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悲剧理论俄狄浦斯精辟140条

苏格拉底悲剧

1、苏格拉底之死戏剧

(1)、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2)、(美)伯纳德特(SethBenardete )

(3)、因此,哲学与诗的对立昭然若揭。对哲学而言,作为人的人与作为政治动物的人之间有一种分歧,而诗歌否定这种分歧。苏格拉底用一个故事阐释了这种分歧,故事的结尾,罪恶在想象中停止,哲人成了王。表面上,这个故事似乎将人与城邦融为一体,故而与诗性智慧若合符契;可实际上,这个故事无异于宣称,尽管有无数多样的不同天性(nature),每种天性都在一种技艺中获得其认知的完满,但是,没有[一种]人类天性是生来统治的。凯撒(Caesar)、拿破仑(Napoléon)不是,奥古斯都(Augustus)和居鲁士(Cyrus)也不例外。惟有一种以哲学智慧为其完满形态的天性可以根据知识统治城邦,假如它愿意行使功能的话。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不可能的故事,苏格拉底胜过了诗人。恰恰是这个表明政治问题不可解决的故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政治问题。不过,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无知或者承认天意不可知构成城邦和人的基础。就实际的城邦而言,柏拉图承认它的基础不可知,然而,他并不向神圣不可侵犯者退让良多,而是辩称,一切共同体施加给人的限制都是任意的,这反映了一条真理:人的天性完全是非任意的,人与城邦在各自趋于顶峰时分道扬镳。但事实上,城邦根本没有顶峰,它必然充满了妥协,原因恰恰在于人不只是政治动物。一旦灵魂被恰当地组织,正义作为灵魂的一种美德就会消失。因此,城邦永远不可能被恰当地组织,正义在城邦中出现,表明城邦本身必然存在缺陷。与此相应,苏格拉底把正义的人等同于哲人,因为哲人不统治城邦时,会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4)、他放弃了他的私事,多年来蒙受抛弃家人的耻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为市民,为青年,为公共事业来做事。像一名父亲或长兄那样去和每一个人交谈,督促他们对美德进行思考。但这些好像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和买账,人们控告他犯有各种罪行,甚至是行骗,骗取钱财,这让她委屈和疑惑。

(5)、在监狱里,夏瑜给狱卒阿义讲道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结果被“一手好拳棒”的阿义狠狠收拾了一顿。

(6)、苏 滑稽可笑在大体上是一种缺陷,具有这种缺陷的情况就叫作滑稽可笑的。这种缺陷一般是和得尔福神庙的碑文所说的那种情况正相反。

(7)、“逃死不难,逃罪恶难,罪恶追人比死快。我又老又钝,所以被跑慢的追上,你们敏捷,所以被跑快的追上。我们各受各的惩罚,合当如此。”

(8)、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9)、普 不同意这个结论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尽管一个人很想持相反的意见。

(10)、第三十天,行刑的通知下达,若干亲近的朋友到狱中诀别。他对朋友们说:“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谈谈那边的事,现在正是时候,也是现在可做的合适的事。”整篇谈话围绕着死亡主题,大意是——

(11)、实际主使者是皮匠安尼图斯,一个活跃的政客,终于当上了民主政权二首领之一。他的儿子是苏格拉底的热心听众,常常因此荒废皮革作业,使他十分恼火。

(12)、首先,我将概略地谈谈《悲剧的诞生》。接下来,我将集中解析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音乐的理解。然后,我将描述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苏格拉底”这个特定概念。后,我将结合《悲剧的诞生》中的“音乐”和“苏格拉底”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表明,尼采成熟哲学的诸多成分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的各种特性和晚期尼采的各种特性遥相呼应。通过这种方式,我想要表明,晚期尼采与他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何其相似乃尔。

(13)、苏格拉底的话,证实了两人的恋爱关系。但由于阿尔基比阿德斯的醋劲太大,把苏格拉底劝退了,但两人关系仍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就像互相指责,却又放不下的普通情侣。

(14)、苏 像愤怒,恐惧,忧郁,哀伤,恋爱,妒忌,心怀恶意之类情感,你是否把它们看作心灵所特有的痛感呢?

(15)、(悲剧的诞生)01日神和酒神精神:生命的两大本能 

(16)、放眼望去,每个人都在低头把弄手机,不停的刷各种资讯,热闹散去,恐怕对自身的提升却没有什么益处。

(17)、苏格拉底出身贫贱,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子承父业,他自己年轻时也以雕刻为业,据说雅典卫城入口处的美惠女神群像就是他的作品。

(18)、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其职责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

(19)、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20)、(5)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 Completed by Joseph Eybler & Franz Xaver Süssmayr - Kyrie

2、苏格拉底悲剧理论俄狄浦斯

(1)、 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

(3)、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真的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一席话把弟子说得哑口无言。

(4)、苏格拉底被定罪后,他的学生们切断了所有能让他越狱的联系。让他相信给他定罪是不公平的。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了死亡。

(5)、不过,他接着表示,既然在场的柏拉图、克里托等人愿为他担保,劝他认三十个银币,他就认这个数吧。这个数也很小,加上他的口气让人觉得是轻慢法庭,把审判员们有限的同情也消除了。

(6)、 柏拉图,斐多(M),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普 你指的是“认识你自己”那句格言,是不是?

(8)、可男主从没有放弃安乐死。女主终决定尊重男主的选择,并陪他一起度过剩下的日子。

(9)、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

(10)、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我是谁?格雷诺耶后选择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把这个香水洒在自己身上,让四周的人分食了自己。

(11)、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喝下毒水自杀。在他的心脏跳动时,苏格拉底平静地举起左手,表明他的信仰没有改变!周围悲伤的人们使这幅画更加悲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给这幅画一种凝重、刚毅、冰冷的艺术效果。

(12)、苏 嗅觉的快感没有刚才所说的那些快感那么带有神圣的性质,但是不一定要和痛感混合在一起,不管嗅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什么东西引起的;所以我把这类快感和上面说的那些快感都归在不杂痛感的一类。……

(13)、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14)、苏格拉底的平静激怒了陪审员,也激怒了雅典的民众。

(15)、我的朋友也有一些做自媒体的,有些流量文讨论来讨论去,只不过是对一些当前热点话题,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又被旁边再评论,吃瓜群众各种看热闹,生活在继续,永远有吃不完的瓜。

(16)、一个好女人,能把男人变成快乐的人,一个坏女人,能把男人变成哲学家。

(17)、成年人的世界里,希望两个人永远互相爱着,是不可能的。与其日后变心,人生和感情走下坡路。不如就在好的时候,和爱的那个人一起死去。 

(18)、西方对悲剧的探讨体现了人类从关注现实到关注精神世界的趋势,同时也体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逐渐消解。

(19)、但没等乾隆皇帝回话,旁边的太监便抢着喝斥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你一个洋人没权力对大清朝的事说三道四。”

(20)、苏格拉底的一生,我们不去评判,但是他对于这些哲学问题的思考值得我们敬佩。

3、苏格拉底悲剧的政治意义

(1)、但是,在苏格拉底的性格中有一个方面似乎与苏格拉底自己提出的全部知识相矛盾,因为他坚持主张,他因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与众不同(Nietzsche,卷页89)。这个说法首先似乎与他以前所说的一切相矛盾,例如他关于知识通向幸福的说法;其次,这个说法似乎也自我矛盾,因为这个说法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这个说法本身。但是,我们需要对这个说法作不同的解读。苏格拉底希望表明,所有命题都可以受到怀疑,没有什么人可以确信什么命题符合实在。虽然他意识到这一点,但苏格拉底仍然只能以其正面观点中描述的方式看待世界。苏格拉底充分意识到所有命题都值得怀疑,正是这种意识使他区别于其他人——其他人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这就是他认为自己比其他人知道更多的原因。苏格拉底凭自己的理性考察所有世界观,从而意识到一切知识的偶然特征。就他自己来说,他坚持前面提到的世界观和原则,因为理性允许他坚持这些观点和原则。因此,在苏格拉底身上确实有一个狄俄尼索斯的方面,但相比于其正面观点(即彼世生活的观点、美德通向幸福的观点)相比,这个方面比较次要。

(2)、本期节目,我们将重点剖析,尼采眼中的苏格拉底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它导致了身体的沉沦和文化焦虑。我是书杰,欢迎来到旧年华。

(3)、尼采的这种解释还有第三条理由:这个解释可以为尼采提供一个反苏格拉底的真正理由,而当他在《悲剧的诞生》中指责苏格拉底杀死悲剧时,他也正是这样做的。苏格拉底是理论人的人格代表这一事实,不能成为尼采反苏格拉底的理由,因为理论、理性和知性使人能够生存,正如阿波罗力量使人能够生存,而尼采对阿波罗也怀有赞颂之情,因为他知道,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我们的人生才可以正当化(Nietzsche1967-19卷页47)。因此,尼采需要其他理由来部分地拒斥苏格拉底(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态度一直都很含混),而根据上面的思考,我不能不得出结论说: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相信一个超越的彼世,因而才反对他。尼采之所以反对这种信念,因为他认为,既然狄俄尼索斯代表真理,那么一种苏格拉底式超越的彼世生活就永远不可能实现,这种做法就会排斥为肯定此世生活所必须的全部悲剧因素。尼采攻击苏格拉底,不是因为后者的立场是一种幻想,而是因为那种立场排斥悲剧因素,进而否定生命。对尼采来说,悲剧因素重要,因为这些因素意味着,存在的世界观只能是此世的,是一种个人的必须。苏格拉底对幸福的彼世生活的信念也是苏格拉底不怕死的原因。

(4)、苏 所以我们的论证所达到的结论就是这样:在哀悼里,在悲剧里和喜剧里,不仅是在剧场里而且在人生中一切悲剧和喜剧里,还有在无数其他场合里,痛感都是和快感混合在一起的。

(5)、苏格拉底颠倒了理性与身体的关系。苏格拉底疯狂的追求理性,从而再也不想多瞥一眼那悲剧深处的酒神的迷狂与激奋,再也无心领略原始冲动的生命能量对灵魂的震颤。

(6)、他拥有了帝王和教宗都不曾拥有的能力,世界任他操控,只是需要他的一点香水。

(7)、19世纪中叶,人类历史步入了科学和工业的高速发展阶段。以崇尚科学技术为根本价值导向,人类陷入机械化运作的桎梏,人的身体成为达到理性所筹划的美好愿景的手段。人们每天从事机械性的劳动,理性提倡的科学精神限制阻碍了独立人格的发展,欧洲文化充斥着被征服的危险。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人们整日精神涣散,无所事事,被沦为操纵机器的工具,人远离了人生的根本,贪得无厌,唯利是图。这种萎靡不振的文化氛围是对人的生命的摧残。

(8)、作者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通过对古代哲人言行的追述,对人生所面临问题的思考,阐释了哲学在我们人生和社会中的意义,富有智慧和启迪性。

(9)、后的时刻来临了。克里托问他:“我们怎么葬你?”他答:“如果你能抓住我,随你怎么葬。”然后对其余人说:“他以为我只是一会儿就要变成尸体的人,还问怎么葬我。喝下了毒药,我就不在这里了。”说完便去洗澡,回来后,遵照狱吏的嘱咐喝下毒药。

(10)、存在于原始统一中的矛盾和痛苦在真正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表现,这个事实构成了尼采将音乐与狄俄尼索斯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个理由。让我们的耳朵感到痛苦的不协和音程代表了与调性系统的矛盾,正如协和音程代表了与调性系统的一致。尼采提出这种音乐观时,他对瓦格纳及其作品评价之高,将它们视为音乐的表达(Fischer-Dieskau19页40-57)。尼采所谓的不协和音程,指的是1865年在慕尼黑上演的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andIsolde)序曲中的不协和音程。这首序曲堪称二十世纪音乐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作曲史发展到这个时刻,调性溶解的过程进展到一个关键阶段,直接导致了勋伯格的创作程式。瓦格纳通过这部作品脱离了调性秩序的原则,而拥抱不协和音程;而尼采又把瓦格纳的音乐看作高级的音乐,因此,尼采有充分理由把真正的音乐与狄俄尼索斯联系在一起。

(11)、如同本雅明对传统艺术之光晕aura的高度概括,英伽登作品结构层次之高级——形而上层次。

(12)、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事业,抛家弃子,其实这种悲凉,他内心是明晰的。

(13)、附本期文案 (悲剧的诞生)03苏格拉底主义的身体沉沦

(14)、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15)、太监在喝斥完罗杰斯后,又立马对皇帝三拜九叩谢主隆恩!

(16)、苏格拉底是理性和知性之神,在他看来,知识是美德的前提,美德又是幸福的前提(Nietzsche,卷页92-96)。所谓知识,指的是符合世界的真理的知识。在此,我们看到了某些不同于狄俄尼索斯的东西。从上述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关于真理的知识通向幸福,因此对我们来说,真理就是好的。

(17)、这句话浓缩了古典哲学对待死亡的态度:死,完全不值得恐惧;相反,死还是生之所依。

(18)、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19)、但是,尼采只是在《悲剧的诞生》中才主张这种文化哲学。他在其成熟哲学中并没有采用这一文化类型划分。例如,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狄俄尼索斯不可能再代表佛教文化,因为在这个时期,狄俄尼索斯代表一种反虚无主义力量,而佛教代表一种虚无主义宗教(Sorgner19页71-116)。在大致介绍《悲剧的诞生》之后,现在让我们进入《悲剧的诞生》中谈及音乐的部分。

(20)、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4、苏格拉底的悲剧

(1)、雅典的市民是很保守的,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恪守本分,继承父业,过安稳日子。

(2)、(3)2Cellos-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

(3)、(1)Humoresque-DavidGarrett

(4)、 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5)、通过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实现的胜利是“一种野蛮的胜利”,其背后隐藏着至深的现代文化危机。尼采认为德意志的胜利不应该仅仅追求军事上的胜利,更应以文化的繁荣为高目标。但在当时,德国人“没有一个原创性的德国文化”,德国人用昔日文化碎片掩饰自己的枯竭与贫乏,沉浸在虚假的文化繁荣喜悦中,暴露了因无限求知欲导致的世俗倾向。这正是深受苏格拉底主义毒害的后果。

(6)、柏拉图对诗的批评引发了一个论题:诗人们是否试图把城邦对此原则的体现化,即只有在不能随心所欲时,人才成其为人。从维护这种体现的城邦角度看,它只会是神圣的,但从外来者的角度看,它只能是任意的。洞穴用人为的光代替了善的自然光,人为的光不能熄灭,自然光亦不准照进来。爬出洞穴(theascentfromthecave)不等于拔高洞穴(theascentoftheCave)。

(7)、其实我们学习苏格拉底,认识苏格拉底,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

(8)、朵渔,《悲剧的诞生》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9)、好人不需要法律告知他们负起责任,恶人总是绕法律边缘而行。

(10)、苏格拉底的家境必定十分清贫。他自称“业余哲学研究者”,与人谈话只是出于爱好,任何人想听就听,自己不要老师的身份,所以也就不收费。当时一班智者靠哲学赚钱,他对此感到震惊,说自称教导德行的人怎么能索取金钱为报酬。

(11)、库管觉得这段描写和今天的清明节太契合了,虽然不能带你们去参观医院,但库管从100本悲剧文学中,挑出了6种人生好的死法,6位主角用死亡诠释生命,让人猛然醒悟活着的意义。

(12)、 汪明安,尼采的生存美学(J),外国文学,2007年5月第三期

(13)、 哈斯,幻觉的哲学——尼采八十年代手稿研究(M),京不特译,东方出版社,2011

(14)、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15)、像苏格拉底这样整天招一帮青年谈论哲学,不务正业,在他们眼里就已经是败坏青年了,因此,一旦有人告状,他们很容易附和。当然,把一个哲学家——不管是不是苏格拉底——交给几百个不知哲学为何物的民众去审判,结局反正凶多吉少。

(16)、 FriedrichNietzsehe,ThePortableNietzsche(M),NewYork,translatedandeditedbyWalterKaufmann,1982

(17)、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18)、苏 但是心怀恶意的人显然在旁人的灾祸中感到快感。

(19)、古希腊悲剧艺术因苏格拉底主义而消亡,与此同时,神话跟着一起消失了。具有卓越的天性的希腊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生迷雾都充满着疑惑与好奇,这一冲动促成了奥林匹斯世界的诞生,希腊神话也赋予了希腊民族探索未知之谜的天然土壤,给希腊民族和个人的经历打上了“永恒的印记”。神话的家园是希腊人生命的庇护所,给希腊人注入了创造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肯定。

(20)、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

5、苏格拉底悲剧理论

(1)、苏格拉底大约一开始就下定了赴死的决心。有同情者见他毫不在乎,便提醒他应该考虑一下如何辩护,他回答:

(2)、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3)、尤纳斯库更甚至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悲剧的也成了喜剧的。这比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综合悲剧和喜剧而提倡正剧的狄德罗和莱辛,有过之而无不及。

(4)、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5)、“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6)、愚民需要的是安慰,需要娱乐,不需要清醒。谁企图唤醒他们,他们就吃谁的人血馒头。

(7)、 F·大卫·马丁,李·A·雅克布斯,艺术导论(M),包慧怡,黄少婷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

(8)、其次,尼采发展了一种权力意志形而上学(Sorgner19页34-58),这种形而上学类似于达尔文的人类学,也具有生物学的性质,因而对倾向科学精神的人来说具有吸引力。之所以说它是生物学的,因为尼采认为世界由许多有机体组成。这些有机体就是权力意志,因此,它们都按照自己认为对它们好的方式来行动和发展。因此,在尼采看来,人类的种系发生过程也同样建立在对权力的追求之上。大体上说,该理论的作用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作用,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基本的冲动是保存的冲动,而尼采则认为,基本的冲动是权力意志。

(9)、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区分了三个神。这三个神分别是苏格拉底(Nietzsche1967-19卷页83)、狄俄尼索斯(Kerenyi1976;Otto1965)和阿波罗(Zeitler1900,页26-30)。每个神都支配世界的某一具体领域,它们通过支配世界也支配人类。当这些神在人身上起作用时,它们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Nietzsche,卷页112)。本能决定人的行动。看到尼采将神等同于本能类型,不免让我们大吃一惊;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在尼采看来,本能决定所有人类行动,那么,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吃惊了,因为神通常代表某种关于“善”的概念,因此也就是代表了人类行动的某种基础。

(10)、故事中人类建好了一座环绕整个地球的超级加速器,叫做“爱因斯坦赤道”。正要启动这台加速器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候,宇宙的排险者出现,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根据“知识密封准则”科学家不能知道大一统模型的真相!

(11)、在本书《生活的悲剧与喜剧》中,伯纳德特讨论的是柏拉图繁难、也具挑战性的对话《斐勒布》。对这篇对话的传统解读认为,苏格拉底肯定了善在于理智或心智而非身体的快乐。伯纳德特质疑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苏格拉底并不想鼓吹一种与快乐和痛苦相隔绝、彻底的理智生活。相反,苏格拉底为理智生活辩护的方式是,理智只有和快乐与痛苦相混合时,哲学生活——也就是可能的人类生活才能登场。

(12)、虽然逻辑能力确实有价值,但苏格拉底把逻辑的作用无限夸大。苏格拉底通过知识辩证法,使思想至上的逻辑能力超越感性生命的本能成为根本的价值标尺将逻辑能力凌驾于本能直觉之上,来为生命寻找落脚点,排除对生存的悲观态度。

(13)、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指出悲剧之死的罪魁祸首是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其实是在说明悲剧与理性主义格格不入的。后尤纳斯库解构了悲剧。悲剧中有喜剧,喜剧中有悲剧。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悲剧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模仿和陶冶,布瓦洛归结为理性,二人较关注悲剧与世界的关系;黑格尔重视冲突,就是从文学作品内部结构来说的,尼采进入非理性的梦与醉的世界,则显示出关注作家心理的趋向。

(14)、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库管,会让我看到,这世界上棒的再也不可能超越的文学作品。库管也会毫不犹豫的走上祭坛,因为“ 朝闻道 夕死可矣。”

(15)、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16)、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17)、这对比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这份谦逊太值得,太珍贵了。

(18)、(书籍简介)作者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通过对古代哲人言行的追述,对人生所面临问题的思考,阐释了哲学在我们人生和社会中的意义,富有智慧和启迪性。

(19)、和前面两个略显极端的死亡故事不同,《致D》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浪漫的死法。

(20)、爱一个人,可以理解他的所有算则,包括他选择安乐死。

(1)、让我现在转向尼采晚期哲学的苏格拉底问题。首先,尼采用理性和知性来发展自己的哲学(Nietzsche,卷页55)。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这些能力给人提供真理,而是因为人的权力量子发展了它借以生存下去的理性和知性(Sorgner19页93),因此,尼采知道,借助理性和知性可以带来一种至少使人能够生存下去的世界观;通过将这种方法与他更进一步洞见(例如世界就是权力意志)结合起来,他希望使他的世界观甚至成为提高生命的世界观(Nietzsche,卷页175-176;卷页266)。万物永恒复返的形而上学表明,理性在尼采哲学中十分重要(Sorgner200页165-170)。这个概念必需各种各样的前提,所有这些前提确实都离不开理智。世界只能由有限数量的能量构成,因为我们无法思考无限数量的能量。既然我们不能无限地思考多重能量状态,权力量子就只能采取有限数量的能量状态。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这个洞见与现代物理学的洞见完全一致。按照现代物理学理论,能量只能以一个作为普朗克常数的整倍数的量子形式出现,这同样意味着,如果能量的整体数量有限,那么能量只能采取有限数量的状态。这只是导致万物永恒复返论证的必要前提中的两个,但它们清楚揭示了那种形而上学的理性基础。

(2)、很多基督教徒都刻板的认为只有上帝能主宰生命,安乐死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然而在人面临尊严丢失,毫无自由的绝望里,能从容地选择自己结束这一切,也是一份自我。

(3)、《悲剧的诞生》提到过几种音乐类型。音乐一般与狄俄尼索斯联系在一起,换言之,音乐是具狄俄尼索斯色彩的艺术。但有些音乐类型尤其具有狄俄尼索斯色彩,而另一些音乐类型同时还具有强烈的阿波罗色彩(Schmidt19页13-17)。不过,音乐作品的旋律和结构只有像阿尔基洛库斯(Archilochus)的民歌中那样,由其为之服务的歌词所决定时,音乐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阿波罗色彩(Nietzsche1967-19卷页48-52)。这种音乐类型只是模仿了真正的音乐。

(4)、在他之前,人们往往都关注宇宙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那个久远的年代,也没什么科技手段,人们却关注宇宙起源,这么高深的话题,这让普通人看来更为飘渺。

(5)、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7)、《旧年华》推出4期 哲学 ·古典音乐专题(悲剧的诞生)

(8)、“难道你不认为我一生都在做这件事,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在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做吗?”

(9)、“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用它来解说哲学的使命。“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你的灵魂,因为“你自己”并不是你的肉体,而是你的灵魂,那才是你身上的神圣的东西,是使你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10)、在遇到别人的不理解时,他甚至去为自己辩解。他曾经反问别人,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人性、天性?

(11)、苏格拉底开始清算历史,清算传统的文化,把那些模糊的、混乱的思想从头脑中清除,这当然包含未经考证的意见和以信仰为基础的偏见,被尼采崇尚的希腊文化自然也在此范畴。苏格拉底以“只能靠本能”谴责当时的艺术和道德,他不能容忍依靠原始激情和生命本能作以支撑,而希腊悲剧艺术是靠“直觉”创作而来的,酒神精神是人的生命原始冲动的抒发,是身体本能的自然流露。

(12)、他的理由是:我已经被国家定罪,如果我逃跑,法律就会失去它的效力和。法律失去了,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试图解释法律真正含义的生活——法律只有在被遵守时才具有性。只有法律确立了,才有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

(13)、现在看来这是凄惨的故事。一个处处关注大众幸福生活的人,终被自己的同胞杀害,大家知道苏格拉底后是从容的。面对死亡,这大概与他对死亡的思考有关,他就认为

(14)、在雅典城邦的广场上,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后的申辩,他说自己深爱着雅典。雅典就像一匹马,而自己是一只虻。如果虻不去刺激马,它就会一直昏昏欲睡,萎靡不振。

(15)、欧里庇德斯将平庸的市民生活代替了展现崇高精神的“原始现实”,奉行“审美苏格拉底主义”的高原则“理解然后美”,致力于剔除悲剧中代表生命力的酒神因素,以反思与理性逐渐代替“感官性的”激情,用“舞台工具”的技术化手段来控制通过激情创造出来某种艺术的东西。但是,欧里庇德斯在一定意义上也只是一个面具罢了,借着这个面具说话的正是悲剧之死的始作俑者——苏格拉底。

(16)、苏 心怀恶意一方面是一种不光明的痛感,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快感,是不是?

(17)、他常常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劝导年轻人,与人们讨论生活与道德,这样的一个亲和力的人,后却死于同胞之手。

(18)、巴黎弃儿格雷诺耶一生都在追寻香水制造的奥秘,他试图用技术手段得到任何香味。

(19)、希腊悲剧经由欧里庇德斯走向衰亡,而这是肇始于苏格拉底主义的逻辑天性。苏格拉底主义和欧里庇德斯倾向有着密切联系。尼采将悲剧之死归结为“一种不可解决的冲突自杀而死”,“欧里庇德斯把观众带上了舞台”,这一大胆的尝试背弃了神话思维,将希腊悲剧古老的题材——酒神受苦——改编为世俗生活。在欧里庇德斯之前,舞台上的主角是酒神的面具和化身,之后悲剧的主角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化身。

(20)、可以说,苏格拉底主义拒绝一切感性的、变化的、放纵的、疯狂的、本能的、激情的事物,拒绝承载着无限可能性生命的身体。

(1)、按照程序,审判分两段。第一段是原告提出讼词,被告提出辩护,审判员投票表决是否有罪。

(2)、1787年,大卫写了《苏格拉底之死》,鼓励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牺牲自己。

(3)、格雷诺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味道,他还发现了香水对人类的影响力。透过香水,他能完全控制周围人们的行为和意识,甚至因此幸免于刀斧之下,把刑场变成了狂欢的海洋。

(4)、其次,尼采常常提到柏拉图《斐多》中的另一段记载:苏格拉底临死之前,请克力同向阿斯勒皮乌斯献上一只公鸡(《斐多》118a;Nietzsche,卷页67;卷页569-579)。在这些文字中,尼采总是将苏格拉底的这个说法看作一个标志,说明苏格拉底将此世生活看做一种疾病,不值得一过,而他通过死亡从这种疾病中救了自己。这个解释不无道理,因为阿斯勒皮乌斯是健康之神,当人们从疾病中痊愈之后,通常总是要献一只公鸡给他(Taylor19页23)。苏格拉底既然相信此世生活是一场疾病,他就不可能期待在此世得到幸福。然而,他确实主张,美德通向幸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苏格拉底相信,存在着彼岸世界,许诺的幸福将在其中得到实现。

(5)、苏 从此就可以看出滑稽可笑具有什么性质了。

(6)、当时参与谈话的三个人里,分别是一个五十岁的老头,三十几岁的熟男和二十几岁的小鲜肉。老头自然就是苏格拉底,熟男就是阿伽松,小鲜肉就是阿尔基比阿德斯。(真想穿越过去对老头说,放着我来)

(7)、投票的结果是以二百八十一票比二百二十票宣告他有罪。票数相当接近,说明在场不少人还是同情他的。审判进入第二段,由原告和被告提议各自认为适当的刑罚,审判员进行表决,在二者中择一。美勒托提议判处死刑。

(8)、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束缚,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

(9)、苏 我们不是说过无知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坏事吗?

(10)、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11)、(4) 哈恰图良:加雅涅第一组曲 - 马刀舞曲

(12)、 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日神和酒神是生命的两大本能,更具有本源性的酒神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对身体的释放,在醉态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希腊的悲剧艺术也正是在日神和酒神的争斗与和解中产生。而苏格拉底否定性的身体观则遏制住了身体的舒展性,过度发达的理性主义颠倒了理性与身体的关系,摧毁了音乐精神,也摧毁了悲剧艺术。

(14)、其实哲学家有时候更多考虑死亡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走火入魔一样,这也是我们处于普通人的角度所见,是我们和真正哲学家的区别,比如王国维,他一生也研究哲学,后选择了自杀。

(15)、苏 我的意思乍看当然不明白,我来设法把它说明白。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或绘画的美,而是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来用直线和圆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现在你也许懂得了。我说,这些形状的美不像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照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美的;它们所特有的快感和搔痒所产生的那种快感是毫不相同的。有些颜色也具有这种美和这种快感。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16)、要逃避死刑,有一个通常的办法,就是自认充分的罚款。只要款额足够大,审判员往往宁愿选择罚款而不是死刑。说到这一层,苏格拉底表示,他没有钱,或许只付得起一个银币。

(17)、按尼采的观点,狄俄尼索斯不仅代表自我矛盾、永恒变化的原始统也代表这一原始统一的所有冲动。这些冲动不仅在原初自然(theoriginalnature)的整体中起作用,而且决定了人类的行动,进而还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特定艺术类型即音乐的来源。音乐与这个原始统一有关联,因为音乐同样也是流动的和永恒变化的。人们无疑会反驳说,当我们演奏音乐时,乐谱并不变化。这正是理由之说明不可能有一种纯粹的狄俄尼索斯艺术。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所有艺术都是人创造的,因此必然属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其中的显现(appearance)王国。同理,也不可能有一种纯粹的阿波罗艺术,因为人及其所有创造物同样也必须是狄俄尼索斯统一体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具狄俄尼索斯色彩的艺术中,也必须存在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在音乐中就是乐谱,正如一种典型阿波罗艺术类型的艺术,如雕塑,也必须历经变化。人们可能感到奇怪,一座雕塑如何变化?如果一座雕塑不发生变化,纯粹是阿波罗性质的,它就必须永远保持同就像柏拉图的形式。但是,由于世界变化流转,或者说,由于狄俄尼索斯,甚至所有雕塑终也同样不得不消失。

(18)、(3)2Cellos-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

(19)、其实,安尼图斯之流恼恨苏格拉底,多少代表了一般市民的情绪。

(20)、面对法庭上的数百名陪审员,苏格拉底平静、坦然、温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悲剧理论俄狄浦斯精辟1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