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生的评价精辟94条

罗曼罗兰的作品贝多芬

1、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1)、在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与他人的妻子通奸的一段情节。这把贝多芬奉肆为上帝的罗曼・罗兰的崇拜者们都弄得很难堪。这就足以证明他把安东尼当成了贝多芬的“永远的恋人”。

(2)、听着《命运交响曲》,我读完了《名人传——贝多芬传》。合上书,闭了眼,贝多芬那不屈于命运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3)、《贝多芬传》傅雷译了两次。而长达百万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从1936年到1939年,花了3年的时间译毕,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竟然又花两年时间重译,从这可以看出傅雷翻译的谨慎与认真,也可以看出他对罗曼·罗兰的敬重。

(4)、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5)、有哪种胜利能与贝多芬的这场胜利相比?这种胜利是用精神力量换来的!是不同凡响的!一个穷困潦倒、残疾而孤独的人,一个世界从未给予过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并奉献给了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地球没有他照样转,但就是因为有了他才转得更加美丽。

(6)、    主人公行将进入青年时期,并经历人生的暴风雨——贝多芬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了《暴风雨》奏鸣曲。小说描绘了自然界风暴的酝酿,类比和象征了克利斯朵夫将要面临的人生奋斗。“这样等待的时候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千千万万生与死的种子都在心中活动,结果会产生什么呢?”罗曼·罗兰又写道:“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与将来的成就,创造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他进一步指出,“创造,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亡!”——傅雷先生说,“瞧,这不就是贝多芬的艺术论么?”

(7)、我要从现在开始,以贝多芬为榜样,热爱知识,刻苦学习,不怕困难,不懂就问,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八好少年”,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文

(8)、贝多芬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无限热爱和追求的人,可命运却一直和他作对。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双手和听觉,丧失了听觉,代表以后听不见声音、分不清音调……这一切表示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在此葬送。可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与命运斗争,成了伟大的音乐家这这算不算上天对他的一种补偿呢?不是,这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结果。

(9)、原编者按:本文作者泷本裕造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贝多芬研究所所长,是日本西方音乐研究。他的文章与著作代表了日本西方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他的《伟大的贝多芬――一个普通的人》一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泷本裕造先生从20多岁开始,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从两个大人物的“粉丝”到独立研究他们,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10)、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11)、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愿意付出,成功一定会来到你的身边。

(12)、但是,渴望成功,倘想一夜成名,却不付诸努力,便成天方夜谭!

(13)、《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了小男孩安利柯三年级时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在全书共五十八则故事中,令我难忘的是那篇“义侠的行为”。这则故事讲述了卡伦在课堂上的侠义举动:小男孩科罗西由于被同学们的羞辱逼急了,将墨水瓶不小心扔到了老师身上。正当老师质问是谁时,卡伦挺身而出,替科罗西承担错误。这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呀!

(14)、 噢,你们这般人,把我当做或使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诬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秘的理由!从童年起,我的心和精神都倾向于慈悲的情操。甚至我老是准备去完成一些伟大的事业。可是你们想,六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没有头脑的医生加深了我的病,年复一年地受着骗,空存着好转的希望,终于不得不看到一种“持久的病症”,即使痊愈不是完全无望,也得要长久的年代。生就一副热烈与活动的性格,甚至也能适应社会的消遣,我却老早被迫和人类分离,过着孤独生活。如果有时我要克服这一切,噢!总是被我残疾这个悲惨的经验挡住了路!可是我不能对人说:“讲得高声一些,叫喊吧;因为我是聋子!”啊!我怎能让人知道我的“一种感官”出了毛病,这感官在我是应该特别比人优胜,而我从前这副感官确比音乐界中谁都更完满的!—噢!这我办不到!—所以倘你们看见我孤僻自处,请你们原谅,因为我心中是要和人们作伴的。我的灾祸对我是加倍的难受,因为我因之被人误解。在人群的交接中,在微妙的谈话中,在彼此的倾吐中去获得安慰,于我是禁止的。孤独,完全的孤独。越是我需要在社会上露面,越是我不能冒险。我只能过着亡命者的生活。如果我走近一个集团,我的心就惨痛欲裂,唯恐人家发觉我的病。

(15)、寒假期间,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一章,了解了贝多芬坎坷多难的一生。当我看到贝多芬面对着厄运的残酷打击而没有低头放弃,反而奋发向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强意志终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我不禁被深深地感动了。

(16)、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以及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17)、年轻的贝多芬追逐爱情,痴迷于爱情,即使爱情变得破碎,但他也没有放弃过。精通作曲的他,将爱国之情表达在歌曲上,战争胜利时,他无比激动,作下著名的曲子。其实,他也向往和平,只不过是爱国之情掩盖了他热爱和平。

(18)、对于罗曼・罗兰来说,贝多芬在他的心目中是英雄、圣人,是他仰目崇拜像上帝一样的存在。 

(19)、令我惊讶的是,在写下遗嘱之后,贝多芬并没有自寻短见,相反,恰是这份遗书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也许我应该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压力下,我能像他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吗?

(20)、古典艺术的充实(第4交响曲至第8交响曲时期)(1806―1815);

2、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生的评价

(1)、我也要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命运不堪,我也要活得精彩!

(2)、    西方文化界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克利斯朵夫;它是艺术欣赏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所谓同一性,表现为一千个读者的面前就是这位十九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而不是别人,他具有稳定的个性;所谓差异性,表现为一千个读者的家庭出身、社会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等等。在理解克利斯朵夫这一典型人物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人生中惬意的享受,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春光之中,一边品着飘香的清茗,一边捧着一本喜爱的书,细细地斟酌、研读。而我爱读的书就数那本意大利人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了。

(4)、《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的奋斗一生,从童年的音乐才华的觉醒,到少年时期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与成就,后达到心灵宁静的崇高境界。

(5)、我对罗曼・罗兰的贝多芬研究有几个不同的看法,不仅是他把贝多芬视为伟大的天才、英雄、乐圣。还有他仅仅把适合于“乐圣”的语言及行为做为研究的对象。回避指出做为普通人的贝多芬对金钱、名誉的执着欲望。还有罗曼・罗兰本人认为不是杰作的作品不用研究、阐述等等。以上列举几点,无法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贝多芬。 

(6)、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7)、贝多芬的童年在醉汉父亲的挥霍下逝去了,并失去了挚爱的母亲。19岁挑起养家大梁的他,生活异常艰苦,但命运,不罢手!夺去了他的物质生活——壮年耳聋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据;夺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从没有真正的、风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爱情折磨他——两次失败的恋爱是他心力交瘁。

(8)、谨慎与敬重,让《约翰·克利斯朵夫》有了很长久的生命力,在当时成为年青一代喜爱的文学作品,它在精神上的探索尤其受到知识分子的喜爱,它在中国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罗曼·罗兰原著在法国的影响。

(9)、    克利斯朵夫生不逢时,他处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初露端倪之时。由于个人所处的阶级地位,他一方面不满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不理解工人阶级的斗争,只能是在精神上更靠近了“上帝”。

(10)、第一次想到“灵魂”这词,便是从贝多芬身上认识到的,特别是他坚毅的灵魂。

(11)、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

(12)、当我们为悲惨世界致哀的时候,他会给予我们安慰。

(13)、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重要的作品之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4)、罗曼・罗兰只提到贝多芬音乐作品中被称为“杰作”的作品。我认为这不利于客观、整体评价贝多芬。罗曼・罗兰无视隐藏在“大批杰作”当中有很多“不成功”的作品。他只把自己认为是“杰作”的作品提出来论证,不好的不去发掘、论证,这样就很难看到贝多芬的整体、真实的形象。我认为那样就只是主观的贝多芬形象而已。 

(15)、罗曼・罗兰是一位在大学里教授音乐学的学者,主要研究古典歌剧历史及代表音乐,其贝多芬研究为出色。他专门为贝多芬做了以下内容的计划: 

(16)、    读一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卷首献辞吧!——“献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17)、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命运的魔掌也悄悄的伸向了他。26岁那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渐渐衰退,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创作。他创作了大量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1826年11月末,死神已经走近了伟大的的艺术家,贝多芬病倒了。1827年3月26日,在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后一口气,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18)、贝多芬,一个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人,却要接受命运的挑战;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却从平平凡凡逐渐变成名人;贝多芬,一个被病魔缠绕的人,面对着这么多的坎坷,却毅然选择了活下去,继续投身于音乐中。

(19)、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20)、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3、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的一句话

(1)、    祖父希米尔溘然长逝,克利斯朵夫失去了精神上强有力的屏障,生与死的忧虑一度占领了少年的心。经过内心世界的搏斗,他意识到今后的生活就是要与未来的艰难险阻作不懈的斗争,“因为他不愿意忍受那个命运。”这就是贝多芬的自白——“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屈服。”

(2)、第罗曼罗兰主张,贝多芬是从他的代表作《第三交响曲》才开始形成自己风格的。就是说,在这之前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均属于学习中的初期作品,是海顿和莫扎特的模仿。这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历史传说的基础。 

(3)、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贝多芬的一生证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这让我想到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面向困难,我要学习贝多芬的勇敢和乐观主义精神,自信地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4)、名著语录摘抄                                                          

(5)、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

(6)、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用整个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并于1915年因《名人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罗曼·罗兰十分景仰托尔斯泰,因此在初期,托尔斯泰对罗曼·罗兰的影响很深。他主张用“爱”和“英雄主义”来拯救这个世界的沦陷和堕落,并提出艺术同样可以为普通人服务的观点。此后,因为战争的风起云涌,罗曼·罗兰又积极地投身于人类的进步事业,担任过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纳粹正入侵西班牙,罗曼·罗兰声援西班牙人民,同时在巴黎保卫战中,出席了和平大会。由于其反对两次大战的行为,为人类反法西斯的斗争作出了贡献,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9)、我认为贝多芬的精神是伟大而不朽的,任何时候都具有意义。在欣赏贝多芬作品的同时,我们别忘了不朽作品如何创造出的故事,不要忘记作品里面那种不朽的精神——创新、创造。永不停止!

(10)、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疾、孤独。不过,他没有向命运曲服,后成为一名强者。

(11)、——读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12)、若果如此,我将怀着何等的欢心飞向死神。——倘使死神在我不及发展我所有的官能之前便降临,那末,虽然我命途多舛,我还嫌它来得过早,我祝祷能展缓它的出现。——但即使如此,我也快乐了。它岂非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死亡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吧,我将勇敢地迎接你。——别了,切勿把我在死亡中完全忘掉;我是值得你们思念的,因为我在世时常常思念你们,想使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幸福!

(13)、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

(14)、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贝多芬的境遇,但我们需要让自己坚强,不被暴风吹飞,不被厉雨击垮,在汹涌中成风破浪。

(15)、《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杰出的作品集。《名人传》介绍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及成功的故事。

(16)、(篇三: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作文)

(17)、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死于1827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初期是他对于钢琴的热爱,作为钢琴家他有火一般的热情,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幻想,为自己创作钢琴奏鸣曲是着一时期他富有创造力的表现,热情、月光曲;中期灾难降临到贝多芬这位天才的头上。他的听力出现了障碍。但是他坚强的挺过来了。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内容广泛,充满力量,有著名的英雄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在这时期贝多芬在伟大的作曲家的宝座上稳坐江山;后期贝多芬耳朵完全失聪,与外界日益隔离。

(18)、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译作三十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1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LyricTheatre,ShanghaiGrandTheatre

4、罗曼罗兰关于贝多芬的作品

(1)、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2)、贝多芬是一位钢琴家,他是德国人,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出身贫寒。贝多芬原本不愿意学钢琴,是因为小时候他的父亲用暴力逼迫他学钢琴,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优秀的、众所周知的钢琴家。我很佩服他,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去压制自己的顽疾,从而去创作钢琴曲,自由自在挥洒自己的笔墨,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传世佳作——《第九交响曲》等优秀作品。

(3)、2020/12/6(周日 Sun.)19:30

(4)、罗曼·罗兰很快给傅雷回信。信中他们就人类文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附上一张有自己签名的照片,允许傅雷将此信作为《托尔斯泰传》的序言。

(5)、1934年傅雷用法文给罗曼·罗兰写信,告诉他已经翻译了《巨人三传》,请求他允许在中国出版,并阐述了自己的感受与翻译该书的起因。在信中傅雷希望能将罗曼·罗兰的回信作为他译作的序言,而且希望能得到罗曼·罗兰签名的照片。

(6)、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7)、英雄精神时期《英雄》(作品第55)至《热情》(作品57)1801―1806年;

(8)、Composer /LudwigvanBeethoven

(9)、作为一个学了4年钢琴的孩子,我已学过贝多芬写的曲子,很想知道能写出这么优美篇章的大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10)、                ——(名人传)

(11)、贝多芬,多少人在赞颂他!他是音乐家杰出的榜样,他是音乐艺术中英勇的一股力量,他是受苦不屈的人们真挚的朋友!尽管他处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可他却能谱写出一个又一个悦耳动听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颂的生命乐章!

(12)、佩莱西亚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3)、那他如何走过人生将近60个年头?他超凡的乐观和顽强。在一次次被现实打击后,他总能以自己的“傲气”与乐观爬起。如暴风雨中的帆船,渡过一个又一个的浪,顶住狂后般的大风……但乌云始终会被赶走,贝多芬却长眠了,把黎明留给后人。

(14)、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15)、神明啊!你在天上渗透着我的心,你认识它,你知道它对人类抱着热爱,抱着行善的志愿!噢人啊,要是你们有一天读到这些,别忘记你们曾对我不公平;但愿不幸的人,看见一个与他同样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厕身于艺术家与优秀之士之列,而能藉以自慰。

(16)、XuZhongConductstheSelectedBeethoven Symphonies

(17)、无论是对于整个欧洲,还是全世界,罗曼·罗兰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罗曼·罗兰终其一生,都在为其人道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18)、“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尽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痛苦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者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19)、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又是欧洲浪漫乐派的先驱。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一个充满希望的少年时代,还有奋发向上的青年时代。成年后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度过了光辉的一生。他发展了海顿、莫扎特以来的古典音乐传统,把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音乐体裁的表现力提高到了新的阶段。在业已成熟的奏鸣曲式结构中,以广阔发展的动机和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充了展开部的容量,并在动力性的再现部中拓展出第二个展开部,用以容纳他宏伟的构思和深邃的精神,表现他倾慕已久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理想和来自法国大革命的战斗热情。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描绘了为自由而战的英雄形象;在第五交响曲中表现了与命运决战的坚强意志和永不动摇的决心;在第六交响曲对大自然的礼赞中实现了“物我同化”和“天人合一”;更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合唱,为亿万人民展示了世界大同的希望。他的音乐作品往往不用歌词,甚至不用文字标题就可以概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表达富于哲理思想——音乐学家们说,贝多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一个巨人,他的音乐创作是人类音乐文化走向完全成熟的标志。

(20)、看完《名人传》里写的贝多芬得知贝多芬的童年很艰苦,他没有享受过莫扎特那样温暖的家庭。他从小就被他的父亲逼着练习钢琴、小提琴……但,即使是这样贝多芬也没有讨厌音乐,而是努力的练习。他的父亲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还使用了暴力。贝多芬十一岁时就成为了戏院队的一员;十三岁就当上了大提琴手。

5、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创作于哪一年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贝多芬的童年艰苦,不同于莫扎特那样温暖的童年。他的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让自己享尽荣华富贵。从贝多芬四岁起,贝多芬就被迫的一整天一整天的和钢琴或提琴呆在一起,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他的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他的`父亲酗酒成性,但他的母亲却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这样子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还稚嫩的肩膀上,这对他来说实在太早了。

(2)、    对克利斯朵夫的描写,是从他降生开始的。书中写道,他一生下来“脸上与手上的皮肤是棕色的、暗红的,还有些黄黄的斑点”,这不禁让人想到曾经患过天花,脸上留有疤痕的贝多芬。这种相貌似乎已经预示了与贝多芬相仿的人生——在贫困中长大、历经种种磨难和痛苦,并要奋斗终生。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诗的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可以说,《第六交响曲》也正有这一意味。贝多芬一再的表明这部作品“不是图画,而是表现人们在乡村中愉快的感情或者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

(4)、我绝不去树立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我憎恶那种卑怯的理想主义,它把人的目光从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脆弱中移开。

(5)、托尔斯泰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庭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出生于而过黑暗的时期。托尔斯泰曾获得过多次成功。他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一切。他真正的走入了广大的俄国下层人民中去进行写作。他认为只有召赴俄国下层人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久,他为俄国下层人民做的三部曲出版了,这给俄国下层的那些受苦受累的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终,俄国下层人民战胜了沙皇,托尔斯泰也实现了人世的价值。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要去帮助那些受苦受累的人。

(6)、    什么是“自由灵魂”?当1789年,法国起义者攻陷巴士底狱的喜讯传来时,整个欧洲都在沸腾。在波恩大学作旁听生的贝多芬,正在倾听希那埃特教授——一位雅各宾d人朗诵作曲家喜爱的诗篇:“唾弃偏执,摧毁愚蠢的灵魂,为着人类而战斗。啊!没有一个亲王的臣仆能够如此;这,需要自由的灵魂。爱死胜于爱献媚,爱贫穷甚于爱奴颜卑膝,须知这样的灵魂,我决非后一个。”

(7)、在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后,让我印象深刻一句话就是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到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8)、    克利斯朵夫因母亲经常打工外出,从小起就要照顾两个弟弟。当他已成为宫廷小提琴手时,还要关照他那不成器的父亲。曼希沃嗜酒成性,经常酒后失言,丑态百出,甚至在剧院歌剧演出时乘酒性胡乱拉一首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协奏曲。那些日趋见甚的怠惰行为使儿子不得不承蒙羞辱,到公爵管家处要求代收父亲的佣金,以控制他的为酒滥用。后,为了父亲免遭解雇,还要上门说情。

(9)、贝多芬的父亲想开拓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被整天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的童年生活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童年尽管如此悲催,但他还是有着永不放弃与坚持不懈的信念。当他20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来临了。听力开始衰退,这算是对音乐家大的折磨了吧!这对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经写下了遗嘱。

(10)、周广仁:“怎样才可以称为一个好的钢琴人才”

(11)、贝多芬在童年时候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音乐才能。11岁发表了第一部音乐作品,17岁时曾为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但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他19岁时,父亲下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贝多芬被迫去宫廷当古琴手。20岁时他便离开家乡波恩到维也纳定居,尽管后来因耳疾而渐渐失去了听力,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以更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后来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

(12)、贝多芬这个名字,相信是家喻户晓的了,他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是乐坛的巅峰之作,是人们听了之后,无不赞叹的歌曲。但是,自从我读了《贝多芬传》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不只是贝多芬的歌曲令我们赞扬,更为可贵的是,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13)、    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人物,从小说中披露的作品来看,大约属于晚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

(14)、“不是图画,而是表现人们在乡村中愉快的感情或者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生的评价精辟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