左右

(1)、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活动中,大家穿着鲜艳的志愿者马甲,不畏闷热的天气,捡拾垃圾、清扫死角、擦拭宣传栏等,对社区内和欣永路两旁的宣传栏、垃圾桶进行擦拭,将绿化带、马路上的塑料袋、烟头等垃圾捡拾干净。活动结束后,道路不仅干净整洁,更能让人眼前一亮,为居民们创造了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

(3)、吴越百姓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选择在端午举行祭龙节仪与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时节天象有关。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卦象是联系在一起的,仲夏午月午日,龙星飞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经•乾卦》中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于“中正”之位,为大吉大利之象。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4)、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5)、古代,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叫屈原。被某国追杀,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不惜自记的生命,屈原就跳进大江以死来抗争。

(6)、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活动中,大家先后诵读了《屈原祠》《端午日赐衣》《长相思重午》等与端午有关的中华经典诗文,随后,工作人员以问答的形式让社区居民了解端午节的文化知识。后,大家一同声情并茂的诵读散文、诗歌等经典篇章,共迎端午佳节。

(8)、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9)、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0)、      粽子是由糯米做成的金字塔形状的饺子,里面填充着不同的馅料,用竹叶或芦苇叶包裹。这种传统食品在端午节期间很受欢迎。

(11)、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2)、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13)、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14)、一般而言,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时尚,将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终形成了今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15)、6月11日,荣翠园社区开展了“别样端午—让家国情怀成为文化自信”活动。

(16)、端午节的来历之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就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17)、   说了这么多美味的粽子,你饿了吗???

(18)、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粽籺”、"古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19)、周维东,字泽邦,笔名杨帆。滨州诗词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偶尔写点诗歌、散文、小说。

(20)、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3、端午来历简介300字

(1)、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2)、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3)、端午节的来历之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就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就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4)、活动中,工作人员带领着青少年们举行升旗仪式,让孩子们在升国旗,唱国歌中接受爱国教育,随后观看端午节科普动画片,寓教于乐,在动画片中了解端午节来历,通过趣味问答环节,让大家对屈原爱国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将爱国种子埋在心中,后,大家动手制作了粽子和舞龙,亲身感受端午传统习俗文化的魅力。

(5)、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6)、有典籍记载的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7)、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早在上古时代,南方吴越一带就有在“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舟依然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毒日、恶日”而避之。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8)、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9)、    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10)、有典籍记载的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11)、端午节的来历之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2)、端午节这天,会采摘艾草,在搭配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等,熬煮成沐兰汤。

(13)、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14)、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15)、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

(16)、后告诉你个小秘密,我不爱吃粽子是假的,只是不爱吃小枣糯米的,却爱吃金华火腿香米馅的,而且没够。

(17)、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18)、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腊八节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就是习惯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1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20)、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端午来历简介100字

(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2)、xiangyunxiangqing@1com 

(3)、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5)、TheChinesedragonboatfestivalisasignificantholidaycelebratedinChina,andtheonewiththelongesthistory.

(6)、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以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7)、“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盖端字之转音也。”

(8)、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9)、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10)、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11)、TheDragonBoatFestival

(12)、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民谣歌曰:“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国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在我的家乡麻大湖地区,包粽子多是就地取材,用苇叶包。每年的四月中旬到月末,瞅个艳阳天,起个大早,挎上个苇筐,到南坡(麻大湖)里打苇叶。打苇叶要选择大拔苇的叶子,并且是生长在水边的那种,因为这种苇叶又大又柔韧又清香。打回苇叶来要十几个一打对折捆好,挂到向阳处尽快晒干。这样晒来的苇叶柔韧清香,还不卷边。苇叶晒干后,就得准备馅料,我们这里大多包小枣糯米的,香甜可口,清香怡人。小的时候,小枣是家里院子中央那棵百年枣树上结的,米是父亲早就赶博兴大集籴的。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母亲就把米淘好并用井水泡上了,小枣也洗干净放在大碗里,早已晒干的苇叶也洗净泡在兰花瓷盆里。我的家八口人,父母加我们兄弟姊妹六人,我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我们兄弟四人饭量大,又是吃好的(平时别说吃粽子,就是大米也难见到),所以吃得多。端午节这天,母亲都是起早包粽子,以便我们早饭能吃上。其实我早就馋得醒了,只是懒被窝装睡,在母亲第一声叫吃粽子时,我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连蹦带跳地穿上衣服,第一个坐在锅台边等着掀锅。如今,我早已不热心吃粽子,孩子们也不太热心吃,其实平时在我们这里,每天下午都有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走街串巷地卖粽子,边走边喊“粽子来,热乎乎的香粽子”,什么时候馋了,都可以吃到。

(13)、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4)、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5)、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6)、在中国,端午节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很重大的节日。

(17)、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18)、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19)、     15572620220淘淘老师                      13339778466小丹老师

(20)、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5、端午来历简介100字屈原

(1)、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2)、RealgarwineisChineseliquorseasonedwithrealgar.ItisacustomtodrinkthewineduringtheDragonBoatFestival.

(3)、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4)、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5)、我问妈妈,今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说:端午节到了我问妈妈什么叫端午节呀?妈妈告诉我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都要包粽子吃。我一边吃粽子,一边听妈妈继续说,现在有好多种粽子,有肉粽子,水果粽子,甜粽子。不但粽子的`种类多,而且样式也很多,可供人们选择。

(6)、6月11日,青泽园社区开展“诵国学经典永远跟d走”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7)、钟馗捉鬼,就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就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腊八节就是佛教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9)、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10)、活动现场,志愿者为居民讲述了d的百年历程,通过生动形象的d史故事,让居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建d百年的伟大意义。随后,为大家讲解了制作扎染的流程和方法,大家拿起各种颜料动起手来,不时与旁边的居民相互讨论,怎样制作得更漂亮,大家忘我的投入到制作过程中,经过努力,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作”诞生在大家手中。

(11)、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就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就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12)、    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古时候,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妖除魔。

(1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大节,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14)、     3326幼儿园——白云大道3326小区内

(15)、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6)、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17)、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8)、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9)、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0)、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1)、端午节因在农历的五月初又叫五月节,是一个流传较广的民俗性节日。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殒身,端午节便被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有了纪念的意义。然而,端午节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禊礼。

(2)、这天是端午节了,但我不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妈妈告诉我,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屈原的大臣,小人对皇上说了屈原的坏话,皇上不再信任屈原,就把他流放到远方,他很悲哀就跳河殉国了。老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就往河里扔吃的东西,后构成了端午节。

(3)、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4)、端午节的节日还用雄黄和白酒,配成雄黄酒,在端午节这天,洒在院子的边边角角,犄角旮旯,还有房前屋后。

(5)、6月10日,荣乐园居委会联合天津职业大学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浓情端午、扮靓双青,永远跟d走”志愿服务活动。

(6)、TheDragonBoatFestival(端午节)isalunarholiday,occurringonthe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nth.

(7)、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8)、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广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9)、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10)、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1)、活动中,工作人员为小朋友们讲述了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并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节日的风俗,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随后,组织小朋友们观看d史动漫片,接受d史熏陶。后,进行龙舟手工DIY制作,在工作人员和家长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将一块块零散的彩色模块拼制成一艘艘满载着幸福的龙舟,大家捧着亲手制作的龙舟,眼里满是成功的喜悦。

(12)、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3)、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一点。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14)、“端午”一词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如称“端五”,也即“初五”。

(15)、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16)、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7)、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正月建寅,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有的地方(北回归线一带)还称为“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当中的一天)。

(18)、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19)、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习惯,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春节的文化内涵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端午节、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20)、我听了妈妈的话,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心里很开心。

(1)、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能辟阴邪。

(2)、端午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吃粽子来庆祝节日,相传是为了保护屈原投江后不被鱼儿吃掉。

(3)、也有人把艾草做成蒲团放在家里,也是一样的作用。

(4)、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5)、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6)、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7)、 龙舟竞渡  悬艾叶、菖蒲、蒜头  写符念咒......

(8)、农历五月初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重端阳、中天等,它就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就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就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9)、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端午来历简介50字左右精辟1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