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劲造句子精辟120条

用遒劲造句

1、遒劲造句10字

(1)、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2)、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王铎书法属雄浑一路。王铎为文造句,力求古奥,用字颇喜生僻古怪,求险、求奇、求怪。晋唐以后,王铎只学米芾一人,也是因为米书有纵肆奇险、笔势凌厉、锋开八面而沉着痛快的雄强之风。

(3)、    张九龄尤其喜欢经书,每次家里来客人都要拉着客人讨论经书,讨论到兴奋之处更是唾沫横飞滔滔不绝,就像弹丸从山坡上滚下来,毫无阻碍。

(4)、  ✉     投稿邮箱    447066388@qq.com

(5)、少爷的字字形正倚交错,若飞若动,外紧内松,笔力雄健,却也有了几分颜清臣的风采。

(6)、中华文化四千年,源远流长人夸赞。朝代更替不间断,文化多样难言传。诗词歌赋样样有,书法绘画件件精。小说戏曲流传广,经典杂文笔力锋。世界母语日,爱我中华,说好中国话!

(7)、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笔力遒劲可爱。”

(8)、其作品以水墨花鸟和书法为主,笔力雄浑,力透纸背,格调高古,自作书画诗印文溶为一体,倡导“大朴不雕、真金不镀”的美学哲理。

(9)、就在此时,于漪请了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的第一节,然后,她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对于祖国,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学士写诗作文讴歌她,更有多少画家泼墨挥毫描绘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绘、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

(10)、语文教师要想有“几把刷子”,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必经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描绘的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千锤百炼,方能成正果。

(11)、根据题干中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可知,这部小说是《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12)、 他提起毛笔,蘸饱墨汁,只见兔起鹘落,一个苍劲有力的“龙”字出现在笔端。

(13)、“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14)、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满、叩、逸、豫”等字词的书写。

(15)、(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6)、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17)、“那时的母亲,是一棵开满了花的树。”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8)、“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弟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19)、张永德呆呆地望着电脑屏幕上那龙飞凤舞的字迹,感叹道。

(20)、我国古代文人把“笔墨纸砚”当作看家本领,尤其是毛笔,更是宝中之宝。一次,一位文人挽起衣袖,提起毛笔写了一副龙飞凤舞的字,还创作出一篇惊艳天下的宏文。当那些文人雅士称赞他的文章写得精妙、书法自成一家时,他就自谦有“几把刷子”,别无其他而已。于是“几把刷子”的说法在文人中间流传开来,直至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语言,含义也由起初的简单变得凝练和丰盈起来,终成了本领和能力的代名词。

2、遒劲造句子

(1)、释义:意思是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2)、释义: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3)、但由于本人学识及笔力的有限,论文中不尽人意之处必然存在,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不吝指正。

(4)、梵高诞辰167周年:了不起的“失败者”之歌

(5)、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6)、看看周遭的青年语文教师,有这样看家本领的人简直太少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有语病,老师听不出来,即便听出来了,也不能及时纠正,习惯用一个“好”字让学生坐下;批改中,学生作文有语病,老师看不出来,即使发现了,也不能准确修改,习惯用一个“阅”字一笔带过。“好”也罢,“阅”也罢,都是语感能力太差的表现,不得已而为之。语文教师其实是一名“语言教练”,也是一名“语言医生”,咬文嚼字是基本功。要想练就摆弄文字过硬的本领,必须天天做课,日日练功,否则是不能登堂入室的,正所谓“要学惊人艺,须下死功夫”。

(7)、请完整填写宋朝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8)、据介绍,本次大展共收到来自海峡两岸及海外作品4100幅,大展仅将其中的336幅作品进行了展示,包括连战手书“笔力千钧”、吴伯雄书法作品“两岸汇流。

(9)、全词笔力雄健警拔、神采飞扬腾翥,句短韵密,急管繁弦,读起来恰如天风海雨,惊涛骇浪,彼伏此起,动人心魄。

(10)、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读完此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1)、写到作文里是:请勿在日复一日的观望中蹉跎了岁月。

(12)、(1)现代·布封《马》: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

(13)、②幼时,与小小的我相比,母亲自然是我眼中一棵高大的树,我需要仰着头看,也需要躲在她的枝叶下避风避雨,躲避炙热的日光与被风扬起的灰尘。

(14)、分析:针砭时弊的通用模板~尤其是面子工程。只要抓住本质和现象的冲突即可完成。

(15)、县令大人起来说话,看完这首夏日绝句起到的效果全都是因为你的心境起了变化,所谓心正笔正,心不正,笔力自然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倒退。

(16)、②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这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17)、造句:老先生的题字笔力苍劲,真可谓力透纸背。

(18)、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雪山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19)、多年来,我国经济勃兴,文化衰微。(举例)一些地方动辄提出“文化搭台”,而“唱戏”的却是经济;文化只是媒介和装扮,而非涵养公众的思想文化的有益养分。适用于各类物质和精神。

(20)、这其中,陆润庠的书法以清华朗润为特色;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而刘春霖则以小楷为出色,他的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时人推崇。

3、遒劲造句50字

(1)、 这篇杂文笔力遒劲雄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2)、这套700万字的神仙史书,有人一个月就读完了

(3)、⑥有人也许会说,汉字书写式微的真正原因在于它“没用了”。问题果真如此吗?即便你可以打印公文、报告,但是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必定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更加真诚与友善,更别说一封手写家书给远方亲人所带来的温暖与慰藉,是任何打印字体都无法替代的。即便从功利的角度看,当别人的求职信都千篇一律用打印稿,而只有你用或遒劲或娟秀漂亮的书法来书写,它必然能够更加打动人心。

(4)、笔力千钧,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意气风发、顶天立地的气概,写出了节士发奋报国、立志灭敌的志向。

(5)、③这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对传承汉字书写和弘扬汉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电视节目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生活,在奖金和大赛名次的刺激之下,电视节目上的激烈角逐与精彩表现,并不能掩盖汉字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中书写的式微。

(6)、用法2:为主题1孤注一掷,让努力苦尽甘来。:(用于段末/文尾,扣题必备)

(7)、解释:通常用来形容书法写得刚劲有力,富有力道和美感。

(8)、清·查慎行《王文成纪功碑》诗:“纪功非夸乃纪实,书法遒劲辞温醇。”

(9)、文青自测手册 | 测一测能否成为一名作家?

(10)、语文教师说的基本功很多,包括说普通话的能力、课堂讲话的能力和教学演讲的能力。漂亮的说,一能抓住人心,二能打动人心,三能深入人心。抓住人心,即有吸引力;打动人心,即有感染力;深入人心,即有说服力。语文教师讲话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如果不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理双至,就很难深得人心。

(11)、因为观赏其画,不见传统国画“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的笔墨情趣,但现笔力千钧、浑然天成的大山水格局,被画界称为“许氏风格”。

(12)、如果把“时光里的母亲树”这一标题换成“时光里的母亲”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13)、造句:老书法家运笔潇洒自如,写出的字如龙飞凤舞。

(14)、王铎,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

(15)、字,笔力遒劲,饶是阿沐不懂,却也觉得这字写的格外精神。

(16)、遒劲有力读音:qiú jìng yǒu lì释义:雄健,刚劲有力。有力量。造句:大力士的臂膀的遒劲有力。

(17)、有人说,只会讲文章,不会写文章的人,充其量算是“半个语文教师”。何以言之?因为一个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的教学质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写一般文章的过硬本领,在审题、立意、选词、造句、谋篇等方面确有见解,用自己的体会把为文之道,行文之法给学生讲清楚,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帮助他们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18)、龙飞凤舞读音:lóng fēi fèng wǔ释义: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造句:老书法家运笔潇洒自如,写出的字如龙飞凤舞。

(19)、本文段中奥楚蔑洛夫警官评判同一条狗的态度为什么会多次变化?他评判狗的根据是什么?

(20)、散会后她一直拉着我的手,有种异乡人特有的盲信和温驯。其实她内心柔软,笔力也兢惕,远不及她所选择的人生之旅那样勇猛。她有许多东西要对这个世界诉说,带着生活的苦味。

4、遒劲的用法

(1)、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2)、“笔力抗鼎,有本有源,开拓创新,见性见功”。

(3)、一手龙飞凤舞的小字力透纸背,可以看得出写字之人应该为一名男子,内容也很简单只有两行。

(4)、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就这么粗吧,(教师做了一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这么粗的树枝还能压断吗?

(5)、我国有一部古代章回体小说,“穷尽文士情态”,“是一部主角不断变化的长篇小说”,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刺。”请你写出这部小说的书名及其作者,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6)、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于意想之外。

(7)、  ❖本文选自《谈文学》,朱光潜/著,漓江出版社,2010

(8)、他这篇传诵至今的新闻名作《落日》以这样十个笔力千钧的字作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9)、不要跟自己较劲,要让自己的人生努力冲锋起来。

(10)、此外,王铎、傅山等以书法大家,其绘画多得力于书法功底,笔力扛鼎,水墨淋漓。

(11)、他的章草作品人书俱老,字断意连,气势酣畅,笔力苍劲,骨势骏迈,纵横自然,反常合道,富有章草隽永的艺术魅力,俊雅逸秀,气息高古,独树一帜。

(12)、宋·曾巩《襄州徧学寺禅院碑》:“其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

(13)、作文正如写字。用字像用笔,造句像结体,布局像分行布白。习作就是临摹,读前人的作品有如看碑帖墨迹,进益的程序也可以分“疵”“稳”“醇”“化”四境。这中间有天资和人力两个要素,有不能纯借天资达到的,也有不能纯借人力达到的。人力不可少,否则始终不能达到“稳境”和“醇境”;天资更不可少,否则达到“稳境”和“醇境”有缓有速,“化境”却永远无法望尘。在“稳境”和“醇境”,我们可以纯粹就艺术而言艺术,可以借规模法度作前进的导引;在“化境”,我们就要超出艺术范围而推广到整个人的人格以至整个的宇宙,规模法度有时失其约束的作用,自然和艺术的对峙也不存在。如果举实例来说,在中国文字中,言情文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和杜工部的诗,说理文如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和《楞严经》,记事文如太史公的《项羽本纪》、《货殖传》和《红楼梦》之类作品都可以说是到了“化境”,其余许多名家大半止于“醇境”或是介于“化境”与“醇境”之间,至于“稳境”和“疵境”都无用举例,你我就大概都在这两个境界中徘徊。

(14)、分析:适用于倒二或倒一段的总结,尤其适用于近些年爱考的时代精神等时政相关主题。

(15)、师:为什么呀?第二种读法我是用虚声读出来的。读课文的方法很多,轻、重、缓、急、虚、实、浓、淡,还有刚、柔。这么多读法,咱们先不说,只说今天的。刚才说了,“纷纷扬扬”那几句读得很浓,很重,而这一段就读得比较虚,会读吗?练一练。

(16)、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笔力遒劲可爱。”

(17)、钢笔、铅笔、中性笔,笔笔力透纸背,这夯在坚硬课桌上的声音就像无数把菜刀于刀俎上蹂躏鱼肉一样。

(18)、    解释:张九龄能言善辩,每当与宾客谈论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绝,像下阪走丸一样毫无阻碍。

(19)、(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0)、⑤而现在各种智能输入法的追求就是速度和效率,其代价则是剥夺了我们在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过程中品味的机会,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这才是汉字书写之所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5、遒劲的解释和造句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想到母亲时“我”内心的温暖和感动。

(2)、这不是于天纵阿谀奉承,杨确实写的一手好书法,气势磅礴,笔力遒劲,力透纸背,落笔更是从容自如,洋洋洒洒之间毫无断痕。

(3)、C.掇幽芳而荫乔木(         )        D.遂书以名其亭焉(         )

(4)、注:①此:指滁州。②上:皇上。③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5)、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每句标一处)

(6)、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7)、正当学生沉醉在对祖国满腔热情满腔爱的气氛之时,于漪话锋一转,画龙点睛地说:“然而,祖国幅员之辽阔,山河之壮丽,你纵然以蓝天作纸,海水作墨,也终难尽善尽美地把她描绘出来。你看,还有那孕育中华古老文明的黄河,一泻千里滔滔波浪的长江。祖国风光无限好,太丰富多彩了,正如画家说的,‘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既然如此,作者又是怎样用一朵茶花,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把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呢?”接着,于漪请一位女同学朗诵课文的第二部分。读毕,她缓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醉”字,让同学们说说它的分量和作用。

(8)、作者以开满花的树来描写母亲,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年轻时的母亲圆润丰满,有旺盛的生命力。

(9)、原句:回望XX所走过的路程,有利于我们停下来整理一下沉重的行囊,(毫不足惜地扔掉YY的劣根,)把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ZZ精神带上路去,让一脉相承的热血,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下去。

(10)、(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1)、贾志敏有一项独门绝技,那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转瞬即逝的学生发言中,能及时扑捉到语病,并给予准确的纠正。

(12)、B.不同,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3)、讲到这里,虽然前后只五六分钟,但是于漪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大力渲染铺垫,让祖国山河的无限风光在学生胸中激荡,水到渠成地呼出“醉”字。讲课中,于漪始终缘文释道,因道解文,很有艺术性。

(14)、⑨而现在,这样的快乐依旧在,只是,角色换成了我和儿子,母亲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15)、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iú jìng yǒu lì,形容雄健,有力量的。

(16)、字是语文教师的衣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所写的字,不管是钢笔字、粉笔字,还是毛笔字,不管是写在作业本上的、黑板上的,还是墙报上的字,都要给学生以示范。具体说,第能写工整、匀称、秀美的钢笔字;第能写大小适中、笔画规矩、美观大方的粉笔字;第能写有帖意、字体工整、结构合理、起笔收笔交待清楚的毛笔字。写字也表现出我们怎样做人,其实练字并不难,每提笔时,严肃认真、不苟且就是了。

(17)、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18)、这首诗描绘了苍茫阔远、明朗宁谧的意境。从中我们能够读出感而不伤的思乡之情。

(19)、总之70岁后的“罗丹体”与五六十岁的“罗丹体”相比,笔力更加沉酣和凝练,更有高古朴茂的韵味,字字饶有金石味,使人百看不厌。

(20)、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拿一个比较浅而易见的比喻来讲,作文有如写字。在初学时,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体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全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帖笔迹(多临摹,多向书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的比较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这可以说是“稳境”,特色是平正工稳,合于规模法度,却没有什么精彩,没有什么独创。多数人不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去研究,只把它当作日常应用的工具,就可以到此为止。如果想再进一步,就须再加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帖札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可以算得艺术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得上“美”。这可以说是“醇境”,特色是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这种极境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能达到。

(1)、于右老的草书,笔力柔中带劲,有力争上游之感。

(2)、这几句话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奥楚蔑洛夫听说小狗是将军家的,感到恐惧、懊悔并极力掩饰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3)、书法名家,字迹清秀,笔力雄健,我颇为喜欢。

(4)、该图纯以水墨成之,笔力雄厚,墨色滋润,层层烘染,间施中锋皴笔,苍苍莽莽中具清闲超旷之境。

(5)、这三个字笔力少有雄健,三分像苏,四分像黄,一分像米,八分像蔡,甚是未得众家之优点。

(6)、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7)、⑩母亲、我、儿子,我们都是一棵树。当我的这棵树从幼苗慢慢成长时,母亲的那棵树就慢慢枯萎老去;当儿子的这棵幼苗慢慢成长时,我也一点点地在岁月里老去。这种逆向的相对生长结出的是浓浓亲情,暖暖地,缓缓地,将生命一代一代传递。

(8)、造句:商人一旦失去了道德,不管其它方面如何优秀,也要遭人所唾弃,而一脉相承的秉性与操守,人们则会用遒劲的笔格把他铭刻、标榜。

(9)、一个人到了艺术较高的境界,关于艺术的原理法则无用说也无可说;有可说而且需要说的是在“疵境”与“稳境”。从前古文家有奉“义法”为金科玉律的,也有攻击“义法”论调的。在我个人看,拿“义法”来绳“化境”的文字,固近于痴人说梦;如果以为学文艺始终可以不讲“义法”,就未免更误事。记得我有一次和沈尹默先生谈写字,他说:“书家和善书者有分别,世间尽管有人不讲规模法度而仍善书,但是没有规模法度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沈先生自己是“书家”,站在书家的立场他拥护规模法度,可是仍为“善书者”留余地,许他们不要规模法度。这是他的礼貌。我很怀疑“善书者”可以不经过揣摩规模法度的阶段。我个人有一个苦痛的经验。我虽然没有正式下功夫写过字,可是二三十年来没有一天不在执笔乱写,我原来也相信此事可以全凭自己的心裁,苏东坡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但是于今我正式留意书法,才觉得自己的字太恶劣,写过几十年的字,一横还拖不平,一竖还拉不直,还是未脱“疵境”。我的病根就在从头就没有讲一点规模法度,努力把一个字写得四平八稳。我误在忽视基本功夫,只求要一点聪明,卖弄一点笔姿,流露一点风趣。我现在才觉悟“稳境”虽平淡无奇,却极不易做到,而且不经过“稳境”,较高的境界便无从达到。文章的道理也是如此,韩昌黎所谓“醇而后肆”是作文必循的程序。由“疵境”到“稳境”那一个阶段需要下功夫学规模法度,小心谨慎地把字用得恰当,把句造得通顺,把层次安排得妥帖,我作文比写字所受的训练较结实,至今我还在基本功夫上着意,除非精力不济,注意力松懈时,我必尽力求稳。

(10)、在整个清朝之中,读书写字的传统蔚然成风,大量考取功名之人,无不是拥有过人的笔力,许多文人之间,也流行挥笔成文,争斗笔力,甚至还有用笔力杀人的事例。

(11)、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抒写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12)、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熟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才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13)、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欲、道、兼”等字词的书写。

(14)、(2)现代·王西彦《古屋》第五部:字的确写得好,笔力遒劲,是颜真卿体。

(15)、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16)、这篇杂文笔力遒劲雄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17)、稳不能离规模法度。这可分两层说,一是抽象的,一是具体的。抽象的是文法、逻辑以及古文家所谓“义法”,西方人所谓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在这上面再加上一点心理学和修辞学常识,就可以对付了。抽象的原则和理论本身并没有多大功用,它的的功用在帮助我们分析和了解作品。具体的规模法度须在模范作品中去找。文法、逻辑、义法等等在具体实例中揣摩,也比较更彰明较著。从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调虽卑,却是经验之谈。为初学说法,模范作品在精不在多,精选熟读透懂,短文数十篇,长著三数种,便已可以作为达到“稳境”的基础。读每篇文字须在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各方面揣摩;字、句、局三项都有声义两方面,义固重要,声音节奏更不可忽略。既叫做模范,自己下笔时就要如写字临帖一样,亦步亦趋地模仿它。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不经过一个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以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

(18)、一字千金,是前人对笔力千钧之作的赞赏,而千金可否换来一字珠玑,却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19)、这位书法家的字大气磅礴遒劲有力犹如天马行空。

(20)、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遒劲造句子精辟1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