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诗句举例【100句简单文案】

一、运用以静衬动的诗句有哪些

1、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鲁老师简评:虽没有以动衬静,但是能够用声音这个动态的有声的角度去观察描写夏天,构思新颖,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夏天在你的眼中比别人眼中更多了一个层次的美。

4、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5、“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是出自唐·柳宗元《石渠记》。其巅:指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韵:指风动草木的声音。这几句大意是:风摇动着石渠边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风#之后树木花草已经静止下来,风#崖谷的声响才开始逐渐远去。柳宗元在《袁家渴记》里写风,着重从风吹草木的形态着笔,刻画视觉形象(参看前条);本文写风,则着重从风动草木发出的声音着笔,描绘一觉形象。几句写得生动细致、有层次,没有对景物的亲身体会,写不出这等文字来。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8、对错对对对

9、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典型的以动衬静。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果。

10、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11、(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12、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13、同理,月出和鸟鸣亦是以动衬静,来突出显示春山的幽静。字里行间,它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后来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是同样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在盛唐时期,所以也暗喻了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14、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异族军队。

15、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1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18、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19、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2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雨过后,山中寂静得可以听到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以动写静,空寂感跃然纸上。

二、以动衬静诗句举例

1、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夜晚的清净(明月清风)来衬托鹊与蝉夜晚的鸣声补充;我想知道楼上的那句是怎样得来的

5、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

6、例如,龙象征皇上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7、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8、所以,本着好“静”的态度,王维的日常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居住的环境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而《鸟鸣涧》这首诗,可以说是王维游览所见,即紧扣“静”字,通过描绘山间春夜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显山间春夜的幽静,从而达到以动衬静的艺术果。

9、这样的美景,你们喜欢吗?那就用朗读表现出来吧。小结:这首诗和第一首诗对照来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设计意图:引导学完第一首诗,扶着学习这一首诗,继续感受诗中的静与动。后通过对照阅读,发现都是写景,都用动静结合来表达,但两首诗中的静与动的作用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相同。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这样写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选取作用不同的两首诗进行第一次对比阅读,在比较中发现诗中静与动的秘密,为后边的小组合作自学打下基础。)

10、(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1、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12、用动的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用这样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寒俭枯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13、文学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编委会主任。擅长文本解读,提出“还原法”“比较分析法”,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孙教授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著作有:《文学文本解读学》《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等。

1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5、夜晚聚会上烧烤架下噼里啪啦的炭火,

16、✦写给全县广大学生家长!

17、站起身,抬头望,现在,正是点灯的时候,楼上的灯光,像是成熟了的柿子的颜色,嗯,我该回家了。

18、公园里小狗的脚掌踩着松松的草地的沙沙声。

19、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三、用以动衬静写法的诗句有哪些

1、一个学生曾经写过“记得期末考试时正值窗外风雨交加,室内特别安静。”我们用以动衬静等写作手法把此情此景具体化,生动化,可以如下写:

2、审核人:附小通榆路校区陈亚

3、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的那首歌就是夏天。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所谓以动衬静,亦即借某种声响以反衬静境,使之得到更加鲜明突出的映现。

8、以静衬动的句子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9、(问)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11、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

12、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13、图文参考:网络(侵删)

14、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15、(有关内容根据网络整理)

1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7、(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9、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20、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四、关于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1、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既而,那位学生写了想作弊的过程“我有一道题不会,是古诗接句,书就在书桌内,我想偷偷看一眼,刚有这个念头就红了脸。”显然写的不够具体,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我教学二十年,监考场,他写的这个情景我不知见了多少次,于是我建议他可以这样扩充润色:

3、“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7、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果。

8、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9、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10、“读写微课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11、例:《红楼梦》中《西江月》

12、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13、如果你看了有启发,就动笔写下来吧!

14、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15、命题人:附小香港路校区刘燕朱海彦

16、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17、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18、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19、首句“人闲桂花落”,即内心娴静,桂花无声地飘落。我们说桂树枝叶繁茂,但是花瓣却很细小。本来花落就不易察觉,更何况是在夜间。所以这里的“人闲”就很重要,它不仅说明了山间夜晚没有人事的烦扰,还说明了王维当时内心的娴静。而有此作为前提,王维才能察觉到桂花的落下。至于具体如何察觉,或凭花落在衣襟上引起的触觉,或凭花落的声响,或凭花落后的一丝丝芬芳。

20、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五、运用了以静衬动的诗句有哪些

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

2、以动衬静来写声音,声音越真切、越清晰!尤其是微弱的声音,越发显得安静。这样的艺术果,是那些一味突出“静”和“无声”的描写所难以达到的。

3、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清晨的阳光争先恐后寻找着大树的“漏洞”,在泥土草地上洒下点点斑驳,要是这洒下的是月光,这些斑驳定是广布在深蓝夜空中眨着眼的星星。一阵风吹过,树叶打着闹着,阵阵唰唰声回响在我的耳边,没有风铃那样清脆,但却柔和而悦耳。有些穿着枯黄边披风的树叶经不过这风,安静的,坐在风的手掌里,飘呀飘。时不时从森林的深处,传来几阵鸟鸣,清脆而又嘹亮,不知是哪个女高音演员正在放声歌唱。闭着眼,倾听这天籁般的歌声,没有任何人的打搅。心,沉进去,陶醉着。几只小鸟是主唱,大树簌簌打拍子——免费的伴奏,有个热情的观众,从山上高处急急忙忙赶下来,不愿错过音乐会的一分一秒,发出汩汩流动声,不停的说着“等等我!”

5、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7、夏天多得是快乐的旋律。

8、五六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

9、纯清的水倒入杯中的声音

10、“吸溜吸溜——啊哈——”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白话文释义: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词中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诗句有哪些?除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鸟鸣山更幽”之外,再帮找几个。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

13、《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14、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5、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16、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17、——王籍 《入若耶溪》(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18、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19、诗歌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和。所以诗歌创作中,常常会用到一种以静衬动,或一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事物的精神内涵。像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便是从静态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显然,它是以静衬动表现手法妙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20、我想,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作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鹤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啊。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以动衬静诗句举例【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