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全书
1、黑格尔哲学全书包括了
(1)、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8期: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及洛克、霍布斯
(2)、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
(3)、(14)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 Werke,Band.20,1992FelixMeinerHamburg,S.5(《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页)。参见我们的1827年版译本,“前言“第1页与1830年版译本,”前言“第1页。
(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4期:经院哲学的基本主题
(5)、《历史哲学讲演录》、《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耶拿体系草稿》、《精神现象学》、《世界史哲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6)、直观结构本身是主体活动,但是通过意志,就变成了客体,这个客体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意识,是自我受到限制的产物,是个体化了的自我,和个体意志类似。
(7)、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7期: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
(8)、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后结论,那叫作“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9)、(6)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年第2版,第5次印刷。新版序言,第xiv页;参见译者引言,第ii页。
(10)、与康德从量的范畴过渡到质的范畴不同,黑格尔是从质的范畴中建立起量的范畴的。质的规定使定在成了与“他物”不同的“某物”,而“某物”的质又总是靠“他物”和“他物的他物”来规定的,但这种外在的规定总是不能对某物的质加以终的确定,而将陷人“坏的无限”;所以只有回到每个某物本身使之成为“自为的一”达到“真无限”,才能获得质的确定性(即它把自己规定为一个无限地“可被规定者”)。而其他的各个“自为的”则相对它来说成为了“多”,这就从质的规定进到了“量”的规定。量是对质的扬弃和漠不关心,量的变化通常是渐进积累的,并不影响到质;但是一旦量的变化超过了一定的“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或质变,即从量变中产生出新的质。所以从量变到质变是通过“渐进过程的中断”而突然达成的,就像理性在背后玩弄“理性的狡计”,使抱有量的机械论观点的人猝不及防。但如果我们把握了事物的“度”,我们就能够在质和量的统一中认识质量互变的规律,从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11)、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
(1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6期:印度哲学及希腊哲学引言
(13)、在神学院中黑格尔与两个同学结下了诚挚的友谊,一个是与他同时进入神学院的荷尔德林,今天被人们看作是与席勒和哥德比肩并列的伟大诗人,一个是1790年入学的谢林,曾经在黑格尔还默默无闻之时就已经名扬天下的哲学家,这两个人后来都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4)、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所具有的认识,既然“”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15)、1817年,黑格尔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6)、 但更主要的收获是看到自己以前在黑格尔那里没有认真注重的一个方面,即他在自己语言上所下的工夫,和这一方面同他的哲学造诣的内在关系,尽管自己欣赏他在《精神现象学》序言里的有关精彩论述,尽管知道他有一个宏愿是欲通过教人用说德语来探讨哲学,尽管知道伽达默尔高度评价黑格尔在哲学语言缔建与发展中的贡献。在哲学语言上他排除随意性,是使自己服从语言,而不是使语言服从自己。译者在见到他作那些修改时常常感动不已,头脑里总是不能摆脱去想:那到底是为什么和为了什么?问题的一个方面也许正在于《周易·系辞上传》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或者如同伽达默尔所说的是“语言的界限”,由于语言的界限,每一个言者在他寻找正确词语的每一个时刻,都同时具有这种意识:他不是完全遇到了它,因此总是存在一种企求达到中肯语词的渴望,而这也正是语言的真正的生命和本质。(20) 黑格尔那里有一“境界”值得我们向深几方向探究。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有一个极其平凡的方面,他曾以我们想象不出的程度,不辞辛苦,不拘巨细,不厌其烦地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修正自己,改进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令人不能不赞叹的是,这一切在他那里显得是那么自然,那么不言而喻,似乎无须究问,无须一提。人们常说伟大出于平凡,而我们那位“不敢为天下先”的先师则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黑格尔是字斟句酌,对语言文字充满了恭敬。他是那样精心在意地行走在语言文字的殿堂,是那样忘身在语言文字的奇妙运动,是那样着意想步入语言文字这一独特的世界。他所做的是那样平凡,平凡到平凡的人们也许不能去平凡的程度,平凡到伟大狂们不愿去伟大到的程度。译者突然想起那位发现俄文是由字母组成的小说人物,他这一发现绝非像我们习常认为的那样荒诞怪异,只配我们嘲笑奚落。事实上黑格尔就曾指出人们轻蔑地当作是自己早已熟知的东西,并非就是他们已然真知的东西。译者感到分外高兴的是这次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它表明那些伟大的哲学金字塔是从反复推敲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来筑基的。
(17)、 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
(18)、“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19)、黑格尔的哲学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20)、精神哲学的后阶段是“精神”。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的实质只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纯粹的体现,这些精神生活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但却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外在的客观性,但又不是单纯心理上的精神现象,而是本身体现为社会历史所追求的理想的客观目标,这就是艺术、宗教利和哲学。从历史上看,艺术在古希腊达到了顶峰,宗教的繁荣期是在中世纪,哲学则是近代的为高超。这三者都是精神,但体现为一个三阶段的发展: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把握精神,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精神,哲学则是以概念来把握精神,终在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中达到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同一即真理。
2、黑格尔哲学全书目录
(1)、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国内习常简称“哲学全书“) 是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用于自己讲课的教本,这一著作无论是在德国经典哲学中,还是在整个西方哲学中都无疑是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世界哲学庙堂里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哲学思维的一块晶石。黑格尔在他生时自己亲自过手出版的大部头著作相对不是很多,总共有4部,这就是《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desGeistes),《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oderNaturrechtundStaatswissenschaftimGrundrisse),还有就是《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在这些著作中,《精神现象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一直想出新版,但未能实现),《逻辑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曾着手出第二版,但他在世时没有能看到告成),《法哲学原理》出版过一版,而《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则出版过三版,1817年出了第一版,1827年经修改扩充后出了第二版,1830年经过再次修改出了第三版。由此可见黑格尔是多么重视他这一著作,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著作在同时代就已经受到重视,在当时就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2)、(16)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3,S.322(《黑格尔往来书集》,第3卷,汉堡,第322页)。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5期:柏拉图(上)
(4)、“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5)、(12) 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 Werke,Band.19,1989FelixMeinerHamburg,S.440(《黑格尔全集》,第19卷,1989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440页)。
(6)、提起黑格尔的《小逻辑》,我们自然想到他的《大逻辑》。大小逻辑的区别是《大逻辑》(1808-1816)早于《小逻辑》(1816后)。《大逻辑》是独立的两卷本;而《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一个部分,只有一卷本。两者的联系是《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但是要注意:《小逻辑》或《大逻辑》是后人用来区别黑格尔两种逻辑学的名字,并不是黑格尔原来的书名。
(7)、从内容上看,黑格尔的《小逻辑》包括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存在论研究“存在”。存在离不开“质”,因为失去了质,事物就不可能存在。同样,存在也离不开“量”、离不开“度”。所以,黑格尔将存在论看成是“正”,即肯定的方面。本质论不同,本质论研究差别、对立,所以是“反”。“反”就是否定的因素,不同的东西,通过内部自身否定,理念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否定不是目的,否定是为了肯定。通过存在论的肯定和本质论的否定,理念既保留了积极因素,又克服了不足,经过这种“扬弃”,就进展到概念论,形成了“合”。“合”就是综合,是概念。概念又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终到达理念,理念是顶点。这好比人生要经历三个阶段:一开始是肯定阶段,即正;所谓“看山是山”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个阶段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经常还要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怀疑阶段,也就是否定阶段,所谓“看山不是山”。到后,我们“自在自为”、大彻大悟,所谓“看山又是山”。虽然回到了原点,但此时心性不同,境界有别。对于黑格尔《小逻辑》中的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改造,通过改造,将它们概括为三个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应存在论)、对立统一规律(对应本质论)、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应概念论)。当然,它们也有区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念的发展过程,是纯思维的辩证运动。
(8)、先看“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本质上应当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艺术是精神向自身复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对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正因为只有人的艺术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则达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其本质是艺术,即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其他有限的自由活动如经济、政治、伦理等等社会活动,但比它们更高。在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内容,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内在的矛盾结构,艺术哲学就是这一结构在不同层次上展现的体系。艺术的理念作为艺术美的内容还不是纯粹的理念(ldee),而是“理想”(ldeal),理想是以感性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表现形式的理念:但这个感性自然作为艺术的形式又必须是本身被理念征服、提高了的“第二自然”,它是心灵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所以艺术必须把内容上的理想主义与形式上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艺术哲学原理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三个层次。
(9)、其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把整个世界看成是观念的表现和发展。他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上帝的别称。
(1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7cTdV5rACstuekIlIfOTQ提取码:c51a 书名:精神现象学
(11)、法哲学是客观精神的哲学,法的理念和基础是自由。
(12)、(9)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7页。
(13)、(4)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0页。
(14)、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5)、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16)、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他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17)、(“主观概念”)主要是要把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深入到其辩证逻辑的根基,使其获得辩证法的理解。首先,黑格尔认为概念本身不能像形式逻辑那样理解为抽象的形式框架,而应从内容理解为“具体概念”,即“不同规定的统一”。任何概念都是由普遍、特殊和个别所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统一体,其中,“普遍的东西是自由的威力”它要成为真正普遍的东西就必须把特殊的东西包括在自身之内,否则它就只是和特殊相分离、相对立,不具有涵盖特殊东西的普遍性,而只是与特殊相外在的另一种特殊的东西。而含有特殊东西的普遍性则具有了把自己实现出来和贯彻下去的手段,因而具有了自我超越并将自己扩展和推广开来的现实力量,所以必然凝聚而体现为个别性、“这一个”。其中,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成为了个别性的两个环节,个别性则能动地突向外部世界,从而否定自身并跃进到另一个更高的普遍概念。具体概念由于这种自我分裂而建立起了两个概念的关系,这就是“判断”。
(18)、黑格尔的逻辑学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大纲,是黑格尔哲学中具重要意义的部分,也是黑格尔的方法论即辩证法的集中体现。但逻辑学在他看来首先是本体论,即关于一切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所以他的逻辑学的第一个作为出发点的范畴就是“存在”,或“纯存在”,由此展开为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
(19)、后他谈到了道德的客观体现,即伦理,伦理分为三个层次,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20)、“理念”的三个环节是“生命”、“认识”和“理念”。生命从目的性而来。它是第一个符合概念的客体,是灵魂与肉体的直接统一;但在死亡中灵与肉开始显出分裂,死亡所涉及的不是灵魂,而是肉体,灵魂则超越个体的死亡而使生命成为了普遍的“类”。生命的理念通过类而上升到了认识的理念,这就是在有限个体的无限延续中去追求的“真理”的理念。认识的前提是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二分,真理的认识就是要达到二者的统一。它初是被动地分析现有的客体,然后是能动地综合那分析的结果,但终却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认识主体把自己分化为客体又回复到自身的过程,认识客体不过是认识主体用来把握自身的手段,客体不过是另一个主体,或是主体的外化,于是主体就能动地支配了客体而上升为实践主体,成为了“意志”的理念,它要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现实的统一即“善”的理念。善的理念不仅是用认识主体去吞并认识客体,而且是使这种吞并了客体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客体,但这是一个主体通过实践向客体无限接近的过程。而主体在这个实践中也无限接近于成为主体,这时返回到认识立场,这一无限的实践过程就被理解成了作为客体的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自我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就是“理念”。理念是整个逻辑学体系的内在灵魂,即它的“方法”不过不是外加于对象上的方法,而是客观对象本身(即“概念”本身)的运动方式。同时也是我们认识“”或“”自己认识自己的方式。
3、黑格尔哲学全书 历史哲学
(1)、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2)、1805年,在歌德与席勒的推荐之下,黑格尔成为教授。
(3)、在“逻辑哲学”中以唯心主义方式,把质量互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作为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这些辩证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精粹。
(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8期:毕达哥拉斯派与塞诺芬尼
(5)、与费希特和谢林相比,黑格尔堪称大器晚成。谢林比他小5岁,但是20多岁就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学教授,而黑格尔初只是谢林的追随者。直到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之后,他才真正超越了谢林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逐渐登上了德国哲学的王座。
(6)、 但是这一著作在黑格尔逝世后的出版史却有一段曲折的、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不那么幸运的历史。黑格尔逝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和友人组成一个团体给他出了一个全集:Werke.VollständigeAusgabedurcheinenVereinvonFreundendesVerewigten., 这就是死者友人版。这一著作集除了一个补卷与附卷外,正式是18卷。通过友人版,人们立即就有了两种的”哲学全书”,一种是黑格尔自己写的和动手出版的一本三版的“哲学全书”,一种是友人版编者取《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30年版而扩编成三大本书的“哲学全书”。为了把这两种的“哲学全书”区别开来,人们只得给后者一个名号,把后者叫做“GrosseEnzyklopädie” (大全书)。在友人版内,《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这一著作是和第6和第7卷有关。这就是说,它的第三版是被编收在了这两卷之内,而第7卷又是被分编作两册。于是黑格尔原来整整的一本著作,完整的一本书,就被割裂膨胀成了三本书。这样做在局外人看来并非必要,但这在编者那里却是不得不然,因为编者对黑格尔这一著作的这一版大大地进行了扩充,以致难以容纳在一个卷本之内,不得不将之分编为两卷三本。编者进行扩充不是源自黑格尔的任何示意,因之把他的这一著作分编成两卷三本,这自然也不是黑格尔自己意愿的表达。编者不是把黑格尔这一著作的三个版本全都收入这个全集,而只是特意选取了这一著作的1830年第三版。编者扩充黑格尔这一著作是用对黑格尔原著上另外添加“Zusatz”、即“附释”的形式。这些附释的材料是取自黑格尔的一些手记和他的一些学生在听他上课时所做的笔记。
(7)、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超值啊!)
(8)、黑格尔的“精神”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逻辑理念。但上帝并不满足于仅仅是逻辑理念,他不但全知,而且全能、全在,所以他还要外化出整个自然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揭示出上帝或逻辑理念的身影来,并阐明上帝在他的这个“异在”里暗中所做的工作。自然界的产生虽然显示了上帝(逻辑理念)的大能,但这还不够,上帝还要能够扬弃自然界的“异在性”,让自然界自己从自身中发展出精神来。所以我们看待自然界就必须有双重的眼光,即一方面,从自然界的自然物质来看“太阳底下无新事”,自然本身是不变的僵死的存在,它将它自身中所隐含的逻辑理念死死地遮蔽住,成为精神的沉重的枷锁。物质是惰性的,它里面的一切运动变化似乎都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推动。但尽管如此另一方面物质不过是精神的外壳,它里面有能动的精神在自由地冲突,终有一天会冲出重围。“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8)这样一个超升过程在自然界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机械论(力学)、物理论(除机械力学外的广义的物理学,包括光学、热学、地学、天文学、电磁学、化学等等,但也包括古代的气水土火“四元素”理论)、有机论。它们分别与《逻辑学》中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相对应。在有机论的顶点即人和人的精神身上,自然界意识到了自身,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不过是精神这样一种本质,因而就否定自己而向精神哲学过渡。“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9)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
(9)、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10)、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11)、(7)编辑出版友人版这原是同黑格尔家的一项合作项目,友人版编者的那类做法是违反了同黑格尔家的协议的,这使黑格尔夫人很是失望。亚默(ChristophJamme)对友人版编者的批评之一是指向他们违约和越权。
(12)、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13)、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14)、后黑格尔在与谢林的合作时期接受了谢林的同一哲学,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但他又不满意于谢林把这种同一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认为从这种同一性中除了凭借非理性和神秘的解释,是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冲动和欲望来的。黑格尔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概念来理解,的宇宙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但同时这种逻辑并不仅仅是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精神本质,是宇宙精神把自己能动地发展出来、实现出来的那个生命过程本身的必然规律或节奏。所以同一从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正因为如此它才赋有内在的冲力,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中实现出来。自然领域(“自然哲学”)和人的领域(“先验哲学”)并不只是在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成分方面有不同的“量”(或“因次”)的区别,而应当是整个精神从潜在(自在)到实现(自为)后达到自我意识的完成(自在自为)的历程,是在质的等级上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两极化”也好,“正、反、合”的进展也好,都不仅仅是把两个不同的方面组合成一个统一体,而是同一个东西在自己的一贯发展中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因而是有机生命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克服了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而发展出了一种无所不包的辩证理性和辩证逻辑,它同时又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15)、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16)、哲学如艺术和宗教一样,也体现为历史的发展进程,这就是“哲学史”。如果说宗教从艺术的客观性转向了内心生活的话,这种内心生活却仍然要承认一个外在的神秘上帝,而不能达到完全的主客体同一;而哲学则是通过思维、概念来把握上帝,这就拆除了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后一道藩篱,终于达到了人的精神与上帝的同实现了真理和自由。哲学既克服了艺术的客观外在性,又克服了宗教的主观内在性,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不过,哲学要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黑格尔由此认为,哲学史不是一个堆积着各种过时意见的“死人的王国”,它是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向真理前进的步骤,因此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真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即使一个哲学被更新时代的哲学所扬弃,但没有一个哲学是直正死亡了的,它必然继续活在后来的哲学中。每一个哲学都有自己的一个中心范畴,这个范畴占据着真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个哲学不过是将这个片面的范畴扩展为一个体系而已;但后来的哲学并不推翻先前的,只是推翻前一原则的性,将它降为自身的一个环节。这样看来,哲学史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哲学就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各个范畴,哲学之间的更替就相当于范畴之间的推演,而全部哲学史就展示了后出现的完备的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黑格尔由此表达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相一致”的辩证原则,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历史上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中那些范畴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历史发展就是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而整个哲学史就是他自己的后的哲学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历史。我们如果把握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去掉其外在偶然的形态,我们就把握到了哲学;反之,如果把握了哲学,也就可以不为历史的偶然性外表所迷感,而揭示出历史中隐藏的必然性。
(17)、(3)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0页。
(18)、《黑格尔》 (澳)彼得·辛格 B535/0046
(19)、(2) HegelsEnyz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EinKommentarzumSystemgrundrißvonHermannDrüe,u.a.Suhrkamp,2000,S.12(《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 – 对体系纲要的一种评介》,H. 德吕厄等人著,祖康出版社 2000年,第12页).
(20)、(1)KarlRosenkranz:G.W.F.HegelsLeben.Berlin18Nachdruck1977,S.306(罗森克朗茨:《黑格尔传》,1844年柏林,1977年重印,第306页.
4、黑格尔哲学全书PDF微盘下载
(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系统、丰富和完整的阐述。
(2)、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党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3)、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4)、黑格尔对法哲学的探讨依然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先从抽象法谈起,依次介绍人格与所有权、契约权和不法与诉讼权。
(5)、(2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166(《黑格尔往来书信集》,汉堡,第2卷,第166页)。
(6)、《自然哲学》 (德)黑格尔 N02/2364
(7)、lingnanguannianlun@1com
(8)、 1817年7月25日,黑格尔在写给万.盖尔特(vanGhert)的信中写道:“为我讲课时使用的我的哲学科学全书,我在几周前已经完工,…… 。尽管哲学研究长期以来遇到的营养和鼓励不多,我还是以喜悦的心情觉察到当一种更好的哲学提供给青年人,在他们那里对它立即就显示出的关注,因此我无论是对于青年人的这一兴趣,还是对于我在这个大学的情况,都是满意的。”(21) 黑格尔在他这一著作每一版的封面上都开宗明义标明这是他给学生讲课用的教本,他自始至终想的是青年一代,这一著作可称是他和青年一代进行的一种对话,一场关乎它前后持续数十年的哲学对话。作为一位哲学教师,黑格尔对自己的学生不只充满了爱,而且充满了尊敬,他在纽伦堡任中学校长时一件被效法的事是他用“Herr(先生)”这一尊称称呼自己的学生,这至今传为一段佳话。(22) 但是他坚持认定哲学是须得教和须得学才可能掌握的,尤其是必须得学习才可能掌握的。(23) 荷马的德文译者、诗人福斯(J.H.Voss)把黑格尔看做一个具有牧人形象的奥林匹斯山人,认为这样一位奥林匹斯山牧人会比那些以超人出现的人做出更大的奇迹。译者觉得把黑格尔这本书翻译出来当有助于青年朋友们学习哲学,这是译者决心把它译全的一大动力。就此译者也向这些年来热情推动这一翻译的青年同道与胜友们致以诚挚谢意。
(9)、(12)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序言第11页。
(10)、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5期:东方哲学
(11)、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12)、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完成,他在这一思想运动中,承前启后既对前人作出了批判性的总结同时又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空前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为了彻底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这一根本性的矛盾,而大大发展了通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一步步酝酿成熟的唯心辩证法思想,并将它贯彻到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就在于他所创立的唯心辩证法,这个唯心辩证法是他通过对康德等人的再批判而发展出来的。
(13)、《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受关注、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14)、逻辑学从自身中“外化”出自然哲学,虽然表现了逻辑理念本身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所外化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可与纯粹的逻辑理念同日而语,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在层次上降低了的东西(或理念的“随落”),只有着眼于它们所包含的逻辑理念才有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但自然界的这种缺陷正好给其中所潜藏的逻辑理念自由地展示其威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舞台,它推动自然界一步步向前发展,提高其层次,以至于从中产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和人的历史来,并在一个返回到精神的历程中使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都获得了终的拯救。所以这种“应用逻辑学”可以看作一种“理性神学”,这整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创世、原罪、堕落和拯救等一套神学教义的思辨形式。
(15)、(16)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
(16)、《逻辑学》上下卷 (德)黑格尔 B806/2364
(17)、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18)、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19)、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期:苏格拉底派
(20)、青年黑格尔与著名诗人哥德建立了通信联系,两人的友谊保持了终身。哥德对黑格尔厚爱有加,热情关怀着他的成长,黑格尔则始终对哥德恭敬备至,甚至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称自己是哥德精神的儿子。
5、黑格尔哲学全书pdf下载
(1)、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期:哲学史是连续不断的觉醒
(2)、这个体系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精神(即上帝)在创造世界以前的一个全面的筹划,因而表现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万物都是无形中按照这个范畴体系而运动发展的,所以它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一个总纲。在“逻辑学”的终结处,它凭借自己内在的冲动而“外化”出自然界,即把自己展示在外部自然的丰富多彩的客观形式中。这种客观形式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理念在外部自然界中的客观确证,另一方面又是这些逻辑理念的一种客观的实现,表明它们确实是“客观的思想”。所以自然界无非是以自然界的形式出现的逻辑理念,它正如逻辑理念本身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上升发展过程,后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人和人的精神来,这就开始进入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领域,即“精神哲学”的领域。精神哲学同样经历了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直到精神的历程,后回到了整个过程的出发点(精神)但这时由于经过了整个系列的外化和回归的历程,这种向出发点的返回就不是简单地回到原点,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所达到的精神的自我意识。到这时,精神就实现了终的完满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这就是黑格尔所建构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总体结构。按照其《哲学全书》的划分,这个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这就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但实际上“逻辑学”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实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只不过是“应用逻辑学”而已。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4)、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特价2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5)、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6)、(1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329(《黑格尔往来书集》,第2卷,汉堡,第329页)。
(7)、 这些做法并非一时之偶然,而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果。耶斯克(WalterJaeschke)告诉译者说:拉松在1905年,1920年和1930年出版了 “全书” 的一个现行字体版本,是在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的“哲学图书 ”系列内出的。这个版本的特点是拉松不再印出利奥珀尔德.封.海宁格(LeopoldvonHenning) 版本的“附释”。不过,卡尔.罗森克朗茨在1845年时就已经不那么做了。霍夫迈斯特在1949年继续了这一传统,而后来就是尼考林与珀格勒1959年的版本。 那些做法和新的全集在出版学上所采取的一般原则一样,在德国是得到了普遍承认的。译者也认同有关原则和与之相应的那些做法,由此而产生了自己翻译黑格尔这一著作的心愿,逐步来加以实施,经过多年的等待,终于可以依据新的全集版的体制和正文翻译出黑格尔这一伟大著作的三个版本。译者翻译黑格尔这一著作的1817年第一版是依据新的德文全集的第13卷(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1817,unterMitarb.vonHans-ChristianLukasundUdoRameil,hrsg,vonWolfgangBosiepenundKlausGrotsch.FelixMeinerVerlagHamburg,2000.),翻译黑格尔这一著作的1827年第二版是依据新的德文全集版的第19卷(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1827,hrsg,vonWolfgangBosiepenundHans-ChristianLucas.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翻译1830年第三版是依据第20卷(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1830,unterMitarb.vonUdoRameil,hrsg,vonWolfgangBosiepenundHans-ChristianLucas.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
(8)、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9)、我们需要、也必须活在这样的对话传统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被激活。
(10)、(13)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126(《黑格尔往来书集》,汉堡,第3卷,第126页)。
(11)、本质论的三个阶段是“本质自身”、“现象”和“现实”。先看“本质自身”。本质一开始表现为“同一性”,即在变化的杂多事物中保持同一不变的东西。但由于这种“保持同一”并不是静止的“无差别的”同而是表明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同一个东西自身分化出来的,所以同一本身就是差异,它只有在使自己差异化的过程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同一。莱布尼茨的“差异律”(万物莫不相异)所表达的其实是真正的、具体的“同一律”,即万物在使自己差异化这一点上是同一的。所以同一并不是抽象的同一(A=A),而是具体的能动的同它自我否定、自我分化、自我综合,这都是同一个自己所做的,没有加进任何外来的东西。但正因为如此它同时又是自我差异化。在这里同一与差异都要作动词理解(同一化与差异化)。不过差异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同它只被理解为“杂多”,即毫无关联的偶然的差别,与同一处于极端的对立中。其实并没有人真正用抽象的同一律说话,如说“星球是星球,树叶是树叶”,任何判断总要说出某种差异(如“这星球是发光的”、“树叶是绿的”)。同样,也没有人满足于用抽象的差异律说话(如说“骆驼不是钢笔”之类),差异总要有一个同一的前提才显出意义(如“橡树不是槐树”)。而要显现“本质”的意义则必须进到“对立”,或者说对立是一种本质性的差异。对立的东西(光明和黑暗、正和反、生命和死亡等等)正是表现出本质的东西,因为从双方的对立中反映出了同一性(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对立就是从差异向同一的回复。但真正回复到同一的还是“矛盾”(所以对立面只是“统一”,矛盾才是“同一”)。矛盾也是一种对立,但不是外在的与他物对立,而是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用形式逻辑的观点看就是“自相矛盾”,但用辩证法的观点看恰好是万物的“根据”。所以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的根据终在于它的自相矛盾、自我否定,自己与自己不和、自己排斥自己,是“自己运动”和内在的不安息”而不是外来的推动。这样的根据本身不再有其他根据,所以同时又是“无根据”。要为万物的根据再找根据是不可能的、荒谬的。矛盾就是万物的“充分根据”(或“充足理由”)。
(12)、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13)、但根据总是某物的根据,所以根据作为本质总是要把自已表现为“现象”。于是本质论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它要探讨的就是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根据”一旦表现为现象就进入了“实存”(Existenz,来自于拉丁文exsisto,即“产生”),因为凡现象中的事物都被看作是有根据的或从另一现象“产生出来”的,即此现象是彼现象的根据,彼现象又复是另一现象的根据。一个现象的本质就不再是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是另一个现象,对本质的追寻就变成了在现象世界中对现象的不断的追寻。这种追寻所指向的目标是“物”,但到手的都是物所由以构成的“属性”,即一些飘忽不定的“质料”,它们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的物是由于被赋予了某种“形式”。质料和形式的这种关系看起来似乎是外在的,然而在实存的动态关系中来考察,形式不过是现象事物的自相联系,因而它就是能动的“内容”,所以“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不可能有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如“全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也都是一些相互转化的范畴,它们使现象界具有了“规律”,而规律无非是现象界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本质关系中,现象就成为了“现实”。这就进人了本质论的第三个阶段。
(1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0期:从赫拉克利特到得谟克里特
(15)、后来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深有感触地写道:“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是他的时代的产儿,他有幸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并且用他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
(16)、黑格尔却让哲学家满血复活。哲学家的思考和我们当下的处境,因而形成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对话关系。
(17)、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的展开和回到自身的过程,谢林的体系是自我意识逐步上升到的过程。当然,黑格尔也谈到了,在精神哲学里,艺术是精神的第一阶段,哲学是精神的高阶段,而谢林认为艺术是高阶段,是对于可以使所有人认识的东西,而哲学只能带使一部分人认识。
(1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7期:亚里士多德(上)
(19)、(8)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20)、(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1)、1806年10月,黑格尔在耶拿大学任教期间完成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的初稿。不过旋即拿破仑军队攻占了耶拿城,黑格尔被迫离开,来到班堡。因此《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是在1807年,即他担任班堡日报编辑的短暂时期。
(2)、 — 刘勰《文心雕龙》
(3)、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即通过本质而返回到了存在。概念才是本质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进展不过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深人,存在在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即自由。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不是偏硬的形式、现成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回头来看,存在和本质的进展都是由于概念在背后推动,它们都是概念形成的“前史”,概念则明确表现为对历史形成的东西的能动的“抓取”(begreifen,为“概念”即Begriff一词的词根)或“综合”(由康德的“本源的综合”而来)。因而概念的运动方式不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如“存在论”),也不是两个范畴的互相“反映”(如:本质论),而是三个一组辩证上升的“发展”。概念论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4)、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5)、接着他谈到了自为的自我意识,即道德,道德的目的是至善,至善的动机是良心。
(6)、(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7)、他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论。
(8)、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
(9)、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黑格尔哲学都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10)、于是,黑格尔就力图按照他的“逻辑学”的概念发展程序来解读哲学史的进程。如自泰勒斯以后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相当于存在论(本体论)。中世纪相当于本质论,近代相当于概念论。所有这些哲学都是的一个哲学从抽象到越来越具体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时间上早出现的哲学就是逻辑上贫乏抽象的哲学,而时间上晚出现的哲学则是逻辑上丰富具体的哲学。由此可见,哲学的发展并不是哲学家个人天才的偶然结果,而是精神暗中支配和利用哲学家在完成自己的伟大工程,而后的那个哲学家,即黑格尔本人,则看透了精神的这个秘密,掌握了前此一切哲学所不断推进、而在他这里达到后成熟的真理。他自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精神在其中达到自我意识的哲学,因而在他的头脑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后统一起来了。在他这里,哲学史终结了,整个人类历史都终结了,以后的历史只不过是对他所发现的真理的一种再次确证或推广,不会再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出来了。全部辩证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达到了终的结束和静止,那能动的生命活动就被窒息在这一封闭的体系之中了。
(11)、《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德)黑格尔 B1/2364
(1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1期:怀疑论哲学
(13)、由于内部的概念本性的推动而展示为三个阶段,即“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其中事物从外在的单一的量的关系(机械性)进展到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化学性)再进到自行发展的能动关系(目的性),越来越显示出了概念的自由本性。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对“目的性”概念的分析。他认为,目的性已经突出了客体中的主观因素,因为目的一开始是主观的,只是这种主观是指向客观实现的。主观目的初与客观性处于外在的对立中,但目的知道它必须寻求自己的手段才能实现出来。于是它首先利用它所能掌握的第一个外部对象作为手段(如自己的手),并利用这个手段再去掌握另外的手段(如工具),这样间接地与外部对象打交道。黑格尔把这一过程称为一个“推论”,把目的称为推论的“概念”,而把工具或手段称为这个推论的“中项”。在这里,目的并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而是让工具去和对象互相消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体现出某种“理性的狡计”。其中工具似乎只是被利用被消耗者,但从本质上看,工具比它所达到的目的更高贵,“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尽管就他的目的来说,他倒是要服从自然界的。”(5)这里面已经包含有后来由马克思所发展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了。
(14)、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15)、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16)、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8期:亚里士多德(下)
(17)、1817年发表的《哲学全书纲要》是对其全部哲学体系的阐述。
(18)、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和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19)、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5期:柏拉图(下)
(20)、诚然,黑格尔的《小逻辑》重视否定因素,但这只是辩证过程的一个环节、方面,否定不是目的,它否定是为了肯定。因此,它同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怀疑论是不同的。另外,它同诡辩论也不同。因为诡辩论或者把事物片面的、抽象的规定作为真理,或者认为是即非、非即是,主观性很强。黑格尔的《逻辑学》不同,它的出发点是“就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过程加以客观的考察,借以揭示片面知性规定的有限性”。
(1)、(15)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74年,第21页。
(2)、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是一个表现平庸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后来却焕发出过人的哲学才思。大学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他为之欢欣鼓舞,曾与谢林、荷尔德林三人一起植“自由树”以示庆祝,并且直到晚年仍坚持肯定法国革命的基本原则。他与谢林同学,却远不如谢林幸运,大学毕业后整整当了八年家庭教师,直到1801年才以编外讲师的资格走上耶拿大学的讲坛,六年的讲课既没有给他带来财富,也没有给他带来名声。普法战争后耶拿大学停课,他一贫如洗,经人介绍去班堡当日报编辑,后又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八年后才以他发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所获得的名气而受聘为海德保大学教授。又过了两年,即1818年,普鲁士国王亲自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831年因霍乱病逝世,其间一度当选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哲学思想在后这段时期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仅占据了德国大学讲坛的统治地位,成为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哲学”,而且远播国外。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由后人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等。
(3)、“主观精神”包含三个阶段:“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其中重要的是“精神现象学”。这本来是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名称,原准备作为他的全部体系的“第一部分”,但在后来出版的《哲学全书》中成了主观精神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只涉及原先的《精神现象学》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前四章的内容,其余部分则被分散到“心理学”和后来的“客观精神”及“精神”中去讨论了。所以“精神现象学”主要是描述了自我意识的形成史,或“意识的经验科学”。它从精神现象中直接呈现的意识现象即“感性的确定性”出发,但指出感性在其确定性中如说“这一个”时,其确定性在于我意识到我的“意谓”与特定的这一个感性对象相关;但这种确定性立刻就变成了不确定性,处于变化之流中的感性对象瞬间就变成了不是“这一个”而是另外一个“这一个”,我的意谓则失去了确定的对象,而只不过是我的意谓而已。所以感性确定性的真理(真正的确定性)在对象上就只不过是共相“这一个”的确定性,在意识中则只剩下共相“我”的确定性。于是感性确定性的主客对立就被扬弃,而代之以意识中的两个共相“我”和“对象”的对立了。通过一系列与此类似的辩证进展,意识的对立项从“我”和“对象”一步步上升到“知觉”和“事物”、“知性”和力”、“现象”和“超感官世界”,在“超感官世界”中从静止的知性“规律”上升到第二种规律”(“第二个超感官世界”)即辩证转化的规律,后从这种辩证规律的反身关系中达到了“自我意识”。意识终于意识到它与对象的对立其实就是它与自身的对立,它只有在与对象对立时才(在对象身上)意识到自身。意识与对象的这种辩证关系就使意识摆脱对象的外在束缚而成为自由的了。这样,对象就是另一个“我”,“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自我意识使自己进入到了与其他自我意识的关系中。
(4)、(22)HegelinBerichtenseinerZeitgenossen.19FelixMeinerVerlagHamburg,S.115-116(《黑格尔同时代人讲述的黑格尔》,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70年,第115-116页)。参见ChristophHelferich:G.W.Fr.Hegel,1979Stuttgart,S.52(克利斯朵夫.海菲里希:《黑格尔传》,1979年,斯图加特,第52页)。
(5)、 从第三点完全可以构成一大专门研究课题。这一课题之重要在于涉及黑格尔的思想是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的体系是否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他的体系是否在“哲学全书”内达到了所谓的“终点”?译者以为,我们有根据把黑格尔的体系理解为一个过程,而“哲学全书”是过程的一环,它本身就表现出是一个长过程,而且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封闭”意味着设计就此终止步,意味着自己取消了自己内在的发展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话。对于展示这点,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这一著作的三个版本,总比仅仅用它的第三版一个版本要有力得多,首先是有道理得多。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单单挑选第三版来表现黑格尔的体系。事实上,人们单单挑选第三版来表现黑格尔的体系,乃至表现“哲学体系”,正是意在突出黑格尔体系的完成,而非注重黑格尔体系是来自一个过程,同时仍然处在一个过程之内。我们现在至少知道,黑格尔自己对于这个“顶峰”的态度是一体两指的,是既满意,又不满意。从他1822年7月30写的一封信里,我们看到他给自己确定的目的是“aufdieErhebungderPhilosophiezurWissenschafthinzuarbeiten(致力于把哲学提高成为科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纲领,而巨大的纲领必然意味着巨大的、坚持不懈的劳作,绝非一个人所能完成,更不要说一本书的一个版本。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黑格尔在这封信中诚实地认为他的著作是不完善和不完全的,“全书”的第一版很是需要修改。(11) 这同时可以一般地解释,为什么他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他这本书,尤其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订。他修改这本书近乎不可自已,不可抑止。他在修改第一版讲逻辑的部分的那个“Vorbegriff(引论)”时,他的修改法几乎会导向写成一本书,因而不得不从头更张。(12) 这可谓是对于修改的修改。他的困难在于尽量少去改动,尽力避免作详细发挥。他把详细改动与发挥看做是一种“主要的缺点”,因为这使内容与“全书”这一名目不相称。(13) 在这些地方我们再次可以看到,友人版的编者给黑格尔这本书加上长长的“附释”,将之扩展成三大部头的书,这是多么文不对题,是多么违背黑格尔本人的初衷,是多么有违事情本身的规范。那种做法无疑意味着以一种的规模去扩大和强化黑格尔本人力求避免与力求克服的主要缺点。
(6)、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7)、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8)、《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本质意识。
(9)、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琢磨它。
(10)、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1)、依黑格尔的意见,在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12)、(2)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13)、(10)G.W.F.Hegel: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69,ZurEinführung,S.XLVI(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1830年版,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69年,导论,第XLVI页。
(1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2期: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哲学全书目录134句(黑格尔哲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