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100句简单文案】

一、初中以动衬静的诗句

1、宋朝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

3、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维《鹿柴》

5、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6、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劳的忠贞之情。

7、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8、出自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9、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劳的忠贞之情。

10、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11、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1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14、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

15、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6、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太极的动是由意念产生的,犹如太极阴阳鱼一般,不动时阴阳平衡互为静止,意念一动阴阳鱼互为动作,这就是太极的阴阳。

20、出自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

二、初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1、(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情感/思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3、(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4、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

5、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6、表现手法也是初中诗词鉴赏经常考察的对象之掌握具体手法,构建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就自然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的题型亦可迎刃而解。

7、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情感/思想: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0、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噪,鸟在鸣,林更静了吗?山更幽了吗?显然从客观的,自然界的角度看,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静”,是指没有人烟的静,因为没人声,所以蝉噪。这里的“幽”,是指没有人世的幽。因为没有人迹,所以鸟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所描述的意境,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幽静,一种远离官场吵杂的幽静,一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幽静,而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幽静。这句看似普通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正是因为该句所蕴涵的意境,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共鸣。

1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13、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14、白话文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1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16、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7、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20、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三、化静为动的诗句初中

1、此诗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动中有静.。

2、还想要获得更多超实用学习干货?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第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雅、清静、清幽的特点。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4、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5、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6、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8、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9、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0、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思是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2、情感/思想: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4、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1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17、《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表述。此诗曾被选入语文教科书。

18、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9、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之景。通过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20、没有人知道春天从什么地方开始。春天不像赛跑者那样有一个起点。大概是在艾佛格来的多水的荒野,在奥岐绰比湖以南,春天形成了,蓬勃了,蔓延开来了;在向北伸展时,步伐越来越有力,色调越来越鲜明。在这里,在美国的南端,春天的来临并不突然,不像有些新英格兰山谷那样,刹那之间便开满了罂粟科和毛茛科植物的花。在这里,时令的递嬗是缓慢的,季节的钟摆摆得慢,摆动的弧形线也不那么长。

四、古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

1、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中,就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因为有“宿雨”,所以“花落”。

2、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果。

3、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4、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汇总

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9、诗人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10、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1、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12、刚开始运动就即将静止,快要静止时很快又会运动;静止中包含着运动,运动离不开静止。指动与静互相依赖、互相转化。

1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14、思想: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15、今天《七彩语文·中学》编辑部就带大家学习古诗词中常考的表现手法并附上鉴赏示例。

16、情感/思想: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17、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18、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诗篇《题李凝幽居》:

1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0、《滁州西涧》——唐代 韦应物

五、以动衬静的写法的诗句

1、“蜻蜓蛱蝶飞”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的农事的繁忙,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2、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3、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

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赏析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这里是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句写山林之幽静,却不失大自然生动活泼的情趣。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以动写静的诗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89634html

5、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6、《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7、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

1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11、●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古诗文言)高分必备!

12、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4、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15、(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16、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7、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18、我国传统画技之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19、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2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初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