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余力则已学文精辟84条

行有余力

1、行有余力而力不足是什么意思

(1)、大家一看到《弟子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封建余毒,这不是教人奴性的书吗?学它干吗?唯恐避之而不及。

(2)、李毅多:资深律师,吴氏太极拳传人,国学教育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京都大学,从事法律的研究、教学、工作实践三十余年。李老师早年拜杨家仓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三十余年,为吴图南吴氏太极拳传人。  

(3)、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意思是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5)、如果你行为并没有开始或者行为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反而去追求理论上的成功,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的做法。

(6)、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

(7)、很显然,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爱已经被竞争所取代了,被敌对所取代,所以“敬”不见了,“顺”不见了,内心的“纯良”也不见了,宽恕也不见了,所以我们的本性扭曲得一塌糊涂。如今社会疾病丛生,食物固然是一个问题,心念却是更大更大的问题。

(8)、古人说,“有余力,则学文”,为什么说,有余力呢?当然有个前提,就是你首先要,“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把这些基本的品德修养学好了,做到了,然后再去学习文化、技艺。

(9)、而你,却毫不为意,开心地躺在床上兴致勃勃地刷朋友圈,修图,把优美的传统文化分享给大家。

(10)、你如果在行善的这个方面呢,还有余力,那你就可以去学文了。这个地方所讲的学文是什么呢,我们讲过说:“文胜质则史”,(在这个之前有一个“质胜文则野”)这个文就是文饰、装饰的意思,这是字面的意思,在这个里面指的是文化。

(11)、这个”入则孝、出则悌”,就讲了在家、出门、和父母、和朋友相处的一个准则。在家里和父母相处要明白:父母是自己的纲,即所谓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12)、和别人没有沟通,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天见到很多人,见到父母,也见到兄弟,也见到朋友,也见到很多不认识、不相干的众人,如果和他们没有真诚的沟通的话,那他每天只在和自己说话了,对不对?那基本上和被关了禁闭是没什么区别的。你的快乐别人不知道,也不在意,别人的快乐你也不知道,你也不在意,这样的话,这个人生,何止是用失败来形容,那肯定是充满了痛苦。所以做人一定要朝着终的亲仁的角度去。

(1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4)、6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15)、所谓的文化就是说我们人和禽兽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这个文化上。“化”就是指一种变化,这个化还有一种升华的含义。那靠什么来进行这个变化和升华呢?靠文。文的这个根本的东西,来自于什么呢?当然也包括文学,但是文学还不能够代表文化。因为文学呢,是指你大部分的时候,要去读书,然后去学习,(我们指知识的学习)这样来进行熏陶的,而文化对人的影响,它会散布在各个方面,比如说饮茶就有自己的文化,服饰也有自己的文化,艺术也有自己的文化,音乐也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16)、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篇》。

(17)、这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少说话,为人诚实可信,和本氏族的成员友好的相处,亲近有德行的人。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献。

(18)、所以,我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让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9)、夫夫妻妻,就是说做丈夫的,要像做丈夫的样子,做妻子的,要有做妻子的本分。意思很直白,很简单,但其实做起来不容易。比方说夫妻之间是不是有个分工?是不是有个责任?是不是有一个自己该做的,有自己不该做的?西方文化主张,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人嘛,那人和人就是平等的。在夫妻之间,这种平等,其实是指理解方面的平等,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来思考,真正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如果能换的话,那它的对等性是比较强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在换位思考的时候,恰恰是比较差一些的。

(20)、一个人如果没有教养,我们可以反推一下,一个人如果可以没有教养,可以不爱众人,难道他就能够仁?如果一个人对朋友不好,但他说他可以对兄弟好、对父母可以孝顺,可以做得到吗?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爱心无非就是扩张或者缩小。它既然能从众人缩小到朋友,当然也能从兄弟缩小到父母,再从父母缩小到只爱自己,就变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实际上,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见到过这种自私的人还是很多的。

2、行有余力则已学文

(1)、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2)、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3)、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精湛的技艺,‍‍可以更好的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向做引导,走偏了,则会事与愿违。

(5)、再讲兄兄弟弟。这也就是讲朋友的关系,实际上在父子、君臣、夫妻、包括朋友这几类里面,夫妻和朋友其实是有平等关系的,但也不是完全的平等。

(6)、我们所指的失败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不成功了。一个人做人做得成功是什么样子?能够定义出来吗?我们常说成功人士---成功人、成功士,加起来成功人士。好像说他的事业有成就叫做成功人士了。其实这个成功人士指的是他的事业的成功。事业成功不代表这个人成功啊。如果说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事业搞的成功了,然后这个人就成功了,那这个也太简单了,是不是?那么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啊,我们何必还去学习那么多。我们大家都去从商就好了,都去做买卖,都去赚钱就好了嘛,何必又是要上大学啊、又是要去看书啊、又是要去学习?没有必要嘛是不是?比如说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是辍学的人,但是他辍学之后又会回到哈佛大学好好读书,是不是?所以这个事业成功和人的成功它不是一回事儿。有的人事业很成功,但是做人很失败。这种人多。这个也是有道理的。《圣经》里面讲过一句话,说一个富人能够升到天堂的机会就像一匹骆驼钻过一个针眼那样困难。这也有它的内在的原因和逻辑在。

(7)、小孩子不太懂事的时候,如果家里面的父亲、母亲、甚至更长一辈的,如果是以这个小孩子的好恶作为一个纲领的话,那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时候会跑到两件事情上:一个是玩,一个是吃。这是小人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体现。就说他主要的兴趣,主要的着眼点,几乎都会集中在吃喝玩乐上。等长大的时候他就会明白,这样不行,不长久,如果天天就是吃喝玩乐的话,你的生活没法继续。也有人说生活可以继续,然后去吃喝玩乐,这样的话,出现的结果会更糟,因为这样会把一个人完全毁掉。

(8)、这一句我们大家听得比较多,因为在弟子规里面就有“有余力,则学文”,其实它的原始的出处,就是在论语当中的学而篇的第六句。那我们还是把这个字面的意思稍微了解一下。 

(9)、‍‍现在‍‍从小学开始,‍‍就狠抓学习成绩,‍‍家长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一般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很少会关注到孩子的道德品质问题。

(10)、人格修为如何养成呢?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层面。在家庭当中养成。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父母的言谈举止与价值观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孩子的人格,所以在家庭中需要父母、长辈做出正确的榜样;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老师给孩子们展现怎样的风采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反思一下,我们教孩子三年、五年,到底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如果满脑子都是考试的知识,那他的人格、胸怀、情怀、德行、高贵文明的教养,究竟给学生传递了多少呢?中国是泱泱大国,是国际文明的代表,我们培养的孩子,能够代表中国人高贵的形象走向国际社会,给世界人民展现出中国人的伟大风采吗?身为老师,其实是要反思的。还有,社会教育。孩子们从学校步入社会后,身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给年轻人展现出的是什么? 

(11)、“信”呢,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到过很多讲信的地方。比方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矣”,也有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车轮与它前面的架子中间会有一个连接的部件,之重要。

(12)、小的时候这个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认为这是一种爱。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认为自己付出了多,他要去挣钱,然后才能给这个孩子买玩具,他要去努力地在外面打拼,然后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教育环境。但是,他们的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了这些东西就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实际上这个父母本身自己也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这种溺爱的情况。

(13)、这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少说话,为人诚实可信,和本氏族的成员友好的相处,亲近有德行的人。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献。

(14)、留下妈妈在厨房默默地帮你收拾残局,她等了你一天,却没有机会和你说上话,妈妈郁闷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里。

(15)、重要的是这个“连接”的含义,于人而言是指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真正的联系都是靠信。真正的联系不是指言语,因为你跟别人讲一句话不代表你就真的信他,你和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什么样的名分,不代表你和他真正地发生了联系。

(16)、珍惜粮食就是珍惜自己或别人的劳动成果,让我们共同来节约粮食,来帮助世界各地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各处都能留下每个人幸福的笑脸。

(17)、(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不能说出去。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对待家里的佣人,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亲仁〉原文:

(18)、因此,道德教化对人才培养重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道德是成才的根本!只有把人做好做到位,才能把学问事业做到家,这是自古以来成就事业的真理。

(19)、我们举个例子,现在的社会当中有多的家庭特别溺爱子女,我们都知道这是很不对的,溺爱和这句话里面的泛爱和仁爱,都有一个爱,但是它们有时候不是特别好区分。

(20)、王阳明一直提倡“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2)、当然,行有余力而学文,是每一个有志于推广国学,推广经典,推广传统文化人们的梦想。特蕾莎修女这样说过:“在一生当中,我们无法做出伟大的事,只能一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3)、你无需表演国学,除非你需要让旁人看到国学形式的美,但你要知道,当你表演茶道,花道,香道的时候,你是在介绍这个文化,它并不能代表国学。

(4)、而读书、学习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是让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让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值的筹码,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基石。

(5)、为什么要泛爱众?是为“亲仁”来做出一个准备的。亲仁,亲近仁爱。你如果总是考虑自身的好处、利益,而不能够看到身边的人,那你怎么能够换位思考?那你很难去取信于人。

(6)、所以,记问之学所知有限,你所学的只能叫知识,知识很丰富,读得多、记得多,但是那不是你的,是孔老夫子的,是圣贤人的;而且你所知的也有限,你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圣贤之学,它是圆融的学问,一通一切通。譬如说《论语》四百九十二章,你从这一章入手学到底,你就通到自性了;通到自性,《大学》说的能“明明德”;你明德一明,统统都明了,那叫开悟。所以,任何圣贤的道理拿来,马上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你就能跟人讲,讲得一点也没错;甚至拿世间任何一个学科的书籍来看,你都能看得懂,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智慧现前,这是明德的作用。你能明明德,这个作用大用无方,这时候就是无所不知,真正通达心性的学问。没通到自性,所知还是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而且所不知的比所知的要多得太多。《礼记·学记》里面有一句讥讽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不配做别人的老师,为什么?你都没通。什么人有资格称为老师?通了自性,他开悟、他明明德了,他已经完成大学之道,这个人是圣人,他才能够堪称人师。没达到这一点,都叫学生,圣贤的弟子。所以学,贵在落实,贵在力行。力行,我们下手处不要好高骛远,就用《弟子规》,这就是好的起步。你看《论语·学而篇》第六章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就用“学而篇”第六章这章来做为总纲领开解,从七科来开显,第一个是孝、第二是悌、第三是谨、第四个是信、第五是爱众、第六是亲仁、第七是学文,这统统都是教我们去落实的,你真正这样去落实,你才是真正圣贤弟子,孔门弟子。

(7)、“君不知,白花稻米勤劳种,滴滴汗水禾下土。”粮中有良,食中有良,皆有良,人必用良食粮。让我们珍惜粮食,共同努力——行动起来吧!

(8)、(译文):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看到的事情没有弄能够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做人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泛爱众〉原文:

(9)、怎么样做到亲仁呢?首先就要能够“泛爱众”,你要能够使你的爱泛化。这个泛化就是指无差别的爱。

(10)、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那么这个弟子呢,我们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子弟,子弟呢,其实就是指的一个家族当中的晚辈。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入则孝”,讲的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就是要孝顺。“出”,主要是讲和朋友的关系。”悌”的发音从弟,它的含义是指我们所讲的四伦---夫夫妻妻、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兄兄弟弟中的兄兄弟弟。

(11)、(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重要。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才有成就。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学习要专心致志。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12)、一定要以你的行动作为这个准绳,作为一个核心来展开你的学文。所以它在这里讲明白了一个层次,就是:从父母到兄弟,到朋友,到众人,然后使你自己终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成人的过程当中,是以行动来时刻作为一个检验的基准。

(13)、进一步说若是“入则孝”能做好,“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还会难么?在家中学会利亲,家门以外之后利他人与否,与之前讨论的“大我之学”和“小我之学”一般,全归是个人选择。无论如何,利他始终建立在利己、利亲的基础上的。总不能要求不能自爱、爱家人的人去爱别的人。

(14)、形式,是表法的,形式不是法;正如你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一样。但形式也很重要,用心来表现形式,就是合如果内在脱离形式,那无异于穿着衣服的猿猴,独有其表,而无其里。

(15)、我们所指的隔绝,首先隔绝的就是和他人的真诚的沟通,因为你要和人真诚的沟通,首先就得有信,如果无信的话,那你怎么去进行真诚的沟通?你说一句话别人不相信,别人说一句话你也不相信,大家都把所有的时间花在这个验证上。而验证呢,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做过什么,所以我信,把它变成一种逻辑推理。说到底,信还真不是一个人从逻辑上就能推理出来的,它就是一种感觉。你信与不信一个人,你非要讲一个道理,那是你自己讲的道理,实际上信与不信它也就是一个念头,我信你就信你,我不信你就不信。如果把这个信断掉,那这个人就和外界完全隔绝了,因为和别人没有沟通了。

(16)、曾子讲过一句话叫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他年龄很大的时候,已经快要去世了,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的意思是:自己做人很怕自己犯错误。这个并不是表示他胆小,这个和他的胆量是没关系的。而是说他希望自己做一个正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所以很怕做错了事情,怕这样会损害到自己做人的人道,他担心的是这件事情。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人生看得地贵重,这个时候他就地小心,很小心;把自己为人的品格品质像眼珠一样来对待,所以就地谨慎。这个谨慎,和他的胆量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如果他所做的事情,需要他去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甚至都有可能会把生命不当一回事儿,死都不怕;但他很怕去犯错误,去毁损到这个“仁”,仁义礼智信的仁。这种情况叫做什么呢,叫做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就这个仁,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不是他不勇敢,其实像他这样的人都勇敢,他没有什么恐惧的东西。内心是坦荡的,他的人生目标是很明确的,这个谨慎,主要是讲做事情不能够损害到道义。

(17)、等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很多应该得到的锻炼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差一些。如果再在此过程当中,养成了一些自己的习性,再发展一步,还去对别人有所不利的时候呢,这种溺爱就变成了一种害处,到后这种溺爱就变成了一种危害,它其实并不是真的对子女的一种仁爱。

(18)、现代人注重文化教育,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注重文化而缺乏道德教化,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很容易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19)、你去学习圣贤的典籍,边学边做,学有新得跟人分享,这还能勉强称为人师。因为你温故而知新,你真有所得了,你讲出来的不是记问之学,是你真正在力行当中的体验,分享你的体验、分享你的新得,但是这个人师不圆满,还是在学习的阶段当中。如果没有去力行,就不能叫人师,有一句好听的话,叫经师,你能够讲圣贤经典,讲解的也没错,这叫经师,这个经典你可以写论文、写书,你能被评上教授。经师,古人也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经师这个层面,要做人师,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学问能堪称人师,你要力行才行,你的行为可以做为世间人的榜样、模范。所以“学记”里面的“不足以为人师”这个意思,跟“温故而知新”也互相发明,让我们正反两方面去理解什么才是师。这个师低的标准,温故而知新,你把所学的道理真正去力行,才有新的体会,这叫知新。可以为人师,这“可以”两个字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是夫子讲的低标准,勉强可以称为老师,人师。如果你没有去力行,就不可以为人师,即使我们是学富五车,知识很广博,一切经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都能够讲解得天花乱坠,都不能称为师,为什么?没有所得,没有新得。

(20)、此句意思就是: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诗书六艺等学问。

4、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

(1)、年青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

(2)、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近,我在读《弟子规》,颇有感悟。现在,就结合《弟子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4)、同学们,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唱起雄壮的国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我们为自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自豪,我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但同时,你们有没有为我们的祖国忧愁呢?

(5)、因为你能够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和兄弟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那么下一步就要能够更多地去把这种关系扩张。这种关系的基础肯定还是信。这个信呢,不是说别人信你,因为你让全世界的人都信你、让所有的众人都信你,这很难,这难。起码得做到贤人、圣人的层次。

(6)、首先君子应该把仁爱做好,在道德上能够符合礼仪,做事情是正确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基础的行为准则,那还有精力的话可以去学习文章,读书学习。

(7)、对于此句,更概括的说法就是“德为才先”,认同吗?

(8)、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9)、(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10)、人到成年,嘤嘤求偶,这时节不但自己着急,家长更是担心,可是所谓代沟出现了,一方面说这是我的事,你少管,另一方面说传宗接代的大事如何能不过问。一个人究竟是姣好还是寝陋,是端庄还是阴鸷,本来难有定评。“看那样子,长头发、牛仔裤、嬉游浪荡、好吃懒做,大概不是善类。”“爬山、露营、打球、跳舞,都是青年的娱乐,难道要我们天天匀出功夫来晨昏定省,膝下承欢?”南辕北辙,越说越远。其实“养儿防老”、“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观念,现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坚持。羽毛既丰,各奔前程,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

(11)、国学不是用来说,用来作秀,用来空谈的,国学是用来践行的。

(12)、父子的关系呢,是没有做到,不及。但是有一句话我们也知道,叫过犹不及。我们在这里理解这个君臣,不是说一定是一个皇帝,皇帝已经没有了嘛,但是总是有上下级的,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的这个关系在现在的社会上来看很多是做过了。见了上级以后就去摇头摆尾、摇尾乞怜,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多的。我们经常见到的这种过分地对领导的表现:比方说帮着打伞呀,抢着开门呀,等。当然这是我们见到的,其实在其他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就是吮痔舔痈。

(13)、对古代来讲礼仪是必须完成的事情,是君子安身立命和“职场发展”的必备能力。你的礼仪水平越高,你的道德修养越好,那你越被人尊重,越获得“职场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14)、我们要警惕,国学形式化,国学作秀化,国学是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空谈的。

(15)、这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除了要教&学怎么去读书,更要教&学怎样去直面与承担生活。面对死亡教育也好,接受理财教育也好,学习为人处事也罢,都是让人变得更强,承担应该承担的家庭角色责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的“孝”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给自己和家人更安全的生活。手持刀剑,心有善念。

(16)、目前,学社主要设有《论语》、《黄帝内经》、功能解剖、经络、针灸、艾灸、静修、古琴、抄经、工笔菩萨造像、昆曲等课程。

(17)、我认为《弟子规》‍‍不但孩子们要读,做父母的也有必要读一读。《弟子规》里涵盖的思想是一个人起码的做人准则。

(18)、文化使得人类从一开始就是朝着仁爱的方向去前进的,使人远离禽兽的愚蠢的状态。我们很难讲说禽兽也有孝,也有信,也有这个爱众,亲仁这样主动地成为一个社会整体规范的做法。所以这个地方的“行有余力”其实是指在你学文之前或者之中,重要的事情是要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把它放在那些条文的学习上。

(19)、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20)、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人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5、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哪里

(1)、扩展到我们现代人的应用,应该是我们需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紧急的事情给做好,然后再去在理论上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2)、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3)、进入新世纪,国学热不断升温,少儿经典诵读更是波推浪涌,方兴未艾。

(4)、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行有余力则已学文精辟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