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及译文【100句简单文案】

一、登高原文及赏析

1、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3、诗的前四句写诗人重阳登高后所见之景,有山有水,有声有形,有走兽有飞鸟。诗人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呈现出一幅无边苍凉且满含悲壮的秋日江山图;后四句写诗人站在高处,面对浩瀚江山发出的悲秋之声,既悲自然之秋色,亦悲国运之衰颓,还悲自身之老病,实是一首深婉动人的佳作。

4、“,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如此精细分析老杜《登高》的颈联。

5、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这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8、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9、(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1、杜甫登高八悲其间有家恨,有国恨,有思乡之情、悲苦之情、苦病呻吟之情、际遇堪悲之情、壮志难酬之情、生计拮据的感慨之情,总之这八种悲情都融入了悲秋之情。

12、译文: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身在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13、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4、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15、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16、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17、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18、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重阳登高是民俗,而作者的“登高去”却是“强欲”,是勉强的,不得不为的心态体现。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如今却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赏景呢?一个“强”字,刻画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的两种感情交汇,其含意便更加深刻得多了。

19、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20、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和朋友游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有感而作。

二、登高原文及译文

1、“君子登高必赋”,老杜当然不忘孔夫子的教诲,何况老杜自知“诗是吾家事”。回到草堂,老杜心事浩茫,铺纸研墨,提笔作诗。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老杜以白发和浊酒入诗,看似漫不经心的轻轻作结。其实,老杜之悲丝毫未减,反倒又增强十分。“艰难”上应“”,点明国运和自身命运的双重艰难,艰难的国运导致了自身的艰难,艰难的自身期盼着国运不再艰难。“苦恨”,此处作动词,与下句“新停”相应,可训为“极其遗憾”。“繁霜鬓”,老矣,衰矣,来日无多矣,无能为也矣,能不“苦恨”乎!“潦倒”,因为贫困,因为穷途,因为失意,因为“艰难”。“新停浊酒杯”,人生无奈至不能以酒浇愁、不能以酒解忧之状,何其悲哉!但是,老杜纯然悲伤乎?非也。当老杜自觉地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家国艰难的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犹如当老杜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夔州江山光阴的宇宙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

4、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5、馀试嘉兴,既限《鸳鸯湖咏鸳鸯》七绝,复限《射雕》七律,戏谓幕中友人曰:“既唱石帚《暗香》《疏影》,不可不唱东坡‘大江东去’也。”嘉兴吴书城诗云:“日落边城耀锦袍,将军射猎试乌号。雕盘峭岭千寻出,帛裂秋云一箭高。记取平芜洒殷血,定知清塞失霜毛。归来解带应酣饮,犹有腥风出绣弢。”可谓兴酣落笔。丁子复有句云:“自有将军能绝塞,共看都尉独过桥。”用北齐斛律光事对李广事,亦典雅可诵。

6、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这是一首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8、作者: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9、“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如此高度评价老杜的《登高》。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11、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2、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3、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4、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15、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身在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18、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19、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0、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登高赏析全诗

1、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2、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3、古诗词鉴赏:《沁园春·雪》—

4、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

5、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6、《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7、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8、翻译: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触景生情看着眼前的秋景,我悲从中来。想到自己飘泊,时常客居异乡,这一生疾病缠身,今日又独上高台。这是对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的高度概括,写尽了羁旅漂泊多病无亲的孤独悲凉

9、老杜迟疑了一下,没唤老妻,未携子女,独自出门,扶杖前行,抱病登高。走出草堂没几步,深秋的冷风就让病弱的老杜打了个寒噤。老杜回头看看了草堂上被秋风掀动的茅草,裹了裹身上的衣衫,继续迎着峻急的秋风走向熟悉的高台。

10、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1、客居夔州的老杜,肺病、风痹、糖尿病诸病缠身,贫苦、劳作、忧思诸般交加,56岁的他已是鬓发霜白,老态龙钟,弱不禁风。

12、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3、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4、一个“常”字更是道出“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15、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16、“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杜笔锋一转,直言并非“悲秋”,实乃“悲事”“悲己”。家国,漂泊西南天地间,近十年而不得回归国都,回归中原,回归故里,这是国事家事之悲;长年客居他乡,暮年疾病缠身,重阳独自抱病登台,这是自我感伤之悲。罗大经品此联14字含八层意,诚为;于老杜而言,此联纯乎写实。

17、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18、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

19、如果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韵,此诗确实“不押韵”,但杜甫是唐代人,应该按当时的音韵去衡量。

20、“落木”者,落叶也。若非用了“落木”这个书面语的话,整个颔联简直可以说是平白如话,无一僻字,无一生词。然而,这些平凡的词语却汇成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天地,来自亘古,又来自中华文化的源头,来自儒学意志的深处,而老杜正是二者佳的融合者、感悟者、表述者。眼前无边的秋意和不尽的长江,既是无限时间的“宇”,也是无限空间的“宙”,在它们之间,挺立着瘦弱而不屈的老杜。此联一出,老杜就成为夔州山头与江山日月一样永恒的存在。

四、《登高》前四句赏析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杜甫所作诗歌)

2、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3、(图文并茂)《三十六计》完整版及记忆口诀

4、“风急”是触觉所感,“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所及,“猿啸哀”是听觉所知;“渚清沙白”是静,“鸟飞回”是动;“清”和“白”状物之色,“飞回”状鸟之态;正因“风急”,因而猿啸更“哀”,而鸟飞愈“回”;“天高”是仰视,“渚清沙白”是俯视,“鸟飞回”可谓平视。两句14个字“风”“天”“猿”“渚”“沙”“鸟”6个意象,有形有声有色有态,不经意似的,老杜以一个中原人的审美视角信手捕捉了能体现夔州特色的自然景物,构成了永恒的新鲜画面。

5、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6、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8、⑸: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这是一首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10、自766年4月来到夔州,一年多来,老杜曾次看夔州奇异的风景,听江峡轰鸣的涛声。他已经很熟悉他所身处的南国。但他又不能不思念着他的北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7岁的王摩诘写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老杜才是刚满6岁的幼儿呢。而今,老杜漂泊西南已近10年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年前老杜兴致勃勃设计的归乡路线图,至今还没走完一半。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2、《登高》应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果。

13、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我以为当以“立言”为第一不朽。凡真正立言者,当然即是立功,自然即是立德。

14、20于读书日

1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杜生前是否已预知《登高》必为惊人之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老杜生前是否已预知身后《登高》所获得的千古殊荣?

16、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7、再读一遍老杜的《登高》,依然似泡不透的龙井,嚼不尽的橄榄,品不够的醇酒。不能想象当年老杜不加雕琢就写成了此诗,而必定是匠心独运化斧凿于。正如老杜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

18、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19、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0、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登高全文赏析

1、(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2、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描写了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3、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扩展资料: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4、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老杜毕竟是老杜,他以万钧笔力续出了颔联。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7、(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8、“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如此高度赞扬老杜的《登高》。

9、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0、“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磅礴气势。

11、注释⑴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⑵翠微:这里代指山。⑶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⑷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⑸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1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南国不一样的重阳景致,这是孤独感伤的老杜心中的夔州风景。一“哀”字,奠定了首联的基色。“急”以言秋风之速、猛、冷,“高”以言秋天之清、远、旷,高天急风中衰弱的老杜听猿啸而哀从中来;“清”以言渚所在江水的清澈、清冷、清寒,“白”以言岸边沙地之白净、白素、白冷,“回”以言急风中鸟飞之回旋、回还、回翔,在既“清”且“白”的冷色调中那在急风中羽翼凌乱的飞鸟,像极了夔州高台上思绪起伏的老杜。

13、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4、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5、“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1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及注释:译文

17、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8、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9、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20、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登高原文及译文【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