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故事40字精辟147条

巴金的故事50字

1、巴金的故事100字

(1)、 书讯|《海上日出》——课本作家带你读系列

(2)、巴金小说贯穿一种青年革命心态。其要点,第认为社会不合理,社会秩序不公平,青年人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改变。第认为个人道德目标、人生意义都维系于这种改变社会的理想,而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就成了武器和工具。因为反家长心态跟反政府行为混为一体,失望、委屈、怀疑、愤怒、抱怨、控诉、抗议、仇恨,合在一起就是巴金作品中的“青年革命心态”。

(3)、自然我写小说时,我心中也不是空空的。我多少总算有一点计划;我先有了一些事情,后来便有一些人物。……

(4)、(上世纪四十年代根据巴金《家》拍摄的同名影片)

(5)、巴金的《家》,是20世纪中国销量高的小说之一。1931—1932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这是很精到的观察。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d,一腔热血无处奔涌。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巴金后来可能是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家》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437万。再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出过繁体版本。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世纪50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6)、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7)、(巴金,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随想录》等,其中巴金因《随想录》一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8)、昨日冬至。下午,我去医院看望巴老,不想会有如此惊喜。他刚午睡起身,喝完牛奶,见到我立刻示意小吴把早就拿好放在架子上的一本画册递来给我,并说那是我喜欢的书。我接过画册,低头一看,Levitan(列维坦)几个大字赫然跳到面前。我欣喜地叫起来:列维坦!巴老在一边微笑着说:你喜欢列维坦的画。少年时代的梦和现今的温暖交织在一起,使我百感交集。温暖的病房阳光普照,安静宜人,我和巴老把画册一页页翻开,一同读画。巴老在一边告诉我说,契诃夫也喜欢列维坦(因为我们都知道,契诃夫是父亲喜爱的作家)。

(9)、您是采用外国题材多的一个现代作家,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0)、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人们平复心情,生活正在回归正轨,这一场灾难慢慢走向尾声。

(11)、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2)、我是同时获得这两本巴金先生的著作的。今天坦白地讲,一本是买来的,另一本却是偷来的。

(13)、心理学家荣格说,文学的价值在于对集体潜意识的碰撞。巴金便是一个对集体潜意识撞击的先锋主义者。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国内形势起伏不定、忽紧忽松,而巴老先生却毅然动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反思文革,并自我忏悔。鲁迅曾说中国集体常产生偏离正常道德轨道的潜意识,事后却鲜有人忏悔。这样说来,巴金是一个“出格者”,他用灵魂与真知发出声音,即使在当时甚为微弱甚至遭到讥讽与排斥。

(14)、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未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

(15)、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伸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

(16)、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17)、    《灭亡》在大哥李尧枚的面前铩羽而归。可意外的是,它得到了当时青年的理解甚至共鸣。尽管它初并不是一本要公之于众的小说,没有意图得到读者关注的殷殷期待,也没有什么要鞭策青年之类的目的。小说初版后的第二年,光明书局即发行《灭亡》再版本,此书畅销程度可见一斑。而截止到1951年7月,《灭亡》印行的次数累加起来竟有28版(次)之多。这个惊人的数字或许与当时的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将它视作一本“人生指南”有关。尽管于情节构思上,《灭亡》似乎若隐若现着当时所流行的“革命罗曼蒂克小说”的影子,但小说中那“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信仰,那“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以及小说末尾寄托在新一代思想健全的青年人身上的希望,夹杂着诚实的感情,化作了现实中的鼓励与鞭策。据说,一位叫俞珍华的读者就曾写道:“这部书实在有激励人心之效。至少,我平日所抱的享乐主义,已被它打销。我情愿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去为大众工作。”巴金,于无意中用“他的心燃起他们的心”(李健吾),用真挚的感情唤起青年人的觉醒。

(18)、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伸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

(19)、当然“封建”这个概念有点含混,容易使人误解。“封建”至少有三个定义,一个是《左传》说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朝的君主将亲信分封出去,建诸侯国。封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特指中国先秦的分封建国制,也叫分封制。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里的Feudalism(封建制度),特指欧洲中世纪的9到15世纪的政治制度。中国自秦以后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分封制只是偶然的一种局部的存在。但在欧洲中世纪,公爵、伯爵的独立为王是一个主流制度。“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如在中国,地方诸侯城池,风不能进,雨不能进,国王必然能进。

(20)、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2、巴金的故事40字

(1)、无论父亲如何安慰,他还是只陪伴了我十五年。他与我不辞而别,去到另一世界。但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习性,是他留给我一生的馈赠。

(2)、觉新不能跟梅表妹结婚,因为二人的母亲不合。表面理由是钱姨妈找人排了八字,说命相克。实际原因,根据琴在小说第七回里叙述(此事觉新本人并不知道),是钱姨妈和觉新的继母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觉得受了委屈,再要来讲亲事,赌气拒婚。小说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写得很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婆家又对她不好,之后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梅后来病死,她母亲伤心后悔,觉得自己害了她。人物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实婚后变成白白胖胖的太太,养了三个儿子,但为了体现反封建的主题,小说里的梅只好凄惨忧郁而死。

(3)、巴金说“不想进入文坛”,意思是不会为艺术而艺术,巴金主张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他反对精心雕琢,他的文体特征:一是“我”(主语)特别多;二是人物说话时,有很多动作表情形容;三是全知角度里,作者有时直接跳进作品,比方写觉新不能进入瑞珏难产的房间,“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写到这里,意思很清楚了,有另一种东西在夺取他的妻子。但巴金是不肯停的,他还要明确说明:“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 这一大段的解释,分不清是觉新在想,还是作家在说。

(4)、巴金式的“青年抒情文体”,其实是我们从中学就开始模仿的文体。举例来说,巴金在《关于〈激流〉》一文中有两段——

(5)、《灭亡》巴金早签名本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藏品

(6)、在我写作这篇短文的时候,巴金先生的那两本著作《点滴》和《海行杂记》,就静静地躺在我的笔记本电脑的旁边。我应该再次自责,再次忏悔,向巴金先生的在天之灵忏悔,为我有生以来,那的一次偷窃行为而忏悔。

(7)、觉新不能跟梅表妹结婚,因为二人的母亲不合。表面理由是钱姨妈找人排了八字,说命相克。实际原因,根据琴在小说第七回里叙述(此事觉新本人并不知道),是钱姨妈和觉新的继母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觉得受了委屈,再要来讲亲事,赌气拒婚。小说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写得很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婆家又对她不好,之后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梅后来病死,她母亲伤心后悔,觉得自己害了她。人物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实婚后变成白白胖胖的太太,养了三个儿子,但为了体现反封建的主题,小说里的梅只好凄惨忧郁而死。

(8)、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9)、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10)、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

(11)、鸣凤的原型,其实没有投湖,也没有嫁给冯乐山或冯乐山式的人物,她后来嫁了一个普通的长工,但巴金需要她的死来控诉封建罪恶。

(12)、巴金为文学“呐喊助威”,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计报酬和名利

(13)、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煽情、悲情的一个瞬间,穷富鸿沟、新旧冲突、男女矛盾,都聚集在这一瞬间里。当晚觉慧也没睡好,次日赶去上课,还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并决定放弃鸣凤,“有两样东西在背后支持他的这个决定: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不知道鸣凤昨天晚上已经自尽。听到鸣凤跳湖的消息,觉民则不无称赞地说:“看不出鸣凤倒是一个烈性的女子。”(11)

(14)、在脑海中死死搜寻记忆,哦,将近四十年的往事:父亲突然离世,干妈萧珊,为了安慰我痛楚的心,把干爹的这本画册借给我看!

(15)、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煽情、悲情的一个瞬间,穷富鸿沟、新旧冲突、男女矛盾,都聚集在这一瞬间里。当晚觉慧也没睡好,次日赶去上课,还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并决定放弃鸣凤,“有两样东西在背后支持他的这个决定: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不知道鸣凤昨天晚上已经自尽。听到鸣凤跳湖的消息,觉民则不无称赞地说:“看不出鸣凤倒是一个烈性的女子。”

(16)、怎么办?我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盘算怎样能同时得到这两本巴金的书。首先,想到的是回家,找父母再要点钱,但这个念头马上就被自己推翻了,这里离我的家很远,就是坐电车,来回也得两个多小时,那时天祥书店就关门了;要不,找住在附近的同学去借,想来想去,想不起一个同学住在劝业场附近;不然,让店里为我保留着一本书,过两天我有了钱再来取,也不行,我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我曾在这儿看到巴金先生的一本《忆》,当时没有带钱,就请店里的人给我保留,但被拒绝了。等我第二天带着钱再来时,书已经被别人买走了。我为此遗憾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17)、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兴。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祖父叫李镛,做过官,又买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馆,所以又是官又是商,还写诗,收集字画,和戏班子来往,生活中是一妻两妾,五儿三女。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广元县知县,后来辞官回家。小说淡化了大家庭中“官”的成分,好像只是乡绅地主。不过打仗的时候,大家庭还是有一些政治关系,可以使得军阀不来骚扰。

(18)、《点滴》是“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初版,民国卅五年十一月八版”;《海行杂记》的版本要比《点滴》早一些,是“民国廿四年初版发行,民国三十年十一月桂一版发行”。两本书的设计相同,上下切口各有一排花纹,中间是一块竖放的长条形的框。一本是橘黄色框内飞白出特大号的“点滴”书名,另一本是海蓝色框内飞白出特大号的“海行杂记”书名。这个设计是同类书的统一设计。《点滴》比《海行杂记》的开本要大点,相当于现在的32开本,长18厘米,宽13厘米;我不知道《海行杂记》是什么开本,它的长只有16厘米,宽是5厘米。两本书都不算厚,《点滴》有88个页码,内有3幅精美的插图;《海行杂记》有102个页码。这两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已经有70年了。加之过去书籍的印数一般很小,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留存于世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几十年来,我再也没有在别处见过这两本书。

(19)、看到巴金先生的这两本书,我简直是喜出望外,我收集的巴金著作的藏品又可以增加两件了。我兴奋得心一个劲地怦怦直跳,感到脸也在发烧,就像发现了盖世珍宝一样。我用颤抖的手,紧紧地握着那两本书,生怕被别人抢走。

(20)、所以觉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爱与死的悲剧更加重要,更加沉重。后觉民和琴之所以获得“胜利”,只是因为老太爷临死前想见见孙子——反抗家长制的胜利的可能性,来自于家长。这就让人细思极恐。再仔细想想,高家人,服从高老太爷,可以说是因为血缘,长幼有序,孝敬忠诚,不可违背。可是社会上也有“高老太爷”,并无真正血缘关系,甚至也不一定年长资深,为什么众人也会服从忠诚?这时就需要人们将趋利避害的利益权力关系,想象成、模拟成血缘、亲情或“共同体”。久而久之,甚至无意识中,对上无条件服从的忠诚的心理传统文化习惯,便从“家长治”变成了“家长制”。

3、巴金的故事200字左右

(1)、您的小说创作几十年来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注意,您认为哪些关于您思想与作品的评论研究文章是较深入的?

(2)、《家》中的爱情悲剧其实不只三个,还有一段爱情故事就是觉民和琴。年轻时读《家》,只要琴出场,就觉得光明。这次重读,才发现第四个也是悲剧,而且更加可怕。大家族里众人对觉民的婚事都无异议,没有人要来拆散觉民和琴。的障碍,重要的理由就是老太爷许诺了觉民的婚事给他一个朋友,当时恐怕也不知情。重要的不是谁跟谁结婚,重要的不是家人有什么意见,重要的是老太爷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丝毫不重要的,因为是老太爷的决定,所以不能违背。因为如果违背了,不仅挑战了“家长”,而且挑战了“家长制”。

(3)、在回家的路上,天已经黑了下来。我的步履匆匆,我的心在沸腾。我开始后悔自己做过的事情。我再喜欢巴金先生的书,也不该偷呀。如果巴金先生知道的话,他会原谅我吗?我曾打算,过几天,我再攒些钱,回来向这个老店员说明原委,把钱补上。但是,他会相信我吗?他会怎么看我?我以后还能来天祥书店看书、买书吗?终,我也没有勇气去把钱补上。

(4)、《家》中的爱情悲剧其实不只三个,还有一段爱情故事就是觉民和琴。年轻时读《家》,只要琴出场,就觉得光明。这次重读,才发现第四个也是悲剧,而且更加可怕。大家族里众人对觉民的婚事都无异议,没有人要来拆散觉民和琴。的障碍,重要的理由就是老太爷许诺了觉民的婚事给他一个朋友,当时恐怕也不知情。重要的不是谁跟谁结婚,重要的不是家人有什么意见,重要的是老太爷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丝毫不重要的,因为是老太爷的决定,所以不能违背。因为如果违背了,不仅挑战了“家长”,而且挑战了“家长制”。

(5)、《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6)、当年巴金就读的沙多-吉里小城中的拉封丹中学因巴金年轻时在此完成处女作《灭亡》,沙多-吉里因而确定2009年为“巴金年”。

(7)、简单归纳:梅与觉新不能成亲是因为与母亲斗气;鸣凤与觉慧无法恋爱是由于阶级鸿沟;瑞珏难产要归罪于迷信习俗;第四段觉民与琴,他们的失败和胜利,则完全基于家长制的权力结构。从今天穿越回去,沙盘推演:第母命——难违;第阶级——有点难度;第迷信——或可避免,觉新可以多找医生;但第不管是婚姻、爱情或者其他事情,“家”里谁大,说的话就正确。家庭专制演变成道德结构,恐怕更值得思考。

(8)、王蒙:与时俱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重大主题”作品

(9)、因为是旧书,无法按原来的定价出售,就在每本书的封底的左上角,盖着一个红色的数码,那就是书的售价。我先看了看《点滴》,盖着一个“单价030”的红戳,也就是定价为三角钱,再看《海行杂记》,是“单价020”,是两角钱。两本书加起来共五角钱。可是我的身上只有两张贰角的纸币,共四角钱,那还是两个多星期省下来的,吃早点的钱。显然,我的这点钱只够买一本书的。可我太喜欢这两本书了,我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10)、巴金(左)与桂丹华(中)、詹剑峰(右)合影于巴黎,时巴金正在创作《灭亡》。

(11)、鸣凤走投无路去找觉慧。觉慧忙着写稿,kiss一下就让鸣凤走了。鸣凤也不怨他,反而更爱他,想到以前大小姐和她说过,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出路。这段细节设计十分煽情,当晚稍后,觉慧已知鸣凤要被嫁,他去了仆人住的地方找过,没找到。此时鸣凤已经走向湖边,临死她想:“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8)“生存”“孤寂”,这些台词丫头说出来有点太存在主义了,但总体气氛还是写得很感人。“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泣了。”(9)

(12)、22章:当觉新与梅再次相遇时,梅的刻意避让,让觉新很难过,他请求梅宽恕自己。当看到梅哭泣时,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13)、创作就是少不了“创”字,创造就是作家通过认真的独立思考,反映自己熟习的生活与深切的感受,总之作家在说自己想说的话。

(14)、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15)、您说过:“我的创作方法只有一样,就是让人物自己生活,作家也在作品中生活。”您能具体谈谈这个问题吗?

(16)、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

(17)、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18)、巴金的小说,像曹禺的剧本,人物说话之前必定要加上一个表情说明,而不只是由对白本身来显示内容。这里第一个“我是青年”是句号,是陈述句;第二个是气愤,说自己无用,是感叹号;第三个是怀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问号;后是领悟责任,坚定使命,又是感叹号。没有标点符号,“五四”文艺腔无法写作。这个从气愤到怀疑到领悟再到坚定的新青年,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鸣凤变成了小姐,但两个人私奔还是不成。

(19)、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20)、无论是“青年革命心态”,还是“青年抒情文体”,其核心都是青年。如果将小说中的人物排张表,会看到比觉新大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人物,比觉新小的大多数都是被迫害的人物,觉新夹在中间是的“圆型人物”,或者说是一个夹在新旧之间的充满矛盾的人物。要理解“五四”以后的进化论意识形态,《家》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图表。

4、巴金小故事

(1)、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我从来不是照书本、照什么人的指示描写人物。

(2)、在分封制和Feudalism以外,今天常用的所谓“封建”——巴金也用这个概念,一般泛指中国古代传统制度和礼教,简而言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在20世纪,这种制度和礼教的核心就是“家长制”:以家长的名义、用威权方法管理社会,统治国家。

(3)、在分封制和Feudalism以外,今天常用的所谓“封建”——巴金也用这个概念,一般泛指中国古代传统制度和礼教,简而言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在20世纪,这种制度和礼教的核心就是“家长制”:以家长的名义、用威权方法管理社会,统治国家。

(4)、茅盾的长篇小说《虹》也曾被搬上银幕,但拍的却是粤语片,李晨风导演,我在香港电影资料馆看过,觉得成绩尚可,但未能拍出小说的史诗式的架构;小说开头女主角梅行素过长江三峡的场面省略了,整个故事可以看作她——一名年轻知识分子——的感情和革命情绪成长过程的写照,然而影片中却无法表现,仅做到交代部分情节而已,比不上同一导演李晨风演绎的巴金小说《寒夜》(1955)。

(5)、我没有听见过他对我直接讲述对干妈的怀念。记得在萧珊干妈去世的周年忌日(1973年8月13日),那天晚上,母亲和我们姐妹去到武康路。我们和巴老就坐在花园里乘凉聊天,蚊子在四周飞舞,星星在头顶眨眼,我们聊了许久,也没提到干妈一字。母亲是极力回避,敏感地怕引起伤心,而巴老外表看去却很平静。但他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怀念萧珊》(1979年)一文后,立即拿着报纸送到我在出版社的办公室,一边递给我,一边对我说:“这是写你干妈的一篇文章,你看看。”之后,在送我《列维坦画册》之时,他清清楚楚告诉我,画册曾借我看过……是的,是十多年前干妈借给我的。他记在心里,他把干妈的一切都记在心里,他的心里满盛着爱,他的爱深沉而博大,弥久而永恒。

(6)、人各有志。即使大家都在探索,目标也不尽相同。你想炫耀技巧,我要打动人心,我看不妨来一个竞赛,读者们会来当义务评判员。

(7)、要写人,得接近人,关心人,了解人,而且爱人。

(8)、13章:旧历新年,高公馆屋内灯火辉煌,是如此的热闹繁忙,喜气盈新,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的画面是多么的温馨、惬意。然而此刻,屋外的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哭泣,恰与屋内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9)、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兴。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祖父叫李镛,做过官,又买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馆,所以又是官又是商,还写诗,收集字画,和戏班子来往,生活中是一妻两妾,五儿三女。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广元县知县,后来辞官回家。小说淡化了大家庭中“官”的成分,好像只是乡绅地主。不过打仗的时候,大家庭还是有一些政治关系,可以使得军阀不来骚扰。

(10)、巴金式的“青年抒情文体”,其实是我们从中学就开始模仿的文体。举例来说,巴金在《关于〈激流〉》一文中有两段——

(11)、25章: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随着眼界的拓宽,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他该有自己的追求。而另一方面,琴也面临着抉择,她渴求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一条新的路。

(12)、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写阿Q的“土谷祠之梦”,写阿Q幻想参加革命以后,首先要杀小D,其次是赵太爷,又要小D帮他搬宁式床,又意淫村里各种女人。鲁迅在1926年说:“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巴金没有鲁迅那么清醒有远见,他在30年代有意无意地写出了知县或高老太爷背后的家长制度。巴金一生信仰无政府主义,所以他对官僚的权力结构与家庭伦理道德结合的以“家”为外表的官本位现象,特别敏感。几十年来,几百上千万读者都觉得他们在看爱情小说,其实他们在看压制爱情、青春、个性的礼教家长专制。巴金自己也说:“我相信一切封建的遗毒都会给青年人彻底反掉”,这是1984年给台北远流出版公司版《家》写的序。

(13)、觉新和梅不能在一起,是因为礼教,母命难违(母命难违,鲁迅也没有办法);觉慧和鸣凤的悲剧,是因为阶级鸿沟。觉慧虽然整天读《新青年》,他对鸣凤的好感其实也还是少爷喜欢丫头。喜欢她的脸、她的姿态,同时又幻想鸣凤如果是小姐就好了。他曾在花园嬉戏时说,“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叙事者当时马上补充,“他的话的确是出于真心,不过这时候他并不曾把他的处境仔细地思索一番”。(5)这话对一个丫头、一个少女的影响难以估量。鸣凤理智上也知道,“你们少爷、老爷的都是反复无常”但是感情深处被种下了一个致命的希望。所以后来当周氏说要将她给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小时,鸣凤哭着求情,坚决不肯去。周氏一时也有些同情,但她说实话:“这是老太爷答应了的,他说怎么办就要怎么办,我做媳妇的怎敢违抗?”(7)

(14)、我写小说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15)、鸣凤的原型,其实没有投湖,也没有嫁给冯乐山或冯乐山式的人物,她后来嫁了一个普通的长工,但巴金需要她的死来控诉封建罪恶。

(16)、热情积起来成了一把火,烧着我的全身。热情又象一条被堵塞了出口的河,它要冲出去。……

(17)、我举以上三本小说(《砂丁》、《雪》、《火第二部》——编者注)为例,无非是说明靠脱离生活、编造故事的做法写不出好的作品。我不仅反对“闭门造车”,我也不赞成把作家当作鸭子一样赶到生活里去。过去人们常说“走马看花”或者“下马看花”。我相信过这种说法,但我也吃过亏上过当,我看到了不少的纸花。总之存心说谎的作品和无心地传达假话的作品都是一现的昙花。说谎的文学即使有高的技巧,也仍然是在说谎,不能震撼多数读者的心灵。

(18)、其是收在《沉默集》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

(19)、巴金后来写《随想录》,越到晚年就越受人民的尊重。我以前对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既同情又不满。现在重读巴金作品,反而增加了同情,减少了不满,好像越来越向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靠拢。

(20)、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5、巴金的故事主要内容

(1)、粤语版的“激流三部曲”分由三位导演负责,但格调相当统节奏虽然颇为缓慢,但却能把原著中传统大家庭各代人物之间的繁琐复杂关系,表现得十分贴切。小说中的四川家庭,“封建气”浓,这原是巴金的本意,然而内中年轻一代的男女关系,却用一种五四的浪漫方式来描述,《家》中大哥觉新,夹在新旧之中,是主角,惟小说中他的恋情就写得不够深入。然而,粤语片(吴回导演,1953)中饰演觉新的吴楚帆反而演得入木三分,他对表妹梅芬的感情十分被动,吞吞吐吐,吴楚帆演得恰如其分;张瑛饰的觉慧和紫罗莲饰女仆鸣凤的爱情,则是一种相当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放在小说中反而有点俗套。《家》毕竟是一部五四反传统的经典小说,为了使当年的读者对这个苦丫头同情,不惜让她自杀,我认为是有点煽情。然而在粤语片中,这段情却表现得很自然,展示出一个传统大家庭的世界,尽管少了一份五四式的狂热激进,却添加了不少人情味。

(2)、其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3)、由于十二岁罹患重病致残,由于家中无尽的书,由于50年代倾向苏俄的教育,我的启蒙读物就是苏俄的文学作品。从杂看到专注于一个个作家,我读遍了老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直至父亲喜爱的契诃夫,并且除了他的小说,连剧本都不肯放过。看到某本杂志中间列维坦油画的插页时,正是困在病椅上的那个时期。他的画,虽然印刷十分粗糙,但仍旧迸射出无比的感染,与我所读文学作品相映吻合,令我立即爱不释手,感悟生命之美,人生之希望。

(4)、巴金说“不想进入文坛”,意思是不会为艺术而艺术,巴金主张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他反对精心雕琢,他的文体特征:一是“我”(主语)特别多;二是人物说话时,有很多动作表情形容;三是全知角度里,作者有时直接跳进作品,比方写觉新不能进入瑞珏难产的房间,“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写到这里,意思很清楚了,有另一种东西在夺取他的妻子。但巴金是不肯停的,他还要明确说明:“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17)这一大段的解释,分不清是觉新在想,还是作家在说。

(5)、书名:灭亡(签名本)译者:巴金出版社:开明书店出版时间:1930年10月再版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藏品

(6)、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彷徨》以及他翻译的好些篇都是我的启蒙先生。

(7)、    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这本开明书店1930年出版的《灭亡》再版本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大哥”的痕迹——“献给我底亲爱的哥哥:枚!”“枚”是巴金的长兄李尧枚。《灭亡》的终完成与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巴金后来那些情深意切的回忆文字,我们知道了这个“做大哥的人”对巴金而言意义非凡。他先将五四新文化思潮带给了他爱的两个弟弟(巴金与其三哥李尧林),并亲手将他们送出去读书,可自己却掐灭理想,画地为牢,背负起一个旧式没落家族的生活重担;在生活日趋拮据之时,他百般为难中仍应下巴金之恳求,筹集了一笔资金,支持巴金自费赴法留学,至于家中经济之艰难则只能默默承担。走出家门与走出国门,是巴金人生中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两个转折点,皆因大哥李尧枚的成全。

(8)、只要作家们有决心对人民负责,有勇气坚持真理,那么一切的框框和棍子都起不了作用。

(9)、经过了长久的内心斗争,我决定再拿笔写小说。这一次是人物、事情、地方一齐出现了。我把这一切组织起来,安排起来。人物是真实的,不过所谓“真实”在这里还有一个界限:我如果拿熟人做“模特儿”,我取的只是性格,我不取面貌和事实。

(10)、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3年6月起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外名誉院士称号。

(11)、我第一次提笔写小说时,我只是“为了安慰我的寂寞的心,为了发散我的热情,宣泄我的悲愤。”……

(1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

(13)、刚才您说过,您的第一个短篇是一九二三年写的,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是一九三几年前后开始的,是不是这样?

(14)、其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15)、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16)、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17)、《家》深受一代代中国青年读者喜爱,不仅因其写实和浪漫风格,更是因为小说体现了中国社会中对于“家与国”的关切。许子东老师重读巴金小说《家》,以小说中四个恋爱悲剧为基础,并结合巴金的“本事”,认为巴金的几处改写有着主题上的作用,是巴金控诉封建大家族家长专制之罪恶的写作需要,正是礼教束缚、穷富鸿沟、新旧冲突、男女矛盾等因素推向爱情故事走向了覆灭的结局。《家》的写作彰显了巴金对官僚的权力结构与家庭伦理道德结合的以“家”为外表的官本位现象的敏感和反思。许子东老师指出,对于家国关系的思考是青年革命心态的表现,这一命题更延续至今,牵动着一代代青年的心。因此重读《家》,对当今的中国青年也具有重要的启发。

(18)、《家》中的爱情悲剧其实不只三个,还有一段爱情故事就是觉民和琴。年轻时读《家》,只要琴出场,就觉得光明。这次重读,才发现第四个也是悲剧,而且更加可怕。大家族里众人对觉民的婚事都无异议,没有人要来拆散觉民和琴。的障碍,重要的理由就是老太爷许诺了觉民的婚事给他一个朋友,当时恐怕也不知情。重要的不是谁跟谁结婚,重要的不是家人有什么意见,重要的是老太爷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丝毫不重要的,因为是老太爷的决定,所以不能违背。因为如果违背了,不仅挑战了“家长”,而且挑战了“家长制”。

(19)、(14) 巴金:《为旧作新版写序》,《巴金小说全集·家》,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页。

(20)、巴金也是回头看,才知自己既在写“家”,也在写“国”。1984年给《家》的新版写序,巴金说:“我今天还看见各式各样的高老太爷在我四周‘徘徊’……我父亲是四川广元县的县官,他下面有各种小官,他上面有各样大官,级别划分十分清楚,谁的官大,就由谁说了算。我‘旁听’过父亲审讯案件,老百姓糊里糊涂地挨了板子还要向‘青天大老爷’叩头谢恩。这真是记忆犹新啊!”( 巴金:《为旧作新版写序》) 谁说巴金的作品浅?如果这种“谁的官大,就由谁说了算”的现象消失了,我们才有评说巴金通俗煽情的奢侈。

(1)、●文艺批评|刘复生:为什么非得是《伤痕》?

(2)、王德威说:“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2)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巴金仅在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d史人物”(3)之后。毫无疑问,巴金在20世纪中国有巨大影响,但他的影响力与他作品的纯艺术价值之间不是没有落差。王德威婉转指出:“文学史家每每诟病巴金小说感伤乃至滥情的倾向,及其简化的人道主义呼声……的确在同辈作者中,巴金不如茅盾冷静细腻,不如老舍事故幽默,不如张天翼辛辣刁钻,更不如沈从文宁静超越。”(4)甚至巴金感伤煽情的风格,被钱锺书等人嘲笑。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说概括为激情通俗小说,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宗,影响了不止一代年轻人。

(3)、巴金的小说,像曹禺的剧本,人物说话之前必定要加上一个表情说明,而不只是由对白本身来显示内容。这里第一个“我是青年”是句号,是陈述句;第二个是气愤,说自己无用,是感叹号;第三个是怀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问号;后是领悟责任,坚定使命,又是感叹号。没有标点符号,“五四”文艺腔无法写作。这个从气愤到怀疑到领悟再到坚定的新青年,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鸣凤变成了小姐,但两个人私奔还是不成。

(4)、我觉得要提高长篇小说的质量,潜力还是很大的。我讲两字,一个是“新”一个是“深”。

(5)、无论是“青年革命心态”,还是“青年抒情文体”,其核心都是青年。如果将小说中的人物排张表,会看到比觉新大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人物,比觉新小的大多数都是被迫害的人物,觉新夹在中间是的“圆型人物”,或者说是一个夹在新旧之间的充满矛盾的人物。要理解“五四”以后的进化论意识形态,《家》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图表。

(6)、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我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

(7)、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8)、巴金编著的《随想录》(合订精装本)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五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后高峰。

(9)、鸣凤的原型,其实没有投湖,也没有嫁给冯乐山或冯乐山式的人物,她后来嫁了一个普通的长工,但巴金需要她的死来控诉封建罪恶。

(10)、编者按:巴金一生著作等身,经改编后搬上荧幕的电影也数不胜数,李欧梵教授在本文中聚焦于巴金小说的粤语电影,用简明扼要的笔触展现粤语片对原著出类拔萃的改编和精确的艺术再现。

(11)、《海行杂记》很薄,而且体积很小,我面对着高高的书架站着,靠得很近很近。我把那本《点滴》打开,用我的左手托着,装作认真阅读的样子,把抓着《海行杂记》的右手,放到摊开的《点滴》下面,以摊开的书本做掩护,慢慢地把《海行杂记》卷起来,再轻轻地把它退进上衣的袖子里面。然后,把右手插进裤子口袋,再把袖子里的书,装进裤兜里。上衣的衣襟正好盖住裤兜,从外面什么也看不出来。这样,一本小书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我的身上。这一切是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的。我继续站在书架前,假装着看手中的书,但我的身体紧张得在微微发抖。又过了一两分钟,当我确信周围没有人注意到我的这个行为时,我才慢慢地离开,走向交款台。我把《点滴》和两张贰角的票子,同时递给一位50多岁,已经谢了顶的老店员。他没有说什么,先找给我一角钱,然后认真地把书用一张印有“天祥书店”字样的包装纸包好,又用细纸捻捆好。但他并没有立刻把书递给我,而是放到了桌子的一角,又打开抽屉,取出一个发票薄子,要给我开发票。当他问,“抬头怎么写”时,我几乎吓了一跳,一时语塞。似乎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不情愿地,慢吞吞地说出自己的姓名。这时,我感到自己头上的汗都出来了,好在没有人注意这些。开完发票,老店员把发票和那本《点滴》同时递给我,还向我笑了笑,就去忙别的事了。我接过书,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天祥书店。

(12)、《家》之所以成为多中国人阅读的小说,除了通俗、激情之外,还有别的原因。简而言之,因为小说切中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家与国之关系:社会怎样以家的伦理而结构,又如何以家的结构而运作。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的宗教,不是以上帝、阿拉或佛主为神,而是以“家”为中心。

(13)、15章:梅对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14)、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15)、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调节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16)、《家》的公馆里边,有很大的花园、湖泊和树林。核心人物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还有梅、瑞珏、琴、鸣凤四个女子。四个爱情悲剧,各有其成因、细节、出路和结局。

(17)、为什么这几位粤语片明星能够把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演得如此出类拔萃?我对粤语片的研究不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我在这些佳片中看到一个不完全受国语话剧台辞和表演方式影响的演绎传统,语言生活化,动作不夸张,正符合写实主义影片的要求。反观三十年代以降的内地电影,有时把普通话说得有南方口音,有时连坐立的姿势都像在演舞台剧。卜万苍等导演的《家》的致命伤正在于此,我实在看不下去。

(18)、《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19)、您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何时?早采用的文学体裁有哪些?在《文学旬刊》上署名“佩竿的诗和小说(一九二二年)是不是您早的创作?

(20)、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1)、《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2)、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3)、30章:高老太爷应允冯乐山把他侄孙女许配给觉民,却遭到觉民的强烈反对,但是面对顽固不堪又有霸权主义思想的高老太爷,在紧急关头,觉民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

(4)、您的前期创作活动持续了二十余年,为什么在一九四六年后暂时停止了?

(5)、《家》的公馆里边,有很大的花园、湖泊和树林。核心人物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还有梅、瑞珏、琴、鸣凤四个女子。四个爱情悲剧,各有其成因、细节、出路和结局。

(6)、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做“忍辱负重的觉新”和做“反叛任性的觉慧”的选择,大家也可以想想,你在家里、公司里、社会上,自己是觉新,还是觉慧呢?

(7)、那又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天祥书店。天祥书店不像一般书店是封闭的,而是与劝业场的其它部分相通的。书店像一个缺了后一笔的“口”字,靠着三面的墙,并排立着一个个高大的书架,另一面是开放着的,通向其它的柜台。在这个三面围起来的空间里,还有许多的摊位,上面摆满了旧书。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在其中穿行,随意拿起一本书,就可以阅读;如果你喜欢,就可以拿着它,到一个角落的交款台去交钱买书。

(8)、所以觉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爱与死的悲剧更加重要,更加沉重。后觉民和琴之所以获得“胜利”,只是因为老太爷临死前想见见孙子——反抗家长制的胜利的可能性,来自于家长。这就让人细思极恐。再仔细想想,高家人,服从高老太爷,可以说是因为血缘,长幼有序,孝敬忠诚,不可违背。可是社会上也有“高老太爷”,并无真正血缘关系,甚至也不一定年长资深,为什么众人也会服从忠诚?这时就需要人们将趋利避害的利益权力关系,想象成、模拟成血缘、亲情或“共同体”。久而久之,甚至无意识中,对上无条件服从的忠诚的心理传统文化习惯,便从“家长治”变成了“家长制”。

(9)、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10)、我常常向人谈到启发。我们读任何好的作品,哪怕只是浏览,也都可以得到启发。我那些讲故事的短篇小说很可能受到屠格涅夫的启发写成的。

(11)、后下决心,为了获得巴金先生的著作,我要作一次孔乙己。

(12)、根据我的写作经验,所谓技巧就是中国一句俗话:“熟能生巧”,写多了,写久了就懂得怎样驾驭文字。“巧”就是避开、掩盖、弥补自己的缺点,突出自己的长处。

(13)、数据虽不敢肯定,但是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多的小说之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后来一代代中国的青年读者都喜欢《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义上,《家》这个书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药》,以及将近20世纪末的《活着》一样,有可能概括20世纪小说里的中国故事?

(14)、数据虽不敢肯定,但是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多的小说之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后来一代代中国的青年读者都喜欢《家》?他们在里边读到了什么?另外,在什么意义上,《家》这个书名,可以和早一些的《药》,以及将近20世纪末的《活着》一样,有可能概括20世纪小说里的中国故事?

(15)、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兴。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祖父叫李镛,做过官,又买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馆,所以又是官又是商,还写诗,收集字画,和戏班子来往,生活中是一妻两妾,五儿三女。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广元县知县,后来辞官回家。小说淡化了大家庭中“官”的成分,好像只是乡绅地主。不过打仗的时候,大家庭还是有一些政治关系,可以使得军阀不来骚扰。

(16)、(康德说人类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和头顶上灿烂的永恒星空会使人们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巴金名字所代表的精神和以其名字命名的行星恰是对康德这一说法做的好的注脚)

(17)、我的早期的作品大半是写感情,讲故事。有些通过故事写出我的感情,有些就直接向读者倾吐我的“奔放的感情”。

(18)、您在一九七九年和法国《世界报》记者谈话中,谈到您读了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的长信,很爱感动。您能具体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9)、巴金的《家》,是20世纪中国销量高的小说之一。1931—1932年在《时报》连载时题名为《激流》,读者反应并不强烈,还差点被报社“腰斩”。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后,迅速出名。吴福辉认为看报纸连载和读单行本的是两类不同的读者,前者是都市市民,后者是青年学生。(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这是很精到的观察。市民或是已经妥协了的觉新们,现坐在茶楼看报纸连载,希望看各种八卦或白日梦;学生还是觉慧的同d,一腔热血无处奔涌。说明报刊与学校这两个现代文学接触社会的不同途径,既反映不同读者需求,也影响作家选择倾向——从李伯元、张恨水到金庸,报人作家更注意市民销量,鲁迅等“兼职教授”更在意对学生的影响。巴金后来可能是依靠版税稿费生活的作家。《家》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家》的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437万。再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出过繁体版本。总之《家》和《红楼梦》一样,是历来印数比较多的中国小说(20世纪50年代《红岩》等作品,也销量巨大,但有指定教材、政府推荐等因素存在)。

(20)、长篇小说是种容量很大的文学形式,照列宁讲的,它可以成为反映时代,认识生活的一面镜子,但要写得精,写得好,很不容易。

(1)、鸣凤走投无路去找觉慧。觉慧忙着写稿,kiss一下就让鸣凤走了。鸣凤也不怨他,反而更爱他,想到以前大小姐和她说过,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出路。这段细节设计十分煽情,当晚稍后,觉慧已知鸣凤要被嫁,他去了仆人住的地方找过,没找到。此时鸣凤已经走向湖边,临死她想:“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生存”“孤寂”,这些台词丫头说出来有点太存在主义了,但总体气氛还是写得很感人。“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泣了。”

(2)、在巴金先生逝世五周年的前夕,我整理书架上有关巴金先生的书籍时,又看到巴金先生的那两部著作,民国印本的《点滴》和《海行杂记》。两本书都是开明书店印行的。

(3)、您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家,您觉得您的个性气质对您的文学创作有哪些突出影响?您怎样看待作家个性气质和自我完善的问题?

(4)、王德威说:“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巴金小说全集·总序》,《巴金小说全集·家》)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巴金仅在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d史人物”之后。(1989年笔者曾参与《辞海》现代作家的修订,当时被告知鲁、郭、茅三个人不归学术界修订,因为他们属于“d史人物”。)毫无疑问,巴金在20世纪中国有巨大影响,但他的影响力与他作品的纯艺术价值之间不是没有落差。王德威婉转指出:“文学史家每每诟病巴金小说感伤乃至滥情的倾向,及其简化的人道主义呼声……的确在同辈作者中,巴金不如茅盾冷静细腻,不如老舍事故幽默,不如张天翼辛辣刁钻,更不如沈从文宁静超越。”(《巴金小说全集·总序》,《巴金小说全集·家》)甚至巴金感伤煽情的风格,被钱锺书等人嘲笑。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说概括为激情通俗小说,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宗,影响了不止一代年轻人。

(5)、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6)、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7)、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巴金的故事40字精辟1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