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教育名言
1、孔子说的教育名言警句
(1)、启发式教学。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价值。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孔子阐述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愤”是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2)、(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3)、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5)、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8)、然而孔子重视《诗》又有他独特的思考。《诗大序》说“诗言志”。当我们心中有所感慨,或悲或喜,就需要一个渠道来抒发、排遣这份情感,而诗就担负这个抒情通道的功能。爱而不得的相思,与子同袍的慷慨,生活辛劳的哀怨,都可以通过诗来表达。
(9)、(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1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
(11)、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12)、误解:一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1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14)、(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16)、宗教领袖马偕曾说:“在寂静的精神世界里,每天都进行着生命大的战争。”
(1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8)、(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20)、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2、孔子说的教育名言有教无类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 ①自:自己,强调主动。②束脩:脩,干肉,又叫脯,十条脯为一束。束脩在当时是薄礼。主动敬奉此薄礼,一是表示尊师敬道,二是表示有求学之心。③诲:教诲。
(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4)、(《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5)、(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7)、(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8)、(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9)、(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0)、孔子说:“主动拿着十条肉干来求教我的人,我没有不施以教诲的。”
(11)、IBM创办人华特生曾说:“成功就在失败的另一端。”
(12)、法国大作家雨果:“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
(13)、(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
(15)、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9)、此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指曾)也!”其奥秘之一便是孔子既眷恋人世,亦依恋大自然。投入、欣赏并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之调节、超脱、快乐,乃至于获取智慧与灵感的一个主要源头。今天关在水泥与玻璃窗里的圈内人士,如果常常亲近大自然,乐水乐山,一定能获得生活的真正快乐!
(2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3、孔子说的教育名言是什么
(1)、(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3)、(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4)、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5)、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0)、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1)、陈亢问伯鱼:“你在夫子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应答。’我于是回去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有办法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个教诲。”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12)、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5)、当代教育家于漪为师格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16)、(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17)、哥德早有明训:“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潜能与应有的成就期许之,他就会不负众望。”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9)、(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4、孔子说的教育名言名句
(1)、你将每天进步多一点,不知不觉,超越身边的人
(2)、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3)、(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7)、误解: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8)、(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1)、谨慎是要谨慎,但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
(12)、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13)、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14)、(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15)、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在现实生活中所由的人不可能也不应该都变成一模一样”,“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表现便会产生千差万别。”
(16)、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8)、误解: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后半句。
(1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20)、@于漪: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5、孔子说的有关教育的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3)、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4)、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为政》)
(5)、(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6)、美国布什总统就职演说:“我以圣徒之所望自勉:对关键性事务——整合。对重大的事务——求变。对所有的事务——宽大。”
(7)、原句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9)、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罗森塔尔提出:“教师的期望乃学生智商增高的决定因素。”
(11)、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12)、(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3)、有人说西方的教育重视智慧的启发,中国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如西方的大哲苏格拉底,采用一种叫作“产婆术”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追问来启发学生,令其探索真理。其实不尽然,“启发”二字,本是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来,孔子教学,未尝不讲启发。
(14)、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15)、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18)、误解: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19)、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2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2)、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4)、(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7)、(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9)、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孔子《论语》
(10)、西汉学者扬雄:“满而后渐,正是水的本质。”“满”指足够的知识与道德积累,“渐”是渐进的意思。
(1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
(1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13)、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好是画他的眼睛。”
(1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5)、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八佾》)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魏书生也是当代了不起的教育家。上世纪60年代,魏书生初中毕业后失去了读高中、入大学的机会,18岁上山下乡,19岁曾在小学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在工厂工作期间,因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说过孔子的好话,而被打成“准反革命”,挨过批斗,受到诬陷和迫害。为了能当一名教师,在工厂工作期间,他曾先后写过150次申请,后一次是在1977年9月份,是在他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有望走上仕途以后,那时的教师地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他递交申请的时候,恰是“宁挣三斗糠,不当孩子王”、“好好干,我让你去当售货员”的年月。魏书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口头、书面向领导提出申请多达150次。有人可能要问:魏书生怎么啦?别人看不上、瞧不起的职业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答案是魏书生热爱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正是由于这份爱,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18)、(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9)、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20)、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3)、(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4)、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5)、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针对不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六)。教育过程中,有时候虽然是同一个问题,但不同的教育对象,孔子却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问孝,不同的人问政等,孔子都能根据不同的人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见,孔子的教学策略灵活多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7)、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8)、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说的教育名言有教无类精辟1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