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集
1、史铁生散文集推荐
(1)、但我想,经历长时间的病痛,人在心态上是很难维持平稳的,毕竟史铁生本就不是一个有着豁达心理的人。更何况一个男人在本该是健壮的年纪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2)、《我与地坛》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3)、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4)、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5)、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6)、▲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与地坛(纪念版)》。
(7)、向暖:本名王艳霞。欧震艺术团女主播,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在声音里漫步,让声音成为自己的名片。
(8)、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和后悔,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希望人间不要在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窘境,为健在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9)、他是我近才认识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铁生,他终生近乎瘫痪,却从不向命运低头。而震撼我心灵的,是他写的著作《我与地坛》。书中的他面对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惧,受到了沉重打击的他却顽强地屹立着,思绪还飘回了过去:儿时教堂里响亮清脆的钟声;年幼时与幼儿园的两位老师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灿烂的笑容……。
(10)、《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1)、我有幸得到一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家的散文”丛书,我立即被它典雅的名画封面吸引了。这是一套32开本硬皮精装丛书,从封面装帧到内文排版都十分讲究。捧书在怀,有一种小巧玲珑之感,让人爱不释手。
(12)、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3)、《宿命的写作》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4)、震撼之作||中国传媒大学校友合诵欧震长诗《百年交响》向建d百年激情献礼
(15)、平淡的语气里总带着对命运的讥讽,对现世的不屑,对梦想的奢求和积压在胸口无法释怀的悲伤。
(16)、翻开书本,与作者一起忘却苦难,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嘴角笑意浮现……。
(17)、史铁生的书总给人一种拨开迷雾穿越晨露站在寂静中心的感觉。
(18)、史铁生跳出了生与死对立的分界线,不必说他对死有多么深刻的思索,也不必说他对生有多么热切的向往,这些语句太空泛,没有谁能天生强大,能波澜不惊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的身上是真实的起起伏伏,是心灵的生生死死,是在漫长的十五年中对自己的叩问。也许以我的人生体验还不能参透其中的奥秘,但我已经通过他的文字学会感恩生命的馈赠,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气。
(19)、甚至于一提起史铁生,我先想到的就是这一寓意母爱伟大的句子。而不是封面上的“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在作者笔下,“地坛”这一意象远超出其本身的意义,那里不仅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是“投靠安静,走回生命的起点”的心灵皈依,更是打开史铁生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地坛”如同一位可以探讨生命的智者,在与其无数次对话中,史铁生艰难地做出自我剖析与反思,从而获得了直面缺陷的力量。
2、史铁生散文集主要内容
(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欧震艺术团26位专业朗读者和金牌主播倾情奉献李懿馨长诗《让我们相互称——同志》
(3)、后来我常想,你如果读史铁生,一定要读读他的这个长篇,只有在小说中,他的生命才更立体更丰厚,可以超出平常的自己,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4)、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离世,《我与地坛》散文集问世,并且持续畅销。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千千万万的读者从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感悟人生百态。《我与地坛》曾入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也被改编为电视散文,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不断走进年轻读者的心。
(5)、《合欢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6)、●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年面向城阳区华师卓越班招生及培养方案
(7)、于是,地坛成为了作者疗愈心灵的圣地。他在中年夫妇身上看到的是坚贞的爱情,在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身上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在饮酒的老头身上看到洒脱自由的人生态度,在捕鸟的汉子身上看到执着与等待,在中年女工程师身上看到了纯洁的美丽,在长跑者身上则是看到了在命运的捉弄下的不屈与坚持。地坛就像是一面镜子,看形形色色的人,感悟的却是自己的命运。这些人的生活看似是陌生的,实际上,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早已凝结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作者的灵魂。
(8)、《史铁生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9)、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0)、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1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2)、《插队的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3)、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儿红红的,看着我。
(14)、青春打卡,五育并举丨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15)、欧震新诗《百年交响》日||13位演播艺术家、朗诵名家联袂为庆祝建d百年倾情献礼
(16)、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7)、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18)、后来我还读过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一个大半生离不开轮椅的作家,他的人生实质上是受限的,那些生命外在的丰富性对他来说只是种奢侈。这样的作家多半只能写作散文和诗歌,很少能驾驭由复杂生活构成的小说。这种限定几乎是致命的。但史铁生偏偏就在这狭窄的缝隙中捧出了厚厚的一本长篇。那些作品中的人物,你如果细细琢磨,仿佛是作者的分身,他们有着丝丝缕缕的相似,又有着种种的不同,他们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探索我们隐密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19)、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20)、这感觉当然不会被我们这种正值大好年华的孩子们懂得。我们完整,健康,做着梦,被生活的河流带往未来,我们如何能够懂得?
3、史铁生散文集病隙碎笔读后感
(1)、苦难常在,生命坚韧,哪怕弱小也能绽放出别样的美丽。希望我们都能永远怀揣着希望,直面生活的苦难,勇敢地在逆境里狂奔,透过裂缝看见阳光。
(2)、他甚至希望自身的经历可以是一场梦:“要是在梦中还可以做梦,为什么醒来就不可以再醒来呢?”
(3)、《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4)、《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5)、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
(6)、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
(7)、读完文章后,我受益匪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承受着诸多压力,也遇到过种种困难。然而,圆满丰厚的人生必将经历低谷与高潮。体肤之饿,筋骨之劳,心智之苦,看似折磨,却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磨炼。
(8)、《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9)、《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0)、《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1)、《原罪·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2)、史铁生用直白的文字告诉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13)、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14)、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又是卓越的散文家。他的长篇散文《病隙随笔》同时也可以当作哲理小说来读。他的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前几年我买过一本,早已先睹为快了。这次重读,小(开本)书内文的字虽不如我买的那大开本的大,可墨色却仿佛更加黑重密实了,同样的文字,读起来似乎有了不同的感受。
(15)、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6)、渐渐地,史铁生开始感慨命运,顺带讽刺一下现实和漫天诸佛:“命运在后跟你算总账了,它的账目一向收支平衡。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佛之欲求竟是使众生无欲无求,佛之苦乐竟在于众生是否超脱了苦乐。”
(17)、●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年城阳区专场招生说明会公告
(18)、《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19)、四百多年里,它褪去了自己浮华的外表,变得自在坦荡,成为一个大隐隐与世的地方。它静静地等,直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20)、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
(1)、《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作者先是列出了世俗意义上的“好运”,随后摆出了问题:倘若一切境况都变成了晴空朗日的设计,那日子就只是舒适和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没有痛苦和磨难,就无法强烈地感受到幸福。由此陷入了循环,既要足够的优势来自己的好运,又要增添一定量的阻力,“苦尽甜来,对,这才是为关键的好运道。”
(3)、翻了几页,好像有点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作家的经历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实在没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太过压抑。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耐下心来,再次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读了起来。
(4)、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
(5)、《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6)、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生活无情的对待,但是,总还是会有希望的。
(7)、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8)、《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9)、《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10)、 秋天来了,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时母亲走进来,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母亲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1)、对于史铁生而言,他抗争的方式就是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在此前的散文作品中,探讨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并不罕见,然而,作者以独特的写作方法、极其平实的语言和冷静深刻的思考,将人类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结合起来,为新时期的文坛献上了一份厚礼。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史铁生能够将笔触伸到一个特殊的心灵角落,抵达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地。
(12)、《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3)、《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14)、不过也正是因为病痛,他可以有很长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或者说,他也只能这么做了。探究命运,探究人性,探究爱情。
(15)、对于疾病和伤痛,史铁生是希望自己能以豁达心态去面对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有母亲的原因,也有写作的原因。所以才有了一些诸如:“想一想死倒也不是坏事,想明白了倒活得更自由。”这样的话。
(16)、《我的丁一之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7)、《病隙碎笔》是他患尿毒症之后在接受透析的间隙写的一本生命笔记,但是读这本书时,我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
(18)、《史铁生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19)、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这是一个被命运打倒终又站立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与地坛的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
5、史铁生散文集代表作
(1)、《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2)、《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3)、这本文集中还有其它的散文,大多数也都是较长的文字,他在其间精神漫游,不急不缓地讲出他的过去,那些看似平淡却不能轻易对待的生活,在那些大量心灵细节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胸襟开阔的作家,他的文字中装得下太平洋。
(4)、陈福民在《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曾问道:人类需要“生与死”的答案吗?在不同的人那里,问题的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有的人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走,可见是不需要知道答案的。客观来说,21岁前的史铁生也未必思考过,否则也不会说“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当苦难来临后,他开始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
(5)、《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6)、童年的史铁生是一个别人眼中天赋异禀的孩子,不仅功课好,还热爱体育运动,运动竞技场上常出现他的身影。1969年,在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下,史铁生怀着满腔热情和对乡村的诗意幻想,毅然加入了赴延安插队的队列。遗憾的是,他的下肢因病彻底瘫痪……那一年,他才21岁,正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从此他的世界只有一架轮椅。
(7)、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那就是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要好好儿活……
(8)、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这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9)、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10)、读到这些我有一丝庆幸,自己三十多年来,虽然活得并不精彩,但好歹还没有碰到过什么灾难。在庆幸的背后,又十分惭愧。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夜,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头脑空洞不接地气,双手孱弱缺乏行动。苍白太苍白。在一天天的重复中,消磨掉所有的冲动和憧憬。一生碌碌无为,到头又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
(11)、《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12)、《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
(13)、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14)、《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5)、在看《我与地坛》时,看到了史铁生众多文章中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字字直戳人心。
(16)、《写作的事》史铁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7)、不过,当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时,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来),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就算是求人办事吧,也好不是这样的逻辑。实在碰上贪官非送财礼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对,怎么竟敢大张旗鼓去佛门徇私舞弊?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18)、也许是数年时隔认识异同的原因,再读此作就更深切地感到史铁生堪称一个伟大作家。他把“生死”这两个铁块似的重字,拈捉在手,掂来倒去,透视扫描,利刃剖析,简直把它们剥得“体无完肤”。尤其是“死”这个在大多数人眼里视为魔鬼的不祥之物,在史铁生那里却是个熟人常客。铁生说,“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早已看开生死的铁生,走得必定安然。他走了,他的作品却是永生。
(19)、《以前的事》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20)、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2)、“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是《我与地坛》的后一句话,史铁生以歌舞比拟欲望的形态,欲望像火一样,在自我燃烧和消耗中舞蹈,但正是这美丽又危险的欲望,在给人带来尖锐痛苦的同时,让人在理性思考后,得到超越痛苦的充实与欢乐。这句话将整篇文章的思想高度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人应该追求宇宙那样的境界,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让人生的意义变得更为宽广,甚至永恒。
(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4)、我在重读《病隙随笔》时注意到,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史铁生散文集,易名为《在家者说》。《病隙随笔》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铁生其他方面的散文,如忆旧人物及友人书信等。
(5)、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6)、《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7)、《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8)、《插队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9)、《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0)、《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1)、而如何活,是史铁生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当跳脱出个人的遭遇和命运后,他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群——他的母亲、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夫妇、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姑娘……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时,他发现,生命本就难以圆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抗争,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12)、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13)、合欢树年年都开花,作者却再看不见它了。就像离开他的母亲,或许“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才能让作者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吧。残疾、伤病、失去母亲,或许正是这些不幸的遭遇,才让他对生命有了更加深沉的思考。小院儿里的合欢树开花了,园子里的草木竞相生长,地坛中有虫鸣鸟叫,也有芸芸众生……他用浸泡过思想的文字,还有那轻柔而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一个又一个淡淡的忧伤,品尝起来却又回甘的故事。
(14)、在他还很小时生命便猛然对他开始了残酷的考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不断地对他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却也给了他独特的经历,与医院里的一位位病友的谈笑,在地坛公园的奇闻妙见,老家四合院内的那棵高大的合欢树……。他在苦难中学会了以微笑去面对,在逆境中学会了用双眼去发现生活的乐趣。与死神共舞间,他渐渐释然,不再沉浸于消沉悲观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对。
(15)、《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16)、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17)、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8)、地坛存在的意义,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重大的,那儿不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还是一颗绝望的心的疗养之处,它让史铁生看透了死,让他忆起了母亲的爱,让他想出了自己写作的目的,让他终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生命的轮回。
(19)、我与地坛。四百年历尽沧桑的等待,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造就了一个世界,一个小小的、深深的世界。
(20)、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2)、可以断言,他的作品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读,也会被后来者代代相传,因为“经典”永不过时。那些至今还为升官发财不得懊恼苦闷得患了绝症的人,那些在医院病床上还咒天骂地感慨生活对已不公的人,请看看铁生的这本书吧,是一剂散烦归静的良药。
(3)、 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4)、《病隙碎笔》里,他调侃自己是“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苦难,史铁生在这本书中写道:“不断地这样说给自己听,用自我委屈酿制自我感动,那不会有别的结果,那只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并且让‘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虐者自虐而束手无策。”去正视人生已经触摸到的苦难与挫折,犯下的过错、走过的迷途,承认并且接受它,然后保持自信去面对生活、满怀希望去热爱生命。他是生活的强者,是自己的英雄,从失去双腿的暴躁和迷茫到接受自己的平静,从万物中重新找回希望,他用文字讲述着人生,也让那些和他一样遭遇的人从迷惘中找回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史铁生散文集主要内容精辟1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