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原文
1、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佛经原文
(1)、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2)、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杀盗邪淫,于其现身受刀杖苦,当堕恶趣,设得人身,短寿多病,生贫贱家,衣服饮食悉皆乏少,常受寒热饥渴等苦,身无光色,所感眷属皆不贤良。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随所愿求,饮食衣服悉皆充足,如彼诸天身光可爱,得善眷属,乃至菩提。
(3)、若自己有数本相同的经书,可以广为流传,务须告知对方应当十分尊重恭敬,方可予以恭请,则功德无量。
(4)、一弹指等于六十刹那,一眨眼等于二十四刹那。
(5)、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6)、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7)、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游履菩提正路;若行声闻独觉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
(8)、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9)、 我弟子**(法号),惟愿阿阇黎(三宝),摄受于我,我从今时,发净信心,乃至坐菩提场,成等正觉。(注:如果是在家自在佛前受,没有出家众在的话,“阿阇黎”就改为“三宝”。——弘一法师)
(10)、时诸如来赞曼殊室利言:“善哉善哉,此是我等威神之力,令汝劝请,哀愍众生,离诸苦难,为说神咒。汝应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说。曼殊室利,有大神咒,名曰如来定力琉璃光。若有男子女人,书写读诵,恭敬供养,于诸含识,起大悲心,所有愿求,皆得满足,诸佛现身而为护念,离众障恼,当生佛国。”
(11)、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营农业及商贾事,令心扰乱,废修菩提殊胜善法,于生死中不能出离,各各备受无边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衣服饮食资生之具,金银珍宝,随愿充足,所有善根皆得增长,亦不舍离菩提之心,诸恶道苦咸蒙解脱,乃至菩提。
(12)、一切苦恼,若有善男信女,遭值官灾牢狱,患难临身,书写此经,虔诚读诵,获福无量,
(13)、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14)、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15)、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16)、"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普贤行愿品,功德殊胜,非同寻常!
(17)、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18)、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19)、等有一天,你再读经,感觉就像是读诗似的,朗朗上口,如果是现代文让你读诵,你会感觉啰嗦。就比如你把唐诗翻译成现代文,你愿意读诵哪个?
(20)、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2、佛经原文是什么语言翻译出来的
(1)、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见劫将尽,火欲起时,生大忧怖,苦恼悲泣,由彼前身恶业力故,受斯众苦,无所归依,若能至心称我名者,所有忧苦,悉皆消灭,受清凉乐,从此命终,于我佛土莲华化生,常修善法,乃至菩提。
(2)、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国王王子、大臣辅相、中宫婇女,诵七佛名及此神咒,读诵书写,恭敬供养,现世皆得无病长寿,离众苦恼,不堕三途,得不退转,乃至菩提。彼诸佛土,随意受生,常见诸佛,得宿命智,念定总持,无不具足。若患鬼疟等病,当书此咒,系之肘后,病若差已,置清净处。”
(3)、救脱菩萨言:“一者,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不授其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吉凶,杀诸众生,求神解奏,呼召魍魉,请福祈恩,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迷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二者,横为王法之所诛戮。三者,畋(tian)猎嬉戏,耽淫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四者,横为火焚。五者,横为水溺。六者,横为种种恶兽所啖(dan)。七者,横堕山崖。八者,横为毒药魇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而便横死。是为如来略说横死有此九种。其余复有无量诸横,难可具说。
(4)、 ⑤第一次受八关斋戒,须在三宝、在出家法师前受。
(5)、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6)、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7)、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8)、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9)、持斋布施,烧香念佛,种种功德,每月初三十日者,吾下降人间,
(10)、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与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复以法味令住安乐,乃至菩提。
(11)、“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12)、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所须,悉皆乏少,由此因缘生大忧苦,为求觅故造众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有所乏少随念皆得,乃至菩提。
(13)、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如上七佛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华,末香烧香涂香,作众妓乐,供养形像。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14)、佛说土地经尔时世尊,同共大众,邀于华盖山中,见一老人,身长一丈五尺,头戴三山之帽,
(15)、法王如意宝|朗(岭)卓·大乐金刚舞妙音(含详细教学视频)
(16)、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17)、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18)、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19)、大乘佛教的兴起,自然要有相应的经典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了所谓的龙树取经的传说。龙树是一个传奇性的人。他的活动年份现在都没有办法确定。关于他的很多传说,传奇。也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称呼,所以才引发了后世解读的混乱。根据传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愚钝,佛陀只能讲小乘法,也就是提供自我解脱的法门。而佛陀其实还讲过大乘法也就是能够普度众生的法门。记录这些佛法的经典就是大乘经。龙树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龙宫,得到了龙王赠送的大乘经。于是大乘经就开始传播开来。这是传说当中对于大乘经由来的一种解释。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保存的经典,除少部分以外都是大乘经。
(20)、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于十方界所有众生,若为寒热饥渴逼身,受大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先世罪业悉皆消灭,舍诸苦恼,受人天乐,乃至菩提。
3、佛经原文
(1)、你若能断淫,修行就已成功一半!灭除淫欲的大法:文殊菩萨除淫欲咒(附mp3)
(2)、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3)、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不得自在,系属于他,或被禁系,杻械枷锁,鞭杖苦楚,乃至极刑,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厄难皆得解脱,乃至菩提。
(4)、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
(5)、在佛陀去世之后大约200年的时候,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主张对原有的佛教思想进行修改,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另外一些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则成为了上座部。他们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前身。因为发生分类,所以对佛教经典的传承和解读自然也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佛经内容就开始出现差别。
(6)、如是世尊问老人曰,你是何方圣者,居此山中,修何道德,老人答曰,吾是华盖山中土地,
(7)、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于末法之时,誓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男子女人,得闻七佛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令其觉悟。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华鬘璎珞、旛盖妓乐而为供养,以五色缯綵而裹袠(zhi)之,洒扫净处,置高座上。是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及余无量百千天众,皆诣(yi)其所,供养守护。世尊,若此经宝流行之处,及受持者,以彼七佛如来本愿功德,及闻名号威神之力,当知是处,无复横死,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设已夺者,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8)、“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9)、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10)、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1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12)、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
(13)、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作种种屠害之业,断诸生命,由斯恶业受地狱苦,设得为人,短寿多病,或遭水火刀毒所伤,当受死苦,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无病长寿,不遭横死,乃至菩提。
(14)、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生在边地,由近恶友,造众罪业,不修善品,三宝名字,曾不经耳,命终之后堕三恶趣。彼诸众生暂闻我名,由是力故,业障消除,遇善知识,不堕恶趣,乃至菩提。
(15)、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圆满香积,佛号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应正等觉,有无量亿万菩萨围绕,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
(16)、 当知八种长养法者,所谓八戒,弟子应于阿阇梨前二三重复。
(17)、关注后,建议点击右上角打开“设为星标”按钮
(18)、第二季: 在光明出生以前,大地上充斥着黑暗,人类天生畏惧黑暗,那是光明无法抵达的阴霾之地,在那里涌动着令人恐惧的存在。《红月》 夜幕降临,神灵安寝,羊角弯曲,乌鸦嗤笑。黑色的花朵徐徐绽放,欲界众生,如扑火之蝇。《药师》
(19)、 不杀生,不偷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花鬘庄严其身及歌舞戏等,不坐卧高广大床。
(20)、《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少、含义深、传奇多、影响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原文
(1)、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2)、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造诸恶业,自赞毁他,命终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从彼终已来生人间,或作牛马驼驴之属,恒被鞭挞,饥渴缠心,身常负重,困苦疲极。若得为人,生居下贱奴婢仆使,被他驱役,恒不自在。由昔人中,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善根力,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怨,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乃至菩提。
(3)、“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4)、 我发无二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
(5)、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6)、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曼殊室利,又彼如来所居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常有香气,如旃(zhan)檀香,复以香树而为行列,天妙珠璎摩尼等宝,处处垂下。多有浴池,天宝严饰,香水盈满,众德皆具。于其四边悬妙缯(zeng)綵,街衢(qu)八道,随处庄严。所有众生无诸烦恼及忧悲苦,亦无女人,多是住地诸菩萨众。胜妙音乐不鼓自鸣,演说大乘微妙深法,若有众生闻此音者,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7)、 (前言)①本仪轨,源自《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大正藏No.14请详文后附录)。
(8)、 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饶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
(9)、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10)、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11)、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12)、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13)、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14)、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15)、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16)、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应正等觉,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如来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
(17)、★十方如来的所有功德都回向给你!你诵持!楞严咒(附5法师诵咒)
(18)、《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9)、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20)、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诃。(三遍)
5、心经全文
(1)、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2)、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3)、读经同样讲因缘,你如果真想学佛,这真不是大问题。互联网上翻译到处都有。
(4)、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5)、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罪。
(6)、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复得十种报应。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而得命不中夭。财无散失。眷属清洁。所言诚谛。离诸嫉妒。人所喜见。亲友和睦。不堕贫贱。颜貌端正。智慧相应。获报如是。
(7)、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8)、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9)、十一(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10)、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入于江海,遭大恶风吹其船舫,无有洲渚而作归依,极生忧怖,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随心至安隐处,受诸快乐,乃至菩提。
(11)、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遥自在。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无所住,自性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自在。
(12)、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13)、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14)、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15)、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佛菩提时,自身光明照无边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
(16)、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17)、曼殊室利,是谓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又彼世尊从初发心,常以定力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严净佛土,菩萨眷属悉皆圆满。此之福德不可思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纵经多劫说不能尽,唯除如来补处菩萨。
(18)、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19)、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20)、 又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佛说护净经》(大正藏 No.0748)
(1)、 我今舍离,如是等事;誓愿不舍,清净禁戒,八种功德。
(2)、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3)、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4)、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5)、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6)、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7)、灾难消清,合家平安,于是一切大众,闻佛所说土地真经,皆大欢喜,
(8)、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9)、 经云:“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祐,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优陂夷堕舍迦经》(大正藏No.0088)。
(10)、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生邪见家,于佛法僧不生净信,远离无上菩提之心,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无明邪慧,日夜消除,于三宝所,深生正信,不复退转,乃至菩提。
(11)、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之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12)、吾在人家为住居土地,吾在庙宇为镇坛土地吾在寺院为伽蓝土地,
(13)、“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4)、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15)、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
(16)、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
(17)、重要的一点,时机到了,做事不会感觉累,否则就多努力。
(18)、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曼殊室利,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与上妙宝如来世界等无有异。
(19)、“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佛经原文是什么语言翻译出来的精辟1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