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原文
1、不求甚解原文及翻译
(1)、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2)、1) 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老师不求甚解,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5)、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6)、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从此自终。
(7)、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8)、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
(9)、(他在自己的家里)看到周围的墙都已经破旧,不能够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衣服穿的时候需要打结,家中的瓢瓢罐罐都是空的。
(10)、〔11〕晏如:安然自得。〔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
(11)、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所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12)、下文是邹老师对课文大刀阔斧的缩改。认真一读,你不后悔。
(13)、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
(14)、那么,邹老师就来帮他一下,帮他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直白地重新表述一次,并只保留主体内容,删除一些为求论证严密而补写的分支内容。
(15)、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16)、(他)去造访的时候就喝个痛快,(每次)都期望(自己)喝醉。等到他喝醉了就与人家告辞,竟然一点都不领人家关心他去留的情。
(17)、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8)、当然,陶渊明不是天外来客,虽非名门望族,其家族渊源本也可作自我夸饰。其曾祖陶侃为晋大司马,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亲陶敏担任过中低级官吏而后归隐。陶渊明在《命子》《赠长沙公》《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等诗文中列举过这些事实。陶渊明的自述宗谱和士流的自我矜夸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陶渊明以辞官归隐的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人格价值,而五柳先生这一称谓,正明确地表明了诗人与世俗观念的彻底决裂。
(19)、(3)言:①闲静少言(说,说话)②黔娄之妻有言(话,言语)
(20)、解:了解,理解。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2、不求甚解原文马南邨
(1)、不求甚解的意思: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4)、(7)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
(5)、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6)、(10)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
(7)、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8)、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9)、以上为本文注解。本段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
(10)、“好浓郁的毒气,似乎可以腐蚀人的灵魂力。”萧云感到一阵心悸,那些毒气竟然连他的灵魂力都差点要腐蚀了,可以想象,下方该有着何等恐怖的毒物存在啊!
(11)、这篇传的写法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12)、他安安静静不爱说话,也不贪慕荣华利禄。他爱读书,从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的忘记了吃饭。
(13)、小时候读书讲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5〕,先生就给我讲了,他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注解虽有,确有人不愿意我们去看的。
(14)、详;详细地知道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
(15)、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宅边有五柳树;“五柳先生”突出的性格特征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6)、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17)、我颇同意此观点之提法,“不求甚解”就是既以读书为其好,又不执著于字句,乃至内容;若能会意,则融会贯通了。由此,我以为读书应有两个过程: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精于熟在后,期在会意。
(18)、粗布短上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和水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他还是安然自若。他常写文章自我消遣,稍微流露出自己的志趣。
(19)、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20)、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3、不求甚解原文的读后感
(1)、2) 这是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随意浏览?
(2)、也许,不求甚解,是不计较,不追究,不想懂,是只取所需,是爱做减法,是难得糊涂。
(3)、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黔qián俦chóu赋fù瓢piáo蔽bì屡lǚ晏yàn戚qī兹zī欤yú觞shāng汲jí颇pō
(4)、不追求利益,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高兴得忘了吃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近义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囫囵吐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反义词)鞭辟入里、举一反穷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华、追根溯源、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穷原竟委、咬文嚼字、精益求精扩展资料不求甚解近义词走马观花(解释):走马:骑着马跑。
(5)、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张桂凤,鹤壁市兰苑中学语文教师,吕娟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二等奖,市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7)、(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名利。)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8)、⒌(会意)心意相通,领会其意。会,体会,领会。
(9)、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0)、答: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11)、“呵呵,萧云,你还是束手待毙吧。”在兽群中,那乘坐在疾风虎上的邱于浩将骨笛离嘴,他嘴角一扯露出一抹狞笑,盯着眼前那个正狼狈向前逃去的少年道,“在我这驱兽灵笛下,你岂有活路?只是我笛声一起,四方的妖兽都会惊动杀向你。”
(12)、“冥顽不灵。”见萧云不听劝告,已经登入了一处山坡,邱于浩眸光一冷,继续吹奏骨笛,待得音波响起,在四方山林中立即有妖兽咆哮,然后便向此汇集而来。
(13)、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14)、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15)、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16)、他的宅子旁边有五棵柳树。(他)因此凭借(柳树)作为自己的别号。
(17)、前方那十几头真元境的妖兽也是向着萧云逼去,强大的气势碾压而来,让得这片山巅都是一颤,一些巨石滚动,向着前方的绝渊坠落而下,许久才传来一声回响。
(18)、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19)、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0)、《五柳先生传》翻译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不求甚解原文文章
(1)、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2)、②赞曰(赞)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
(3)、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以盛情赞颂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美谈。然而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是否对头?这种方法是否可取?时至今日,仍然臧否不争论焦点则集中在对“不求甚解”的理解上。
(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
(5)、(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6)、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7)、朱国桢、黄宗羲二人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点,即“不求甚解”决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浅尝辄止”的同义词。
(8)、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9)、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此时做这六合县的乃是湖南人氏,姓梅,名飏,号子赓,行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在这里,“不求甚解”成了“颟颟顸顸”者的具体的表现,根本不可能再有后来的“每有会意”。可以说,同样一句话,完全不是陶渊明原来的意思。
(10)、(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11)、这骨笛本来是族中的长者留下,以防他们被强大的妖兽偷袭,用以驱赶而用。
(12)、原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3)、他生性喜欢喝酒,因家境贫穷而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的情况,有时就置办酒食来邀请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14)、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15)、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16)、对于邱于浩的呼喊,萧云自然不会理睬,不管如何,只要他活着就有翻身的机会,岂会傻到束手待毙?就算失去了天元宗的庇护,只要吞天雀苏醒,他完全可以凭此遁离此地。
(17)、有一年,春节长假时在QQ空间里聚集了一大帮闲人玩诗社,找上一张图,号召大家来配小情诗,忽然就为之命名“海棠诗社”。有个诗人问,为什么叫“海棠诗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头脑中有这样的记忆碎片,而且读起来顺口,所以就……另一个诗人提醒我社长应该请吃螃蟹,我才想起,莫非,是大观园中那个海棠诗社?可是当时,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18)、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说过:“不因为处境贫贱而终日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9)、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0)、(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5、中华成语故事不求甚解原文
(1)、赞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报定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2)、那么这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是否就是不认真呢?不是。读书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以治学论之,当然要致力于学有所专的攻读和才有所长的培育。但就态度和方法而言:一是博览群书,广收信息以求见多识广,胸有全局,以避免踞于一隅,坐井观天;二是紧扣专长,务于精熟,以集中精力,早登高峰。此外,对于思想者而言,“不求甚解”相对于创造性也许是一种优点,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是在他接触了一种新观点,但又未被完全征服同化使其成为“信仰”的时候,以思想的“火花”为形式迸发出来的。一旦完全接受,反而成了思想的桎梏。正是因为如此,孟子才会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4)、也就在萧云一脸踌躇时,有着妖兽的怒吼声响起。
(5)、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6)、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7)、(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8)、“不”字为一篇眼目——九“不”:“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恬淡自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恬淡自足)“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家贫不能常得”(开朗乐观)“不蔽风日”(开朗乐观)“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课文研讨整体感知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
(9)、(译文):不追求利益,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高兴得忘了吃饭
(10)、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1)、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
(12)、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
(13)、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14)、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15)、(4)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16)、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
(17)、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为号。(他)性情闲静,很少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
(18)、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19)、概括第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总体概括五柳先生性格: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常著文章自娱。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不求甚解原文马南邨精辟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