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清正廉洁小故事100字精辟118条

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1、包公清正廉洁简短故事

(1)、包公心想,难道船中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触犯了神明?他把随行的人叫来查问,方知晓事情始末。包拯接过端砚,深深向端州方向拜谢,随手将端砚抛到江中,并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百姓的一石一物。”霎时,风停雨收、天清气朗。

(2)、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3)、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

(4)、一群群游客跟随导游走进包公历史文化长廊,长廊以“公正严明,执法如山;安疆保边,居安思危;忠正威仪,慑震开封;兴利除弊,恤民为本;社稷名臣,俎豆千秋”等板块内容,汇集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表现了包公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包公真实而精彩的一生,观后油然而生敬意。

(5)、王逵罪恶昭彰,残害正直人士,手段极为恶劣,朝廷居然听之任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包拯极其愤怒,连章弹奏王逵,且双管齐下,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

(6)、清代宋衡有诗赞曰:“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7)、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次弹劾。但宋仁宗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8)、王逵到池州不久,又先后被起用为福州知州、扬州知州,又升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到任后,依然“不顾条制,苛政暴敛,殊无畏惮”,包拯再次上章弹劾。宋仁宗接到弹劾后,将此事交由江南西路提刑司处理。提刑司与转运使为并列同僚,难以办理,包拯得知后又上章弹劾王逵。

(9)、另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禁止朝廷各级官府和相关官吏借用种种便利勒索民财。

(10)、唐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包公就是以著名谏官魏征为师,为镜子,做个好谏官清官。上书朝廷对朝政发表不同政见,让皇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中避免了严重的失误。包拯对于自己这一段经历,曾做过十六字的总结:“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当下为官者更要以包公为师为镜,要时常照照自己,反省自己。

(11)、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12)、“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猛然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

(13)、回到衙门,包拯立即找来了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是个欺上瞒下的势利小人,忙拿出一块上好的砚台贿赂包拯,包拯气的直接把砚台摔到地上。张考文下出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求饶,不干隐瞒。便一五一十的把历年来贪官劣绅勒索的实情招认出来。原来地方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十块贡砚,而地方贪官私自增加数目,中饱私囊,害苦了砚工。

(14)、后来,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后,被召任开封府,成为开封府尹。包拯在朝廷正直廉洁,为人刚毅,很多贵戚宦官因为害怕而收敛了很多。那时京城里也说:能做到从不行贿的,也只有阎王爷和包老头了。

(15)、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他认为这是宋真宗皇帝“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

(16)、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七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17)、大堂上的衙役们听到这,都忍不住偷笑起来,他们心想,一个糊涂老头遇上了个糊涂老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就来告状;一个啥也问不出来,还一个劲地问。

(18)、当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大肆铺张的状况。

(19)、一砚虽小,却足以看出包拯清廉、正直的优秀品格。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以古鉴今,以先贤为榜样,时刻把“廉洁”牢记心间,将先人清正廉明、勤俭修身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20)、墓园后面排列很多全国著名书画大家的碑刻,这可以算是大师们写给包公的墓志铭吧,用以表达心中的崇敬与缅怀,是一种别样的祭奠。

2、包拯清正廉洁小故事100字

(1)、包公的后人遵守包公的遗训,只在包河里种藕养鱼,年复一年,包河内终年鱼藕满塘。

(2)、王逵,进士出身,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此人在任湖南转运使时剥百姓,“酷法诛求财利”,致使“一路之民,例遭枷锢,逃移死亡者无数”。在大臣的弹劾下,王逵被贬为池州知州。

(3)、皇宫派来的太监要来一张红纸,在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4)、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余年不离开家乡,父母去世后,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岁才离开家乡踏上仕途。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长子包繶,先于父亲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辅,不幸夭折。

(5)、这场考试下来,别人都因天寒墨冻而搞得狼狈不堪,梁举人却因宝砚的帮助高中会试的第一名。

(6)、   包公名包拯,是一个人人知晓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洁主要表现在不收受贿赂与生活节俭方面。

(7)、1952年中央军委成立军务部,苏静担任军务部部长。当时国家从苏联进口了一批“吉姆”车,配发给领导干部使用。军务部刚好负责这批车的分配。苏静主动对工作人员说,给他随便找一辆车就可以了。其原秘书葛志刚回忆道:“后来苏部长用的是一辆从香港买来的二手车,是深绿浅绿两种颜色。当时我们觉得应该配相应级别的车,建议说是不是换一辆。部长笑笑说,不用了,我看挺好,一眼就能看得到,开完会出来也好找。

(8)、于是两位妇女都开始对孩子拉拉扯扯,在一番拉扯之中,一位妇女含泪松开了孩子的手。可是后包拯却把孩子判给了这位妇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包拯说:谁会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忍受拉扯的痛苦,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于是众人才恍然大悟。

(9)、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苏静将军的故居静静矗立。简陋的四房一厅内,除了东北房间放着一张苏静当年睡过的木制老床和一个老木柜,其他房间内空空荡荡,没有一件值钱的用具。苏静将军在世时,当地政府曾多次建议修缮将军故居,但每次都被他严词拒绝。这方故居,犹如一个沧桑的老者,诉说着这位开国中将的清廉朴素。

(10)、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11)、备注:本文仅用于内部交流学习,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2)、合肥瑶海区南淝河上有座孝肃桥,政务区有条龙图路,包河区以包河命名,即都是为纪念包公而设,可见千年前的包公对今天的社会影响有多大。

(13)、1960年3月6日,接到养母病重的消息后,苏静连忙从北京赶回家乡。第二天,见到离家多年的儿子后,养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时,苏静已被授予中将军衔。不少乡亲们都以为,苏静身为将军,他养母的丧事肯定会办得十分隆重,不然“面子上”也过不去。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苏静当着众多亲人的面,将身上仅有的60元钱交到妹妹苏金花手中,要她置办东西,着手料理好养母的后事。“这点钱要怎么办丧事?”妹妹一脸惊讶。“怎么不能办?一切从简!”大哥不容置疑。这是苏静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乡,一些当地干部群众也想借此机会,上门吊唁送礼,帮助将军把养母的丧事办得热闹一点。苏静一一谢绝,连一个花圈都不肯让当地领导送过来。就这样,用简单的仪式,苏静将军办完了养母的后事。   

(14)、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蹊田夺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许。许久后,包拯才出府任职。

(15)、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禁止用公款做买卖,禁止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16)、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17)、包拯一针见血的指出,各州、军的“公用钱”数额并不少,如果真正用于正常的办公、奖励官吏、犒劳军队、迎送宾客的话,是还能够有所剩余的。问题是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小人,为了个人的私利,用大量的“公用钱”去巴结权贵、讨好上司,如此行事的话,那有多少“公用钱”也是不够用的。

(18)、包青天出任开封知府前任是曾公亮的作者,后一任就是欧阳修,他们两人都做到”参知政事”,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行政能力他们都超过了包公.但是为什么在民间,他们的知名度要低于包青天?在下认为,包青天能够亲民,关心民间疾苦,解决民间关心的具体问题吧?以后从政者当思之.

(19)、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播出了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与当下的反腐倡廉相贴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当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诗情,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观后颇多感慨,于是产生了想去游览久违了的合肥包公文化园。合肥是包公出生和归葬的地方。趁着周末大好时光去瞻仰包公,寻找包公的遗迹,体验包公精神与文化,必是品味一场美味的旅游大餐。

(20)、浮庄上一处苏式建筑陈列了“记忆包公园”图片展,真实记录了包公园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国家、、,以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等前来包公园参观时的照片。

3、包拯廉洁小故事100字

(1)、“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怀古思贤,这副楹联不正是对包公一生为人为政的真实写照吗?出于对故乡这位乡贤的敬仰之情,我面对包公墓碑,深深地叩拜三次。然后立于墓前思忖良久,包公官至枢密副使,为何北宋一位级别不高的官员,千年后还是赢得这么多人前来瞻仰,祭拜?

(2)、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3)、包公勤于公务,尽职尽责,夙夜匪懈,终于1062年(北宋嘉七年)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享年64岁。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

(4)、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佳者片石千金。宋朝规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从此,“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

(5)、还有正史没有记载,但是有实证旁证材料证实的

(6)、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没有答复。数月后,转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路安抚使。同年七月,调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遂改知扬州,又转知庐州,并加刑部郎中。

(7)、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百姓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

(8)、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当下反腐倡廉之时,深入挖掘包公文化内涵,弘扬包公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孜孜追求。

(9)、说是在唐朝的时候,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在考试的那一天,京城长安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减,考场内应试的考生们的石砚中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这个梁举人砚里的墨汁没有结冰。

(10)、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前在四川做知州,那时名声就不好,他终日游宴,生活异常豪奢。他代张方平出任三司使不久,就在包拯等台谏官员的一片“交劾”声中,被贬为郑州知州。宋仁宗在连罢两任三司使后,深感需要由一个能廉洁自律的人执掌三司。

(11)、“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12)、1993年,陈文平逝世的时候,身边的现金仅有1000元,其中的600元还是在厦门工作的外甥寄给他当营养费的钱。陈文平的一生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始终保持着共产d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13)、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14)、(2)去任的时候。不拿一块砚石回去。(说明包拯是一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清官)

(15)、警卫员陈伟跟随苏静多年,在他的记忆中,首长生活简朴,吃饭简单,“大多时候中午一碗面条,晚上一碗稀饭,从不挑剔饭菜,做什么就吃什么,从没有意见”。让陈伟印象深刻的是,首长很注意节约,他时常看到首长在深夜去关掉院子里的灯,把还在滴水的水龙头再三拧紧。有一次,陈伟看见首长自己修理漏水的坐厕,他赶紧跑过来,蹲在首长身边嘀咕了一句:“水电费又不贵,明天请人来修吧!”正在忙活修理的苏静抬起头,一字一句道:“我们没有浪费资源的权利啊。”

(16)、生活在朝政很腐败、贿赂公行时代的包拯,却十分讲求为官清廉,即使稍不检点的行为,也不能为他所容。包拯在做御史中丞时,曾连续弹劾了两位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他们在朝廷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17)、在这篇上疏中,包拯坚决要求朝廷重申禁止各级官吏、商贾富室和全国百姓,用金子做各种用品、玩物及衣帽的装饰。他主张对违反禁令的人和私自制造金质装饰品的工匠严厉处罚。

(18)、第二天一早,县衙又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农民,这个人是告昨天那个叫刘全的私杀耕牛的。

(19)、在此任上,王逵更是贪赃枉法。被弹劾后,他改任光州知州,后又升为徐州知州、淮南路转运使。包拯遂第四次上奏弹劾王逵,但未被理会。包拯又连上三道奏折,继续弹劾,但王逵仍然顺利地升任为淮南路转运使。

(20)、于是,这个和尚去向州官请示,州官说:“当之无愧”;去向州里的学者们请教,学者们讲:“理应如此”;去向当地百姓们询问,百姓们吹呼道:“早该这样办了!”

4、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

(1)、为了让幼儿理解“清廉”的内涵,养成倡廉崇洁的良好风气习惯,林区第二幼儿园推出“清廉小故事”展播活动。

(2)、据史书记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连自己平时在公堂上使用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3)、包拯看后,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巧妙地辞去了皇礼。

(4)、包公祠建成以后,当时的合肥太守张环在《孝肃包公祠堂记》的碑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他的功绩和好处用不着多说了,就说一个人死后,自己家乡的民众齐心为他建立祠堂,这难道是件容易的事吗?”

(5)、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6)、包拯为人,“天姿峭直”,从不会装出一副假惺惺的面孔取悦于人。他嫉恶如仇,执法不避亲d,所有故旧、亲朋的请托,都被他一概拒绝。

(7)、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包拯的廉洁故事吧!

(8)、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纮、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

(9)、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11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包拯眼睛亮,明察秋毫;耳朵灵,无所不知。

(10)、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11)、正史记载“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

(12)、雨后的太阳更为骄艳,洒落在静静的覆满青草的坟墓上,整个墓园显得肃穆幽深,寂静悠远。而我在墓碑前叩拜后,再围绕坟茔闲步转了一圈,和许多游客一样蜻蜓点水一般瞻仰后而离去,不比墓园这么多的青松翠柏年年陪伴着他呵护着他。墓园里竖有赵朴初书写的包公家训碑刻,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孝肃之子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后人有诗称赞:“煌煌家训垂千古,寄予儿孙细思量。”

(13)、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14)、包公秉公执法,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皇上很欣赏,便送他一节无丝藕,传说吃了这藕就能身体健壮,包公舍不得吃就把它种到了包河里,长成了更多无丝藕,给老百姓吃,老百姓都很爱戴他。

(15)、包拯的廉洁在当时是有名的,史书上记载了他不少这方面的事迹,其中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

(16)、这一下,可把今天来告状的人吓坏了,连忙趴在大堂上连连磕头求饶。包拯念他还肯认罪,没有怎么再责罚他,只是让他回去后赔偿牛主人刘全一些钱,帮人家再买一头耕牛。

(17)、这两个乡下农民走了后,只剩下县衙里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弄不清包拯是怎么判定今天来告私杀耕牛的这个人,就是割耕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便上前请教包拯判定此案的思路。

(18)、包公真名包拯,由于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公”之名,民间也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言语。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有“包青天”之称。

(19)、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20)、可是皇命难违,包拯后只好答应接受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包拯当时对子孙说:“河,不好分,不好卖,只准种藕养鱼,绝不允许派别的用处。”这便是“包河”的来历。

5、包拯廉洁小故事50字左右

(1)、久阴雨天,一旦放晴,合肥宽阔的包公园游人如织,往来穿梭,熙熙攘攘。河边的高大的古枫杨趴在河边;柳绿如烟,垂柳荡涤水面,婆娑起舞,戏弄游鱼追逐游戏;横跨包河的玉带桥恰似一条白色绸带在碧荷之上抖动……

(2)、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3)、 “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要做工作中的急先锋,荣誉前的大逃兵。”苏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他的一生对清廉极为重视,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认为这是为人做官的根本。

(5)、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6)、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赴建昌担任知县。后因为家中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在外奔波,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才担任天长知县。很多人知道包拯都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为百姓伸冤。很少知道的是,他在处理公事上也很出色,他注重实干,从不贪污百姓分毫,为百姓考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7)、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8)、陈文平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他经常告诫亲属家人不要忘记过去。福建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两次将陈文平在老家诏安的房子列为重修对象,专门划拨修房补助款给陈文平老家的亲属。陈文平知道后,当即要求组织把补助他家的专款让给更为困难的老区群众,并再三交代老家的亲属不准向当地政府领取这笔补助款。他也从来不为自己的家人安排工作,相反还经常劝导他们要到农村基层去接受锻炼。

(9)、事情败露,案件的处理上几经周转,就应差阳错的到了包拯手上。包拯看了之后,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为难。

(10)、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11)、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谁做了危害国家黎民的事情,包拯都能访闻到,或进谏或弹劾,绝不放过。著名的莫过于弹劾大贪官王逵,史称“七弹王逵”。

(12)、4,公正爱民的”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13)、王逵兼任提刑司一职后,为打击自认为的告发者,“追捕平民数百人”。在包拯等人的坚决弹劾下,王逵未能留任,但平移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不久又改任河东路转运使。在此两任上,王逵因“所为恣横,愈甚于前”,一度降任福州知州。

(14)、"包河秀色"被誉为合肥市十景之首。说道包河,传说包拯为宋仁宗找到了亲生母李太后,仁宗执意要把半个庐州赐给包拯,以示答谢,包拯始终不肯接受,

(15)、“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16)、包拯一生做了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死后受到百姓们的怀念。当时,他的家乡合肥兴化寺有一个和尚提出把包拯青年时期寄居读书过的兴化寺改建为包公祠,以资纪念。

(17)、包拯在《请止绝三番索取》的上疏中,还对朝廷中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在迎送番邦使臣的沿途过分铺张浪费、任意向地方百姓勒索牛、羊、鸡、鸭、鱼、兔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18)、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

(19)、浮庄旁的清风阁,是合肥市区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园内林木蓊郁,绿树成荫,幽雅清净,花香四溢。其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飞檐画栋,青瓦朱甍。登临清风阁,老城区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俯瞰包河,碧波荡漾,长风绿荷,拥抱着绿阴如盖的包公祠和浮庄。

(20)、新中国成立后,苏静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身居高位,苏静却长期居住在北京西四一个老旧的四合院里。刚搬进去时,房间不少窗户还是纸糊的,一半的房子没有暖气,一到冬天,一家人就要挤到有暖气的三间北房里。计委的同志看到苏静的住房条件简陋,几次以安全为由,提出要另找一套新的四合院,可苏静坚决不同意。

(1)、包拯当监察官只有5年半,却弹劾贪官污吏60余人,平均每年10多人,可谓不遗余力。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罪行的事迹,被后世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早期包公戏《陈州放粮》。

(2)、投递信件: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诚德路1号美的置业广场写字楼24层内控合规部

(3)、包拯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4)、2, 庆历元年(1041年),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5)、刘全答:“也没什么,只是他前年借过我一点钱没还,近我向他催讨过几次。”

(6)、流芳千古颂清廉,执法如山明镜悬。以明做人做官的道德标准,可谓是:包河一绝无丝藕,铁面孝肃三铡抬。天下无私鬼都怕,惩恶扬善先河开。

(7)、他更珍视自身的廉洁,虽贵为朝廷重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痛恨贪赃枉法的人,曾作遗嘱道:“后世子孙中若有做官的犯了赃罪,生前不得让其进家门,死后也不许葬入包家的坟地。如不遵守我的遗训,就不能算我的子孙。”

(8)、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9)、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10)、  包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自己做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做官轿。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带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会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

(11)、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12)、后人在岛上修建的包公祠,成为肇庆著名景观——“砚渚清风”。‍‍‍‍

(13)、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14)、不久,百姓发现,包公掷砚处隆起了一块陆洲,便起名为“砚洲”。后来,人们在端州的城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

(15)、包公死时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之职。北宋的包公既不算政要,也不算文坛大家,我想一国之中,部长及部长级别的官员很多,更不用说副部长了,这样级别的官员太多,为何身处副部级官员的包公,千年之后全国存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包公祠,且香火绵延不绝?为何还有这么多的人去纪念他,怀念他,祭奠他?为何政府还专门制作纪录片在央视播出?这一切不值得当下为官者深思吗?

(16)、他弹劾宋仁宗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他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17)、电子邮件:gcjc@midea.com.cn

(18)、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包拯清正廉洁小故事100字精辟1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