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治家格言朗读
1、朱柏庐治家格言节选
(1)、(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原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2)、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3)、《三字经》里也在告诉我们:“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给子孙留金银财宝,不如教子孙经典智慧。
(4)、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5)、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6)、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7)、在中国家训史上,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作为知行合一的家训典范,向来备受推崇。在家训史研究上,清代家训中,《朱子家训》和《曾国藩家训》甚至是可以相提并列的。《曾国藩家训》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而《朱子家训》不过五百多个字,却可以和它并驾齐驱,足可见其分量之重。
(8)、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9)、嫁女儿要选择品行端正的女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要选择容貌与品德俱佳的女子,不要计较嫁妆多少。
(10)、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①物力②维艰。
(12)、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13)、(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14)、(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15)、我觉得,祭祀祖宗,一是可以让久末见面的族亲聚在一起,互相问候,交流感情,增进亲情。二是在准备祭品和参加祭祀的过程中,可以提起和表达自己的恭敬心、感恩心。三是追思祖先的光荣传统,可以总结出优良的.家风,让后代子孙传承和发扬。四是让孝道、孝思文化传承,想到对过世的祖先都要恭敬,对活着的人更应该孝敬和珍惜。
(16)、《道德经》里,老子也说:“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太多的美味吃多了,会令人味觉减弱,反而品尝不出食物原汁源味自然的美味,所以圣人们以能吃饱为原则,而不追求五花八门、奇珍异食。
(17)、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18)、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19)、(解读):别人有了吉祥可贺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别人有难或有了灾祸,不可生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20)、祖宗虽然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
2、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1)、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2)、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
(3)、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4)、出自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家中和气顺达,虽然贫穷吃不饱饭,也能使人感到很快乐。钱财和需要要纳税的捐物品,应当尽早缴纳,即便钱袋中所剩的钱财不多,也会感到十分快乐。
(5)、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个人在餐前,都要诵念“饭食之德”和“感恩词”:
(6)、(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7)、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哪是大丈夫的作为;偏重钱财,不孝父母,不是人的子孙行为。
(8)、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9)、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刚正不阿。
(10)、“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现在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有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坚决抵制。首先要约束自我,保持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侈生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坚决不搞有偿教教,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结交不良朋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意言行举止,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1)、(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12)、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贫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安抚。
(13)、(解读):见到美色而起淫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
(14)、除了清明、冬至两次“墓祭”外,滇源普通人家还有每月初十五在“家堂”、大门、灶心敬香的习俗,虔诚的人家,这两天还会坚持茹素。另外就是“七月半”鬼节时,七月十二“接祖”后,一日三餐或四餐、五餐跪拜、供献、烧纸钱,至七月十五“送祖”时,烧纸钱、纸衣物等。还有中秋用月饼献祭天神、月神。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初一都要有丰盛的食物献祭。
(15)、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6)、《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朱子治家格言》全文翻译,欢迎阅读。
(17)、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18)、(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9)、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2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朱柏庐治家格言字帖
(1)、傍晚,巴儿狗的小主人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巴儿狗可不敢休息,它要保卫自己的主人。
(2)、(解读):这两句解读了对欲望与享乐的态度,如果不遏制,人对欲望与享乐在追求是无止境的
(3)、(解读):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 “四儿六岁五儿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4)、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5)、 作者朱柏庐(1627~1698年),字致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昼夜恸哭,痛不欲生。当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年幼,从商遗腹未生。朱柏庐必须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颠沛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目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
(6)、千百年后的明清之际,江苏昆山学者朱柏庐(1627-1698),幼年致力于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清朝建立后,他无意再求取功名,婉拒多次徵召,居乡教授学生,与研究《周易》、《四书》为伴,以传播儒家的修身治家思想为己任。他按照朱熹的“主敬”原则,并结合个人的经历、思想、学识,为告诫子孙而编写了《朱子家训》,使他声名鹊起。该书在清代的流传程度与影响力,远远超越了那些专讲诚心正意和格物致知的理学名言。当时大江南北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客堂上都挂有《朱子家训》。也正因此,常被世人误以为是宋代朱熹本人的作品。清代乾嘉时期学者江藩所作的《宋学渊源记》称其“乡里重其学行,世传家训,乃用纯之文,世人不知,误为文公所作”,诚为实录。
(7)、《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8)、(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9)、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处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10)、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11)、(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12)、就两部《朱子家训》来说,朱熹的名声,毫无疑问,要比朱柏庐大很多,为什么前一本朱熹的《朱子家训》,反倒不如后一本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影响大呢?而且一开始朱柏庐也并没有刻意为之,并没有广为传播的目的,可为什么到后来,甚至到晚清的时候,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能够成为全国乃至更广范围蒙学的经典读物,以至学生启蒙教育、上私塾都要熟读《朱子家训》,老一辈的人对《朱子家训》都能倒背如流,这值得我们思考。
(13)、(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14)、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5)、“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6)、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7)、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1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19)、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20)、第《朱子家训》在效用上有利于塑造和弘扬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符合了社会道德建设的普遍价值追求。除了民众的自发传播,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也对《朱子家训》极力推崇。抛却封建社会的其它原因不谈,我们从社会道德建设的本身上看,《朱子家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立足于提升个人品德的修养,后的归宿则落在了家庭美德的塑造上。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家训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形式,甚至是比学校还要重要的教育形式,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常说“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整个国法、乡约,也就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基石是在家庭层面。古人一直认为,没有良好的个体的个人品德修养,没有良好的家庭、家族、宗族的家庭美德培养,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从个人品德到家庭美德再到社会道德,这三德是一个的体系。而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也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所有人都期望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追求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模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朱子家训》的这个特点,对于塑造培养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一家一户,到一宗一族,一乡一地,再到整个全社会,对整个社会道德层面,产生了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因而它不仅在民间得到了自发的推崇与传播,在社会层面,也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甚至社会上层,也会支持促进它的广泛传播。
4、朱柏庐治家格言朗读版
(1)、据史料记载,在朱柏庐19岁那年,清军攻破昆山城。他的父亲朱集璜以一介文弱书生,毅然上阵挥刀杀敌,城破后投水殉国。年轻的朱柏庐带着母亲和4个弟弟逃出昆山城,虽幸免于难,但从此家道败落。朱柏庐一生严以律己,勤俭治家,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他常对妻子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70岁生日时,家人给他祝寿,亲友们纷纷登门,送来了礼品,但他一律谢绝。甚至连儿子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生日那天,他邀请亲戚朋友们用餐,几乎全是素菜。妻子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看不起,他却笑笑说:“自奉必须俭约。”
(2)、(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3)、第22节(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4)、0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5)、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
(6)、(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7)、天刚亮时就起床,打扫庭院,不论室内、屋外都要整齐清洁;天黑了就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晚上睡觉前关锁门窗,一定要亲自检查。不论是一粒饭或一口粥,都要想到它得来很不容易,粒粒都是农夫辛勤耕耘的结果;纵然是半丝半缕的布匹,也要珍惜物力制造的艰难。(惜福与修福同样重要)
(8)、见富贵而生谗容者,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9)、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10)、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11)、轻易听信他人的议论,未经查证,怎么知道不是对方藉机诬陷,挑拨离间呢?应当忍耐,再三思量、查证,以明辨是非、善恶;因事与人相争,怎么知道不是自已的错?必须平心静气地想清楚,不要意气用事。帮助别人的好事,不要记在心上;接受别人的恩惠不能忘怀,要常存报答之心。凡事不要做过头了,应适可而止,要记取(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得意之时,要懂得谦让,不可以沾沾自喜,执著、舍不得放下。
(12)、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13)、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zèn)诉,当忍耐三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精辟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