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生平简介
1、史铁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介绍
(1)、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2)、2010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的节日。他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长久等在门外的死神对他说:嘿,走吧。对这不由分说的召唤,他没有犹豫。
(3)、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4)、2017年伊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卷《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纪念史铁生,也把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献给所有爱他的人。
(5)、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6)、随笔《无病之病》,发表于《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7)、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奖;
(8)、创作谈《“神经内科”》,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
(9)、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调节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0)、(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附中,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卓越作家。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进行创作,用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将他与命运不懈地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
(11)、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12)、评论《〈立春〉感想:价值双刃剑》,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13)、创作谈《写作三想》(后改题《笔墨良心》),发表于《长江文艺》第7期。
(14)、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15)、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6)、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7)、《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8)、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19)、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20)、创作谈《答自己问》,发表于《作家》第1期。
2、史铁生的生平简介
(1)、运用时可以侧重于开脱,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也可以侧重于折磨,表达“要适应时代,主动把握命运”的观点。
(2)、谈这些似乎不太雅,但这确是他(史铁生)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作为一个孝子要为父亲操持生日家宴,作为一个兄长要为妹妹准备结婚的陪嫁一样。他接受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的身上充满着矛盾和变化。
(3)、评论《太阳向上升起》,发表于《北京青年周刊》。
(4)、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5)、于是就有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6)、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7)、《史铁生小说选》(英汉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8)、《史铁生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9)、从此他(徐晓的丈夫周湄英)一病不起,在朋友中间几乎成了一个持续了将近四年的事件。初半年需要二十四小时陪护,大家一天三班倒轮流值班。人手紧的时候,史铁生年迈的父亲为他做饭,史铁生摇着车送到医院。其中有三个月他出院回家,由桂桂在家里给他打点滴。那时候桂桂在通县上班,晚上下了班赶到我家,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得爬起来去赶班车。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再加上长期静脉注射,很难找到可以用的血管,好容易扎上了不是鼓就是漏,我经常半夜里把她叫醒重扎。鄂复明除了值班每周或隔周必去医院,三年多从未间断。家里有过重病人的人应该能够体会,即使是亲人做到这一切都很不容易,在人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这意味着什么?一九九三年元旦,二十多个朋友在病房里陪他过节,从美国回来的程玉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儿子。大家带了食品和一次性餐具,搞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自助餐,医院里的这种聚会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过春节孙立哲派车把他接到史铁生家,让他也吃上一顿过年的饺子。
(10)、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1)、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12)、“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13)、 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14)、呵,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
(15)、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16)、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7)、随笔《墙下短记》,发表于《今日先锋》第4期。
(18)、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中篇小说《礼拜日》,发表于《中外文学》第5期。
(20)、欢迎转载,转载前请后台留言,说明您的合作内容,留下联系方式。
3、史铁生的著名作品
(1)、书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发表于《三月风》第5期。
(2)、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3)、短篇小说《墙》(后改题《兄弟》)发表于《今天》第4期。
(4)、人啊,何必要为自己的不幸自暴自弃抑郁终生呢?“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这样想完以后,他终于豁达地得出一个结论:“看来差别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5)、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6)、中篇小说《中篇1或短篇4》,发表于《作家》第1期。
(7)、书信《我早就相信写作是宿命的》,发表于《西部》第5期。
(8)、名言: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9)、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10)、短篇小说《奶奶的星星》,发表于《作家》第4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1)、《务虚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
(12)、在史铁生看来,我们的语言、叙事逻辑都出现了问题,其症结在于国人在表达思想和审美情调之时,话语方式已被世俗化了,都是世俗的语言,不能生长出思想和智慧来,或者说不能够拷问存在的实有和虚无。
(13)、短篇小说《两个故事》,发表于《作家》第5期。
(14)、短篇小说《“傻人”的希望》,发表于《河北文学》第1期。
(15)、短篇小说《毒药》,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0期;获“益友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
(16)、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和回旋奏鸣曲。
(17)、内容介绍: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是史铁生为经典的作品之也是他身患尿毒症后,在透析调节间隙坚忍写作的生命笔记。他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8)、我说,这样一篇好文,就在地坛边儿上写的,真是难得的好。
(19)、随笔《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外一篇)——斯坦哈特的〈尼采〉读后》,发表于《天涯》第3期。
(20)、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史铁生)一会儿吃一个,压抑了又压抑,还是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
4、史铁生的生平简介300
(1)、评论《游戏·平等·墓地》,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2)、散文《“文革”记愧》,发表于《东方纪事》第1期。
(3)、龙翔书院书院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 慕容街17-2号三楼
(4)、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5)、2010年年底,史铁生去世前一天,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的精装纪念版同时发行。这本史铁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的书,深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六年来,《我与地坛》的总印数已经超过120万册,有这么多人读史铁生的故事,和他一起徜徉人生、沉醉美文,书里书外,作家和读者相互感染,同样幸福。
(6)、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
(7)、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他给与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生命真谛的探寻。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史铁生永远是广大读者心灵的朋友。
(8)、▪1984 年度作家文学奖 奶奶的星星 (获奖)
(9)、《东岳文库·史铁生九卷本》,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10)、《病隙碎笔》《扶轮絮语》《命若琴弦》《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
(11)、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2)、▪1983 青年文学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获奖)
(13)、秦朝晖老师坦言,史铁生是他喜爱和尊崇的作家,重温《命若琴弦》让他又一次热泪盈眶。和学员们一起分享史铁生,是对史铁生好的纪念。虽然史铁生已经离去六年,但是在这样一个渐渐清凉的夏夜,在我们重温他的那一刻,感觉他仿佛就在我们中间。
(14)、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发表于《现代人》第2期。
(15)、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16)、“这几年,在史铁生夫人、朋友,相关专业人士以及热心读者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史铁生作品的收集和梳理工作一直在进行,受益于科技的发达,一些过去联系不到的人通过新的通讯方式、搜索工具,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周折和喜悦,终于不负苦心,得偿所愿。同时我们将原来出版的史铁生作品重新校订、通读,改正遗留的编校错误,解决原稿方面的问题,推敲装帧设计方案,全力以赴出版全、好、漂亮的史铁生作品。”
(17)、中篇小说《〈务虚笔记〉备忘》,发表于《小说界》第3期。
(18)、散文《散文三篇》,发表于《芒种》第10期。
(19)、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20)、《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史铁生的生平简介50字
(1)、评论《认真执着的林洪桐》,发表于《大众电影》。
(2)、▪2002 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 病隙碎笔 (获奖)
(3)、他这样说自然有他本人创作时“慢工出细活儿”的创作特点,同样也能听出一点儿点儿年轻作家的桀骜不驯来。但我当时却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去地坛,又接连着去了那么多年,就是每天写上几十个字也还是不一定凑出一篇《我与地坛》来。世界上凑出来的庸文,俗文,掉书包,堆资料的文常有,大量有,而写出来可以让人品读百遍的佳作却不常有。能写出《我与地坛》这样的好文不是因为时间和阅历的简单叠加而产生的量变,而是是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基本要素,才写出来的好文。
(4)、他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5)、他,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坚毅执着与高风亮节,也照出了当代一些文人的轻浮虚夸与急功近利。
(6)、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巿。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7)、1983年“青年文学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
(8)、《务虚笔记》(插图点评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9)、“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第二天一早我又到史铁生家。他不在,他父亲说他到地坛去了,就是《我与地坛》中的那个地坛,在这本书里,他也写到过,称之为“古园””
(10)、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发表于《东海》第4期;获“东海文学巨奖”金奖、鲁迅文学奖。
(11)、散文《“忘了”与“别忘了”》,发表于《挚友》。
(12)、细心的书友们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篇散文无论是它的结构还是内容,已经脱离了我们在上学时候学到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性。实际上,这篇散文初在1989年写完,又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作者才把它拿出来发表,而它在初发表的时候确实也有被人当成了小说来发。
(13)、散文《秋天的怀念》,发表于《南风》第1期。
(14)、短篇小说《绵绵的秋雨》,发表于《中国青年》第4期。
(15)、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16)、创作谈《杂感三则》,发表于《小说选刊》第5期。
(17)、散文《我与地坛》,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期。
(18)、这句话是不是让你吃了一惊?反正我当时看到这句的时候吓了一跳。如果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出处,单独拿这个上下文给我看的话,我肯定会说,狂妄,太狂妄了。一座四百多年的古旧建筑,一座地坛这样神圣的能通灵天地的圣地怎么能就为了等待一个渺小个体来到?但正因为看过了全文,翻过头来再去看这句话的时候又会觉得,这句话真不是白写的。它有一种大气魄,一种纵横时空,承接古今,承载个人命运的作用。四百多年来渐渐残破的地坛并不是为了等待某个体的到来,而是它,为了承接每个命运未卜的个体的到来。但因为这个万千中的某个体在来到时还狂妄,而后又在这里消磨了岁月,参悟了人生,并在之后写出了这篇文章,所以等待此个体又显露出了必然和缘分,狂妄又在情理中了。
(19)、书信《写给〈地震〉作者的一封信》,发表于《三月风》第4期。
(20)、“史铁生作品专辑”(随笔《昼信基督夜信佛》《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短篇小说《恋人》《猴群逸事》《借你一次午睡》、书信《给王安忆的信》《给小水的三封信》《给王朔的信》),发表于《收获》第1期。
(1)、山顶上的传说,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
(2)、随笔《病隙碎笔(5)》,发表于《天涯》第4期。
(3)、1984年“年度作家文学奖”《奶奶的星星》获奖);
(4)、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5)、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6)、短篇小说《史铁生小说一组》,发表于《天涯》第5期。
(7)、第五小节:着重写一个美丽却智商不太高的女孩,感叹造物主的有时候的用意。
(8)、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9)、第一小节:总写“我”为什么要去地坛和地坛给“我”这十五年来想明白的一些事儿。
(10)、他成了专业的病人,业余的作家。这不是调侃,在他59年的人生途中,有40年的时间在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有在疾病的缝隙中挣扎求生。他说:“人是被上帝抛弃到世间的道具。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所以“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
(11)、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史铁生的生平简介精辟1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