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典的佛经
1、比较出名的佛经曲
(1)、第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这三部经在佛教里的地位恐怕是突出的,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说《法华经》是诸经之王,是佛金口玉言,在《法华经》里多处提到,特别是有一处打了10个比方来说明,随摘几段如下:
(3)、但是每个人未必都能觉察到,自己在任何时候的一心、一念都是执著。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要将平时的一切,都视作梦幻泡影,这样会避免人在任何时候,落入到自己的妄念中去,无法自拔。
(4)、第四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5)、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这直接就是《法华经》里的“衣珠喻”,只是语言更概括,法华说这个比喻更详细)
(6)、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7)、《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现存的译本有三种。楞伽是狮子国南方的一座山的名字,因为这卷经书是释迦牟尼在楞伽山对众弟子所说的法,因此得名。
(8)、很多人说,佛只度有缘人,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想一想,只要这个人对佛心生欢喜,动心起念,就是与佛结下了缘分。也就是说,人与一切的因缘,都来自我们的心。你的心对它感兴趣,就是有缘。当你对它不感兴趣,想远离它的时候,缘分就灭掉了。
(9)、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一定可以做好。如果我们总是不知足,不知足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10)、显然,“般若”或曰“般若波罗蜜(多)”,是自“大乘佛教”创立而有的。
(11)、如此可知,所有佛教典籍,皆非出于他本人之手。很可能,也不出于他的“第一代”弟子之手。
(12)、《妙法莲华经》凡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今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
(13)、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14)、正因为我们觉得树没有任何感知,所以才造成了我们看不到它的“生命”形式。那么,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心,重新去认识它。
(15)、《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把佛祖智慧比作坚实的金刚,能断一切烦恼,比喻不变不移的般若智慧,清净本体。
(16)、插上一句,目前世界上所知早的佛经抄本,由日本考古工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于阿富汗巴米扬,其约抄写于2-3世纪。
(17)、《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
(18)、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19)、所以,佛亲口说《法华经》是经王。其实呢,《楞严经》也是经王,为什么呢?因为《楞严经》就是《法华经》,懂得这两部经的都知道,两部经其实是一部经,《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即使不懂楞严法华,也能在《楞严经》里找到一些语句:
(20)、这句出自《无量寿经》。原意是指一个人由生到死,所有的感受只能自己去体会。别人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别人的体会。意指生命匆忙,要及时积善修行。
2、十句禅意短句
(1)、至于《华严经》,肯定没有法华楞严的地位高,为什么呢,在天台判教里,说《华严经》是一权一实,也就是说,是一分方便法,一分了义法。而《法华经》呢,是唯实无权,没有方便法,全是了义法。所以啊,《法华经》是经王,《楞严经》和《法华经》实质上是一部经,楞严法华里那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华严经》里也没有,华严不是经王。
(2)、“大乘佛教”兴于几时,至今尚难定论,主流意见认为在公元1世纪。
(3)、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4)、第二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3月8日印度尼泊尔朝圣佛陀18圣地累积福慧朝圣行(十五天)
(7)、所以,这个世界没有佛,每个人都是人,只是各自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那么,你要想成为如来,先要去掉自己所有的心,并且也帮助他人去掉所有的心。
(8)、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9)、以上二位提出的经籍,是口诵还是已经落于文字,很难断定,至今并无可考之证。
(10)、◆3月25日普陀山朝圣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圆满祈福游学之旅(四天)
(11)、这句出自《心经》。原意是指修行的人,在观心的时候,不要为外物所迷惑。看到外界的事物,要明白它是时刻发生变化的。当我们睁开眼睛看到了东西,等闭上眼睛,它就像不存在一般。
(12)、今天我们就摘录佛教中经典的十句偈子,大家不妨看一看,这些偈子中,你知道其中的几句。同时也可以看看,你对佛经了解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13)、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
(14)、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5)、以上的四句话,每句都直指人心,都是属于佛说的“四句偈”。《金刚经》中说,只要一个人,能用心受持,哪怕只是一个四句偈,其福报都无量无边。愿大家真心受持,得无量福报!
(16)、《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去翻阅佛教中的经典,就如同有佛在跟前一样。
(17)、公认的是,释迦牟尼很像孔子,“述而不作”。他所阐发的“教义”,都是口授,再由其弟子口耳相传。
(18)、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19)、《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20)、1996年尼泊尔政府宣布,经数国学者组成的考古小组发现,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生于尼泊尔南部的兰毗尼园,80岁时入灭,也就是前543年。
3、经典 佛经
(1)、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2)、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佛教分为“三大部派”——即“古代部派”“大乘佛教”和“密教”。各部派之下,又分若干支派。
(3)、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世间的一切,全部都是由因缘所构成。但是人与世间的一切因缘,又都由人的心所创造、所显示。
(4)、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5)、曾榮獲“2015世界華商中外文化交流”、“國際易壇国学專家”、“世界周易大會傑出国学策劃名師”、“中國周易文化研究特殊貢獻人物”、“中國姓名學協會傑出命名名師”等多個重要獎項。
(6)、这只是“可能”,即阿难陀不管是背诵还是记录,可能保留了原始的相关内容。换个说法,公元前500多年的时候,已有了《金刚经》这种可能性太小。
(7)、《华严经》阐述因行果德,这部经文是释迦牟尼成佛后为普贤及文殊等菩萨所宣讲,是大乘佛教重要经文之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文有三个译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唐贞元中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唐武周时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8)、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9)、有人讲万法平等,那佛为什么又讲《法华经》是经王,其它经就是戏论?无分别不妨分别,在没明心见性之前就是不平等,等你明心见性之后,有没有哪一部经不是《法华经》,《地藏经》、《华严经》是不是《法华经》?《圣经》、《伊斯兰经》是不是《法华经》?天文经、语文经、物理经、化学经、牛经、马经、苹果经、金戒指、金耳环经、牛屎经、狗粪经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这叫万法平等;没有明心见性而讲万法平等,就是废话。所以什么时候平等,什么时候不平等,要搞明白了,这个不是讲口头禅。法华楞严把三藏十二部经,乃至一切万法统统归纳为一法,都是佛法,这是“大乘”、“一佛乘”,没有排除小乘,但是它是通过排除小乘,而达到圆融小乘,法华楞严“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而把一切的万法通通提升为“法华、圆教大法”。
(10)、“般若”,全译是“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即通过“般若”这种智慧,以达到佛之境界这种立志成佛而修习“大乘”的众生,被称为“菩萨”;未成佛之前的一切修习,称为“菩萨行”。“菩萨”,是“菩提萨埵(duǒ)”之略称。
(11)、传入中国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初由鸠摩罗什于402年所译。其后,北魏有菩提流支和南朝有陈真谛同名译本。隋代,有达摩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装《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前已述及,其实皆本一书。
(12)、佛陀认为,人之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来真相,就是因为人存有各种妄念,在妄念的带动下,使人对事物产生了错误的知见。
(13)、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14)、佛陀将人的所有动作,包括动心起念,都称之为“有为法”。人在世间生存,需要靠人的各种本事、技能。但是在修行中,就要改变这种状态,保持一种“无智亦无得”的状态。所以佛家讲空,将一切视为空。当人的心真正的空了以后,才会走出“有为法”的范围。
(15)、以上的四个佛句,它们的基础都来源于佛陀说的一句话。
(16)、这句出自《五灯会元》。原意是指修行的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出现了过失,然后放下一切心,就能达到开悟的境界。意指我们知道了错误要及时改正,避免出现一错到底。
(17)、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18)、(易經)雖然被尊為道經之首,因有相,有爭而不能稱其首,不過集道之大成,其哲學思想和實用方面能稱第一。
(19)、《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20)、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4、佛经经典的是哪一句
(1)、这句话出自佛陀所说的因缘偈。佛陀初度化的五人当中,有一位叫马胜比丘,一天走在街上,与人诵念这句因缘偈,具有宿世智慧的舍利弗,在旁边听到这句因缘偈,立即开悟。因此,他由修婆罗门教,转而皈依了佛陀。
(2)、这句出自《楞严经》。原意是指能让自己明心见性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本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能让自己找到自己的本性,无论修哪一门都是可以的。
(3)、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指无论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用我们的心来辨识。所谓的“色”,是指的色相,也就是事物的模样。
(4)、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5)、《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即离苦得乐的含义。
(6)、有时候一部经典、甚至是一句经文,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改变我们的人生命运。如僧肇大师因读《维摩诘经》而发心出家;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因一部《心经》而克服种种障碍;五祖弘忍直接以《金刚经》印心……
(7)、有一个名为龙树的佛教经学家很值得关注,他是“大乘”部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他和弟子圣天影响下,2-3世纪,“大乘”部派迅速发展,很多“大乘”经籍亦出于这师徒之笔下。
(8)、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其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9)、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要想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需要改变人的心,不受任何妄想执著所牵引。因为外在的任何东西,包括空、色、法界、有为法、因缘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由人的心,也就是人的“妄想执著”所创造出来的。
(10)、在“大乘”经籍中,对后来的汉语翻译来说,出现了“般若”“宝积”“方等”“华严”等的分类法。
(11)、这句出自《圆觉经》。原意是指我们的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和合而成。修行的人,只有堪破了四大聚合的奥秘,就可以做到圆明觉悟。这也是《圆觉经》的核心内容。
(12)、但是,事实的真相是,佛并没有三十二宝相、八十种好。人所认为的佛的一切相,都是由人自心所“创造”出来的。在佛陀看来,世上甚至根本就没有佛。所谓的佛,也是人的心所幻化出来的。
(13)、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
(1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5)、这句出自《华严经》。原意是指一朵花里面就存在着一个佛国世界,一片树叶就如同一位如来。意指世界之大,如来之多。
(16)、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经》,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经》,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
(17)、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空相。《心经》中就提到了这一点:“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但是人的心,常常会认为是一种“实相”。比如我们看到的树,人会认为它是一棵树,不会说话,没有眼睛,没有任何感知。但是在佛陀的眼里,它和我们人一样有感知,存在着同样的生命。
(18)、这句话中,重要的其实是后的“应作如是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他的心念是重要的,平时保持一种什么状态,对修行的人来说,重要。如果你平时总是不停地追求各种东西,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的心会烦恼。但是你如果总是保持一种“四大皆空”的状态,你就会没有任何烦恼。所以,修行的人,就要将一切有为法,视作如梦幻泡影。
(19)、《金刚经》由谁写就,已经无可查考。传入中国,在公元五世纪初,后来有多种译本,所据原本为一个。
(20)、这句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原意是指一个人修行,要有弘大的誓愿。当有了这个弘大誓愿之后,再去如实做到。这句话并非是指地藏菩萨永远不能成佛,这只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发的一个誓愿,来证明自己修佛的决心。
5、比较好的佛经
(1)、佛教音乐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始自三国,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属于“三学”的“定学”范畴,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2)、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3)、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又和法华是一样的,众生当下听懂当下证果成就,低了是阿罗汉,高了能到大菩萨,不要修,听懂的当下成就,《法华经》里8岁的龙女甚至当场听懂当场成圆满佛,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真是绝无仅有)
(4)、也就是说,《金刚经》或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该在“大乘”部派约公元1世纪形成之后写成的。
(5)、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好听的十首佛教经典歌曲,希望你能喜欢。
(6)、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7)、“古代部派”,是佛教早的“部派”,其中主要的,是注重“经藏”的“上座部”;还有注重“论藏”的“一切有部”。
(8)、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9)、受苦众生令得解脱,怖畏众生令得远离。如此法门能示法藏,灭诸烦恼,然大法炬,降诸恶魔,照明一切菩提萨埵之舍,说一切法——《僧伽吒经》若有善男子,书写此经,四十八恒河沙诸佛如来,说其功德不能令尽——《僧伽吒经》经典相关《僧伽吒经》是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早于另一个宋朝施护大法师所译译本《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六百多年,这部经书,从某种意义上讲述了自性十方诸佛安心之处,自性诸佛古劫大小乘根本。
(10)、◆3月29日印度尼泊尔朝圣佛陀18圣地累积福慧朝圣行(十五天)
(11)、这句出自《金刚经》。原意是指修行的人,不能执著于自己的一切所得。当发现自己出现了执著的时候,就要放弃掉。这样才不会落入著相的地步。
(12)、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13)、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上乘,而且懂了《楞严经》成佛容易,如顺风扬灰,和《法华经》一个调调)
(14)、那么人所认为的佛是什么呢?《楞严经》中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如果你已经去掉了所有的妄念,并且能帮助他人也去掉自己的妄念,就是如来应世。
(15)、公元前3世纪,“古代部派”中,又分离出来了“过渡部派”。这一“部派”,称为后来的“大乘佛教”的前身。
(16)、心愈不知足,就愈难修行,任何一种不能满足的想望都会使内心混乱,使情况变得更糟。
(17)、眼睛有病 空中见花 花为幻化 说生说灭 皆是颠倒
(18)、地藏菩萨有很多传奇故事流传民间,但可信的要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它宣扬孝道,劝诫人们自律,改恶从善,弘扬大愿地藏精神。
(19)、这句话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是指人的心,会幻化出任何东西。很多人以为佛有三十二宝相、八十种好。甚至具足一切神通法力,能达成任何事情。所以,当人有了自己解决不了难题,就去求佛,希望佛能大发慈悲,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20)、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从《心经》、《金刚经》、《华严经》到《维摩诘经》、《六祖坛经》……这许许多多的佛教经典中,有没有哪一句经文能触动你?
(1)、 ——《六祖坛经》
(2)、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齐豫-唱经给你听:因此更美丽
(4)、◆3月10日九华山朝圣地藏王菩萨孝亲祈福游学之旅(四天)
(5)、这句出自《金刚经》。正因为我们认识到的一切,都出自我们的心,所以,要将所有能认识到的东西,都视作“梦幻”、“泡影”。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执著世间的一切,不管你如何执著,到后还是会两手空空地走,这世上的一切,你都“万般带不走”。
(6)、《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菩萨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十句禅意短句精辟1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