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引用诗句的妙处【100句简单文案】

一、引用诗句的妙处

1、这三种表达方式,除去“赋”是以直接对物象的叙述以引起读者的感发以外,“比”和“兴”都是重在借用物象以引起读者感发的。一般说来,“比”的作用大多是“心”的情意在先,借比为“物”的表达在后;而“兴”的作用则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心”的情意感发在后。

2、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体,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3、能够迅速把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意思,概括成一段诗文,起到好的“画龙点睛”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深厚的文化诗词涵养、更加使文章主题鲜明,琅琅上口有韵味。扩展资料:正引

4、如果你能想到这一步,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5、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

6、莫作天涯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7、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8、李于是决定把女儿许配给程。

9、来源:白领驿家、人民日报海外版

10、关注“川教观察SCTV”

11、A式:∣∣———∣∣——∣∣∣——B式:——∣∣——∣

12、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13、表现手法:范围极为广泛,如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象征、抑扬、虚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14、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诗句,作为标题,我们一般称“引用”,万不可理解为“化用”。

16、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折柳”这一关键意象寓意的理解,2003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诗眼的把握,2004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一个巧妙情节的理解,而对于诗中用词妙处的考查更是频见于各省市高考试题中。

17、明代李东阳和程敏政一样少有才名。东阳6岁时和敏政一同去接受英宗的召见。过宫门时,年幼的东阳跨不过高高的门槛,英宗见状出句:

18、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19、再看杜甫的《喜达行在所三首》。这三首诗是杜甫经历了“天宝之乱”,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远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朝廷的临时所在地之后,痛定思痛之作。以第一首为例:

20、人文价值:诗词的第一魅力

二、结尾引用诗句的妙处

1、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读过此诗就能发现,诗歌的每一句都押韵——“凉、霜、翔、肠、乡、方、房、忘、裳、商、长、床、央、望、梁”,这是楚歌的方法。这时候的诗歌体式还没有摆脱楚歌的影响,七言诗并未发展成熟。

3、不知何时起,古典诗词的韵律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对诗词的热爱也已经流入了我的血液。带着这份热爱,我会坚持学习古诗词,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传承下去。

4、|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5、在文末引用诗句,一箭双雕,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如《驿路梨花》在结尾处引用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释义: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是画龙点睛之笔,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象征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处处弘扬。

6、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7、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8、(教师在举例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影像画面,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悟共同参与写作。然后给学生一首诗词,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的,天地一沙鸥”,要求学生进行散文式创作。)

9、明人徐唏年轻时以吏员进身。他荣归故里时,当地官员率诸生郊迎,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便有些态度不恭,地方官员大为生气,出句斥诸生曰:

10、1)直接引用诗词,如在写景时,直接地表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令人心神向往。

11、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说,古代诗词大家几乎都是用典高手,在他们的一些诗词中常会有很妙的用典案例。

12、后一部分——诗歌鉴赏的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

13、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14、典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15、所谓“兴”,就是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感动。外物,是指大自然的景物。所谓“比”,就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所谓“赋”,就是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不借用外物。

16、用典分为明用和暗用两大类,明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古诗文中的句子,如果不懂典故,读起来会有障碍;暗用典故,就是熔铸古诗文中的句子或者故事为自己诗文的内容,即使不懂典故,也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但如果懂得背后的典故,会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用、暗用并无高下之分,用得好都能出彩。下面野狐举几个用典的出色例子。

17、五 会用典的苏轼如果要说会用典的诗人,野狐认为非苏轼莫属。苏轼是古今少有的会读书人之书读通了,当然用典也就神了。苏轼在会试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杜撰尧与皋陶的典故,试后主考官欧阳修对之大为叹赏,这个佳话也成了有名的典故。

18、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江阴浮远堂》2005年山东卷)

19、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更有说服力、性,增强文采,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20、乡绅见了更为气恼,再命家丁把竹子连根挖掉,缙闻知,在联尾再各加一字:

三、引用古诗句有何妙处

1、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2、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3、梅尧臣以诗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到了晚年,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唐书》的修撰。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们莫不叹惜。先前梅尧臣受命修《唐书》时,曾对他的妻子刁氏说:

4、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太祖出句令对:

5、文章(有故事、人物、情节,需要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语言顺畅,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同时鼓励多引用经典用诗歌表达自己情感。)

6、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7、(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8、诗意就是一种童趣。在平凡无奇中,发现事物的美好。“鹅”这种动物司空见惯,但在骆宾王的笔下却能意趣盎然。白毛、红掌、清波,成为了叩击人心的童真情感。我与诗词的故事自征文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省小朋友的稿件,其中东城根街小学四年纪五班王姝涵小朋友的稿件就有对生活的美好追寻。今天,我们就来聆听她的诗词故事!

9、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果;

10、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11、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12、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13、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14、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

15、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第1点有,即引发人们的思考。第二点也有,是引用诗句;第三点没有;第四点必有。

16、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17、先给大家捋一捋往期内容吧,古诗词鉴赏的理论知识→形象鉴赏系列→语言鉴赏系列→表达技巧鉴赏系列→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鉴赏系列

18、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19、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20、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愁。

四、引用诗的好处

1、又问: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2、(3)×××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4、王洪见一群雇工正在院中掘井,便对曰:

5、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6、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7、学生仿写:唉,顾影自怜,两鬓星星,沙鸥啊,你可知晓,我的名声难道不是靠文章来显扬的吗?岁月蹉跎,命途多舛,“落日心犹壮”,我“岂穷途之哭”,可谁又能想起我这“江汉一腐儒”呢?

8、一日,佛印对东坡大谈佛事,躺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见佛印把佛法说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这位和尚一“默”,遂题一上联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接过一看便朗声大笑,上联是:

9、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10、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国语言的单音独体,其平声与仄声是相对的,其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音节的节奏所在。

11、那么,以诗句为标题,有哪些作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2、(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14、学生仿写:乐观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往无前;乐观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悠然;乐观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从容。

15、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简短、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中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16、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17、(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8、(化用)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

19、体现内涵,或者更形象的表现出你的话的含义。当然适当的引用诗句也可以更好的诠释你的话,因为有古人作证,而且有意境

20、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五、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

1、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对于技法考查得很频繁。主要题型有三种:分析所用词语的妙处、分析某一诗句的作用、分析一首诗的艺术技巧。这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2、常言说,鉴赏诗歌要能“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所有的诗歌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飘逸豪迈,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南宋诗人的山河破碎之感,等等。2006年辽宁卷考查到《东坡》一诗,该诗的作者苏轼一生坎坷多磨难,但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他都能坦然面对,旷达开朗。而结合原诗及试题中的注释,不难发现,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3、实用价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释义: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6、诗词鉴赏:二轮复习必备诗歌鉴赏的构思立意的技巧(4)

7、(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教育局教研室

9、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文章内容大家可以上网自行查找,老穆就不再贴出来了。

11、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12、“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13、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14、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雄浑得多。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许“马苑应对”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

15、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并引》2006年全国卷Ⅰ)

16、此外,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示多种感情。如“登高”意象,既可表“怀远”,也可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赏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17、第五点没有体现;第六点体现得不,可以不考虑;第七点也没有。

18、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19、水出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20、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羼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结尾引用诗句的妙处【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