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无为的名言
1、老子关于无为的句子
(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3)、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老子》"
(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7)、(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8)、(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9)、(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0)、老子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老子名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9)、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20)、老子名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老子关于无为的名言名句大全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5)、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老子名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则,而不是空话连篇,或者做点事就开始大事张扬,这样教化别人,才会让人信服,尤其现在教育孩子,家长更应该遵守这个原则。
(11)、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12)、因为无为,才可以无不为,避免弊端。这就如同天让万物自然生长,不加干涉一样。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顺其自然地发展,无论结局,都是一种自然的结果,所以要“无为”。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把天下治好,老百姓也会因此道德高尚,生活幸福。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5)、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6)、(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17)、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9)、老子名言: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0)、(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关于老子的无为的含义
(1)、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2)、(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0)、(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12)、《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6)、草木莫不有种子,也就是核中之仁,仁包含无限生机和能量,春天来了,各种核仁生生不己以成众植物。草木之仁能生长化育,也惠利百姓,孔子因而以仁为核心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人人都应像核仁一样,善于生发长养,惠益众生,参赞天地之化育。“仁者爱人”,由近而远,爱家里人,爱周围人,爱乡国同胞,以至于爱全人类,发挥自己的能量,积极入世,对社会做贡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观察天地万物,看到它们都沿着一定轨道自然运行,从而创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人生哲学,万事万物都有其运动规律、自然法则,顺应之则昌吉,逆背之则凶败。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社会也是一个天地,和宇宙大自然一样,都按自身规律运转,故有道之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顺应自然规律,内以修身,外以治国!
(1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9)、老子名言: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0)、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老子无为而治的名言
(1)、(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4)、“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9)、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1)、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所以,用自然的原则对待事物和人,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让事物和人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1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5)、"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老子》"
(16)、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为什么,也不受人的支配。道让万物让发育、生长、成熟,却并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也不自以为居功至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万物发育、生长、成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7)、任何脱离语境之外的断语都是空谈。老子在本章提“使民不争”、“使民不为道”、“使民心不乱”观点,是为避免“争”“盗”“乱”三种问题开出药方,医者本身就是要对症下药的。
(18)、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9)、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老子所讲的无为的含义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老子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5)、(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老子名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9)、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10)、老子早把无为和有为做了基本论点,告诉大家在做事方面要有选择性,在管理方面,应以“无为而治”的管理论点,即是立身处事的观点,也是管理的要义。
(11)、(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2)、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1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4)、意思是:主要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无为无败》内容如下:
(15)、(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1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17)、(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8)、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李耳《道德经》
(19)、(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0)、老子名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2)、(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名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的《易经》,其大的魅力即在于卦画符号系统,像宇宙代数学、时空坐标系一样普适于万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可以代上本时代的情况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佳方案,因而是永远开采不完的智慧宝藏。一代一代的伟大哲人都从《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走出来,利用其神妙玄奥、博大精深的辩证智慧建筑起自己的体系。“易以道阴阳”,“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出的话语落入了有限的意义,而不固定、不明确的符号却是义蕴无穷的,越是高度模糊的越是高度包容,内涵越少的外延越广。用三个铜板摇卦,只能出现四种情况:要么一个正面,要么一个反面,要么一同都是正面,要么一同都是反面,决不会有第五种情况出现。同样三个秀才去赶考,也只会出现四种情况:要么只考上一个,要么只有一个没考上,要么一齐都考上,要么一齐都没考上,也决不会有第五种情况。所以这位先生只伸出了一个指头,而这一个指头可以是这四种可能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怎么理解都可以。他知道除了收到卦金外肯定还能收到谢礼,因为只有都没考上时才不来谢他,而这种或然率只有四分之一。即使都考不上,也没法说他算得不对,因为一个指头也可以代表一齐都没考上。江湖术士就是这么狡猾,高级骗子极是工于心计,玩把戏可以骗过三个秀才郎。都说:“三个臭皮匠,赶个诸葛亮。”只是勉励人集思广益,柴多火旺,其实又何尝赶得上!诸葛亮巧思过人,神机妙算,演八卦阵法,造木牛流马,比摆地摊的强十万八千倍,而三个秀才又远过三个臭皮匠,却还一齐都被骗了,而且被骗得口服心服!
(5)、老子名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7)、老子名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8)、语出《老子·第八章》。好的人,就像流水一样,水能够帮助万物生长,但是他们却不相争。
(9)、(故事) 古代三个秀才去赶考,临行前同到一个算卦摊上测运气。他们说明来意,算命先生只伸出了一个手指头,任三个秀才磨破嘴皮子咨询,他也龙腔虎腔不答腔,只是摇动那个右手食指。三个秀才只好走了,其中的老大说:“他伸出一个手指,说明咱都一起考中了。走吧,没问题!”于是信心十足地进京赶考了。老大对算命先生的不言之教做了好的理解,三个人都考中,这就是不言之教的魅力,不明说,有猜测余地,可以向好处着想以自励,不至于彻底失望。
(10)、老子名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1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3)、老子名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4)、老子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5)、老子名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6)、(翻译讲解):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1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道德经》
(18)、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9)、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2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关于无为的名言名句大全精辟1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