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1、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相结合
(1)、(答案)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言之
(2)、视电力技术的应用。……而美国对新技术的态度则完全相反。美国在这一时期注重应
(3)、 (15)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324页。
(4)、韩桓惠王十九年(前253年),荀子离开稷下后,来到楚国,春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继续受徒教学。在此前后,韩非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同学者有李斯(秦朝丞相)等人。
(5)、④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专制,代表作《韩非子》。
(6)、韩非的这些思想主张对秦国的影响:当时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即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韩非的这些思想主张刚好为他们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将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确立为治国思想,但秦朝刑法严酷,无异于助纣为虐,秦国终灭亡。
(7)、家”,指责中国已对全球与地区秩序、美国国家利益与价值观形成全面挑战。……中美关
(8)、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初版
(9)、韩非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但是对于他身世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并不多,仅知道他生于战国时期的韩国。翻阅历史资料可得知,韩非所处的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诸侯国内部为争权夺利祸乱不止,伦理失常、私欲泛滥,个体行为错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先秦时代的社会状态,“失序”为恰当,孔子称其为“礼崩乐坏”,尽管如此之“乱”,那个时代仍然极其重视出身血统,韩非大概只能算作当时贵族社会中的末流,也正是由于出生在这样的环境,自然对顶层政治权力集团熟悉,这一位有政治抱负的韩国公子,就比别人有更多的切身感受。
(10)、施由国家控制,但是政府将一些小规模的企业转交给私人所有。政府还允许农民以自由市
(11)、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12)、劉亮二零零九年起關注法家思想,從那以來,研究興趣一直沒有離開過。眼前這部書稿,就是近幾年的研究心得。本書的結構佈局較有新意,它不像以往的許多研究那樣,把《韓非子》做政治思想、法治思想、歷史思想、哲學思想等的理論分野,或者通過禮和法、德和刑、王和霸、道德和非道德、保守和進步、民主(民本)和專制、性善和性惡、唯心和唯物這樣的範疇來認識,而是選取書中的重要術語,從文獻研讀上做追本溯源式的考察。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過去的成見,有正本清源的意義,也體現了追求徹底性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3)、文章通过分析韩非子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得出韩非子“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思想。接着谈及韩非主张以“二柄”即赏罚的手段治人治世,并分析了“二柄”的参验及原则。后指出韩非子实际上构建了君主本位的治世图式。
(14)、《韩非子>说类文体研究》:本文作者将说这个文体具体内涵主要特征做了总结式的梳理,进而判断除韩非子的说体文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说体文,但是具有突出的说要素,可以将其视为一类,进而将其分为两种并阐述了其重要的文体意义。全文在爬述说这种文体的已有研究时写的细腻细致,条分缕析,令人眼前一亮,从文体角度论述讲述韩非子说类文体重要的文体意义,是个极有意义的视角,值得我们学习。
(15)、第九组包括《说林》上、下两篇,是韩非搜集的原始资料。
(16)、 韓非子思想研究往往無法徹底擺脫「法」、「勢」、「術」、「性」、「德」、「道」這六項基本觀念。它們能夠為針對韓非子思想而展開的各類研究提供參考或藉助,甚或成為韓非學派諸多思想的出發點或歸本之處。某種意義上,它們就是將韓非子思想塑造成韓非子思想的關鍵所在。
(17)、战国后期,混乱已久,统一是趋势。在这种情况,谁的力量强大,谁就有机会成就霸业。
(18)、(答案)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分)政策:新经济政策。
(19)、“术”。帮非子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韩非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非攻。“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或应从“仁”说起。篇文看来,“仁”是“德”的外在表征(“……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德”是“仁”的内在条件(“失德而后失仁”),有如前述。有德之人,方可具有“仁”心,以善意对待外界。于是“仁”成为“慈”的基础。《解老》云:
(2)、由此所述,韩非的历史地位由其立言得以建立,因此,要了解和理解韩非,读其书是主要的方面;韩非具体的生活经历是次要的方面,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3)、拓展①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作《孟子》。
(4)、韩非的探索精神使其成为先秦诸子的一个缩影,韩非在融合其他诸子之后又不遗余力地将其弱点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下的驳难对象,墨家学派也不例外。从历史背景来看,战国中后期的墨学主流在西方强秦,根据韩非晚年的轨迹来看,韩非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是有可能的;从文本本身来看,对《韩非子·显学》这篇学术总论成书时间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这篇的成书时间应该也在韩非晚年之时,加之《韩非子·问田》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涉及到墨家后学田鸠的相关事迹和言论,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韩非思想渊源中有墨家学说的存在。
(5)、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富有的国家,
(6)、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7)、今天,更多的人相信,人类的理性,使人不同于禽兽的一切受本能支配;大多数人内心存在着是非善恶的道德意识;人性向善还是向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和文化。然而现实中人们一方面不希望活得太累,可很多时候又不得不痛苦地享受着这累,其中的无奈和折磨,非局中人恐怕难以体会。那么,人们(尤其是抱了一腔热血投身官场的人)为什么活得如此累?要破解其中的奥秘和症结,《韩非子》还是一道必经的门径。
(8)、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
(9)、《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0)、首先,栗同学这篇文章的优点有:这篇文章的分析角度比较新颖,从韩非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截取一个小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更有利于把握和操作;文章附录中辑录了《韩非子》中所有有关“书籍”“文学”的表述,可见栗同学课后做了充分的准备,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肯定。
(11)、自秦帝国以韩非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后两千多年,韩非的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始终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可以说,《韩非子》一书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门径。
(12)、劉亮這部書稿應該屬於第三種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他沒有站在法家立場來頌揚法家,也沒有使用儒家的或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來貶斥法家,他想從基礎做起,對文獻展開客觀的、正本清源的研讀。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可以避開過去的許多成見,就像一張白紙,好寫新美的文字,好畫新美的圖畫,而且事實上也的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當然,這樣做仍不能避免價值觀在起作用,因為我們引用的資料,很多仍是某種價值觀引領下的產物。這就需要我們邊引用,邊批判,考證的意義恰恰就在這裡。我覺得劉亮此書的意義就是一方面努力從價值觀糾紛中跳出來,從根本上解決文獻研讀的問題。而且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是邊引用邊批判。我們知道,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不可能排除價值觀因素可能造成的誤導或遮蔽,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一邊尋找合適的材料,一邊又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批判。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才會穩步地前進。
(13)、韩非在国家政体方面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14)、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喇嘛和班禅平等……达赖喇嘛和班禅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亲
(15)、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于是,美国取代了英国。
(16)、“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者.仁、义、礼。
(17)、孟子还讲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8)、由工业来支配?是由第一次浪潮势力还是由第二次浪潮势力来统治?美国的未来基本上是
(19)、《韩非子》女性观内涵解读。通过第一部分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对韩非女性观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因此本部分从传统视角和“功利主义”视角出发,从不同的两个角度,对韩非女性观进行解读。
(20)、(3)(家国情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以上学说的现实价值。(2分)
3、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的积极作用
(1)、针对其中“德”的释义,前贤的主要观点有如许五类:
(2)、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
(3)、然对《解老》作者而言,人可否真的保持“无为”“无欲”“不思”“不用”,达到“意无所制”的状态?
(4)、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
(5)、韩非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中,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6)、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7)、本文原载于《南开学报》2020年第3期,第150-156页。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
(8)、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9)、——摘自季明《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10)、——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1)、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所无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由德盛;德盛之谓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12)、(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13)、“以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14)、第十组包括《存韩》《初见秦》两篇,是与韩非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记录,非韩非所作。
(15)、何为“法治”。韩非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只要掌握了赏罚的权柄,就能够“制”民、“御”民。他将“赏罚”作为法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明赏严刑”,功过与赏罚相当。赏与罚都不能随意制定,要有分寸尺度,也就是法的尺度。“赏”要恰到好处,太容易得到的利益会让民众报有侥幸心理,民众不会尽心尽力,其他人也不会看重其中的功劳。“罚”要合乎法度,否则就会失去民众。法在形式上要具备公开性,公开张榜公布,让人通晓法律,让民众普遍明了行为规范,并且在诸侯国家间的交往中,将其作为外交的准则;在法的执行上,要有可适用的方法,主观上要有严肃的态度,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法被赋予了动态和静态两种功效:动态上,它是赏罚的工具;静态上,它是稳定社会的行为规范。韩非强调的法的理想形态还具有普遍性与稳定性,这也是对早期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完善。法的普遍性是指法所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法的制定过程要有普遍性的根据,法的适用要有普遍性。他认为法的稳定性很重要,没有稳定的法进行调节,国家就会面临危险。重要的还在于韩非对“礼”制的反对精神,主张不以人所处的环境、地位来裁决其尊卑,为了避免人主作出不恰当的主观判断,在法律适用中强调“法不阿贵”,在法律面前反对贵族等级特权,即便是圣贤之治也只是历史中的偶然现象,何况贤君也离不开“法”治。从现代法哲学角度来看,韩非的“法治”没有直接论及社会中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平等的问题,他的普遍性观点是有局限性的,至少在君主专制的模式下,这种局限性是较为明显的。
(16)、历史观。韩非特别强调“变”,他的常变观“准历史进化论”认为,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采取主动的态度作出应对。
(17)、FAX02-23944113 Webwww.wanjuan.com.tw
(18)、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
(19)、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人主》《问田》六篇,跟韩非的政治经历有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立场。
(20)、本篇论文亮点颇多,选题新颖,文献翔实,引征恰当。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字句所出,皆有源可寻。但由于时间关系,论文在写作中仍有些小瑕疵,若能花笔墨对文末提到的《韩非子》“说”类文体之下众多的次生文体展开论述,定能使文章的结构更为完善。对文章摘要部分的语言应再加锤炼。
4、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特点
(1)、(答案)实施合理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2)、(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3)、因为证据不足,《解老》作者是否认识到这一问题,今人尚无法确切知悉。然其文开篇警告思虑行动的发起即导致“德无舍”,后文却明显退却,云:“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又云:“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亦即思虑行动由质上之可否被发起,一变为耗费“多少”、是否“极尽”等量上的讨论。此盖为应对上述紧张关系,又生出新的矛盾。其篇再云:“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谓重积德’。”根据此一说法,不仅“思虑静”会保持既有之“德”,且“孔窍虚”更能令“新和气日至”,亦即精气有了能够散而复聚、去而复返的“可再生”属性:即使思虑运动造成神淫于外,亦可通过“孔窍虚”来修复。“德”的保持与积聚,有了“啬”术与新和气的吸纳两种途径。至此,上述紧张关系中除“意无所制”的境界仍难以达成,“不思”“不用”与静思啬用依然参差有距之外,如“德”的维持等其他矛盾,已近消解。不惟如此,篇文在论及更为概括的层面之时,又言“万事必有弛张”,有强调矛盾状态在各类事物中的普遍存在之意。这或许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上述紧张关系起到某种调和作用。郭沫若所谓“不调和也就正成为大调和”亦可作为此处的注脚。
(4)、(答案)史实: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目的:改良在美苏对抗中
(5)、訂購請洽萬卷樓圖書公司白小姐(分機610)
(6)、”马上进攻韩国索要韩非,韩非到了秦国,得到了李斯的信任,却遭到了李斯的嫉妒。韩非上书秦王:先进攻赵国和齐国,后进攻韩国。李斯便以此为借口,说韩非是韩国派来的奸细。秦王受蒙蔽,便把韩非治罪。韩非想向秦王解释,但无法得见,李斯则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自杀。后来秦王后悔,想要赦免,韩非却已经死了。
(7)、(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
(8)、本文论述了韩非子法家视野下的“女性观”。韩非的思想主要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认为女子只可利用,不可信任,将女性视为实现政治功利的工具。全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紧扣文本,从文本所展现的贵族女性与普通女性的形象出发,阐述了韩非子的“女性观”,进而对其内涵与形成原因进行了解读,在此过程中,作者分析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特殊的世人心态,这是解读文本的闪光点;其次,文章的选题具有吸引力,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人性化的时代,会反思以往女性所处的卑微地位,所以对于“女性观”这样的话题比较敏感,看到这样的题目便会引发深思;再次,论证充足,每一个结论都有一定的材料作为支撑,给人较强的信服力;后,见解比较深刻,分析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对韩非“女性观”内涵的解读与形成原因这两个方面,对于内涵的分析,不仅得出了传统视野下女性为男权附庸的结论,而且提出韩非是从“功利主义”的视角看待女性,见解比较深刻;在分析韩非“女性观”的形成原因时,主要从时代背景、韩非对荀子“女性观”的继承、自身身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全面,也抓住了重点。美中不足的是结尾稍显突兀,可以再升华一下,阐释一下研究韩非子“女性观”的目的及意义等方面。
(9)、策……这一政策暂时恢复了市场经济和一些私人企业。大的工业、银行以及运输和通信设
(10)、材料三特朗普政府的官方文献公开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修正主义国
(11)、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12)、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13)、考察古代中国的舆论问题,不能忽视的是儒家对社会成员的言行品质规范。诸子各家虽然出自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主张,都是不同时期社会管理的有益补充。儒家把治理的希望都寄托于“礼”,通过“礼”制发挥着“化民”的作用,“法”只被当做刑罚的工具。在传统中国民间舆论场上,这种被称作“言论文化”管理制度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长盛不衰至关重要。在政治领域内,如何看待、使用语言,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生活,也给我们今天在关于如何发挥好语言、文字作用的学术研究中产生很大启发。
(14)、分)影响: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步入工业化强国之列,英国的霸主地
(15)、(答案)不同态度:英国守旧,轻视“新技术”;美国开放,积极引进“新技术”。(2
(16)、(2)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天皇实行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列举日本为实现现代化所采取
(17)、文中“关于韩非人性论的争议”一段,若要做成综述并单列成段,可再详实些。但从全文而看,此段仅为表明笔者立场即韩非继承了荀子及前期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若单列,衔接较不自然且略显繁琐,故可以精简后直接放在“继承与发展”段的前面。
(18)、 (11)黄裕宜:《韩非子>的规范思想:以伦理、法律、逻辑为论》,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57页。此外,还有“能力”(potency)说等。如桂思卓(SarahA.Queen)将“德”译作“potency”;该词源自拉丁语“potēns”意为“(有)能力”。参见SarahA.Queen,“HanFeiziandtheOldMaster:AComparativeAnalysisandTranslationofHanFeiziChapter20,‘JieLao,’andChapter21,‘YuLao’”,PaulR.Goldin,DaoCompaniontothePhilosophyofHanFei,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Dordrecht,2013,pp.197-2
(19)、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20)、形成。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工业革命后,第第三产业迅速
5、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意义
(1)、李斯、姚贾劝说秦王:“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兼并诸侯各国,韩非终究向着韩国而不会向着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如今您不任用他,留他很长时间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加罪于他依法惩治他。”秦王认为他们说得很对,便将韩非交法官治罪。”李斯指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亲自向秦王表白,没能见到。后来秦王十分后悔,派人赦免韩非,韩非已经死了。
(2)、(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对外贸易发生变
(3)、他强调了客观的真实性,也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存在。从历史的角度讲,他的观点具有极大的进步性。
(4)、(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5)、在认识论方面,韩非受荀况的影响大。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官,人的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听声音,心能思考问题,这都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他称之为“天明”、“天聪”、“天智”。他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检验认识的标准上,则提出了“参验”的方法。韩非所说的“参验”,就是对各种情况在进行排列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检查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功”。反之,就是主观的妄想和臆测,这样就必然失败。韩非的认识论,虽然还属于朴素唯物论的范畴,但它的理论思维水平,无疑是先秦思想家中高的。
(6)、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韩非无法在韩国施展他的抱负。他作为王族公子,愿意奉献一切,于是才有了出使秦国、死在他乡。
(7)、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8)、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术,势”。
(9)、念,推动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甚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0)、●《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又称《韩子》。该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全书文采斐然,别具一格,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
(11)、材料一仁的内涵极其丰富,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仁字从人从也就是人们互尊、
(12)、 (16)前贤针对《解老》真伪的讨论,可参见容肇祖《韩非子考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9-43页;郭沫若《十批判书》,第157页;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721页;蒋伯潜《诸子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52页;潘重规《韩非著述考》,香港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册,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排印本),1966年,第85-108页;郑良树《韩非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第196-244页;SarahA.Queen,“HanFeiziandtheOldMaster:AComparativeAnalysisandTranslationofHanFeiziChapter20,‘JieLao,’andChapter21,‘YuLao’”.;等等。试图将《解老》思想融入韩非子思想结构者为数众多,例如张纯、王晓波针对《解老》道、德思想与《韩非子》其他篇目做比较研究,并将《解老》思想归入“韩非思想的哲学基础”;参见氏著《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56页。又如李增将《解老》道理论作为韩非子“哲学”思想之一部分;见氏著《先秦法家哲学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学》,第101页。
(13)、首先,为探究《解老》政治思想的必要路径。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试图以天地运势提起统治者兴趣,而向后者进言“仁义节俭”邹衍颇为相似,《解老》作者试图以养身之术引发统治者关注,进而推出其政治主张。后人对其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则须从其治身之“德”论的探究开始:其作者用以游说统治者的养身术,鼓吹吝惜官能智虑,不但是对其纵情声色(放纵耳目之欲;在彼一时代,统治者此类欲望往往会加剧民众的负担)直白的规劝,更是对其苛察臣民、事必躬亲,支配行为不适宜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类具体层面,表达着委婉的反对——“圣人”一如凡人,需要吝惜自身官能智虑,须尽量避免亲自介入具体事务,更不可浸淫其中,放纵自身的支配欲,对内损耗精神,对外残贼百姓。其篇又将仁、义等作为“德”的外在表现,将统治者的身心健全与否,与其可否以仁慈的态度对待臣民二者,联结为一个清晰而简明的结构,步步为营地试图说服统治者爱惜民众,以仁慈的态度对待民众。其文更进一步地明确如何以仁慈的态度对待民众:要像吝惜自身官能智虑一样吝惜民力(亦即前引“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尽可能地避免民力的耗费,令民得以积聚财富(“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成为早期黄老著作中主张虚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重要作品。
(14)、韩非表面上把事情看得太透彻,因而放弃一切信任和情怀,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设计制度,同时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把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推到极端;他的论述有合理之处,也暴露出许多明显的逻辑漏洞。
(15)、尚贤。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即使是农民与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推举出来做官。这种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
(16)、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和“有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17)、我们由文中“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与前文“仁者……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的一致状态,可知“慈”忠实贯彻了“仁”的内容,扩大了“仁”外延:“慈”所针对的对象,已不限于(“喜人”、“恶人”之)人类,而是由近及远,从自身至“弱子”,至“方圆”“士吏”“器械”(“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终至“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于是一个“德—仁—慈”的结构呈现出来:越是有德之人,越是能以仁慈之态度对待外界事物,故母慈于子,将慈于士吏,圣人慈于万事万物。然而恰是此一“慈”,使人的思虑行动有所羁绊。人想要成功护佑其所“慈”之对象,则需动用思虑行动,体认与之相关的“事理”(“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有德之人因而无法全然避免思虑行动,保持“无为”“无欲”“不思”“不用”,达到“意无所制”的境界。
(18)、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
(19)、(答案)变化:改革前,以粮食为主要出口商品,工业品为主要进口商品,并实行高关税
(20)、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韩非把三者融为一体。
(1)、单篇论文尽量少用多级标题。第二部分“二柄”的内涵论述其中谈到《二柄》中“德”吸收了殷周时期“德得相合”的观念,这种溯源的写法值得肯定。但在本部分用了3个二级标题以及3个三级标题,不免分散。因而我建议可以考虑将标题内容直接放在本段的首句。
(2)、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美国第一次把专利
(3)、(答案)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4)、(1)正经界。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5)、——据熊承忠《大循环: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6)、第五组包括《显学》《忠孝》《饰邪》《问辩》四篇,主要批判了先秦诸子各家的学术主张,表达了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7)、需要调整同中国的关系。而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又为实现这个目的提供了机遇。
(8)、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妥协精神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
(9)、(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文献学方向研究生)
(10)、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
(11)、丙、将故事运用到说理过程、或由故事推论观点。比较集中的篇目如《喻老》《十过》《难一》《难二》《难三》《难四》等。经过大致统计,韩非讲了近四百则故事,对每一则故事所承载的社会目的,他都悉心揣摩,力图从中提炼出可资君主借鉴的经验教训,并同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12)、(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和推进;主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国营企业和私人资本
(13)、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韩釐王十五年(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的一个贵族之家。韩桓惠王十五年(前257年),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能寻访任用贤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夸之人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于是开始埋头著述。
(14)、分)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2分)
(15)、首先,治国要讲究道与法。他认为国君应该了解掌握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原理,进而达到“见招拆招”的境界,才能造福天下。这种观点,趋向于哲学上的唯物论。
(16)、华启焜同学的论文主要从韩非子思想还原的角度来论述韩非子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立意新颖,具有创新性。这篇论文紧跟诸子还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韩非子生命状态中某些片段进行全息的透视和考证,用文本对读的方式,在墨子之“法”到韩非之“法”、墨家“尚同”转化为韩非“君权”、墨家“实用主义”和韩非“非道德主义”这三个维度论述了韩非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无论从行文还是学术方法上都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足可见华启焜同学学术功底之深厚。但文章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值得考究和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在论文格式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一二级标题使用不太规范。所引材料详实但注释方式不太统建议都采用随文注的方式。此外文章中多处存在文意不通的问题。文章题目就存在定语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建议改成“韩非子思想体系的综合建构——论《韩非子》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或者“墨学视域下的《韩非子》思想还原”。文章摘要和结语写作衔接不够连贯建议着重修改。而在内容上,这篇论文引证详实,但对具体问题论述还不够深入,建议增加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的比重。具体内容上也可做进一步细化,如还可以从韩非子思想对墨子任法赏刑观、物治主义这些角度对韩非子对墨子思想继承做多方面论述。在具体论述中也可以通过别家对墨子思想的接受,对该问题做更加综合深入的论述,使文章更加充实深刻。
(17)、(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18)、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19)、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
(20)、(3)(唯物史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
(1)、(3)规律:当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时,就需要变革;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
(2)、在邦国内部,需要君主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力,实行专制、集权统治。如何分配政治成员的权力?韩非提供的是由“人主”单极支撑的结构,也就是“一君独道”,人主不从事具体的事务,甚至要放弃某些具体的行政权力,“臣”“吏”才是具体行政权力的行使者,他们才是“狡猾的社会管理者”。“臣”与“吏”的区别在于,前者多指人主身边的官员。人主只需要管理好“臣”“吏”,通过“治吏”“治臣”来达到治理国家的政治目的。“治吏”的方法是韩非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儒家主张的“仁政”是没用的,要运用刑赏手段,引导民众建立有利于集权统治的行为模式,因此,人主要牢牢把握“赏罚”二柄,用法术(前面文中有所阐述)治吏,依法、有度地赏罚,适当分给臣下一定的权力,调动臣下做事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去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要限制臣下的权力,防止臣下权力过大对君权构成威胁。在韩非的眼里,“臣”“吏”是一群怀有私心并且阴险狡猾的人,他们的个人利益其实与国家利益相背,因此,在以王权为核心的单极权力体系中,人主要时时警惕臣吏的权力。要重点防范近臣、重臣、朋d,将法与术相结合,以法治吏、以法制权,同时还要掌握“术”道,以“术”察奸止奸。这也就恰当地解释了为何“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中国政治传统历来重视“吏治”,因为作为高权力掌控者的君主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具体的行政管理目标需要通过官吏才能够实现,还要不失时机地使用一些断然措施来消灭政治对手或潜在敌人。韩非的眼里,民众是无智的,是应该被统治的。他主张利用“民”的“性”、“情”,引导“民”的行为,构建一种“全性情”的理想社会。他将君主专制和政治集权相结合的精密思考对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似乎也值得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離不開某種知識背景或意義系統?如果我們既不從法家的角度看法家,也不從儒家的角度看法家,甚至不從西方民主自由人權的角度看法家,那麼我們的研究究竟還有沒有知識背景?有沒有意義系統?如果有,是什麼?如果沒有,那我們的研究如何可能?
(4)、引文以一个有趣的说法,强调德的保持在于“意无所制”,亦即心思不受任何事物羁绊的自由放任状态。其中所谓“任何事物”,不仅涵盖各类具体事物,即使抽象的事物——譬如引文所列举的例子“虚”——亦在其范围。这与篇文“神不淫于外,则身全”,“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等处相呼应,主张“意”若“制”于任何事物,都会造成精神“淫于外”;任何思虑行动,皆会导致精神外佚,招致失德之后果。在这种意义上,人类思虑行动的一生,也就成为一个“德”不断丧失的过程。反而是刚刚出生的“赤子”,因其思虑运动相对更少,而相对更为有德。(14) ——针对此情势,故篇文有“无为”“无欲”“不思”“不用”的应对;亦即通过避免运用一切身心官能的方式,来积聚精神,维持德的存在。
(5)、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
(6)、19世纪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居欧洲首位,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52
(7)、(答案)共同之处: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都推动了社会的
(8)、《韩非子>一书处理史料的方式》:本文论述有理有据,字里行间娓娓道来,仅仅提供一两点建议以供商榷:本文似缺少独到性深刻性的论点,这三点处理方式似乎是很多元典共有的,能否仅仅属于韩非一书独有的特殊的处理史料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论述?
(9)、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赞赏韩非的才华,他看到韩非的文章后说:“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便是死也没遗憾了。”韩王安三年(前235年),因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划削弱秦国的实力。
(10)、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好奇,韩非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为什么不知道避祸?他可以看清历史的走向,也能进行准确的分析,为什么还要去秦国送命?
(11)、互助、互爱的意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讲“和”、讲
(12)、第八组包括《内外储说》六篇和《十过》,韩非从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概括出一些论点,进一步论述了其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几篇文章形象生动,文学性强。
(13)、业,提供补贴;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精辟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