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给我们的启示
1、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
(1)、西周有个王叫周幽王,幽王看上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褒姒不喜欢笑,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就命人点燃了烽燧,而烽燧原本只能在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才能点燃的。
(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4)、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外面游玩,他们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告诉她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那时候,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敌人侵犯边境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而一旦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5)、当时周天子的军队主要是三军──西六师、东八师和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都城镐京一带,也就是今日的陕西西安附近,守卫周王朝的本土,骊山烽火台主要是调动这些王师协同作战或者进行操练演习的。更重要的是,骊山之役是幽王主动讨伐申国,根本用不上什么预警。即便幽王真的点了烽火,那也只能是在讨申战役前调动王师之用,跟戏弄诸侯并无干系。
(6)、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7)、后来,西方的犬戎族攻打幽王,危急之中,他下令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救助。但吃尽了苦头的诸侯们都未派出救兵。于是,幽王被犬戎人杀死在骊山之下,褒姒被虏走,周王朝的财宝被洗劫一空。
(8)、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9)、可是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凭烽火不断,就是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很快,周朝的国都就被攻破了,周幽王被杀死,褒姒被抓走,周朝灭亡了。
(10)、关羽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yí)陵猇(xiā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11)、“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2)、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的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蝎子)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3)、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4)、因周幽王任用奸佞小人,再加之此前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如此让申侯很生气,于是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搬救兵,但诸侯们再也没有派救兵来了。
(15)、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长平之战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16)、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17)、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这天总理虢石父想到了一个高招:“大王,当年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咱们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只要敌人打进来,士兵们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让邻近的诸侯都瞧见,好出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让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肯定会笑的。您觉得我这个办法怎么样?”
(18)、“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9)、“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ì),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ā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殒。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20)、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
2、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
(1)、“图穷匕见”:秦王赢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2)、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3)、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4)、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5)、“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pō)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将相和”的故事。
(6)、“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ī)尤,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7)、过了不久,周幽王想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他废掉了皇后和太子。皇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王,听到自己的女儿被废,生气,立刻联络别的国家,发兵攻打周朝。周幽王赶紧下令点燃烽火,召唤诸侯。
(8)、幽王找人搜集全天下的笑话讲给褒姒听,褒姒好像没听见一样,嘴角动也不动。幽王找街头小丑来宫里表演,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可是褒姒就是不笑。
(9)、从前,夏后氏衰落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怎么办,于是占卜问究竟是杀掉它们、赶走它们还是留下它们,这三者都不吉利。
(10)、原来,西周在京城遍置烽火台和大鼓,并与四方诸侯约定:一有外敌来犯,便点燃烽火,擂起大鼓。诸侯们看见,便会发兵来救援。这次,幽王想到的“好办法”就是燃点烽火,引美人一笑。他下令点燃了烽火,一时间,京城上空狼烟滚滚。各路诸侯见到烽火狼烟,认为有敌人入侵,纷纷发兵赶赴京城。但等人马到时,却又没有见到敌人的踪影,只得匆匆地各自撤退回去。
(11)、“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12)、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13)、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14)、尧是黄帝之后比较著名部落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却推举舜为帝。历史上称为“禅让”。
(15)、幽王这家伙是一个相当无厘头的人,他对朝政不感兴趣,只想多给自己积累点金银,好多吃喝玩乐一下。所以,他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拍马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于是,天怒了,各种天灾连年不断。
(16)、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17)、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
(18)、“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9)、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下面是谁我整理的“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
(20)、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周幽王很高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3、烽火戏诸侯带来的启示
(1)、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褒姒并非是半路杀出的“小三”,抢了谁的王后宝座,而是周幽王做太子时就已经入宫,并成为太子妃的,两人恩爱。“褒姒生子伯服”就说明伯服是大儿子,因为古代人名中的伯、仲、叔、季是代表此人排行大小的。“伯”者,老大也,亦即兄弟群中的大哥,既然褒姒是周幽王妻妾中的年长者,而她的儿子又是长子,那么她理应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
(2)、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3)、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4)、可是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却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看到平时气度不凡的诸侯们,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5)、看着褒姒,幽王的眼睛都直了:真是太美了!美女当前,周幽王似乎一下子忘记了褒响的罪过,不但当场释放,还赏了好多金银珠宝给他。由此可见,美女是很厉害的,因为连英雄都难过美人关,更何况周幽王还不是英雄呢。
(6)、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7)、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后,当烽火再点燃时,已经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8)、由此可见,幽王封褒姒为王后和伯服为太子并无丝毫的过错,只不过出身“弃婴”的褒姒,没有像申后这样强大的社会背景罢了。
(9)、京城里外,此时已是兵马云集,一片混乱,这种狼狈滑稽的场面,被站在高台上的褒姒看见,禁不住哈哈大笑。幽王心花怒放,以后又数度重复这个荒谬的方法,以致无人再相信狼烟信号的意义。
(10)、幽王此前已经娶了申侯之女为王后(申后),并立申后生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后来,褒姒为幽王生了儿子伯盘(又作伯般、伯服),幽王宠爱褒姒,想立褒姒为王后,立伯盘为太子,并废黜了申后和原太子宜臼。
(11)、周幽王十分一宠一爱一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她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都没有成功。
(12)、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喜好美色。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周幽王不但不听,还把褒响关了起来。
(13)、褒姒到底是什么人呢?《史记》记载,她是贫苦出身、从小被父母遗弃的一个女婴,后来被一位姓姒的大人抱养。《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可见褒姒的确很美。她14岁时,几经辗转进了宫中,成为太子宫、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的妃子。对于二者的感情,《史记》中写道:“太子宫喜欢褒姒,二人恩爱缱绻,生下了儿子伯服。伯服聪明伶俐,十分可爱。”
(14)、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15)、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
(16)、于是,穿着破烂却掩饰不了天生丽质的女孩跟着褒响的儿子到了褒府,开始接受淑女培训。培训过后,一位改变中国历史的美女诞生了,她就是褒姒。
(17)、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18)、含义及用法:后来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形容君主沉溺(chénnì)于女色,导致亡国。
(19)、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来周公辅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食,急于迎客。
(20)、亡国三笑,即:夏朝妺喜笑裂缯之声、商朝妲己笑炮烙之刑、周朝褒姒笑烽火戏诸侯。《左传》有"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
4、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
(1)、宣王时有童女唱歌谣说:“山桑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要灭掉周。”宣王也听到了,恰好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抓捕二人,二人逃至大路,发现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见其可怜便收留了她。
(2)、看到诸侯们的军队急慌慌地赶来,又乱哄哄地蜂拥退去的狼狈景象,褒姒忍不住了,终于大笑起来。周幽王见他的办法生了效,高兴极了。为了讨美人欢心,他又几次下令点燃烽火。终于,诸侯们不再相信他,不再上当受骗了。
(3)、他也算是生在富贵之家了吧,从小见的美女也不少,可是他就是没有见过这么美的!他心里一阵暗喜,这就是自己要寻找的宝贝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4)、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将他们视为左膀右臂。
(5)、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各路诸侯误以为天子蒙难,纷遣军队星夜兼程地前往救驾,但到京城后才发现是个恶作剧。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京城里外,此时已是兵马云集,一片混乱,这种狼狈滑稽的场面,被站在高台上的褒姒看见,禁不住哈哈大笑。幽王心花怒放,以后又数度重复这个荒谬的方法,以致无人再相信狼烟信号的意义。
(6)、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8)、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9)、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10)、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消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1)、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12)、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13)、可是为什么后来当上王后的却是申后而不是褒姒呢?原来,当时的申伯是周幽王父亲周宣王的娘舅,他在朝中势力很大,经常干预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提出要把女儿嫁与太子宫。宣王对申侯唯唯诺诺,自然一口答应了,于是太子宫只好在父亲的压力下违心娶妻,他同申后这个蛮横的侯门女关系一直不佳,结婚后许多年才生下了儿子宜臼。
(14)、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5)、《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
(16)、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17)、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xiàn)”,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18)、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19)、周幽王真是太喜欢褒姒了!简直就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这个美女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喜欢笑。幽王很发愁,他挖空心思地想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逗她笑。
(20)、各诸侯国看到烽火,以为外敌入侵了,纷纷率兵感到西周首都镐京增援,赶到后去发现并没有外敌入侵。褒姒看到他们的样子,就笑了。如此反复多次后,各诸侯国不再相信幽王,点燃烽燧后赶来的诸侯也逐渐变少了。
5、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夏朝亡国后,这个匣子传到了商朝,殷亡后又传到了周,如此连续三代也没人敢把匣子打开。到了周厉王末年,厉王打开匣子看了,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
(2)、后宫有一小宫女,年仅六七岁,刚刚换牙,碰到了大蜥蜴,后来到了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却生下了孩子,因此她恐惧,于是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3)、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
(5)、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6)、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àn)善、于阗(tiá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7)、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8)、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9)、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喜好美色。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周幽王不但不听,还把褒响关了起来。褒家的人为了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起名褒姒,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
(10)、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ú)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导致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ì)”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11)、褒家的人为了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姑一娘起名褒姒,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
(12)、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án)哙(kuà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14)、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城南,有一座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有三十余处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著名的有周烽火台,讲的就是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
(15)、“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16)、“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ù)”:比干被挖心、萁(qí)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7)、“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ì)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18)、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烽火戏诸侯连环画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19)、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个奴隶制国家—夏。
(20)、“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室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1)、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2)、“范蠡(lí)”: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美人计)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3)、从前,夏后氏衰落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怎么办,于是占卜问究竟是杀掉它们、赶走它们还是留下它们,这三者都不吉利。
(4)、“帝辛”:世称“纣”,商第三十代大王,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5)、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有《大唐西域记》。
(6)、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7)、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学的东西远远不止于此。
(8)、“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9)、烽火戏诸侯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
(10)、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12)、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烽火戏诸侯连环画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13)、玄奘(zàng)西游取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各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有《大唐西域记》。
(14)、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近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精辟1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