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图片精辟79条

朱熹简介资料大全

1、朱熹简介资料大全50字

(1)、(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2)、图文:朱武 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4)、  冬阳和熙,晴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喜迎来自香港、广西、广东深圳、汕头、惠州、东莞、梅州、揭阳、潮州、汕尾、丰顺等各县(市)区的朱氏子嗣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200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5)、宋朝绍兴五年(1135),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手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6)、细绎联意,清高是写品质,或谓可比吁翰林,但只能用地位清要;翰林品级较低,谈不上地位清高。区区书院学子还是草根;“日月每从肩上过”,言大而狂,在专制社会是要惹上文字狱的。至于下联,“门庭开豁”可写书院,开豁是说敞开,“江山常在掌中看”,是谁把“江山(放)在掌中”,还常看?别忘了那是封建社会,一个儒生有帝王思想是要杀头的。

(7)、  陆河朱熹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朱述美主持会议

(8)、八百余年的国际朱子学发展到今天,显然需要一部更加完备的朱熹文集。近面世的郭齐、尹波编注《朱熹文集编年评注》(福建人民出版社)就是这样一项应运而生的新成果。

(9)、现代人讲究籍贯,籍贯其实和祖籍的说法颇为近似。所谓籍贯,也叫原籍,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19公安部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该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具体到市县)。

(10)、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南宋绍兴进士。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在理学上师事李侗,为二程(程颢、程颐)四传弟子。他发展了二程理学,世称程朱学派,在元、明、清三代被崇为“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成为地位仅次于孔、孟的“夫子”。

(11)、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2)、   奉祀式。朱熹逝于庆元六年(1200),临终时嘱咐二子朱埜、三子朱在辅佐长孙朱鉴来建瓯安居落藉。随之,朱熹的很多手稿也移存于建瓯。二十七年后,朱熹被平反。随着朝廷对朱熹赐封的加码,对朱熹学说的认同和推崇,建瓯官府和民众互动,大力创设供奉、瞻仰朱熹圣贤,研究、推介朱子文化的处所。这类遗存主要有:

(13)、绍兴六年(1136),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今福建建瓯)。

(14)、第二个疑问是朱熹会不会引用王安石的诗入联?

(15)、   楹联研究论文有12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中国对联探源》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等。

(16)、此联前有说明:朱熹“知漳州日,建书舍于天宝镇山开元寺后顶”。

(17)、徽宗政和八年(1118),朱松擢进士第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宣和五年(1123)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任满寄寓尤溪县城南郑安道别墅——溪南馆。南宋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出生于溪南馆,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是时城内隔水相望的文山与公山同时野烧,现“文”“公”二字。朱熹小名沈郎。

(18)、对该书的现代整理始于199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齐、尹波校点本《朱熹集》。其后台湾德富文教基金会于2000年出版了校点本《朱子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校点本《朱子全书》。

(19)、   复创是关键。评判朱子文化建设成效,主要的在于遗存的修复。换言之,如果不能让一些重要遗存雄风重振,也就谈不上有作为,任何的宣传造势都是苍白无力的。以朱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理学,是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是这座城市具迷人的光彩,要从打造“理学名城”这一战略高度,切实抓实抓好朱子文化遗存修复工作。要有高站位,有大手笔,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认真制订修复规划,一届接一届干,持之以恒抓下去,几年一新,十来年一变,数十年艰辛终至大功告成。根据遗存价值及其影响,修复有十大工程:一是重建画卦亭,选在原址,再现朱熹少年时画卦、习学之情景;二是重建环溪精舍,选在原址,主祀朱松、朱熹,展示其生平;三是重建朱晦庵书斋,依托崇仁寺,全方位发掘归宗岩儒释道文化,再现“理学宗峰”形象;四是重建朱子祠,按原本建筑风格和布局;五是重建五经博士府,照民国《建瓯县志》所绘的《博士府图》,尽可能按原本布局修建;六是重建建安书院,收藏书院刊刻的朱熹著作,展示古建瓯书院发展史,以及建地学子科举史;七是重建刘屏山先生祠,主祠朱熹老师刘子翚;八是重建二程夫子祠,主祀程颢、程颐;九是兴建朱在公园,择天马山而创,修复朱在墓,新建朱在阁,再现朱在收集、整理、阐述朱熹著作之情景;十是重建牌坊,主要有文公阙里坊、韦斋先生坊、儒学大城坊、理学正宗坊、驸马朱浚坊,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各一座,城中一座。重建原则,能在原址重建的好在原址重建,不能的也可择新址而建。散落而建便利,但如能相对集中,集聚效力将会倍添。如建设“朱子文化公园”,将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建安书院、朱韦斋先生祠、刘屏山先生祠、二程夫子祠一并融入。这样的公园,可择新地而创,但好依托紫霞洲,即现今的磨房前一带,因这一带尚存有艮泉井,原先的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建安书院、二程夫子祠也都齐齐建在这里。此地段尚未作新住宅区开发,以平房及部分单位用房、宿舍为主,便于划出规划区加以“控制”。这样的工程建设好了,对于“理学名城”打造,对于推进建瓯文化建设,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20)、所谓“俗学”,是指词章训诂之学。朱熹赞同王安石重经、黜诗赋的立场,然而朱熹认为安石所学是杂释、老,‘乱周、孔之实’,‘其学未足以知道’。朱熹此处也是指王安石儒学不纯,“其学未足以知道”,在儒学中揉合佛家和道家的学术。其实王安石还兼学法家。

2、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图片

(1)、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一世祖朱瓌(瑰,又记环)于唐末时任婺源镇将,晚年定居婺源。朱松是朱瓌八世孙,入闽始祖。据传,朱松出生时,位于故居之右的虹井冒出白气;朱熹在福建尤溪出生时,千里之外的虹井则有紫气升腾。如今虹井尚存。

(2)、心性论 朱熹认为“性只是理,万物之总名。此理亦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人性就是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是纯善的,而情是性的发用。朱熹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为性是善的,所以情也是善的,但实际上情却常常发为邪恶,朱喜认为这是“情迁之于物”的结果,而心则能够管摄性情,心之全体湛然虚明,通过心可以致知穷理。

(3)、据此,福建武夷山五夫镇以朱熹故里自居,倒也是无可厚非,可以说,是五夫镇养育、成就了一代儒学大师朱熹。朱熹晚年定居在福建建阳,去世后葬在福建建阳朱熹晚年归乡以后并没有在武夷山五夫镇定居,而是迁居到了福建建阳考亭。在建阳考亭,朱熹兴建了考亭书院,在这里讲学授徒,传授他的理学思想。

(4)、紫禁城(故宫)对联318副,看了方知读书少

(5)、台湾申美子先生将朱子的诗分为五类:述理诗、交游诗、山水诗、感事诗、杂咏诗。人们普遍认为朱子诗作中成就高的有三类:山水风景诗、交游诗和哲理诗。

(6)、此副对联从联文来看,正大堂皇,气势磅礴,颇为人传诵。而且隐隐有中兴儒学,舍我其谁的气概。然而也有疑问。

(7)、宋代:赵匡胤、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宋慈、钱惟演、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晏殊、岳飞、司马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晏几道、秦观、佛印、范成大、杨、朱熹、张择端

(8)、陆河朱熹文化发展促进会朱炳火会长说:“我们的远景计划是,让朱熹文化源源,用朱熹文化企业家联谊会牵头成立基金会,前期让我们朱氏500家企业争创品牌企业、争做百年老店,有计划的到清华、北大培训学习,争做名优企业,更好的服务社会”。

(9)、近年来,在陆河朱熹文化发展促进会朱炳火会长、朱少南副会长、朱述美秘书长的带领下,朱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

(10)、朱杰人:《朱子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1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2)、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3)、据《朱文公文集·卷三四》所载:朱熹在“与东莱论白鹿洞书院书”一文中说:“王氏得政,知俗学不知道之弊,而不知其学未足以知道,於是老、释之似,乱周、孔之实,虽新学制,颁经义,黜诗赋,而学者之弊反有甚於前日……”。

(14)、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该书在学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广泛吸取新研究成果(包括学者未刊稿)的基础上,对朱熹文集作了深度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在:

(15)、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骈体文盛行于世、主导着文坛。骈体文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大量的则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拘泥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作为一种主导文体,骈体文已经成了文学发展的大障碍。

(16)、《湧幢小品》是明人笔记,朱国祯撰。朱国祯(?~1632)字文宁,浙江乌程(今吴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该书共32卷。记载明朝掌故,大而朝章典制﹑政治经济等,小至社会风俗﹑人物传记。作者熟悉明代之事,所记多质实可信。早有明天启年间朱氏家刻本。

(17)、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8)、据《湧幢小品·肄器修祀》记载:“……適琉球使者過漳。聞而來觀。皆合掌捧手。稱歎而去。一日。習儀開元寺。見寺後有朱文公祠。已敝坏。祠後有峯。僧廬其下。仍舊額扁。為芝山書院。以事文公。陳北溪、黃勉齋、蔡九峯、為配。又遴選庠生數十人。讀書其中。士習丕變。郡父老相傳。文公嘗遺一聯云。十二峯送青排闥。自天寶以飛來。五百年逃墨歸儒。跨開元之頂上。蓋若有待云。守漳之三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话“郡父老相傳。文公嘗遺一聯云”。而其时已是明代,距宋已远。

(19)、逃墨归儒一词是否有别解?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明诗综》卷90载:大圭字恒白,晋江人,泉州开元寺僧,有《梦观集》。恒白语法侣云:“不读东鲁书(儒家书籍),不知西来意(佛家教义)”,此逃墨归儒之言也。

(20)、透过朱熹的这些诗歌作品,可见朱熹是艺术风格丰富且多元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让读者领略到一位严谨理学大师的另一面,亦使人们对朱熹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3、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及图片

(1)、“逃墨归儒”也源于孟子。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认为,墨子与杨朱实际上是各走极端,而儒家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逃墨必归于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逃墨还是逃杨都必归于儒,这是后的结果。所以,汉武帝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第三类是“世有刻为木榜,悬诸堂楹,人所习见者”,计3副。

(3)、因为婺源是南宋朝廷官方命名的“文公阙里”,所以建阳考亭在争夺“文公阙里”中落败,在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不得不更名为“南闽阙里”。

(4)、理气论。朱熹认为各种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即性和形,而其来源则在于理和气,理是“生物之本”,是超越世间一切事物的本体;气是“生物之具”,是形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浑然一体,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讲二者不分先后,而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理在气先,理是宇宙的高实体,即“天理”也。朱熹特别强调“天理”的普遍的客观存在的伦理意蕴,阐释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是一种高的道德原理,具有永恒性和性。

(5)、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山东日照人。明万历状元,著名学者,著作有《国朝献征录》等多部。据史载:乾隆年间,于敏中、钱汝为等主编《明史考证》,多依据《献征录》参校《明史》。

(6)、朱熹的学说,元、明、清历代的治国者都重视,把朱学定位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清康熙皇帝主持编印《朱子大全》,并亲自撰序说:“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用......”康熙帝把朱熹理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统治思想。朱熹学说不仅对元、明、清以来700多年的时间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朱杰人先生在《朱子诗论》中写道:“前人早已注意到,理学家中能诗者,以朱子为。乾道六年(1179),工部侍郞胡铨曾以诗人荐朱子。召赴行在,朱子以母丧未终辞。这件事足以证明,朱子的同时代人,是视其为‘能诗’的……现存朱子诗共10卷,1200余首。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仅凭这一点,朱子就可无愧地厕身于宋代著名诗人的行列。”

(8)、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9)、其中有一副联很有名,是从《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载联语中摘录的。联云:

(10)、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背景是雄伟的武夷山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一副2米余长的木刻朱熹手迹“行仁义事,存忠孝心”苍劲有力,飘洒自如。正厅左边是万世宗师朱熹的生平事迹,高度概括了他博大精深的学问,刚正不阿的精神,举世钦仰的道德,坦荡豁达的胸怀,以及热爱民族、关心百姓、为政清廉、安贫乐道、不求利达和刚毅果敢、直言不畏的高风亮节。右边是《朱子家训》和《百字铭》,字里行间洋溢着敦敦教诲,精辟论述了为人处世、建家立业、尽忠孝节义。千百年来传颂朝野,影响中外。“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四条朱子治家格言手迹苍劲有力,格外醒目。厅内还悬挂着朱熹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等。

(11)、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观书有感二首》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2)、清朝嘉庆年间,河口北溪朱丹凤翰林爷,刻苦学习、终生不缀,被钦赐翰林,为朱氏后裔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d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河口高潭朱仁烈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3)、胡迎建:《朱熹诗词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注,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15)、解题主要提供有关背景材料,从总体上提纲挈领地概括某些篇目的全篇意旨及疏释篇题中有碍理解的个别词语。笺注则旨在疏通文意,帮助读者达到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主要注释疑难词句、典故、某些特殊的背景、思想内容及人、事,一般词语不注、少注或略注。不作串讲,不作赏析,不作繁琐考证,留待读者咀嚼体味。全书总计注释5333条,朱熹文集之有注释,在史上尚属。

(16)、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17)、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8)、朱熹此联至明代才有记载。以后,清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漳州曾应邀为芝山书院题写柱联,又用到“逃墨归儒”。联文是:“经始问何年,果然逃墨归儒,天使梵王纳士;筹边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从瘴海班师。”

(19)、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20)、 而朱子的哲理诗,有名的是《春日》《观书有感》以及《斋居感兴二十首》。前两首诗很早就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

4、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及作品

(1)、又据《国朝献征录》卷其中有蔣信著《兵部左侍郎高吾陳先生洪謨行狀》云:“公諱洪謨,字宗禹,高吾其別號,世居武陵之東村……”,是写陳洪謨生平事迹的。行状中所载有关朱熹对联之内容与《湧幢小品》全同,此处从略。

(2)、为尽可能方便读者,成果编列了较为完善的附录:传记资料文集序跋版本考略朱熹年表历代评论伪托误题朱熹诗文存目主要参考文献本书篇名索引。其中文集序跋特别注意收录海外所藏、所刻朱熹文集之序跋,为目前所收海外序跋多之本。

(3)、通篇家训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4)、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5)、“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支撑和推动朱子学的新发展,核心基础文献的高水平整理研究势在必行。在朱熹的三部代表作中,文集在可靠性方面优于《朱子语类》,在内容的包罗万象方面优于《四书集注》,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6)、强势帝王固有此气概,但是为何却作于佛门。据说唐宣宗李忱曾经在百丈寺5年。

(7)、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8)、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9)、   朱熹季子朱在墓。在城东永安寺后天马山西南麓。勒有《宋故太中大夫焕章阁待制建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金鱼袋朱府君圹志》两块碑碣,文全正楷,字迹清晰。这两块碑文简略记载了朱熹、朱在的一生,对于了解这两人的生平及朱熹思想之初传具有重要的佐证价值。朱熹晚年过得很凄惨,他活着的时候,其学说并未得到认可。朱熹临终前立遗书,要朱在为他“收拾遗文”。朱在不负父望,在府城“筑室承先志,卜宅本贻谋”,“时与善类从容讲学,深造阃奥”。后来朱在入朝“奏对敷陈家学”,得到理宗嘉褒。所以有学者认为,朱熹故后二十七年,才赠太师、追赠信国公、改封徽国公,与朱在对其著作的收集、整理和阐述是分不开的。可见,朱熹理学之大成,有朱在不可或缺的贡献。《朱在圹志》碑现存于市博物馆。朱在墓穴2005年建刑警大队办公楼时被毁,除碑碣存留,其它的诸如石棺等葬品一同灭失。

(10)、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11)、关于对联走向大众的思考与实践(附成功案例)

(12)、韩愈、 柳宗元之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继续努力,古文运动得到了彻底胜利。

(13)、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14)、   部门合力。组织文化、文物、旅游、住建等部门及朱熹后裔,结合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宗祠文化普查,搜集有关朱子资料,为保护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建州报》等媒体开展朱子文化宣传。组织重修艮泉井,新建凉亭,围筑红墙,重制井栏,并立碑简介,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如市第一中心小学通过朱子文化进班级进课程、国旗下的讲话、举办朱子文化艺术节,开辟朱子园,塑立朱熹铜像、创设朱子文化长廊,将朱子思想形象化具体化,起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15)、据《四库全书总目》卷1集部別集类20:《梦观集》本24卷。首为《梦法》1卷、《梦偈》1卷、《梦事》1卷,次为诗6卷,次为文15卷。所谓梦法、梦偈、梦事者,皆宗门语录,···删除其《梦法》等卷,并删除其杂文,惟录古今体诗编为5卷。

(16)、此联精于用典。上联写景极有气势,写景而能用典则颇为难能。“送青排闼”出于王安石诗《书湖阳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然用在此处自然贴切,用典无痕。“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天宝山群峰叠翠,向书院破门而入;比起“群山万壑赴荆门”(杜甫)尤觉气势磅礴。这是从侧面烘托书院。

(17)、朱熹送长子朱熟去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求学时,还曾写过一封家书《训子从学帖》(又名《与长子受之》),在家书中语重心长教育朱熟勤学习、交益友,一片殷殷之情,爱子之意跃然纸上,成为家书名篇。

(18)、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19)、以上诗文系年、注释、汇评均为新创整理内容,佚文的搜罗也为迄今为止为完备。因此,经重新整理的《朱熹文集编年评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书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相信将以其方便可靠、系统全面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在这里,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由衷的祝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朱熹简介资料大全图片精辟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