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及翻译
1、求人可使报秦者的句式是什么
(1)、阉d之乱中,做了大官却不改变志向的人,这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
(2)、(“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4)、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5)、(赵国)想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军攻打过来。主意还没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6)、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7)、“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8)、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9)、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10)、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是因为…)
(1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也。(必修一《鸿门宴》)
(13)、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14)、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1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过秦论》)
(17)、无以至千里。 ( )
(18)、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19)、译:在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起喊叫着追赶他。
(20)、为了帮助考生更深刻的理解,小编特意整理了课本内通假字,以及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翻译。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2、求人可使报秦者正确语序
(1)、C不快乐的是人君! D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原文描述: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译:已经为它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
(5)、(“险衅”,命运不好;“闵”通“悯”,可忧患的事;“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指“自己”)
(6)、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7)、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9)、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10)、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14)、C 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 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1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通“襟”。 “决”通“绝”)
(16)、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17)、译: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8)、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9)、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20)、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
3、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盖”,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3)、今乃得玩之 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4)、(“决”,快速的样子;“抢”,、触、碰;“奚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之”,到)
(5)、我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劳(迅速前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
(6)、译文: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7)、译: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8)、(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9)、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1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必修三《过秦论》)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必修三《过秦论》)
(13)、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4)、《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5)、(赵国)想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军攻打过来。主意还没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16)、本来就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1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18)、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2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4、求人可使报秦者是什么特殊句式
(1)、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2)、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3)、《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译: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5)、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割让削减,而终趋于灭亡。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7)、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8)、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浅薄低微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9)、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10)、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又羡慕什么呢?(“盖”,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11)、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12)、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13)、译: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14)、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15)、10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16)、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7)、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1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梁文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19)、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0)、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翻译
(1)、(“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2)、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4)、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到赵国。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7)、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10)、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11)、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1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13)、(“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5)、《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16)、⑥安……乎?(怎么……呢?)
(17)、(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18)、(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19)、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20)、询问他们现在是哪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魏朝和晋朝了。
(1)、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2)、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3)、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渐渐低落,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4)、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6)、李姓家的孩子李蟠,不被现在风气所约束,向我学习。
(7)、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8)、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9)、译:怎样才能使我有更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调节病梅呢?
(10)、 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2)、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
(1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14)、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5)、(“就”,接近;“砺”,磨刀石;“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对自己检查反省;“知”,通“智”)
(16)、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17)、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18)、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录毕,( )走送之。自述省
(19)、(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0)、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4)、 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6)、条件:“之”作为提宾的标志,
(7)、我和将军您合力攻打秦国,您在黄河南面作战,我在黄河北面作战。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此心?
(10)、译: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12)、译: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1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4)、(“陈”,拿着;“谁何”,“何”通“呵”,盘问来人)
(15)、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1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7)、(“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爱”,怜惜;“致”,招致;“相与”,共同,一起)
(1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9)、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20)、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1)、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2)、(“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3)、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4)、译: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5)、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6)、我的门客蔺相如制止我说:您凭什么了解燕王?
(7)、宾语前置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9)、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10)、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求人可使报秦者正确语序精辟1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