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简短概括精辟105条

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简短

1、孔子教书育人的名言警句

(1)、鲁君急忙发兵抵御,由于准备充分,鲁军把来犯的齐军打得落花流水,齐军大败之后,落荒而逃。

(2)、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

(3)、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4)、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缘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5)、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来。子路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6)、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7)、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8)、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大夫,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晏婴认为孔子会干扰齐国的文化。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只好辞退孔子,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9)、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0)、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11)、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

(12)、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大的灾难。

(13)、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14)、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

(15)、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16)、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17)、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18)、丢羊的人顺着羊蹄脚印和血迹,一路追踪找到公冶长家,发现了羊角。

(19)、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20)、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2、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简短概括

(1)、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

(2)、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3)、孔子留下做人的道理,维持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的道德规范,现代人连这个都敢嘲笑,因为社会的整体道德已经下滑得很厉害了。讲出“做好人”的时候,人们却以为他们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者精神不正常了,人们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标准了。

(4)、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5)、“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6)、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7)、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8)、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10)、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很久,考虑很多次。

(11)、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12)、孔子叹息说:“虽在缧绁(léi xiè监狱)之中,非其罪也!”——公冶长虽然被关进了监狱,可是他没有罪过啊!

(13)、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惊呆了。

(14)、“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15)、孔子《论语》。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l),人们的“爱人”之心本处于人的自然情感。而“仁”本源于“孝’,,并渗透于“仁”的全部过程;而人的道德行为的施行必须遵守“礼”。而人何以行孝呢?为了“仁,’!“好仁者,无以尚之”。这样,“孝”与“仁”的内在同一性和“仁”、“孝”与“礼”的内外共存性,构成了孔子“孝”文化独有的特色,一扫孝德不能完全普适的狭隘性和单纯外在规范的制约性,使孝文化成为所有人内心自觉遵守的至上的行为规约,获得了新的生命。

(16)、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17)、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8)、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19)、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20)、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3、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简短一点

(1)、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来。子路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2)、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3)、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4)、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5)、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6)、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7)、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8)、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9)、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10)、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11)、孔子传教,首重修德,后传知识,即今天的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这就是今天德育为首,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源头。

(12)、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13)、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14)、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5)、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16)、“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高理想。

(17)、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

(18)、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19)、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20)、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4、孔子对教书育人的名句

(1)、还提倡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比如在《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3)、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4)、孔子有这样一段故事,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5)、大约三十岁左右,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6)、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7)、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8)、“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9)、孔子创设了学校,做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从此人类发展史上有了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专门的受教者学生,因此,孔子被称为万世先师。

(10)、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刻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11)、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卫国。

(12)、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13)、公冶长急忙喊来狱吏,请求他转告鲁君,声称齐国军队将要攻打鲁国。

(14)、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15)、孔子在教书时疏忽了一点,没将重点讲清楚,许多学生没听懂,却没有敢问的同学,其中有一位同学去问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呀。并大大奖赏了这位同学。

(16)、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了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17)、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18)、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两个人都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件正确的事情或者主张可以马上去做吗?&#但是孔子对子路说: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对冉有说:想到就去做吧!两个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谦逊、犹豫,子路爱逞强,所以冉有应该鼓励他迈出去,子路则应该劝他收一收。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给出不同的建议,这不就是&#因材施教&#吗? 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来达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现在提倡的师德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1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0)、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5、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300字

(1)、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2)、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3)、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4)、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5)、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6)、同样是一个“仁”。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9)、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10)、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11)、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12)、教学相长。孔子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讨论、切磋学问,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修养、人物评价,无所不谈。有时孔子从学生们的谈话里受到启发,不仅虚心接受,还会及给予表扬。孔子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第十五),有时在与学生谈话的中,孔子发现学生思维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要么提出严肃批评,要么及时进行纠正。

(13)、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14)、“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15)、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16)、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现在通行的&#启发式教育&#,比如在《论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出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17)、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18)、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接受教育,将平民不能接受教育的规定打破,让教育普及力度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教育思想中,他提出每个人的天赋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将人的地位看的平等,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

(19)、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20)、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之小心。

(1)、公冶长百般辩解,鲁君无论如何不相信人能听懂鸟语,于是下令把公冶长关进了监狱。

(2)、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义。

(3)、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4)、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5)、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简短概括精辟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