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个怎么样的人
1、史铁生的其人其事
(1)、北大精神科主治医师:抑郁症发病率20年增加120倍,中国人怎么了?
(2)、史铁生再也没有醒来,虽然命运在他年轻时残酷地将他摁在了轮椅上,可他的灵魂一直倔强地站立着,而这一次,他终于还是离开了这个他用力热爱的世界。
(3)、第二阶段跟的很紧。1981年,史铁生30岁,患了肾病。拖了十几年的病终在1998年发展为尿毒症。为了维持生命,他每周要做3次透析,痛苦可想而知。2010年12月30日,他下午做过例行透析,回家后突发脑溢血,生命终止在了12月31日的凌晨。再有4天,他就60岁了。史铁生去世后,肝脏捐献给了一位天津的患者,脊髓、大脑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4)、钝痛之后,心中空无一物的老瞎子,决定就这样死去。
(5)、史铁生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他生病的“职业生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单拿出来都足够让人心惊:脉管炎导致的瘫痪、肾病终确诊为尿毒症和脑溢血带来的死亡。
(6)、史铁生选择了一条“英雄主义的路”,选择了一条“圣徒”色彩的道路。
(7)、因为他的徒弟小瞎子在这里有喜欢的姑娘兰秀儿。
(8)、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9)、清华教授:对安保的无节制投入,究竟是要防谁,要保护谁
(10)、《酗酒者莫非》的原作——《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严格来说也是一部小说,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给戏剧套上了一个薄薄的小说的壳子。史铁生在后记里写道:“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
(11)、1989年,已经从文字中惺惺相惜的两人,终于见面了。
(12)、《吾情若蓝》一书探索了当代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寻觅出一种情感深处的色调——蓝。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抒写个体对生命的参悟;在飞速奔涌的人生长河中,聆听生命本心的嘀嗒之声。
(13)、此时,小瞎子的心弦断了,刚好需要一个活着的念头。
(14)、我们是朋友。我也是个残疾人,我的腿从21岁那年开始不能走路了,到现在,我坐着轮椅又已经度过了21年。
(15)、此时,放下执念的老瞎子回想起鸟鸣、花香、水流,才觉得自己为了这一张药方,错过了身边多少美丽,他应该用为数不多的岁月好好欣赏。
(16)、除去前言和后记,全文共12节。“节”这个概念是史铁生在文中自己使用的,如果按照戏剧的标准,这应该是部无场次话剧。剧情并不复杂,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17)、苦难有时候真像大海,溺于其中的人,往往会由于难以承受其折磨而颓唐,而堕落,或是变得嫉妒和仇恨,甚至有的会图谋报复社会,若实在走投无路,那么便自杀。在我周围就有这样的故事发生,而苦难所造成的消极心理,我则完全可以考量,并愿意理解。在史铁生双腿有病的开始十年,他经常摇着轮椅把自己运到地坛。那是一个古老的祭场,不过史铁生进去的时候,它已经成了一个又破败又荒芜的园子,只有厌世或隐身的人才喜欢这里。史铁生显然是希望躲避喧嚣的,躲避所有的人,甚至要躲避自己的母亲,或分担母亲的忧伤。
(18)、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一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其他作品还有《老屋小记》《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19)、他时不时地对徒弟说:“我师傅才冤,就是你师爷,到了儿没能看一眼,一千根琴弦记成了八百根。”
(20)、史铁生的妹妹史岚后来回忆道:“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
2、史铁生是什么人
(1)、史铁生成名后,有评论家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史铁生的作品进行分析。
(2)、也许是自古老天妒英才,才会制造出各种困境来为难这些才华横溢的天才。而能走出困境成材者,一定拥有着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艰苦经历,以及常人无法企及的吃苦的精神。我们作为他人生活的读者与观众,太容易只被其表面风光吸引,而忽视风光背后的泪水。
(3)、如果说老瞎子整个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眼世界,这个目标破灭后,他看到了琴弦之外的世界。
(4)、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5)、周国平说:“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他看到了信仰的真相”“懂得了真正的信仰”
(6)、米说:“自己是史铁生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米。”
(7)、“人是唯……会说话的动物吗?不,人其实是会说瞎……瞎……瞎话的动物。”
(8)、世界是残酷的,生而为人,我们却要不断地揉进希望。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9)、《酗酒者A》到《酗酒者莫非》,是导演陆帕改的名字。陆帕给小时候的主人公起名为“莫”,长大后加了一个“非”字,所以叫“莫非”。“莫非”这词很有意思。单独来看,“莫”表示否定,“非”也表示否定,“莫非”两个字放到一起就是双重否定变成了肯定。而在中文中“莫非”本身也是一个词,表示反问、强化的语气。不知道这位波兰大导演,在起名时到底考虑了几层。
(10)、在《病隙碎笔》这本书里面,他曾这样调侃自己:“主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一点东西。”这样的想法和说法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苦难的乐观态度。而成就他能如此的乐观面对生命苦难的态度,则是他在对自己经历生病后,所积累的经验里懂得了满足。
(11)、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d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12)、死亡对他来说,“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3)、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豁达感一样,殊不知这字字句句的背后都浸透着这位作家对世界、对命运的探寻与质问。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14)、后得到的结论是,上帝做事,从来没有为什么,他想让你生你就生,想让你死你就死,想让你痛苦你就痛苦,想让你一生苦难,你就得一生苦难。
(15)、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他说得很平静,我漫不经心地附和,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这就是说,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比如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生命的开端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真的很像电影,虚无的银幕上,比如说忽然就有了一个蹲在草丛里玩耍的孩子,太阳照耀他,照耀着远山、近树和草丛中的一条小路。然后孩子玩腻了,沿小路蹒跚地往回走,于是又引出小路尽头的一座房子,门前正在张望他的母亲,埋头于烟斗或报纸的父亲,引出一个家,随后引出一个世界。孩子只是跟随这一系列情况走,有些一闪即逝,有些便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以及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原因。这样,终于有一天孩子会想起开端的玄妙:无缘无故,正如先哲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其实,说“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两句话都有毛病,在“进入情况”之前并没有你,在“被抛到这世界上来”之前也无所谓人。——不过这应该是哲学家的题目。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蕃莲。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有两个黑衣的僧人在沿街的房檐下悄然走过……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噗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两个无名的僧人,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16)、苦难是人在这个世界生存必然的领受,这是一个基础,不管是什么苦,你总会吃一点的,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敬而远之,有些人抱而怨之,有些人避而逃之。
(17)、当药方的谜底被人揭开,老瞎子的执念像被人硬生生铲除了。
(18)、除了他的作品让我喜欢之外,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捕捉新的信息,并想见他。我尝思索,如果史铁生知道在西安有一个人这样关注他,而且是暗暗的,持久的,那么他大约很是反感。可惜他无法发现我,并阻挡我。不过我想见他的念想也是淡若轻烟,飘若浮云,忽隐忽现的,然而这个念想似乎也特别顽强,一岁一岁地延续下来,没有消失。我明白,见一见是需要机会的,遂等待着机会。
(19)、简单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者还不如自杀。
(20)、我一向善感,现实中的或艺术中的事,每每会打动我,于是近乎二十年之前我那充满忧伤的青春岁月,就易于为史铁生的忧伤所浸润,随之汩汩地流泪,并感到了灵魂的净化和抚慰。然而也不仅仅是这样。我发现史铁生对生活留恋得极为深沉,甚至他认为清平湾的牛都知道羞耻,有道德,而村子的男女老少则无不属于良家。我十分诧异,窃以为他在无意之间弄出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信息,清平湾的暖色显然是黄昏的暖色。我独守这个发现,拒绝交流或传播,是出于对宇宙之中一种神秘力量的敬畏,也不愿意让人骂我是诅咒史铁生。我多少也有文士相轻的毛病,对一般人的作品,通常只是品尝一下,领略其味就行了,可对史铁生的作品却兴趣强烈,能得到的一定要读。
3、史铁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1)、即使虚无如彼岸之花,也是我们渡过生活这条河流的无尽动力。
(2)、由此看出,史铁生对于生命苦难的人生态度除了坚强,还有对生命的不放弃和感恩。
(3)、史铁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能是我?”“老天爷为什么要对你讲公平?”
(4)、尤其是这一年,再有几根就攒够了一千根,老瞎子闲来无事摸索着断弦,想到双眼复明就激动得发抖。
(5)、史铁生自己也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6)、我伤害你,是为了调节你;我折磨你,是为了救赎你。
(7)、其实我表示怀疑,如果天堂可以到达,那么就存在比天堂更远的地方,那他一定会继续寻找那个地方,因为史铁生知道,“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
(8)、所以,当小瞎子哭诉着想睁眼看看时,老瞎子把药方郑重其事地放进了徒弟的琴槽,并告诉徒弟,是自己记错了,药引是1200根断弦。
(9)、一辈子就这么被琴弦困着走过来,他急切地想给自己松绑。
(10)、苦难面前,他思考苦难,后得到,人的限制就是神的给定,神给人苦难,也给人欢乐,但两者毫无关系,因为神就是神,他想让你苦你就苦,想让你笑你就笑,没有任何交换。
(11)、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史铁生这样说:“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能比我应付得更好了。”
(12)、到了对岸却发现,那朵花不过是被人遗弃的红色塑料垃圾。
(13)、他甚至开始怀疑,这么多年为了这琴和琴弦,到底值不值。
(14)、惟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15)、残疾送给我们的困苦和磨难,我们都心里有数,所以不必说了。以后,毫无疑问,残疾还会一如既往地送给我们困苦和磨难,对此我们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想,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算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16)、史铁生不认同心理学那种死板单一的模式性的分析,他相信,人是因为有无限可能,所以生活才会不无聊,就是他说的猜谜。
(17)、在轮椅上坐了三十年之后,两个肾又出现了问题,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每三天一回,透析的当天,血液从身体里面一点点流出来,又流回身体里去,史铁生就那么看着,透析几个小时,他就看了几个小时。
(18)、师徒二人忙忙碌碌地弹琴,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19)、“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贫瘠的土地上,却有十足的烟火气,史铁生在那里和“破老汉”喂了两年的牛,日子虽然清贫,却并不寂寞。
(20)、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4、史铁生的人物简介
(1)、在这之前,他为了逃避身体的变故而走进了地坛。在这地坛之中,他经历了自我内心里的抗拒,不甘,或许是地坛的宁静滋养了他的心,他在那里慢慢发现和聆听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他接受了现状,在不断的思考中产生了不再因为生命的变故而放弃自己的答案。这也让他对自己今后怎样活着有了新的方向而不再迷茫。
(2)、身体的残疾,可以寄望于医学的发展,可以寄望于上帝的慈悲,但智慧的领悟,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
(3)、史铁生在这个过程中,把上帝作为自己的伙伴,不可须臾离开的亲密伙伴。
(4)、残疾来了,他就思考残疾,后得到,人所不能便是残疾,这残疾并非谁所特有,而是所有人都有的。
(5)、离开史铁生所居的社区,我便在北京消失了。不过我一直回味我对史铁生说的话:请你留步!严格分析,它属于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口误。在我的潜意识之中,显然认为史铁生是一个健康的人,否则不会那样用语。如斯用语,有失推敲,它当然也是在我设防不严之际自己涌出的,总之难免有一点唐突与冒犯,并害怕刺激他。我也久久想到他的客厅。地板是不加修饰的水泥地板,桌椅都是旧的,由于住在一楼,光线显得黯淡,然而刘梦得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孔子有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还感到上帝的伟大!上帝常常给金玉似的身体装满了败絮似的俗气,以让这种人到处展示自己的浅薄与卑劣,反之,常常给疾疴之躯注入灵性,并让这种人静静地放射自己的光芒。
(6)、坐在轮椅上,一直在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虽然也可以画彩蛋,但是画彩蛋实在太无聊,那就写作吧。
(7)、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
(8)、荆棘载途,我们书写芳华,山高水险,我们乘风破浪。
(9)、距离阻挡不了灵魂的交流,热爱文学的米开始和远在北京的史铁生通信。
(10)、史铁生就走在这样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而且超过了同行的人很长一段距离,他转头,看着众生,除了爱,一无所有。
(11)、他们不买房子不还,不评职称不做官,清清淡淡,纯粹自然,欢呼和抑郁都与他们无关。
(12)、一日,史铁生和往常一样,到山里放牛。突然,暴雨冰雹袭来,躲闪不及的他,受风寒因此病倒,高烧不断。烧退后,他就感到了腰腿疼痛。
(13)、注:原载《散文》2003年6期,入选《阅读与鉴赏》2004年09期、《名人传记》2007年05期,中国知网·哲学与人文科学、维普期刊专业版予以转载。
(14)、未曾想小疾衍成大患。1971年,因为腰疼加重,史铁生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
(15)、高晖说:如果真有天堂,他一定是去了那个地方。
(16)、九百九十多根断弦,老瞎子攒了五十多年,仅剩的后几根却让老瞎子心急如焚。
(17)、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双腿已经残废,那如何才能抚平自己内心无休止的愤怒、不安和痛苦?旁人难以相助,幸好史铁生的灵魂足够坚强,足以支撑到他思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把答案展现在我们面前。
(18)、史铁生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第一人称》;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等;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散文《我与地坛》感动了一代读者;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也屡获殊荣。
(19)、于是,一路走来,就听得空荡荡的山岭回荡着老瞎子不断呵斥的声音,责怪小瞎子走路慢,没事别捣鼓那台宝贝收音机,要小瞎子仔细手上的汗,别弄湿了琴弦。
(20)、人生实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猜谜语,却是人的选择。
5、史铁生的性格是怎样的
(1)、史铁生两个肾出现问题,只能靠透析活着,周国平担心史铁生不能继续写作。
(2)、正如他所说:“生命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有限的身在,一种叫作无限的行魂。”
(3)、 史铁生是五十年代生人,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我们相距差不多整整一代,但读他的文字,我却有强烈的戚戚感。这是不是说明,那一代,下一代,以及更下一代,都曾被置于那样的恐惧和颤栗之中呢?再延伸一点来说,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摆脱了那样的恐惧与颤栗?历史的惯性往往强大无比,史铁生这个人的生命已然逝去,但他的世界却仍然还在我们身边延续,不仅是他的文字里的世界,而且还有他的文字所记录的历史的车轮,仍在碾压着这个民族,沉重而又缓慢。
(4)、现代哲学家邓晓芒说:每个心灵都有残疾,其实他比我们更健康。
(5)、所以他60岁“生日”那天,张海迪身穿红色大衣而来,献上60朵红玫瑰;铁凝提着一篮子樱桃而来,因为史铁生曾在他面前说过“樱桃我爱吃”。
(6)、小瞎子自然不懂得老瞎子的欣喜与激动,更不懂得数十年生活在黑暗里无奈的苦楚。
(7)、多年之后,史铁生完全理解了母亲,也对母亲产生了一些负疚和懊悔,并深沉地纪念着母亲,这便是有心的表现。史铁生早就把对母亲的感情,扩而大之为对万物的感情,而这则恰恰是一种智慧。史铁生的苦难是从双腿有病开始的,他的智慧是从苦难开始的。对于这样一个人,我当然是要见的。
(8)、即使房价在爬坡,可积蓄每增加些许,希望就多了一分。
(9)、人本渺小,如茫茫大海上的航船,这药方就是指引人生航向的灯塔。
(10)、直到他看见河对岸盛开了一朵鲜艳的红色花朵,花朵大而美丽,他太想拥有这朵花。
(11)、陈再去,史又闹,陈只好把手续拿到病床旁边办,史铁生就“安安静静了”。
(12)、在老瞎子的生活中,弹琴是的主题,断弦是的欣喜。
(13)、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史铁生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直到如今,先生厚重的温情与伤感的哲思依旧氤氲在心间。
(14)、他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留下了自己在生命转角里的足迹。他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5)、母亲也知道儿子的煎熬,然而她难以有效地安慰儿子,或减缓儿子的煎熬。如果史铁生离开家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的,那么他母亲便不会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即使史铁生不烦不恼地走了,她也不能。她总是在史铁生出门之后,要悄悄地到地坛去,以看一看儿子。史铁生不愿意遇到人,甚至在落寞的园子,他也要藏在树后或林中,这为母亲找他增加了难度。有几次,他发现母亲在园子张望着,四下张望着,终于也未能发现自己,遂怅然而去。之所以母亲未见他还能走,是因为园子的气氛是正常的,她感到儿子还好,虽然未见。如果儿子不好,那么园子早就会有一种惊异与紧张的气氛。不过她走,也是怅然的。
(16)、他把惩罚看成是“锤炼”,锤炼什么呢?一曰灵魂,二曰信仰。
(17)、逝世24周年|这个伟大的俗人,将一手烂牌打得无比精彩!
(18)、譬如说,我们是朋友,但并不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们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实都是我们的朋友,一切人都应该是朋友。
(19)、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很多人想着,要来看一眼这里门壁上淡褪的朱红,古殿檐头被剥蚀的琉璃,去嗅一嗅这里是不是还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曾经,史铁生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甚至暗自祈祷,如果有来生,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体魄。
(2)、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3)、这意味着,他无法雄心壮烈地踏破河山,即将成为家庭的负担,甚至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自由自在地恋爱,他的命运将捆绑在一台冰冷的轮椅上,他将带着这始料未及的残缺度过一生。
(4)、北大教授: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杀教育
(5)、舞台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呈现。在1996年,用银幕当舞台背景还基本属于天方夜谭,但如今,以LED大屏取代布景已经不新鲜了。舞美设计会不会严格按照史铁生的构想进行,如果是,是否真的会按电影手法拍摄?
(6)、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7)、史铁生在狂妄的年龄,被上帝毫不怜悯地废去了双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煎熬着他的身体和灵魂,足以让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围人的同情,并不能减轻他一丝一毫的痛苦。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事,既然帮不上忙,就不要开口提及。廉价的同情和关心更多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已。
(8)、直到史铁生生命的后一刻,米去旁边病房办理史铁生捐献器官手续,希米刚走,史铁生就“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可陈回来一弄,好了。
(9)、《我的丁一之旅》在史铁生的作品里相当独特,耐人寻味。之前的作品里回避或点到为止的“性”,在这部作品里得到了正面的关注和深度的拷问。
(10)、史铁生21岁瘫痪,59岁离世,38年的光阴里,疾病缠身。他的一生,都在与死亡搏斗,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11)、他曾写过:“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12)、有了人间烟火的园子,在人尽消散后,又回到它孤独旷静的模样,守着天圆地方,数着岁岁年年。
(13)、尼采说:“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
(14)、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15)、其实,绝大多数人的知命,不过变了相的认命罢了!
(16)、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7)、他的第一辆手摇的三轮轮椅,是他的同学们凑钱买了送给他的,他摇着它去过好多地方,也去了地坛。
(18)、一没有做坏事,二没有伤天害理,三还尽量保持善良,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19)、他若是躺倒的河床,她便是悠悠烟水,遇见她以后,生活便会荡漾开去,不再风雨。这一年,他们俩结婚了。史铁生38岁,米28岁。
(20)、就如我们,为了有个属于自己的住所,多年来辛勤工作,积攒着为数不多的工资。
(1)、史铁生躲避在古老而荒芜的祭场,竟连母亲也躲避,主要的原因,甚至惟一的原因,是他正经受着苦难的锻造。他不希望任何人看见他挣扎的状态,这仿佛蛇退皮,蝉脱壳,虎狼豺豹舔其创伤,总是隐蔽在角落进行的。禽兽也会维护其自尊,何况是人,何况是史铁生。也许这还不仅仅是一个自尊的问题,它有可能是出于宇宙之中一种神秘的力量,具有生命诞生的性质,或是要脱胎换骨就必须这样,因为它将导致人的根本变化。苦难有时候真像大海,史铁生溺于其中近乎十年,终于摆脱了沉沦之势。
(2)、在雍和宫附近一条临街却又幽静无比的胡同里,在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里,米出现在了史铁生面前,而史铁生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正是我想象的样子。”
(3)、迟子建:萧红临终有言,她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4)、50多年来,他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这琴弦,为了这药方。
(5)、朱鸿的历史文化散文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本书在生命体验的感悟上写出了新的深度。
(6)、人生旅途漫漫,难免出现崎岖和曲折,经历阵阵伤痛。
(7)、人干不过上帝(如果真有一个存在叫“上帝”),但上帝也没有要和谁干架,他对所有人都一样,随机将你丢到这个世界,除了给你永远可以前行的道路,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8)、可是后来他想明白了,如果人有了健全的体魄,但是灵魂没有领悟到:人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健全和残疾一样,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都是“不幸的人”。
(9)、于是,他用清醒的意识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想到复明后,他走过的无数山川河流,都可以呈现在眼前,他渴望的光明也会映进眼底。
(10)、史铁生认为,“人在把死给安置了以后就开始想生,生的问题中大的问题就是爱:爱情问题、性爱问题。”可以说,史铁生把他对于情与爱,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中孤独的感动和冷静的思考,都浓缩在了《我的丁一之旅》之中。
(11)、 ——史铁生
(1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3)、但这又是人人都不可逃离的,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受苦,于是就进入了苦海和原罪,该怎么办呢?
(14)、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烈烈朝晖之时。
(15)、而这说书生意好的野羊坳就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16)、2010年后的深夜,史铁生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之后因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救护车在寒风中呼啸着开路,家里的车、朋友们的车闪着灯,鸣着笛一路跟随。
(17)、佛语有云:执念太深便会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便是自在。
(18)、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史铁生对于生命的苦难所持的人生态度,不仅仅只是乐观。还有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赋予他的意义,以及所有遇见他的人,都会因他而有了更加积极向上而生的力量。他既活好了自己,又照亮了别人。
(19)、他留下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及其他,还有2部电影剧本。这些文字是真正向死而生的箴言,让你在生命的幽暗中触摸到光。
(20)、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百读不厌!多读多受益!
(1)、因为,老瞎子的师傅曾留了药方在他的琴槽里。
(2)、他想,任徒弟怎么弹,这辈子也弹不够1200根,这样便够了。
(3)、走路越来越费劲的史铁生,开始动不动就发脾气,他会把鸡蛋羹一下扔向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
(4)、可是,当思绪从执念中解脱,他发现“死”其实并不容易。
(5)、他告诉徒弟:“人的生命就如这琴弦,只有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史铁生是什么人精辟14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