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50句精辟107条

老子名言10则

1、老子名言短句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3)、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事实其效果不会衰竭。充盈的东西,就像是空虚一样,因为他的效用是没有穷尽的。

(4)、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

(5)、老子名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7)、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5)、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1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8)、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老子名言50句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6)、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我们生活的好坏也是相对的,有的人一直和别人比较,心比天高,怎奈何命比纸薄?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老子名言: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1)、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知道知足的人,经常都是心满意足的。在西方的观念中,往往赞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在中式智慧中,我们经常强调要知足常乐,不要奢求太多自己能力外的事情,因为和自身条件不匹配的欲望,往往会带来灾祸,因为你容易采取一些规的手段去满足,比如校园贷中的裸贷等等,或者去抢劫、杀人,走上歪路。

(12)、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1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0)、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3、老子 名言

(1)、解悟:“道”,永远都是自然无为,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但每一件事情,又和它摆脱不了关系,其实都是它所为。比如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看起来自然而然,其实都在“道”的作用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注: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7)、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8)、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9)、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10)、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

(11)、老子名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1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老子《道德经》

(18)、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0)、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4、老子名言精选及翻译

(1)、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2)、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7)、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8)、老子名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9)、出自《老子·第七十五章》。人民之所以忍受饥饿,这是因为统治者们征收了太多的税负。

(1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1)、老子名言: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国·老聃《老子·三十一章》

(1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1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20)、了解、通晓别人的人算是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战胜别人的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时有本事的强者。

5、老子名言精选

(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7)、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9)、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11)、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我争。这跟佛家的“无欲则刚”殊途同归,与者“舍得”的辩证法也是殊途同归的。懂得不争,懂得忍让,往往却能笑到后。

(12)、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3)、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第四十一》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6)、老子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7)、《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18)、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刚正的人看起来就像是会拐弯的,灵巧的人们看起来却显得有些笨拙,语言犀利的人看似是木讷。

(19)、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0)、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要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2)、《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老子第七十七》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名言50句精辟10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