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
1、巴金寒夜读后感
(1)、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2)、现代都市的人们,在网络世界的对话是失语的,彼此间距离很近却又极其遥远,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他们热闹又孤独。这与小说中男主角文宣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和家庭时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并深陷其中是相同的。
(3)、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雨改变了公园的情调,西北方向的云雾之中,是水墨画似的远山,这在园林建筑中颇被称道的“借”来。
(4)、这是巴金先生的《寒夜》,关于汪文宣、妻子曾树生、汪母、汪小宣他们一家四口的故事。在混战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漂若浮萍,不由自己决定。
(5)、作者就是这样,让人物直抒胸臆,用自己的心声来剖析自己的灵魂、雕塑自己的形象。02 以联想、回忆、幻觉、梦境等种种方式描绘人物回环曲折、奔腾起伏的思想波流,从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比如树生离家的那一夜,汪文宣在那寒气袭人的黑夜中神情恍惚地徘徊着。两个小贩关于“昨天打三更才解除警报”的闲谈,猛然勾起了他心中的苦楚。妻子出走的情景在他脑际又重演起来,使他难受、焦急,他渴望着妻子的回来,更希望他妻子同母亲一块儿回来。此时:
(6)、在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7)、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
(8)、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
(9)、汪文宣的理想输给现实。他本是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和妻子曾树生一样,都曾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办很好的教育事业。可现实是,他在一个出版公司做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小职员,为了低微的薪俸,辗转于应付校对工作和上司的事情。妻子树生是银行职员,薪俸要高于文宣。她负担着小宣的教育费用还有一家人的些许开支。按理说,一家人的日子虽无法大富大贵,中等家庭的平稳生活还是可以维持的。但或许是男人的自尊心,又或许是母亲和妻子两人之间的矛盾升级,他们的日子反而越过越差。此时的汪文宣,不要说梦想,生活下去都是一个奢侈的名词。
(10)、他转身跑到门口。他朝街的两头一望,他看不清楚他母亲是不是在那些行人中间。有两个女人远远地走过来,其实并不远,就在那家冷酒馆前面。高的像他妻子,也是穿着青呢大衣;矮的像他母亲,穿一件黑色棉袍。一定是她们!他露出笑脸,向着她们走去。他的心跳得很厉害。
(11)、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保马推送的是作者提供的原稿,感谢宫立老师授权保马发布!
(12)、当她回到家里想到丈夫对她的好处,便觉得不能独自一人走,“要走大家一齐走”。第二天,她虽向男朋友明确地表示不走,可是当看到男朋友“那一对火心的眼睛”,又让步地说“要是行里一定要调我去,我也会去的”,婆母的“滚”字,使她下了离走的决心;但即使在这时候,她的心情必然是矛盾而痛苦的,他想到了小宣,特别是丈夫“这个可怜的人”!
(13)、关于《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寒夜》的版本众多,有手稿本、初刊本、初版本、再版本、新文艺本、文集本、选集本、人文本、全集本。在巴金看来,修改自己的作品“这是作家的权利,因为作品并不是试卷,写错了不能修改,也不许把它改得更好一点”,冯群英的硕士论文《巴金文本变迁研究》,对巴金在语言、名称、年龄、情节内容、副文本(后记、前记、内容提要)等方面对《寒夜》作的修改进行了细致梳理。此外,金宏宇、彭林祥写有《版本谱系考释》、周立民写有《的修改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问题》。关于修改,巴金在《关于》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0年编印《文集》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14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14)、人绝望时,是任何事情也无法拯救他的,除非这害人的病一下子就好了。而汪文宣的病,不只是肺痨,还有被时局硬性“赠予”的悲惨,他极端的痛苦无处安放,他周围人的生存状态也是惨不忍睹,他愤恨啊。可是命运不给他这个机会,他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15)、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谢文芬在《我与对台广播》中回忆,“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并倾诉了对巴老的喜爱之情……几经努力,到上海第三天,也就是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这次采访中,巴老谈了他的作品与创作,谈了他在国外的感受,以及回忆他1947年到台湾旅游的情况。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至此我们动手准备,在《寒夜》的录音之际,于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寒夜》录出来后,正巧我到上海组录春节节目,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巴老还谈了对当代文坛的看法和对青年作家的期望。”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
(16)、巴金笔下的文宣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那个年代孱弱而多难民族的隐喻,而在陈轴的作品《蓝洞》里,文宣演化为一位女性宣宣,她的身份、家庭等信息模糊不清,所有人都在寻找她,而她在山洞中与她的男朋友在不断地发信息……
(17)、前此的小说《砂丁》,已经写了矿工的苦难;而到《萌芽》,则进一步写出矿工们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团结一致地进行的斗争。面对着新的生活题材,作者一时来不及充分熟悉,因此有些人物形象写得不够真实,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而且把憎恨黑暗现实的激情同对工人生活斗争命运的真挚关切结合起来,表现了较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18)、有意思的是,虽然四个“角色”有点类似电影式的文本和演出,但每一位艺术家都对其所代入的角色进行了二次创作。他们深入其中将小说中所有关系、矛盾与思想化作一件件艺术品,交织在同一现实空间中。
(19)、“我说不定,不过我一定要回来的。我想迟也不过一年,”她感动地说。
(20)、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2、巴金寒夜名词解释
(1)、“你快来啊,”那个年轻的声音说,魁梧的身影消失了。“冬冬”的脚步声响了片刻后也寂然了。他默默地站在楼梯上,她也是。她的手电光亮了一阵,也突然灭了。
(2)、连年战争和政府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物价飞涨以及收入低微造成的经济压力,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表面上看是婆媳关系的矛盾,根本原因是那个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3)、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之间,他是弱势的一方。他和树生吵架,从来都是委曲求全,从来都是第一个认错道歉,从来都把自己那份情绪压在心里;他看到妻子和情敌喝咖啡约会,居然连追过去质问的勇气也没有;他内心里的那份自卑,由内而外,他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他在公司也不过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小职员,他没能给到妻子一个好的生活。
(4)、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1929年~1949年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种。
(5)、憩园》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断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各自的道德评判,它以作者的眼光,描写一个富有家庭在后代子孙不孝的行径中,先辈结果客死异处。他用一个小孩的行动,来写充满爱心与孝心的后人的无限努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有钱人的丑行,警示后人要行得正做得好。杨家三少爷无疑是小说中凄惨的人,但终究有一个真正爱他的儿子肯为他折一枝他喜爱的山茶花,终究在死神降临的前夕不至于对这个世界绝望到无牵无挂!对于杨老三的大儿子作者的态度也让人感到他也有他的难处,他对他的父亲的行为并非是不近人情的冷酷,而是忍无可忍的无奈!不管怎样,都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维.令人感动的也是发人深省的当属结尾部分,该逝去的逝去,这是命运的惩罚也是命运的无奈——小虎和杨老三都为他们的纨绔付出了代价这就是命运的惩罚,死的代价毕竟让人扼腕这就是命运的无奈……但活着的人终究要活着!所以作者在后也为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着的人幸福!对啊,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着的人幸福!《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变迁颇带传奇色彩,故事曲折有致,引人人胜,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
(6)、他想到这里,脸上浮出了笑容。他觉得心中的重压一下子就完全去掉了。他感到一阵轻松。他的脚步也就加快了些。他走到街口,又转回来。
(7)、“怎么你还不休息?”她诧异地问道。“你今天也够累了。”她走到他的身边来。
(8)、他在失望中,忍不住怨愤地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这只是他心里的叫声。只有他一个人听见。但是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忽然以为嚷出什么了,连忙掉头向四周看。四周黑黑的,静静的,他已经把两个小贩丢在后面了。
(9)、但是快要挨近了,他才发觉那两个人是一男一女,被他误认为母亲的人却是一个老头儿。不知道怎样,他竟然会把那个男人看作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他的眼睛会错得这样可笑!
(10)、巴金的创作风格已经从前期的充满激情的呼叫和直接控诉变成了后期深沉的批判和冷静剖析,《家》里面好人、坏人泾渭分明,可是《寒夜》里的人物属性却复杂了很多,对这些人物的判断也不能用好坏就能区分了。
(11)、就在巴金刚刚动笔,又传来了另一位好友缪崇群病逝的消息。缪崇群是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家,与巴金有着相当深厚的友谊。抗战后,他为了生活,在正中书局当个小小的校对,有时也做些编辑工作,收入极为微薄。
(12)、你看,我们分两队,一队为“敌人”一队另是“红军”。一双双小手掌把水往对方泼去,泼得人人脸上满是晶莹的水珠。
(13)、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其中,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
(14)、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15)、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16)、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17)、汪文宣虽性格懦弱,但他有自己所热爱的,他是有理想的人。只是他同觉新一般命运,好好先生的人生路坎坎坷坷,他得了肺病,不,是肺痨。他很想活着,他并不想死去。可他也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
(18)、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描写,十分逼真地刻画了汪文宣的善良和痴情,以至当他收到树生要求离婚的来信时,他喝酒,看信,流泪;流泪,看信,喝酒。但他还是回信,明确表示“还你自由”,而且直至临死,还吃力地写下了“我愿她幸福”五个字。
(19)、细腻挖掘人物内心,是《寒夜》的艺术特色。不光揭露了人物的心里过程,还揭露出心理活动在相反情势下的运动。
(20)、由此可见,准确恰当地捕捉人物心灵中的闪念,决不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小技,而是与作品全局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分析法。
3、巴金寒夜
(1)、《寒夜》是巴金自己满意的一部小说,也是他后一部小说,写于40年代解放前,标志着他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高成就。
(2)、“他们会跟在我后面吗?”(指他的同事)但一想到同她见面的情景,想到“她会原谅我的”,他的勇气又增加了,不知不觉地到了妻子办事的地方。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正和一个年轻男子朝他走来时,他却脸红心跳,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进前面一家新开的漂亮的咖啡店。他站在门口,不知道怎样做。他想:
(3)、第一部分多采用黑白的老照片来描述1940年代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背景。
(4)、 我认为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并且生活的重心应该分一半给自己,不断深造自我。但我在文宣身上看到的只有——他的全部生活重心放在树生身上。
(5)、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6)、小说反复渲染了她既不忍心毅然舍弃善良真诚的丈夫,又不甘心继续这种灰色贫困生活的矛盾心情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她和丈夫第一次谈及这个问题到拿调职通知书回家,小说就用了全书六分之一的篇幅(第十四章到第十九章)刻画了她在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的矛盾心理。
(7)、昨天晚上,打三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除警报,他跟着众人离开防空洞走回家去。
(8)、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9)、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10)、他大约又走了半条街的光景。眼前突然一亮,两旁的电灯重燃了。几个小孩拍手欢叫着。他觉得心里一阵畅快。“一个梦!一场噩梦!现在过去了!”他放心地想着。他加快了他的脚步。
(11)、娜布其运用了石膏板的吊顶,镜子,风扇,喷漆金属框架、假植物、布帘、亚克力板、灯箱、球形玻璃灯、LED灯和灯效转换装置来塑造母亲这个角色。
(12)、但这些正面形象的思想性格中都有以“救世主”自居、脱离群众和狂热、偏激等毛病,他们自由散漫,肯定行刺暗杀等个人恐怖手段,视牺牲为自己的神圣责任,这正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弱点和错误。作者在描写中对他们采取了无批判的态度,事实上就是赞扬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极端民主自由的思想。
(13)、其他: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14)、我顾不得爬起来,连忙用双手捧起水向红红的脸上扬去,嘴里还乐呵呵地大叫着:“来呀!来呀!”红红招架不住了,“哎呦,妈呀”地叫着,急忙用手挡住脸,扭头向后退去。“援军来了!”随着欢快的叫声,小雨和丁丁向我发起了攻击。
(15)、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
(16)、 在寒夜里打动我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树生将永远离开的时候,巴金对文宣的内心的描写,让我在文字间也跟着他一起肝肠寸断,他的绝望透出纸张,在无声的呐喊。分别的时候谁都不曾想到,那一别就是永远。
(17)、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18)、汪文宣生活的林林总总,盘点下来,着实没有希望。
(19)、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一些俄国虚无d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
(20)、《巴金和孙道临谈》这篇文章之前并未出现在研究巴金先生的基本文献中,本文作者宫立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访谈中提到的若干史料略作梳理,补充了巴金研究资料,丰富了研究素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了巴金先生针对“外国人能不能演出中国戏里的中国人?”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也针对1955粤版《寒夜》与1984版《寒夜》谈到了一些艺术改编与呈现方面的问题,巴金谈到,“电影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嘛,我不干涉。你们既然已经搞好了,就先拍起来。艺术上怎么处理我不管,你们自己搞吧”。此外,还针对《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以及《寒夜》的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
4、巴金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1)、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他忽然抓住她的膀子,又着急又悲痛地说:“我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到你?你什么时候回来?”
(3)、 第二处是后来文宣独自在咖啡厅点了两杯咖啡,那时他还上班,他还能走,他还没失声,但他的痛苦丝毫不减,这份痛苦每天都在侵蚀着他的身体,化成他咳出的一口口鲜血。
(4)、 百度百科上评论树生,在夸赞她温柔善良的同时也说到她“爱虚荣,好交际,追求享乐”。在我眼中,树生只不过是在压抑的家庭生活里,努力寻找着快乐而已,那是这个被传统思想所笼罩的家无法带给她的快乐。
(5)、巴:我还有随想录五本,差一本。身体很不好,主要想养养病,我是靠药物控制。想什么会都推掉。明年政协开会也许要去参加一次,其他就不参加,关门来写作,写一本随想录。后一本,写一本小说,还有我翻译的一本书,还希望搞完搞好,希望这两三年做好这三件事就不错了。长篇小说宣布好久了,就一直没有时间搞。
(6)、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
(7)、 或许他一系列无处宣泄的情感,压抑着,久积成病,像寄生虫一般,逐步腐蚀着他的身心,他是可悲的。读《寒夜》时我常常在内心呐喊:他为什么不再勇敢一点!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什么就这么难!如果他愿意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他的家庭生活会不会和睦一些呢?
(8)、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9)、跟在她后面的小雨和丁丁一边“啪哒啪哒”的踩着地上的雨溪,一边有节奏地摆动着胳臂,还不时仰起头,任凭雨水劈头盖脸的冲刷。这时,我心里痒痒的,急忙甩掉鞋子,挽起裤脚,冲出房门。
(10)、“昨天打三更才解除,今晚怕要更晚些,”另一个接腔道。
(11)、《寒夜》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12)、《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后一部长篇小说,与小说故事发生时间约略相同。
(13)、刚才还是静静的小河,突然间喧哗起来:喊叫声、笑闹声此起彼伏,撩水,击水,水花飞溅,你逃,我追,乱成一团。好段:我们在河边急三火四地脱光衣服,扑进小河里,立刻开始打水战,追逐嬉戏了。
(14)、他还是站在方桌前。他好像不知道他母亲已经去了似的。他在想,在想。他的思想跑得快。他的思想很乱。然后它们全聚在一个地方,纠缠在一起,解不开,他越是努力要解,越是解不开。他觉得脑子里好像被人塞了一块石头一样,他支持不住了。他踉跄地走到床前,力竭地倒下去。他没有关电灯,也没有盖被,就沉沉地睡去了。
(15)、 我们谁都无法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生在一个开放的年代,寒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巴金笔下的时代人物精神面貌,在当时是先锋,是无人敢写的先河。
(16)、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有四个人——一夫一妻、母亲、孩子。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他们因有着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学堂的共同理想而相爱。抗战爆发后,他们从上海逃难到重庆,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文宣工作不顺、生活压力大,其母亲赶来操持家务,但家庭生活压力以及内部婆媳矛盾导致亲情疏离。
(17)、因此,作者极善于抓住特定情势下表现人物特定心理状态的细节,并用类似电影的特写镜头表现出来,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
(18)、“我应该比她们先回去,我应该在大门口接她们!”他忽然兴奋地对自己说。他又看了球竿一眼。“我现在就回去,警报马上就会解除的。”他不再迟疑,拔步往回家的路上走了。
(19)、巴金(1904—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20)、关于粤语版的《寒夜》。1955年香港华联电影企业公司推出李晨风编剧、导演的粤语版《寒夜》,吴楚帆饰演汪文宣,白燕饰演曾树生。巴金与孙道临在对话中都称赞吴楚帆的演技不错,巴金1962年在4月在《谈—谈自己的创作》中也曾高度评价吴楚帆的演技,“四年半前吴楚帆先生到上海,请我去看他带来的香港粤语片《寒夜》,他为我担任翻译。我觉得脑子里的汪文宣就是他扮演的那个人。汪文宣在我的眼前活起来了。我赞美他出色的演技:他居然缩短了自己的身材!”应该说,巴金对粤语版的《寒夜》印象是很不错的,只是对影片中过于强调汪母的封建思想持不同意见,无论是在创作谈《谈—谈自己的创作》还是在与阙文、孙道临的交谈中都声明了自己的这一鲜明立场。
5、巴金寒夜的男女主人公是
(1)、4月,巴金故居将为您荐书、评书、分享爱书人与书有关的心情和故事,精选朗诵名师为您朗诵书中名篇等。一起读书吧!
(2)、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
(3)、没有人答话。他自己又在想像中回答:“妈说她自己会回来的。妈说她一定会回来的。”接着:“妈显得很镇静,好像一点也不关心她。她怎么知道她一定会回来呢?为什么不劝我去找她呢?”接着:“妈现在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妈趁着我出去的时候到那里去了呢?说不定现在她们两个在一块儿躲警报。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在警报解除后慢慢走回家去,就可以看见她们在家里有说有笑地等着我。──我对她先讲什么话呢?”他踌躇着。”随便讲两句她高兴听的话,以后就会多起来了。”
(4)、刚跑到红红的身后,“扑通”一声,我摔了个仰面朝天,溅起的水花纷纷落到红红身上。红红转过身,“嘻嘻嘻”的笑着说:“快打落水狗!”说完,用脚划起水向我击来。
(5)、“妈,你先睡罢,我就会睡的,”他说,可是他皱着眉头。
(6)、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7)、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8)、 就像灰姑娘在午夜十二点就要变回原型,从舞会逃走那般,在许多个凌晨,树生也离开舞会,回到这个她曾连目光都无处安放的家。快乐对她来说,又何尝不短暂呢?
(9)、即便逃过了一个个劫数,由巴金先生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现存手稿中第56页整页缺失,第57至62页共六页有部分破损,而整个手稿的后部分,即全书的第26章至尾声的手稿遗失。
(10)、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是一致的。因此,作品在当时不资产阶级青年读者中曾经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助于激发读者变革旧现实的热情;而通过上述人物的失败和牺牲的命运,客观上也显示出了个人反抗的悲剧。
(11)、“树生”的忍耐到了高限度了。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
(12)、这就是汪文宣围绕找不找树生谈话这一问题,心灵中一系列的闪念,这些闪念,把他那善良忠厚而又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对妻子的深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13)、想来,在写字的过程中,汪文宣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的,是他挚爱亲人的笑脸和他未竟理想事业的大成。
(14)、 读完巴金的这篇小说,内心久久无法平息,寒夜读起来跟名字一样让人内心感到寒冷,压抑。男主人公汪文宣的一系列内心独白,和他所展示出来的一面,让我禁不住思考:他的病到底是身体内部真实的病还是心病呢?
(15)、《巴金代表作(上下)》主要内容包括:《家》、《寒夜》、散文。《寒夜》是巴金的后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16)、这是巴金晚年的著作,其中也透露着巴金晚年的理性思考。《寒夜》跳出了“线性进步观”,从人性深层再度审视“家”文化,解读个体命运。巴金27岁写《家》,40岁创作《寒夜》,这是他深入思考的重要提现。《家》中的觉慧毫无犹豫地离家出走,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这更多的带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觉慧是受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他有的是一腔热血。而《寒夜》中的妻子曾树生同样是离家出走,同样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她的出走就没这么决绝果断。家里有爱她和她爱的丈夫,有牵挂的儿子。可是,她还很年轻,还有大把活力。她在这个艰难困苦的家中喘不过气来。丈夫的颓弱,婆婆的冷言冷语以及儿子的冷漠老成都使她感到压抑。于是,曾树生出走时内心很矛盾。《寒夜》描绘的这个小家庭里充满了封建思想,同时也饱含了对生活无助的颓废懦弱之情。他们两人在大学时代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是现实生活却不给他们机会。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他们只能和平常人一样寄生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忙着生,忙着死。现实生活以强者的姿态磨平他们的棱角,浇灭他们的热血,腐蚀他们的青春。
(17)、巴:导演说,他原来拍了好些,结果还是删掉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无缘无故吵架。
(18)、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19)、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重压下家庭破裂的悲剧,揭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通过三个小人物的凄凉命运,控诉了旧社会、旧制度。由于长期疾病和贫困的折磨,汪文宣变得懦弱,理想也发生了扭曲,家庭危机已在酝酿。加之后来的婆媳矛盾,一步步发展到曾树生离家、汪文宣病死。
(20)、文宣是个窝囊废,作为一个男人没有养家的能力,连自己儿子学费都给不起,妻子爽快给了还觉得这样损害了自尊;妻子本来离开他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他自每一次都拖住妻子,利用妻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道德感。他是个懦夫,爱母亲无可厚非,但是偏袒母亲,让妻子委屈、受气真不是好男人。
(1)、在《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电》中,这种倾向表现得极为明显。作品从工会,妇女协会、学校等各方面错综地描写了某小城市中一个激进团体的反军阀活动,着重写了团体内部一群青年的生活、斗争和死亡。
(2)、他跟着她走进里面去。他们都埋着头,不作声。他让她提着那个相当沉重的布袋,一直走到楼梯口,他才从她的手里接过它来。
(3)、经典语句: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宣”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
(4)、“寒夜”展览是一次从文学文本出发的策展实验,策展人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对巴金小说《寒夜》中角色性格、命运进行放大式创作,仿佛能窥探他们内心的秘密,巴金的《寒夜》犹如在展览中表演“裸体之舞”。
(5)、孙:这次中央台对台湾广播部让我来朗诵您的《寒夜》,我还是很愿意。
(6)、娜布其,《下过雨的夜晚……倾斜的阳光……大小不一样的光斑……退去,……被冲刷…蜿蜒延伸……终点,尖利的汽车鸣笛声…消失了》,20综合媒介,尺寸可变。
(7)、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
(8)、这个颓废瘦弱的书生心中很暗淡,心底里有光却是微茫的。他病了,他不停地咳血。他只能用绝望而又带着希望的坚忍意志支持他那破碎不堪的肉体。家中光线很暗,即使是白天阳光透窗而入,也只有窗下小小的方桌能沐浴温暖,而家只能被置于阴暗中细细品味凄冷。
(9)、为了纪念《寒夜》出版70周年,UCCA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进行了《寒夜》展览。
(10)、故事讲的是一对普通知识分子从幸福走向破裂的故事。男汪文宣,女曾树生,两人原本充满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两人渐渐发生矛盾。再后面汪文宣的妈加入了,这个妈特别仇视媳妇,婆媳矛盾爆发,曾树生终于抛家弃子,再也不回来了。懦弱的汪文宣也在贫病之中离开了人世。
(11)、它们散落在展览空间中的不同角落,但又通过墙壁上的镜面反射,在观看任何一个作品的时候与其他作品形成了呼应,每个部分并没有完全割裂。正如小说《寒夜》中那四位在亲缘关系上相互紧密连结、又在精神上疏离的主人公一样,“扮演”不同主人公的四位艺术家创作了四部既相互独立又时而呼应的作品。
(12)、这是两个小贩的极不重要的谈话。可是他忽然吃了一惊。昨天晚上……打三更!……为什么那个不认识的人要来提醒他!
(13)、虽然其中的阴郁气氛已较早的《灭亡》等作品有所减少,但从这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革命团体的活动中,却可更具体地看到思想方面的弱点和生活方面的破绽。这里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没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只有一些彼此思想接近的青年,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勇敢就企图在残暴的反动统治下立刻打开一个局面。
(14)、《寒夜》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在他们中生活”,“他们每个人都对我坦白地讲出自己的希望和痛苦”,“在寒冷的深夜里,我真实地写下了我当时的感觉和感想”。
(15)、巴金在《寒夜》中用笔极为克制、冷静,他以简洁的文笔写下了内忧外患的动荡下,一个家庭的情感纠葛以及终的崩塌。
(16)、3结构:构思匠心独运,组织完善条理,收尾呼应(寒夜始,寒夜终),以小喻大。
(17)、《寒夜》虽然写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可是折射的却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以小见大,汪家的悲剧不是简单的家庭或爱情的悲剧,而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18)、01 用人物的内心独白,直接剖露其灵魂,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尽情地倾吐内心郁积的情感这一特点,在小说开篇就有很明显的表现。巴金写了很长一段汪文宣在寒夜中独步徘徊时的内心独白:
(19)、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寒夜》的心理描写,之所以如此细腻精微,震撼读者的心灵,更在于它是真的声音。
(20)、 在女主人公树生的身上我看到很多女性的影子,她是矛盾的集合。她会温柔的陪伴在丈夫身边,忍受汪母的羞辱;也会跟汪母回嘴,跳舞到凌晨而归。但我更多的是看到她的善良与乐观。树生就像文宣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照出的是相反的一面,他们本可以互补,可文宣却选择隐藏自己的心声。
(1)、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2)、 其实树生记住了,只是文宣没来得及明白,便已天各一方。
(3)、他们回到家里,儿子刚睡下来,他和妻谈着闲话,他因为这天吃晚饭时有人给妻送来一封信,便向妻问起这件事情,想不到惹怒了她。她跟他吵起来。他发急了,嘴更不听指挥,话说得更笨拙。他心里很想让步,但是想到他母亲就睡在隔壁,他又不得不顾全自己的面子。他们夫妇在一间较大的屋子里吵,他母亲带者他儿子睡在另一间更小的屋里。他们争吵的时候他母亲房门紧闭着,从那里面始终没有发出来什么声音。其实他们吵的时间也很短,多不过十分钟,他妻子就冲出房去了。他以为她会回来。起初他赌气不理睬,后来他又跑下楼去找她,他不仅走出大门,并且还走了两三条街,可是他连一个女人的影子也没有看见,更不用说她。虽说是在战时首都的中心区,到这时候街上也只是寥寥几个行人,街两旁的商店都已关上铺门,两三家小吃店里电灯倒燃得雪亮,并且有四五成的顾客。他在什么地方去找她呢?这么大的山城他走一晚都走不完!每条街上都可以有她,每条街上都可以没有她。那么他究竟在哪里找得到她呢?
(4)、张扬《第二次握手》:纵使跨越山海,终会卫冕归来!
(5)、当丈夫在睡梦中发出一声哭叫,流露出惟恐她走后留下自己寂莫、害怕的哀痛感情时,她又感动地说:
(6)、“我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你?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会—”她刚刚说了两个字,忽然一阵心酸,她轻轻地扑到他的身上去。他连忙往后退了一步,吃惊地说:
(7)、“那么你要怎样呢?你有胆量么?你这个老好人!”马上就有一个声音在他的耳边反问道。他吃了一惊,调头往左右一看,他立刻就知道这是他自己在讲话。他气恼地再说:
(8)、河面上的欢歌笑语,在和两岸远远的荡开了。我们这些小淘气会不顾家长的再三忠告,三五成群来到小石湾,脱下裤头,赤条条地钻进水里。
(9)、由于战争,由于日常生活中的疾病和贫困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他们的理想性格和心理状态都不能不发生重大扭曲。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小说控诉了这个即将灭亡的黑暗社会,预示着这个寒夜般的时代即将结束,光明和温暖的明天一定会到来。
(10)、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拮据。
(11)、“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12)、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这些,都给他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
(13)、这一情景所描写的,正是这样一颗为矛盾所困挠的苦恼而又淳朴的灵魂,一片朦胧而又明朗,理想而又现实的意识世界,它深邃而又隐秘,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表现得纤毫毕现,历历分明。就此一节就把一个软弱怯懦、真挚忠厚的汪文宣栩栩如生地展现翻卖者面前。
(14)、在写作《爱情三部曲》的同一个时期里,巴金曾于一九三一年冬到一个矿区生活了短时期。两年后利用所得的素材写成《萌芽》(《雪》),因遭禁,两度改名后自费出版。
(15)、 读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内心问自己,如果我是树生,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其实贫穷不是他们生活破碎的根源,对于树生,我觉得汪母的刻薄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6)、昨天那个时候,他不止是一个人,他的三十四岁的妻子,他的十三岁的小孩,他的五十三岁的母亲同他在一起。他们有说有笑地走回家,至少在表面上他们是有说有笑的。
(17)、《寒夜》这支心灵交响曲,渗透着作者浓烈的真情,凝聚着作者艺术探索的心血和精华,无论在寒夜的昨天,温暖的今天,炽热的明天,它始终敲人心扉。
(18)、“妈现在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妈趁着我出去的时候到哪里去了呢?说不定现在她们两个在一块儿躲警报。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在警报解除后慢慢走回家去,就可以看见她们在家里有说有笑地等着我。—我对她先讲什么话呢?”
(19)、《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20)、小说的节奏缓慢平静,围绕汪文宣母子和曾树生三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展开情节,作者主要着眼于在日常生活的描绘与生活细节的铺叙中,推动情节发展。“寒夜”的意象和气氛始终贯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悲寒凄切的悲剧氛围。
(1)、急求巴金的《寒夜》或者《憩园》的读后感作文
(2)、小说通过反复渲染和烘托人物的矛盾心理,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3)、摇摇晃晃中假的植物代表着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而作品每隔几分钟让整个展厅灯光亮起,每次大约只持续短短的几秒,这似乎在模仿战乱年代的防空警报,不确定什么时间亮起,也不确定能会持续多久,让人心慌意乱、时刻警惕。
(4)、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优秀小说演播家宋怀强老师诵读巴金的《寒夜》节选部分。
(5)、 思念在巴金的笔下变成如此凄凉的景致。孤独是什么呢?孤独就是你点了那杯对面无人品尝的牛奶咖啡,孤独的就是你对着那杯咖啡小声说一句“你还会记住我吗?”
(6)、孙:关于《寒夜》。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81年还是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81年写的是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d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7)、“你喝罢,”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在想象中树生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是喜欢喝牛奶咖啡的。他仿佛看见她对他微笑。他高兴地喝了一大口。他微笑了。他睁大眼睛看对面。位子空着,满满的一杯咖啡不曾有人动过。他的嘴上还留着刚才的微笑,但是笑容慢慢地在变化,现在是凄凉的微笑了。“你还会记住我么?”他小声说,他的心颤得厉害,他觉得鼻酸。”
(8)、连年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尽的苦难。在抗战期间,巴金的好友王鲁彦、林憾庐、陈范予等人,在贫病交加之中,一个个地死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巴金寒夜名词解释精辟1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