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以及翻译121句(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1、论语的原文翻译

(1)、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5)、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6)、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8)、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9)、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10)、(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2)、(注释)(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5)纯:美好、和谐。(6)皦:音jiǎo,音节分明。(7)绎:连续不断。

(13)、试译:孔子看见穿丧服的,穿戴礼帽礼服的,以及眼睛失明的,只要看见,即便他们年纪轻,孔子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一定快步走。

(14)、试译: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惦记。一是因此高兴,一是因此担心。

(15)、试译:孔子说:“臧文仲把蔡国君王的守国之龟据为己有,按照天子的规格把大山雕在龟殿的斗拱上,把水藻画在梁柱上。他的聪明怎么用在这上头?”

(16)、(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7)、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18)、(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19)、(译文2)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放荡,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20)、(译文)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2、论语全文以及翻译

(1)、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2)、(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3)、试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文’啊?”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耻下问,因此谥号‘文’啊。”

(4)、试译:孔子在河上叹道:“时光流逝就是这样啊,日夜不停!”

(5)、(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6)、试译:孔子说:“奢侈,就不谦恭;太节约,就寒酸了。与其不谦恭,倒不如寒酸些。”

(7)、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qì)之。

(8)、(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9)、(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10)、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11)、(原文)4-24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12)、(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13)、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14)、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5)、(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16)、「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17)、(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8)、(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翻译:到了一年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后凋谢的。

3、论语原文全文及译文

(1)、7子夏1)曰:“贤贤(⑵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3)、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文。《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

(5)、(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6)、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原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9)、(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0)、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1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3)、试译:孔子说:“教化人民,可以让他们跟好人学好样,不必让他们听多少道德说教。”

(14)、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5)、(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16)、(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17)、(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②妻:作动词用,读qì,指把女于嫁给某人。 ③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④子:古时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

(18)、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9)、试译:孔子说:“自己主动送十条干肉来,我没有不教诲的。”

(20)、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4、论语全文及翻译 完整

(1)、(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3)、(注释)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4)、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5)、(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6)、试译:孔子说:“有仁德的,就不会孤单,一定有相好。”

(7)、(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8)、(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9)、 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

(10)、(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3)、(注释)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14)、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5)、试译:孔子说:“大道推行不开,乘木排出海吧。跟我走的,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喜形于色。孔子说:“仲由啊爱猛打猛冲,这一点超过我,可惜不善于取舍裁决。”

(16)、试译: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想说的话他自己先做到,别人就会跟从他。”

(17)、5子曰:“道(⑴)千乘之国敬事(⑶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9)、(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20)、(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5、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注释

(1)、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6)、(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7)、(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8)、(⑴)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9)、(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0)、「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1)、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1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3)、(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14)、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5)、(注释)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16)、(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7)、(注释)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18)、(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19)、「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20)、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5)、(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6)、试译:孔子说起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坐牢,但他并没有罪。”后来果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7)、(注释)谄(chǎn):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8)、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9)、1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tántái)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10)、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11)、(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2)、(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3)、1-12有子日:“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4)、试译:孔子说:“出门服事公卿,回家服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尽心,不被酒醉——哪一点我做到了呢?”

(1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6)、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8)、「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9)、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20)、(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1)、(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全文以及翻译121句(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