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史铁生的评价
1、我对史铁生的评价100字
(1)、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
(2)、但是祥林嫂的问题后还是为了功利,即如果有地狱、有灵魂,那人死了以后还可以在地狱里与亲人相见,和她的阿毛重逢。她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问了这个问题,否则的话,有没有灵魂对于她是无所谓的,没有灵魂可能还更好些,至少不到地狱里去再受苦。
(3)、(1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第4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尽管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是从个人的苦难中得出的人生真谛,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人生哲学,但其意义规则及落实方式,对于信仰危机以后虚无主义蔓延的中国,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每个人的信仰对象可以不同,但是信仰的方式却值得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激情?尼采已给出明确答案——他曾经在其散文《曙光》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激动的、吵闹的、不连贯的神经质行为都与伟大的激情毫无共同之处;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收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12其实,真正的勇敢,就是知道真相后的深深热爱。史铁生在创作《我与地坛》初稿时恰逢1989年初夏。当然,如果没有《我与地坛》,史铁生的全部作品将存在怎样的缺憾?那无疑是另外一种状态。其实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散文将在文学史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我想说的是,在1989年那个特别的夏天,史铁生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走向内心的写作立场,并在更高的意义上完成了自身超越。让我们再读一次《我与地坛》的结尾。
(5)、”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
(6)、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7)、今天,是史铁生67岁诞辰,我们特地摘选他的十段生命之书,给你一个阅读他的理由……
(8)、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
(9)、想要了解一个人,好的办法就是看看他的自述,听听友人对他的评价。
(10)、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
(11)、(4)许纪霖:《另一种启蒙》,第195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12)、《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
(13)、史铁生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那不是我的错。但是,杨媛却不能。
(14)、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要不要自杀的问题。自杀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除此以外你还能干什,你只能自己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我不活了。我活下来本来就是命运决定的,你给我这样的命运我不活了,我结束自己的命运。
(15)、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16)、谢谢祝福,南京小米和北京小米可是同一个小米
(17)、其实,只要你愿意把心打开,让主进来,你一定能感受到主的真实存在
(18)、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蒂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19)、初,仅是“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史铁生进入了地坛。没有读过史铁生,没有走进他精神世界的朋友也许会哂笑:“逃避是弱者的表现。”但请不要忙于下结论吧。一个人“在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局外人怎能完全体会那种锥心的痛苦呢?健全人的优越感往往让我们对这种所谓的“逃避”指手划脚,然而,我们真的有资格如此吗?所幸,没有人阻止过史铁生去“逃避”,包括世界上爱他的母亲。
(20)、在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内心深处已经生长出博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用激情不能涵盖用宁静也无法传递,这是另外一种神思的智慧,已经超越生死。就是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内心感悟的力量、个人精神拯救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一切主义、理念都变得微小而无声。史铁生的博大情怀,决定了他对世俗社会始终抱着宽容、理解乃至超越的姿态,他始终站在一个高点看待世俗行为,既不陷入也不疏离。世俗从来不是神圣的前提,但是神圣的背景——我始终坚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生命状态。
2、对史铁生的评论
(1)、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2)、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3)、事实上,没有谁不想好好活,然而,却非人人都能为自己树立一种意义,确信它,并不屈不挠地走向它。原因是,人常把外在的成功——比如名利——视为“有意义”。可是,首先,面对无限的外在,走到哪一步才算是成功了呢?其次,外在的成功,也可以靠不良手段去获取,但这还能算是“好好活”吗?
(4)、《士兵突击》中那个班长,让许三多做一个单杠动作,许三多总是数着数儿做,三十个已觉不易,便掉下杠来。班长说你数个屁数儿呀,只想着做动作!结果他做了三百三十三个。所以,你只有靠内在成功来意义,你只有在自己确认的意义中才能获取成功。
(5)、这就说到了第二件重要的事:决断。即在“知己知彼”之后,要为自己做出决定。决定的要点在于,一旦确认方向,就不要再犹豫。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决定也是这样,做决定时要谨慎、周全,一旦决定就不再怀疑,做到心无旁骛,切勿浅尝辄止。人们常说: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
(6)、史铁生不仅思考自己的生与死,也在极力挣脱母亲的死对他的困扰。她的母亲49岁时因肝癌离开了双腿瘫痪的他和年幼的妹妹。母亲这个可以让他依靠的人的离去曾让史铁生雪上加霜。在《合欢树》一文中,他有如下的描述:“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7)、史铁生的命运观是凭借着基督教信仰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眺望彼岸,彼岸世界不可证实和证伪,于是就只好信仰。
(8)、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满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
(9)、他在《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一文中曾写道:“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很难想象,“死”这样沉重的话题竟从史铁生的笔下通过朴素的文字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流淌出来,如清泉一般自然。对于生死,他是如此透彻、融通和豁达。
(10)、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
(11)、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12)、贾平凹: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13)、在《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一文中,史铁生说: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14)、作者:邓晓芒,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15)、(11)许纪霖:《另一种启蒙》,第198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
(16)、当然其实,这真的不是杨媛的错。但是,这个后果,必须由她来承担。
(17)、想象力越是丰富、理想越是远大的人,烦恼必定越要深重。这便证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注定是残缺的,理想注定是趋向。现实是常数,理想是变数。因而,没有冲突只能意味着没有理想,冲突越小意味着理想越低、越弱,冲突越强,说明理想越趋丰富、。善思考,多想象,是你的强项;问题是要摆清楚务虚与务实的位置,尤其要分清楚什么是你想做也能做的,什么是你想做却没有条件做的,什么是你不想做但必须得做的。只要处理得当,这——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超强,创造力就超强。
(18)、现在科学家里面也有很多人相信灵魂不死,还有人给灵魂秤出了重量,说一个人的灵魂相当于21克,死了以后再秤一下,尸体上少了21克。
(19)、尼采也可以说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先驱。命运在史铁生这里成了生命之运动,也就是说他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在写作之夜奋力拼搏,改写自己的命运。
(20)、个体灵魂的概念不光祥林嫂没有,士大夫们也没有,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就可以从这个地方找到解答。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就是因为没有个体,没有面对自己个人的死亡问题。
3、他人对史铁生的评价
(1)、史铁生的系列作品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王又平教授在评价史铁生时说:“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2)、老庄讲的无主要的意思是无知、无欲、无为,对自然不加人为干预,他这只是在为自然生命扫清地盘。他提出这样一个无,主要是生活态度中的无知、无欲、无为,但在客观上则是任其自然发生。
(3)、初,仅是“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史铁生进入了地坛。没有读过史铁生,没有走进他精神世界的朋友也许会哂笑:“逃避是弱者的表现。”但请不要忙于下结论吧。一个人“在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局外人怎能完全体会那种锥心的痛苦呢?健全人的优越感往往让我们对这种所谓的“逃避”指手划脚,然而,我们真的有资格如此吗?所幸,没有人阻止过史铁生去“逃避”,包括世界上爱他的母亲。
(4)、史铁生曾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的年度杰出成就奖,其颁奖词这样写道:
(5)、民间信鬼神,也只是一种功利的手段,后是为了功利,而不讨论生死的问题,不讲灵魂归宿的问题。祥林嫂在鲁迅那里问了一个问题,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鲁迅无法回答,他在中国传统资源里找不到任何答案,只好说:“我也说不清”。
(6)、人生的偶然性决定了它的荒谬性——怎样赋予荒谬性的人生以意义是解读史铁生的关键。“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9史铁生上路的时候,他的所有困境和痛苦具有个人化的内在真实,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灵魂的拯救,且仅是一种自我拯救,并未将任何社会道德责任覆压其上。于是,史铁生选择写作做为生存意义的证据,并且剔除了写作的功利目的,仅仅做为生命存在的方式。
(7)、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
(8)、如今我们对史铁生的追忆是因为他的作品受人尊重,是因为他的文章让人怀念,是因为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令人鼓舞,是因为他释然面对苦难的彻悟令人敬佩,更是因为他的思想超越时代
(9)、惟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10)、写作救了史铁生和我,要不这辈子干什么去呢?当然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画彩蛋,我画过,实在是不喜欢。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能。写作为生是一件被逼无奈的事。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这样,居然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况且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待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我确实看见了名的荒唐一面,不过也别过河拆桥,我记得在我们绝望的时候它伸出过善良的手。
(11)、其实,我知道自己不会写——他也说过,我不会写,还说过我出手不凡。
(12)、像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开始就讲了这个观点:无是没有的;只是由于有了存在,所以才有了无。你说到无,总要说无什么;你说没有,你总要说没有什么,所以无是寄生于存在之上的,它本身没有存在,它本身是不存在的。
(13)、邓晓芒教授说,在中国作家中,只有史铁生在可能世界中寻找自我,彻底孤独地思考存在。他在任何人身上都反思到自己,这种自我反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对人性的洞察,是为人类忏悔。
(14)、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
(15)、“疾病,在常人身上是纯苦的累赘,在他那儿,却成了哲学,成了修行,成了生命普通的行李。他让你发现:原来,肉体可以居住在精神里,世界可以折叠成一副轮椅。”作家王开岭如此评价史铁生。
(16)、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17)、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18)、孤独源于恐惧,还是恐惧源于孤独?从现实中看好像是互为因果,但从根上说,应该是恐惧源于孤独。就是说,人初的处境是孤独,因为人都是以个体身分来到群体之中。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愿望,却不知别人都在想什么,所以恐惧。恐惧,即因对他者的不知,比如一条从未走过的路,一座从未上过的山,一个或一群不相识的人。这恐惧的必然在于,无论是谁,都必然是以自己而面对他人,以知而面对不知,以有限而面对无限。可以断定,无此恐惧的倒是傻瓜。反过来说,这样的恐惧越深,说明想象越是丰富,关切越趋全面。比如说,把路想象得越是坎坷就越是害怕,把山想象得越是险峻就越会胆怯,把别人想象得越是优秀就越是不敢去接近。惯于这样想象的人,是天生谦卑的人。
(19)、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
(20)、死是一件无法急着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能完全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评价史铁生的句子
(1)、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2)、▲史铁生 人生若觉很悲丧,只因未读史铁生
(3)、那只是借口,其实我更爱他这个人,还有他的诗。我的个性快要守不住爱情了
(4)、本书讲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对她的生理残缺有两种态度:逃避与直视,以此而引发的故事和对读者的触动。
(5)、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
(6)、在史铁生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怀。其实,中国作家的智力、技术、情感积累特别是对现代文体认知已经完成并取得很好的成绩。现在所缺少的重要东西就是情怀,那种巨大的悲悯情怀,这是真正导致作家巨大起来缘由,主要包括:
(7)、初的成名给史铁生带来了成就感,但随即他便以常人所没有的敏锐感觉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气的“人质”。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不是母亲希望他拥有的生活。于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更进了一步,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是一个悖论,消灭欲望可以有效地消灭恐慌,但同时也可以消灭人性。每个人都难免成为欲望的人质,但同时又可以巧妙地粉碎欲望的阴谋。而人生的真正价值便是在实现某种欲望的时候,又不为欲望所完全支配,能够保持一颗自由的赤子之心。听起来确实有些“吊诡”,然而,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本质。
(8)、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9)、我的分析很简单,史铁生面对的,是“外部”的困难,而杨媛面对的,却是“自我”本身的巨大问题。
(10)、如果无本身不是生,那有怎么能够从无生出来呢?因为无除了无自身以外什么都不是啊,它要生出有来,只能是从自身中生出有来。只能它自己就是生。
(11)、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
(12)、史铁生对此也进行了一番论证,他说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灵魂不死也是不可能证伪的,当然也没有证实。但却有可能证实,你没有理由否认这个可能性。如果你站在可能世界的眼光来看。那么灵魂不死虽然没有证实,但是它还保留着证实的可能性,你可以走着瞧。
(13)、这就说到了第二件重要的事:决断。即在“知己知彼”之后,要为自己做出决定。决定的要点在于,一旦确认方向,就不要再犹豫。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决定也是这样,做决定时要谨慎、周全,一旦决定就不再怀疑,做到心无旁骛,切勿浅尝辄止。人们常说: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
(14)、我觉得这篇报道不错,是因为作者很有分寸,绝不煽情,甚至故意冷漠,不让自己的同情心泛滥。
(15)、(16)此句根据散板如歌(自由撰稿人刘茜)与作者在村长博客上的交流文字整理而成。
(16)、那时我还不像你,对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只是被动地完成着功课。所以,课余常就不知该干什么。有时去去阅览室,胡乱翻翻而已。美术老师倒挺看重我,去了几回美术组,还得到夸奖,却不知为什么后来也就不去。见别人兴致勃勃地去了田径队、军乐队、话剧队……心中颇有向往,但也不主动参加。申请参加,似乎是件不大好意思的事,但也不愿承认是不好意思,可到底是因为什么也不深问。然而心里的烦恼还在,于是,更多时候便只在清华园里转转。若有几个同学一块儿转还好,只是自己时,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于是很想回家。可真要回到家,又觉无聊,家人也不懂你,反为家人的无辜又添歉意。其实自己也不弄懂自己,虽终日似有所盼,但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
(17)、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根本的困苦。
(18)、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19)、第三件事叫做:开始。前两件事完成之后,就要立刻开始,万万不可拖延。拖延的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总而言之是三件事,或三个步骤:知己知彼-做出决定-立即行动。这三件事或三个步骤,不单对一时一事是有用的,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有用的。
(20)、谦卑,其实是一种美德。有位大哲说过:信仰的天赋是谦卑。谦卑而又善思的人,一定会想到“压根”和“终于”这两个词——我们压根是从哪儿来,我们终于能到哪儿去?换句话说:人生原本是为了什么?人又终能够得到什么?——只有谦卑的人才可能这样问,自以为是的人只重眼前,通常是想不起这类问题的。甚至可以说,谦卑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惟有谦卑,可让人清醒地看待这个世界;惟有谦卑可通向信仰;惟有谦卑能够让人懂得,为什么尼采说爱命运者才是伟大的人。(关于“爱命运”的问题,以后再慢慢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对史铁生的评论精辟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