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下列哪一位不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1605-1695)、顾炎武(1613-1682)和王夫之(1619-1692)三人,号称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了明末清初思想的主流。
(2)、注:图像部分来源于图书馆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
(3)、(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提出重物较轻物下坠快错误观点。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幸福就是至善。
(4)、他主张批评小说,首先要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站在作者的写作高度来检验其客观后果。在小说的写作与欣赏上,他总结出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如《西厢记》中有“烘云托月法”、"移堂就树法”、“月渡回廊法”等等,《水浒》中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欲合故纵法”等等。
(5)、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皇帝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给幼小的王守仁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后来,王守仁随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他纵观塞外混乱的状况,心中暗暗立下了要经略四方的志向。
(6)、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那个激烈变革的年代,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走过的脚步,探寻他们光辉的的精神世界......
(7)、《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8)、他高龄八十六岁,年纪到了,一可死;自我反省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二可死;虽然对先人的愿望不能如期许,亦稍稍无歉,三可死;他的一生著述未必能够尽传,但是,与古之名家,也能传之后来,四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
(9)、在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满清政权入主中原后黄宗羲多次起兵试图推翻满清政权,不幸接连失败,期间曾多次祸及家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堪称伟大。顺治十年的九月,黄宗羲开始著书讲学,康熙二年到十八年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管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10)、洪昇本人从此终生不遇,康熙四十三年(1704)过乌镇,喝醉了酒,失足落水而死。
(11)、王守仁天生就有特殊的气质,其母亲怀孕14个月后才分娩了他。但他到5岁仍不会说话,却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路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12)、《长生殿》一上演,就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赞赏,“酒社歌楼,非此剧不演“、"缠头为之增价"。康熙二十八年,就连顺治皇后的忌日(死日),某家也演此戏,结果,观者、作者,统统得了个“大不敬”的罪名。看戏的赵执信、查慎行等被除籍、罢官。
(13)、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14)、王夫之从气本论出发,不仅否定了佛老的空、无本体论,而且否定了程朱陆王的优先地位。尽而在道器关系,提出“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颠覆,比之黄宗羲、顾炎武,更具有彻底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改变了“天”的内涵。“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进而引申出他的天命观:“盖天显于民,而民必依于天立命,合天人于一理。”
(15)、全祖望说:“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对于明朝殉国之臣,修撰者更是反复确实、核定,“至于死忠之籍,犹多确核。”但是,面对政敌,毫不手软的拿起笔,向死者的心窝射去毒箭。天下无公平之事,尤其文人更是如此。文人往往打着公平的旗号,为一己之念,义出另门。钱谦益是东林d魁,请降清人,但是黄宗羲对他十分恭敬,引为“知己”。他在写《钱宗伯牧斋》一诗中说:
(16)、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
(17)、《桃花扇》以浓艳哀伤的词、曲,描写了江南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暴露了南明福王小朝廷中政治的腐败、官僚间的倾轧、马阮集团的可恶,揭露了他们监禁爱国者、迫害无辜的罪恶,歌颂了史可法的耿耿孤忠。
(18)、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19)、因父亲喜爱绍兴的山水,他们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这让幼年的王守仁,既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可到他13岁,母亲郑氏不幸去世,幼年的王守仁因失去母爱,遭受了很大地打击。
(20)、金圣叹也是长洲人,是清初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他评点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记》,并称赞它们为“六才子书”。尤其是评点《西厢记》和《水浒》,明快如火、辛辣如吏,笔如跃、句如舞,批判僧尼的逃避现实,讥讽士大夫的丧失节气,称赞武松的正直敢为,讴歌施耐庵的分明爱憎。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根据这种观点,他更驳斥了“五行相克”的说法。他说:金克木,然则水就不能将木渍朽,火就不能将木烧毁么?木克土,可是土也可以腐蚀掉树根!土克水,水不也会滔滔而下,冲垮堤坝么?水克火,然而火不但会把水烧干,而且即使把火置入水中,水也会被炙热成汤哩!火克金,不过,火炀金流,金并没遭到损害呀!
(2)、( )曾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3)、在《日知录》里,他尖锐地反对明儒的夸夸其谈,说他们“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导致了“肱骨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4)、因此,他主张学问要“经世致用”,文章要“明道、纪政事、察民隐”,“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那些关于怪力乱神的无稽之谈,多写一篇,就是多贻一害!
(5)、《明史》大量使用了黄宗羲所撰的《弘光实录钞》四卷、《行朝录》三卷;他选编的、卷帙浩繁的《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四百八十卷的《明文海》。。他的“寓褒贬于史”的思想,贯穿《明史》。黄宗羲在《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一诗中说:
(6)、《席方平》等篇,把清初官吏的贪婪情况,生动地暴露出来;《林四娘》、《公孙九娘》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对清朝的厌恶。
(7)、崇祯元年(1628年),阉d势败,天启朝冤案得以平反。黄宗羲上书请诛阉d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时,他出庭对证,乘机取出藏在袖中的尖锥痛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下他的胡须归祭父亲黄尊素在天之灵。崇祯帝听说了,赞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8)、大儒如黄宗羲者,对于政见和个人立场,也不能持公正说话。比如在修《明史》时,他假高足万斯同、万言叔侄,其子黄百家之口,构马士英于国不义,在承认马士英是抵抗清兵、殉国而死的“事具国史”基础上,故意写马士英被俘后,阮大铖、方国安父子投降,暗示马士英也同时投降了。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可是,黄宗羲还是笔诛了他。
(9)、王守仁从12岁起正式就读书塾,他志存高远,心思与普通少年不一样。当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10)、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
(11)、曹雪芹,代表作《红楼梦》,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12)、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诗,和南明福王政权的灭亡曲,在作者龙飞凤舞的笔下,融合为一了。
(13)、清初的学者提倡实践精神,清初的文学家也大抵如此。长洲(江苏吴县)有个徐增,说金圣叹是“至人无我”。这“至人无我”四字,也可以代表清初主要的小说家、戏剧家的思想和创作。
(14)、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15)、2003年3月6日,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d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16)、黄宗羲的书法,工整典雅、规范秀雅、方正清晰,他的笔划刚劲有力,有颜意。不经意中,于楷书中有少许隶书笔意,多处可见粗壮的捺笔。他的书法除了相当高超的书法造诣外,在连绵流畅,字体俊秀,圆转温婉,逸气散发中展示出极高的文化修养。更显古朴端庄,气韵饱满温淳。
(17)、顾炎武作为有清一代的朴学开山祖师,提出一整套新的治学研究方法,即疑义、独见、博证、考辨、疏原、致用。对清代的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的影响之大。实学的态度,扭转了宋明的空谈学风,“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时代,在顾炎武之后,一去不复返了。
(18)、黄宗羲,浙江余姚人,被人们称为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清初中国进步的思想结晶。全书21篇,《原君》开头,《奄官》结尾,其中有《原臣》、《原法》、《学校》等篇。
(19)、黄宗羲(1624-112),汉族,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20)、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影响
(1)、赵翼,代表作《廿二史札记》,论诗五首·其二
(2)、为了限制君权,黄宗羲又主张立法。《原法》篇说:“如今所谓法者,不过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应该废一家之法、立天下之法,天下之法重要,“有治法而后才能有治人"。
(3)、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4)、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5)、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6)、东汉:王充,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7)、(答案)D。解析: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8)、《明夷待访录》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君权,透彻地发挥了民主思想。
(9)、清初活跃的文艺创作,是诗歌和戏曲。戏曲方面,元时的杂剧虽然此时已成了余响,但作者仍相当地多,其中以洪昇(1645-1704)和孔尚任(1648-1718)为有名。
(10)、王夫之的这种看法,可说是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而且,还有一些辩证的观点。他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11)、黄宗羲自己也有丰厚的藏书,他的藏书达7万卷之多。经大水、大火,到他的再传弟子郑性整理时,还能得3万卷。
(12)、“明夷”是《易经》中的一个卦名,意思是“明入地中“,象征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刻。太阳是落山了,但西天却红云仍在、光芒犹射,而且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13)、本文编选自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系列之《清朝史话》。
(14)、此外,黄宗羲还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还在地理、文学历史、经济改革、哲学、教学育人等方面皆有不凡的成就。
(15)、下面就来说说王守仁打破传统观念,开创新学派的故事。
(16)、datongsixiangwang@1com
(17)、明末清初第三大思想家是王夫之。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也称船山先生。
(18)、0鸦片战争 0太平天国
(19)、君是大害,只为自己一姓,臣子们怎么办?《原臣》篇接着说:“臣子们应该为天下人民,不要为君;为亿万姓,而不要为一姓!”因为“天下的治乱,不在一姓的兴亡,而在万民的忧乐。”
(20)、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了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江南一带的工商业者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2)、金圣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如果自己能再活20年,那么,他就能再批几十本书。批写的时候,手腕似乎都脱臼了。这也可见他的勤奋。
(3)、顾炎武将儒家的道学问与尊德性结合起来,但他的“行己有耻”,并不仅仅止于尊德性,而是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家灭亡”出发,得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结论。顾炎武虽然尊崇程朱,但他所提出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主张,则超越了程朱陆王的“明心见性之空言”的范畴。宋明两朝皆亡于外族入侵,这与理学重“内圣”而轻“外王”,“以终日言性欲天道,而不自知其坠于禅学也”的空谈误国,是有很大关系的。
(4)、所以,五行相克,都是“戏论”,“不是穷究物理之人所应相信的”!再说,把世上一切物资都拿来比拟,更是属于“玩戏之至”!“天地并不是一块印板,万物并不是从印板上刷出!”
(5)、“明夷”也代表个人的不幸,但又暗示他的学说还有用,等着人们来采访。
(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虽然他们的立场各有不同,如梁启超所说:“黄氏始终不非王学,但是正其末流之空疏而已。顾、王两氏黜明存宋,而顾尊考证,王好名理。”
(7)、纳兰性德,代表作词集《纳兰词》,《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8)、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9)、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10)、《正蒙》是张载主要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的精粹,具体表现在这部著作里。朱熹曾经给这书做过注解,名《正蒙解》,虽然也表示推崇,大部分却把他的理论歪曲了。后来做注的,明朝有高攀龙、,清朝有李光地、冉觐祖、张伯行、王植等,都不及王夫之所注的精确。王夫之的这部《张子正蒙注》,不但充分阐明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张载哲学,而且对于原著上有些观点表示不同的见解,对于字句的错误也作了不少的校正。
(11)、思想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12)、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所提出的“天下民本”思想,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尽管先秦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曾经有孟子的“民贵君轻”等民主因素,但始终没有明确的论说。而黄宗羲却明确的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姓之忧乐。”的民本思想。彻底的从历史目的论方面,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限制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一是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二是以学校作为议政场所,限制君权,监督官吏。
(13)、本书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收录范围广,著作选录多,史料考证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注意到各家宗旨。
(14)、由此可见:五行不能尽释复杂的自然万物。“天下的物理无穷,已精而又有其精者,故只有随着时间的变化来具体分析,才能使自己的看法不失其正呵!”
(15)、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陈明、秋风、林安梧、黄玉顺、伍继延、杜文忠、韩星、何真临、曾亦、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大同思想网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学网站之一。
(16)、黄宗羲虽然对阳明心学末流的空谈之风加以抨击,但他的立场主要是为了纠偏。从整个思想方向来看,他始终是王学的真正的传人,清末民初市民阶层和平民文化的代言人。而他的大贡献在于,将心学一系的个体自我解放要求,上升为具体的政治权利层面。而从“以为行为工夫”的观念出发,他对个性的看法,也显示出明显不同于空谈的特点。“从来豪杰之精神,不能无所寓。老庄之道德,申韩之刑名,左迁之史,郑服之经,韩欧之文,李杜之诗,下至师旷之音声,郭守敬之律历,王实甫、关汉卿之院本,皆其一生之精神所寓也。”人的个性发展,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功用方面,才能有益于家国天下,而空谈心性,坐而论道,不可能成为“经天纬地,建功立业”的豪杰之士。黄宗羲曾参加过明末清初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虽然在现实中的各种活动后都归于失败,但仍不失为一代豪杰。
(1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8)、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19)、明末清初,是理学发展的后一个时期,即自我批判时期。当时,出现了很多重要思想家,他们既学习理学,又对其进行批判。
(20)、顺治六年(1649年),黄宗羲朝见鲁王后,被升为左副都御史。奉命出使日本乞兵,未成而归。黄宗羲遂返回家中又一次隐居起来,不再担任鲁王行朝的官职。
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
(1)、清王夫之,字而农,学者称船山先生。王船山对心性之学剖析精到,有极浓厚的宇宙论理念,建构了集宋明思想大成的哲学体系;他不仅博览四部,还涉猎佛道二藏,并且工于诗文词曲。《船山思问录》以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船山遗书》本为底本,对其进行了解读。
(2)、《读通鉴论》中还指出:如果不是“以一人疑天下”、“以一人私天下”,明朝就不会亡,汉族的统治地位就一定会巩固无忧。
(3)、可贵的,还是他的民主思想。他反对君主的专制。他明确地指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不行,而应该实行众治。
(4)、1646年二月,鲁王任命黄宗羲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五月,他指挥“火攻营”,兵败于乍浦城下;六月,清军占绍兴,又兵败,带残部入四明山。结寨固守时,其部下扰民,寨子被山民毁,而潜居余姚家中。清廷追缉甚急,黄宗羲只好住化安山躲避。
(5)、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6)、王夫之所谓的“天命”,是一种理势合一的“天”命,“天者,固积气者也。”天道的运行,也就是气化流行。这种流行,必然导致道和器是变化的。“顺逆者理也,理所制者道也;可否者事也,事所成者势也。以其顺,成其可;以其逆,成其否,理成势者也。循其可则顺,用其否则逆,势成理者也。”这种天命观,完全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他对秦宋的批判为激烈。“生民以来未有之祸,秦开之,而宋成之。”但他在具体的方面,批判的不如黄宗羲和顾炎武激烈。
(7)、黄宗羲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初锢之为d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8)、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9)、他不轻信古人,总是博采异说相互比证而求出比较真实可信的说法,这种严谨的学风,使他成为后来的“乾嘉考据学派”的开山大师。
(10)、黄宗羲是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d人,因上疏力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后又上疏论事,再忤魏忠贤,被削籍归。不久,又被逮入都下诏狱,受酷刑后自尽。
(1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12)、浙东学派的创立者。黄宗羲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13)、中国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公天下”的原始民主联盟制度,被“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分封制所取代,而这种分封制,在秦汉又被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郡县制所取代。而封建君主专制,在两千年时间里,日益巩固和加强,到了明清时代,已经完全成为“天下之害”。即黄宗羲所指出的:“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4)、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又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他是“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1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
(16)、在学术上,黄宗羲开创了中国的早哲学史研究方法,“名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底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更滋流弊,故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清史?黄宗羲传》)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中,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梳理,尤其是各个学派的传承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有谱系学的色彩。正是从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过程出发,黄宗羲才能超越前人,以一种合历史目的论的视角,提出君主专制产生的根源以及原因,并进而对其“合法性”进行解构和质疑,提出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民主思想。
(17)、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18)、康熙十七年(1678年),开“博学鸿儒”,征诏他入试,他让学生以病代为力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黄宗羲赴京总裁《明史》。黄宗羲以年老多病力辞,向清廷推荐了儿子黄百家、弟子万斯同为总裁。黄百家、万斯同在修史时,每遇疑难,必致信询问黄宗羲,请其定寺。《明史》有关d争,东林d人、复社永远是正义之师,原因就是如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
(19)、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指出的:“清初即为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读了先辈的书,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他们有些人曾对于君主专制暴威作大胆的批评,到这时拿来外国政体来比较一番,觉得句句都厌心切理,因此从事于推翻几千年旧政体的猛烈运动。总而言之,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20)、(1)周敦颐: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太极图说》《爱莲说》。
(1)、顾炎武对理学的批判,主要针对的是王学,他在《与施愚山书》中写道:“理学之传,自是君家弓治。然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实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为了改变理学在明末的禅学化倾向,顾炎武提倡回归儒家原始的经学,用“修己治人之实学”来纠正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这时他经世致用思想的鲜明表现。而在具体方面,他又提出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主张,即“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於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与友人论学书》)
(2)、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反思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的涌现。这股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这些思想观念从而体现了时代要求。
(3)、作为宋明理学思想的总结着,黄宗羲融会理、气、心为一体。气本论的提出,让他的思想具有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特征。作为心学在明末清初的继承人,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和王学末流。而顾炎武则相反,他更推崇程朱,反对王学,对心学的批判很有力量。
(4)、(答案)D。解析: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5)、《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明朝时期中国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6)、(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与孔子一样,述而不作。名言:认识你自己;知识就是美德。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7)、对李香君的姿容、才艺、理想、爱国精神的描写,实质上是对广大下层人民的讴歌。对南明小朝廷腐败情况的揭露,揭示了它失败、灭亡的原因。而剧的末出,作者更借苏昆生之口,唱出了明朝遗子悠悠不尽的亡国之痛和广大人民对于山河残破的无限惊惜之情。
(8)、清初还有一个著名小说家叫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著有《聊斋文集》,不仅谈论学术,而且谈论时务。他的小说《聊斋志异》,表面上谈的妖狐鬼怪,文字中也宣扬了一些因果报应、忠孝节义的封建糟粕,但是,却委婉曲折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肯定了纯真的爱情,同情了人民的不幸。
(9)、顺治十八年(1661)8月7日,他被清朝统治者处死于江宁的三山街,原因是他也参加了旨在反抗吴县县令任惟初对人民的敲诈勒索而进行的哭庙活动,并写了“哭庙”之文。这更说明:清初的文学家,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替大众说话。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1)、0左宗棠收复新疆 0甲午惨败
(12)、(2)柏拉图(约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主张: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对话体著作《理想国》。
(13)、《天下郡国利病书》由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
(14)、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以“复古”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具有近代意识的思想革命。有清一代的思想家,大都受他们的思想和学风影响。虽然程朱陆王的思想,在清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从根本上来说,清初三大儒所提倡的“经世致用”实学风气和重历史考证的方法,在清代的学术思想中,始终占据着主导的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启蒙民主思想,对于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资源。
(15)、王守仁的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将他的原名“云”改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6)、程颐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17)、本书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所著,共62卷,前有“师说”,后有附案,搜采明代“讲学诸人文集语录,辨别宗派,辑为此书”。凡王守仁、陈献章等名家及其支派余裔等,悉皆收录,又有诸儒学案、东林学案等。每人先有小传及思想概述,后为语录和代表论著之摘要。“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是研究明代学术史和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
(18)、在《日知录》里,他还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者有责焉耳矣。”他又认为:治乱的关键,不在于君主一人,而只在于广大人民的人心和风俗。
(19)、黄宗羲早在他死前八年,就交待儿子黄百家,他死后,将他“散发裸葬”,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散发”而葬是当时遗民的普遍做法,以饰剃发。而裸葬却让他的儿子想不通,为难。于是,黄百家就请自己的家族长辈前去和黄宗羲商量,让他改变主意。黄宗羲十分生气,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并说:“能于坟上植梅五株,则稽首谢之,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若再得二根,架以木梁,作小亭于其上,尤妙”。黄宗羲在遗嘱中强调,做儿子的一定要遵守父母的遗嘱,不能阳奉阴违。否则,“则平日之为逆子无疑矣”,让黄百家感到委屈。黄宗羲有一诗,道尽个中因由:
(20)、宁波有“天一阁”,藏书达7万余卷,范氏后人为防止藏书失散,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想入“天一阁”,难于上青天。但是,范家为黄宗羲打开了阁门。康熙十二年,他登上了天一阁。他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1)、黄氏宗亲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你还知道哪些黄氏名人?请留言给我们,让我们一起将黄氏文化传承下去!
(2)、黄宗羲八十一岁时,康熙帝又召其进京充任顾问,顾炎武的外甥、大学士徐乾学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为力辞。
(3)、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4)、《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精辟1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