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法律意义
1、苏格拉底之死中的法律问题
(1)、这也许因为那时的艺术家主要是剧作家,剧作家也是民主的,戏剧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民主的,它要通过赢得观众来夺取桂冠,观众说好它便是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民主的。
(2)、这些构思,并不是达维德的误读,恰恰是一个准确、巧妙并且深刻地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系的理解和构思。达维德想要传达的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师承关系,同样的年纪和服饰,给予学生同他的老师一样的。除了晚年后一部作品《法律篇》,柏拉图其他24部对话集均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我们已经难以分清,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讲述,到底是他的思想,还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
(3)、 第二天傍晚,当后一缕夕阳穿过铁窗时,苏格拉底举起狱卒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这位智者,用生命诠释了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性。
(4)、有人问苏格拉底应该结婚还是不结婚,他说无论你选择哪一个都会后悔。他安于贫困,但并不虚饰矫情,既知道如何安守清贫,又知道如何过富裕的生活。他对那些展示衣服上的破洞的“犬儒派”哲学家说:“我透过你衣服上的破洞看见了你的虚荣。”
(5)、如果不是三十僭主制很快垮台,他很可能在那时就丧命了。可见,无论是民主统治还是僭主统治,只要是出现了不公正的事情,他都认为应该去抵制。
(6)、哲学要反省,就意味着它对任何东西都要检查,“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同样,未经反省的政治也不是有价值的政治。政治往往需要一些紧急的行动以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哲学往往要求彻底和单纯,而政治却往往要求妥协和混合,哲学通常渴望“至善”,而政治通常满足于“不坏”,哲学总是要求,而政治总是包含缺陷。
(7)、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作,是法国画家达维德的作品,它创作于1787年。1787年,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受到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由主义政治组织的冲击,摇摇欲坠。新古典主义美学,借用古代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回应这一时期思想和政治的变革,达维德正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在达维德的画作主题中,苏格拉底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然, 我们知道,画作主题并不是达维德选择的,而是法国议会的一名律师委托其绘制,然而,达维德为这一历史事件注入了新时代色彩的解读。
(8)、第四种德性就是公正。公正可以作为德性的总名,但这里主要指政治生活里的一种德性。我们可以举出两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9)、临刑前,学生、朋友们为他安排好了越狱逃离雅典的道路,被其断然拒绝。苏格拉底对劝逃的克里托阐述了他的公民道德思想:作为雅典城邦的公民,几十年来在城邦的保护下成家立业、接受教育,过着安定无忧的生活,这说明自己接受了城邦对自己的保护,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对城邦法律没有异议,既然对自己的审判是以城邦法律的名义进行的,那么自己必须接受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哪怕判决是非正义的。这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城邦,既然选择了、并接受了这个城邦法律的保护,公民就得履行公民维护城邦法律的义务。如果自己不服从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而逃亡国外,就会造成对城邦法律的否定和损害,城邦的基础就会因自己的贪生怕死而动摇。如果每一个被控告的公民视城邦法庭审判不公,然后设法逃亡国外,那么城邦法律就会名存实亡。(《克里托篇》)此其一。其即使城邦法律被恶用,一些人借用城邦法律的名义对自己实行了不正义的审判和判决,而如果自己越狱逃亡,就是以非正义对付非正义,这种“复仇”行为将违背追求正义之士的行为准则,别人作恶决不应该成为自己作恶的理由。并且自己若越狱逃离雅典就是故意作恶、自甘堕落,较陪审团、庸众出于无知对自己的不正义更糟糕。因此,他认为,自己无怨地等待服刑是作为城邦公民应有的、必然的道德选择,符合自己的道德理想。他提醒克里托,作为有道德理性的人,不应该只是追求活着,而应该活得好,那就是省察人生,追求“善生”。他说:“如果人非要在实行不正义与接受不正义两者之中做出一种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接受不正义而绝不实行不正义”(《高尔吉亚篇》)。他就是从这种道德理想出发从容就死,以对生的无悔放弃履行作为雅典公民的道德责任,实现自己的“善生”理想。
(10)、他的求死之心极强,在喝下毒芹后还不停的走动,希望毒液尽快将他带向死亡。
(11)、接着他饮下鸩毒,躺在床上,让一切争辩伴随着他后一口呼吸,尘埃落定。 苏格拉底之死让他的学生们心有余悸,他们一度离开过去的活动场所默默度日;而在风波稍有平息后,他们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公开讲学。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在苏格拉底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12)、关于苏格拉底形象的解读,“善良、正直、智慧的第一哲人”的形象,“殉道者”的形象,都源于柏拉图所讲述的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所相信的苏格拉底。
(13)、审判苏格拉底的不是职业的法官,而是由公民抽签出任的五百人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接受庭审的人通常会让妻子和孩子来到现场,用眼泪来感化陪审员们的心。但苏格拉底不愿遵循这样的惯例。他选择了自我辩护,还拒绝宣读当时负盛名的雄辩家利西阿斯为他撰写的辩护词。
(14)、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控告并判处死刑,很大程度上是与他整天追逐在别人的屁后问这些稀离古怪的问题有关。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问题面前,被问者感到无所适从,感到一次又一次的被羞辱,被嘲弄,当这些被问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并成为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官与陪审团的一名成员时,我们便不难想象苏格拉底的命运。还有一件小事,在一场雅典大败斯巴达人的海战中,政客以海军将领未能收回阵亡将士的尸体为由对几位将军进行控诉,后所有人几乎全被判处死刑,由于苏格拉底也拥有裁决权,他投了反对票,认为这不合法,因此得罪了雅典民主派。
(15)、公元前399年的一天,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个雅典人在监狱里面喝下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会被处死,他有没有可能不死?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从他的死去透视生命。
(16)、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裹挟全球,把整个世界纳入全球化体系之后,我们才看到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以城市来说,一个是雅典一个是耶路撒冷,或者说,有两个人处在开端,一个是苏格拉底,一个是耶稣。
(17)、民主派将“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这两顶大帽带在苏格拉底头上在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能服众(庸众)的,毕竟苏格拉底出于对其时雅典民主制的不满确实不信奉雅典城邦专有的神祇——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此二神祇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城邦专有的神祇,还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向任何人宣称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苏格拉底也确实吸引了一批富家子弟投靠自己,无所顾忌地揭示其时民主制的弊端。
(18)、在这个层面上看,苏格拉底的死具有革命的意义,具有宗教的救赎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将哲学家献身、苏格拉底之死的正义,理解为个体为群体牺牲的正义。城邦正义的实现,依赖于通过哲学王“唤醒”的个体正义的实现。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正义不是“关系”之中正义,而是主体内在的秩序;通过理性得出的是非判断,是对“事”的正义,而不是对“人”的正义。哲学家的献身,根本原因仍然出于哲学家自身,他为了践行“知识和信念”。
(19)、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即伯利克里时代,以及古希腊的衰落时期……
(20)、 柏拉图的《斐多篇》是苏格拉底死前的一番关于灵魂的谈话的哲学戏剧,第一次谈到了自杀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没有肉体束缚的灵魂是纯粹,美好的,而哲学就是学会死和亡。这种话很自然让人觉得自杀是一件好事,一如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言:从未降生也许是所有实惠中好的一种。不过苏格拉底又明确反对自杀,他说:“在神表示有必要之前,人不该自己杀害自己。”这就有点矛盾了,因为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以“渎神和败坏青年”之罪判处极刑后,几个有门路的弟子已经想出了帮他逃跑的路线和方法,但苏格拉底却放弃了逃生,这就等同于自杀,也就是说虽然他言行上反对自杀,但他在实际上似乎又在实践自杀,不过这种死似乎又不能算是彻底意义上的自杀,因为苏格拉底被关在牢房里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绝食之类的更为极端的方式,而是等死。如塞涅卡评论此事时所言:怎么能主动去死呢?如果别人给你残酷的结局,为什么主动拿过来呢?
2、苏格拉底之死的法律思考
(1)、苏格拉底无惧无悔地饮鸩自尽,但他知道雅典这匹血统高贵的纯种惰马一时不会从虚假的民主制的温床上醒来,老“牛虻”在叮咬完后一口后遭到雅典镀了金的民主大棒棒击无悔地倒下了,苏格拉底闭眼的那一刻是无惧的、无悔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任何言行都合乎自己的神灵的旨意,自己的赴死也是去和神灵相伴,但他应该是有憾的,他至死都没有得到雅典民众的理解,即便在其死后,雅典公民仍然视他为雅典的公敌,认为他咎由自取、死有余辜。雅典的民主制也终究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荣光。因此黑格尔将苏格拉底之死视为“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2)、他瞧不起财富、权力,他一生都在讥嘲世界。他的学问是很谦卑的,可内心却是骄傲的。另外他为了验证那条神喻不断找人谈话,其间得罪了许多人,而且主要是那些当时公认的有权力有智慧的人。
(3)、在苏格拉底看来,民主本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民主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严格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是非善恶判断的民众自治,不应是被少数利己主义者利用的工具,不应是未经省察的苟同;真正的民主应经受省察,应受到制约,应合乎正义,应体现公众利益,应是“智者(真正的智者,非‘智者学派’)统治”的精英治理,尽管这一民主理念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民主精神,但与其时的空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的民主派相比已经很了不起了。
(4)、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就雅典人这方面来说,他们也并非一定要苏格拉底死,问题在于雅典的民主自身遇到了危机,而反省的哲学却在兴起,也许,民主在它鼎盛辉煌的时候不会在意这一点,而当它岌岌可危的时候,它就会惶恐不安,甚至产生过度反应,这样一个时机也很重要的。
(6)、因此,几百年之后,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说道,雅典人后来感到后悔了,为苏格拉底修建了纪念碑,并惩罚了起诉他的人。这恐怕是无法证实的,可能只是柏拉图“学园”中的学者一厢情愿的传言。
(7)、这个塌鼻梁、不修边幅的小个子白天在街头巷尾与无业游民争辩,晚上回家听妻子唠叨。苏格拉底一生清贫,对谋生之事不甚在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的妻子不得不帮人洗衣以帮补家计。他曾多次参加远征,也曾多次上阵杀敌;他做过雅典公民大会的议员,也是不少著名学者的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他宁可慷慨赴死。 为了了解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在苏格拉底为人类的知识进步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时,雅典的政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终其一生他都在告诫人们莫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空洞的快乐和虚无的胜利上没有意义,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和一己的私欲而挥霍神明的恩赐更是不智。他坚信人具有崇高的命运。他的理论打破了旧哲学体系的界限,甚至比普罗泰戈拉走得更远。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教导人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我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尺,塑造命运的不是神明,而是我们自己”。
(8)、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9)、同洞穴故事一样,我们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解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理解为“人治”。哲学王同样是一个比喻,是城邦的理性的化身。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囚徒走出洞穴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具备理性的世界。要人人具备理性,需要哲学王(理性)的教化和引领,因为他能够带来真实的认知和自由。在那个时候,当人人站在太阳下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的时候,就是哲学王统治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哲学王的统治,就是理性的统治。
(10)、苏格拉底因为守法而死,但却是为了求得正义。为了求得正义而“服从”哪怕是不正义的法律,苏格拉底的就义和革命者的就义(那种为实现正义而“颠覆”旧秩序的行为)其实是不同的意思。
(11)、 苏格拉底却反问:“难道逃走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雅典的法律虽然不公平。可是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正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吗?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当法律失去,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12)、那么,是不是苏格拉底自己想死?比如色诺芬就推测他是不是因为晚年的病痛而想一死了之,当然这比较肤浅一点,尼采则说:“苏格拉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想要死亡。
(13)、值得注意的是,大卫在这幅画上留下了两个签名,一个是L.David,位于克里同所坐的岩石,另一个是L.D.,位于柏拉图所坐的石凳。后人研究,他在画中的签名通常具有象征意义,比如,他在《波托基伯爵的画像》中的签名,是签在对着骑马者的狗的项圈上。
(14)、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当法律失去,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15)、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16)、至此,法庭已别无他法,只好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按雅典法律规定,每年一度前往提洛岛朝拜的圣船还没返航前不能行刑,于是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整整一个月里,苏格拉底没表现出丝毫焦虑,只一心钻研改进他的逻辑体系。他本有机会逃跑,但终还是选择笑着留下。他说他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含辛茹苦;现在他累了,只想静静地等待属于他的归宿。临刑时,他还在和友人交谈,教导他们分明是非,劝诫他们莫要沉迷于物质享受,要重视精神修养。
(17)、上述运作过程复杂得令人匪夷所思。雅典人设计这套程序,主要是为了防止贿赂行为。假设你是被告一方,你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些陪审员将参与审判你的案件,你也不可能将全部600名陪审员悉数贿赂。当年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500人组成,这些人都是随机产生的。 法庭进入审判程序,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申诉,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进行第一次投票,判定被告是否有罪。如果是无罪的票数占多数,被告即获得清白之名;但案子并未就此完结,还要看原告获得票数的多寡,如果原告获得的票数不到总票数的五分之就要遭到处罚一这条措施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诬告。如果这次投票判定被告有罪,则由原告和被告本人分别提出该判处什么具体刑罚,随之由陪审团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第二次投票,选取其中之一作为终的判决。这种审判的方法看似荒唐,却有其合理性,因为原告和被告为使自已所提的刑罚意见得到陪审团认可,当会注意把握分寸,而不会随心所欲。苏格拉底之案,在第一轮的法庭投票中以280对220票被判有罪。随后他作为被告,对自己提出的处罚又显得漫不经心:他先说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应得到城邦的礼遇;后又提出罚款100德拉克玛(古希腊银币)了事。由于此一刑罚近乎玩笑、不合情理,令部分本来同情他的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终以360对140票判苏格拉底死刑。法庭认定他的罪名是“不敬雅典公认的神面引进新神”、“煽动反民主言论”、“蛊惑青年”、“给雅典带来巨大灾难”等。
(18)、我不是一个智慧的人,我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柏拉图选集》
(19)、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20)、后世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是惧怕衰老,所以一心求死。而他也明白,彼时的他如果死了,将给后世留下多大的震撼,尤其是在雅典这么饿一个以言论自由为名的地方,他将用自己的死讽刺这个自由之地。
3、苏格拉底之死体现的法律思想
(1)、看守让他四处走动,以使药性慢慢发作。当他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的时候,他对一旁的朋友克里同说:“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庇俄斯(医疗之神)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
(2)、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的干预。”
(3)、(欢迎各位读者在留言栏提交答案,一起探讨,答案将在下期公布。上期答案公布:300元,甲与乙形成行纪合同,甲是委托人,乙是行纪人。行纪人以高于委托人指定的价格出卖,可以按照约定增加报酬,而经贸易得来的利益仍归属委托人甲。
(4)、答:雅典的民主还是颇有效率的,比如要进行战争,所有的人回家拿武器,一支军队就产生了,当然它还是会陷入一些很繁琐的程序上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直接民主有个基本的限制,即规模的限制,在这个城邦内,大家彼此了解,至少精英人物之间互相熟悉,这样也就不易产生政治上的阴谋,而召集议事相对来说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5)、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6)、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和学生的故事——一个学生见到苏格拉底,问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于是将这个学生带到海里,并让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他在水里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说当然是呼吸新鲜的空气!苏格拉底这才说:“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7)、在人物之外,画中地面上还置放着散落的手卷本——这是他苏格拉底在狱中生活的写照,也符合《斐多篇》中“死是摆脱肉体束缚,通向自由通途”的论调。
(8)、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9)、当然,应该说绝大多数雅典人的生活和现代人比较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他们花在衣食住行上的时间是很少的,所以他们也才有闲暇来从事政治、艺术、戏剧等种种活动。
(10)、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是仅次于耶稣的第二个著名的悲剧……
(11)、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无罪辩护,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求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鸠而死……
(12)、他又借助雅典法律说:“如果法律想要处死你,并坚信这样做是公正的,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苏格拉底终究没有逃走。他在饮下毒鸠之前,还与他人讨论哲学问题,在行刑的人告诉他毒药需要活动才会发作时,他毫不迟疑地活动起来。苏格拉底从容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行为来教导雅典人维护自己的国家和法律,他用自己接受不公的判决践行他对法律的忠诚和对法律的信仰。
(13)、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14)、往期推荐,点击可阅读为什么我鼓励你开一家书店?
(15)、其中包含几种关系,一个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也就是大众和精英的关系,还有就是少数之间的关系,少数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行动的精英”和“思想的精英”,前者主要是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后者可能就是哲学家和艺术家。
(16)、后再讲讲他的幽默、大度和自制能力,以及忍耐力、包括化解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他并非一个心胸狭隘、气量窄小的人,比如,阿里士多芬写了《云》这个剧本来讽刺他,以至于在一次集会上,很多人都指指点点地议论他,可他并不气恼,反而站出来让大家看,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我们从《会饮篇》中也看到,他与阿里士多芬的私交还是挺好的。
(17)、但是当领袖变得很糟糕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煽动家、蛊惑家的舞台,而民众则像羊群一样随之而去。尤其让苏格拉底耿耿于怀的是,民主的统治并不是一个完全智慧的统治,而是多数的统治,但多数并不真正拥有智慧,而只是拥有意见,苏格拉底对流行的意见往往是看不起的,而他的很多谈话正是要对此作出反省和质疑,所以他从“知识即德性”的命题出发,希望在重要的公共事务上,即政治事务上实行一种知识的统治和智慧的统治。
(18)、在如今,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柏拉图的师傅,是亚里士多德的师祖。但实际上,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的传授知识,也不收一分钱。
(19)、苏格拉底之哲学价值不仅限于死得其所,以苏格拉底为分界,将希腊哲学划分为前、后苏格拉底时期为学界所共识。承续自然哲学之宏大议题,开发世间哲学的历史契机,苏格拉底何以有如此开源节流的哲学史功勋,乃希腊哲学耐人寻味的议题所在!
(20)、这种只顾自夸式的申辩让苏格拉底得到了280:200的投票,一共有280人认为他有罪。
4、苏格拉底之死说明
(1)、苏格拉底的受审是人类文明史上著名的审判之一。对于他的死,他的敌人拍手称快,他的弟子哀叹不已,后世的人更多予以崇敬和赞美。苏格拉底究竟为何而死?为什么他甘愿赴死?
(2)、与我们今天很多人的想法不同,在当年雅典人看来,也许苏格拉底的判决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此案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来审判的。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他们是依法提出公诉的、对苏格拉底的主要指控是不敬城邦信奉的诸神和引进新神。法庭的组建程序复杂而民主。
(3)、另外,有一宗审判尤其显示出苏格拉底在司法问题上的理性态度。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发生过一场海战阿吉纽西战役(公元前406年),获胜的是雅典,但是雅典的一些海军将领因为海上风暴的阻碍,未能救援被击沉战船上的士兵,也未打捞遇难者的遗体、带回雅典安葬。这些海军将领回到雅典后受到审判,被集体判处死刑。当时,唯独正担任陪审官的苏格拉底持反对意见。他提出,法庭的做法违反了审判程序,应该遵守司法惯例,单独审理和判决。不过,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苏格拉底的反对意见未能奏效。
(4)、还有人认为他主要死于法制,这并非民主之罪,而是雅典的公民法庭存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事实上,雅典的法制、公民法庭都是民主制度的集中表现。雅典的民主一方面体现在公民大会上,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大小不等的公民法庭上,那么这就不仅仅是法制的问题,还是民主的问题。
(5)、这一处死甚至可以说是人道的——如果说对死刑也可以说人道的话。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允许见到朋友和亲人,执行死刑的人客气,他没有受到任何侮辱,反而得到相当的尊重——法是法,人是人。
(6)、在第一次申辩中,苏格拉底直言无罪可认,并且说自己是雅典聪明的人,也是上天派来拯救大众智商的人。熟悉奥斯卡·王尔德的人一定会对苏格拉底这句话露出会心的微笑,王尔德也曾当众夸自己聪明与才华。
(7)、作为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件,苏格拉底案涉及的生与死、法律与正义等根本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得到人们的热烈探讨和争论。不仅如此,其影响还超越了狭义的法律及学术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事件。作为希腊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有宣传和推广希腊文化的机构时常会协助西方国家一些律师公会,组织开展针对苏格拉底的模拟审判,由职业律师扮演案中各方的人物,展开激辩。
(8)、他是一个普通平民,生活俭朴,没有贵族恶习;从个人修养上看,他是一个肯为大义献身的人;从个人成就来看,政治、哲学、包括教育方面,苏格拉底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取得伟大的成果。 他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教育更是成就辉煌,就地位而言,苏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等同于孔子在我国的地位。
(9)、我想就是:通过死能够传递许多生的讯息,死亡使我们知道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死亡使我们知道人的幸福、德性是要盖棺方能论定的,甚至盖棺还不能论定;第苏格拉底之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人生的道路、职业的生涯,如果你决心成为一个政治家,你要知道政治的限制,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说爱智者,就要对贫困、冷清甚至是迫害有所准备。
(10)、在就义的当天,苏格拉底与门徒后的谈话,仍然围绕“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有的公正、的善、的美,只有运用单纯的、的理智,才能寻找单纯的、的实质。如何运用单纯的、的理智呢?当灵魂凭肉体观察的时候,就会带入变化无定的境界,迷失方向;而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因此,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得甩掉肉体,用灵魂观看。那么,我们要求的智慧,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
(11)、他当众要求雅典政府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并且余生可以享受雅典市政厅提供的一日三餐。而对于自己的“罪责”他认为一点金钱就可以完全抵过。
(12)、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13)、公元前399年,希腊世界的雅典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审判。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亘古以来有智慧的人”(蒙田),被雅典人以城邦利益的名义判处了死刑。
(14)、也就是说,在他的死亡过程中,没有看到任何痛苦的挣扎、侮辱,以及任何让身体蒙羞的东西,他的死是很平静的。他是70岁的老人,已经接近其天年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律思考精辟7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