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64句(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1、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及启示

(1)、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2)、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真实的自我。

(3)、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真实的自我。

(4)、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5)、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6)、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7)、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8)、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9)、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真实的自己。

(10)、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1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2)、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1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4)、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5)、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6)、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7)、《老子》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都是阴阳同存的,存在正反两个方面。人脑是很神奇的,积极的心态会让你第一时间注意好的一面,能往你大脑中不停输入正面的信息。

(18)、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9)、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

(1)、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2)、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3)、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

(4)、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5)、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的技巧。

(6)、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7)、从王阳明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知他的理想抱负,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体悟他的经道心学;还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忧心,对社稷国家的负责与忠心,对门生友人的情谊与关爱;更可以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情操和心系天下的情怀。

(8)、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9)、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10)、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11)、王阳明31岁时,告病回到余姚老家休养,并在家乡的阳明洞中筑室读书,渐悟仙、释二氏之非,开始一心一意专注于圣贤之学:道学。此时的王阳明,已有道学家的人生境界与心性修养,认为只要与天理合就可消除个人私欲,达到“光风霁月”的至乐境界。他的《寻春》诗曰:“十里湖光放小舟,漫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白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那种“乐在哪里,乐在心;有此心,便有乐”的玲珑透彻、脱俗超尘心情无不跳跃于空灵优美的诗章之中。而那首《山中立秋日偶书》:“风吹蝉声乱,林卧惊新秋。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则展示了王阳明洒脱澄明的情怀。诚然,此时的王阳明也有过未能脱尽渣滓、脱凡入圣的惶惑。他在《化城寺》诗二中所表达的“云里轩窗半上鉤,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充满了对“天人一体”的圣贤气象的无限向往,并孜孜以求。

(12)、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13)、这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骑驴找驴,而不知道驴就在自己的身下。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这个宝藏,却不知道,到处去找,而良知却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拥有无限宝藏的乞丐!

(14)、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6)、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7)、灵魂的觉醒,是生命中潜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

(18)、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19)、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20)、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难。反正我就一直做不到。比如明知道睡懒觉作息不规律不好,可是改不掉;比如明知道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定会有个更好的身材,可是做不到;比如没事看看苍老师很不好,可有时候还忍不住……

3、王阳明的十句心学

(1)、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3)、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5)、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6)、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7)、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8)、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9)、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0)、“无事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有力,只是在人所公知处用功,便是诈伪。”

(11)、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2)、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小偷,他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而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知交出来!

(13)、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14)、 王阳明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5)、致良知,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16)、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真实的自我。

(17)、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20)、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4、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内心光明

(1)、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2)、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3)、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4)、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64句(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