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是哪国人131句(茨威格是哪国人)

茨威格是哪国人

1、列夫托尔斯泰

(1)、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2)、现在正在进行的黄背心骚乱,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黄背心们之前多次和平请愿,申诉后,当局以沉默是金应万变。终导致了变成50年来大的骚乱。

(3)、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对幸福极其渴望的茨威格,更读到了一个主观意识强烈的茨威格,确切说这不是一本自传,而是一本吐露自己心声的记录本。

(4)、同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评价茨威格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时代的沉重压力下,他尽管天赋极高,意志力却崩溃了。”

(5)、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6)、在他真正灵感勃发的时刻,他所接触过的一切:读过的每一本书,见过的每一幅画和每一处风景,都会在他精灵一般清醒的记忆中复活。他用的比喻是那样自然、妥帖,就像用左手比喻右手似的;他的观点那样突出,就像舞台上的布景摆放在无垠的蓝色天幕面前。

(7)、著名作家茨威格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世界留下的高贵镜像。

(8)、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是茨威格所处的变革时代的精神危机的文学表达,同时也是茨威格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茨威格有了灵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9)、事后人们在王国维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10)、一个人不必因为暂时写出了一些不像样、不成熟、缺乏责任感的作品,就立刻认为自己没有渴望了。一个人也许不能再现霍夫曼斯塔尔那样的奇迹,但是可以走一条像里尔克那样比较平稳和比较寻常的成才之路。

(11)、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能打动人的地方。

(12)、赛金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过这样一个亲历故事:义和团的拳民们把守住北京城各个路口,看谁不顺眼就称其是二毛子(汉奸),抓起来就要当街砍头。被抓者当然会极力申辩,然后义和团拳民们便用猜签的方式决定一个无辜路人的生死……

(13)、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初的一部;

(14)、茨威格认为,他父亲给他的大财富是追求自由的心。精神意义,这关乎自由,关乎去保存一种道德财富。为一种意义而抗争,让人们变得坚强,变得矢志不移。而金性勇给金晓宇的,也是这种精神自由之心。

(15)、人间孤独,而创造和坚守,是破局的法宝。看着近刷屏的86岁的金性勇和50岁的儿子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就验证这个道理。“现在我只想陪着孩子走完我的余生,相互有个寄托。不然,他孤单、我也孤单。”

(16)、他带我们走进那个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而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代,领我们认识举世闻名、才高八斗且不同流派的大师们,从而,我们越发认识到他比谁都追求人性,渴望和平,也同他一起对那个时代感到悲痛绝望,无力回天。

(17)、影片的导演是柏林影后玛丽亚·施拉德,德国《时代周报》称她以“优雅的姿态”拍摄了这部传记片,和茨威格的作品一样人性化和谦逊。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IMDb8分,MTC烂番茄93%的影评人新鲜度和60%的观众新鲜度,都在说明,(黎明之前)没有什么观众缘。

(18)、茨威格的这一信仰并非无根之水,它来源于茨威格成长中的那段欧洲时期的辉煌。

(19)、茨威格在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写道:“在普通人的想象中,1914年的战争被描绘成这样:一次浪漫的短途旅行,一场热烈的、豪迈的冒险。”一战爆发时,距离上一场大规模战争,欧洲已经享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茨威格写道:“在1914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和平后,他们哪知道何为战争,战争成了英雄的浪漫传说,人们只能透过学校课本与博物馆里的书作看到战争。骑兵穿着漂亮的制服冲锋陷阵,没有半个死者的光鲜行军,像男子汉般的疯狂冒险,一段美好的体验。难怪在送他们去屠宰场的火车上,他们竟然还又叫又唱的。”

(20)、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2、托尔斯泰是哪国人

(1)、《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创造的一篇传记。该传记节选自1927年出版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DecisiveMomentsinHistory)中一篇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文章。《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2)、《玛丽•安东尼特:一个普通人的肖像》 MarieAntoinette:ThePortraitofanAverageWoman,1932(Originaltitle: MarieAntoinette.BildniseinesmittlerenCharakters) 

(3)、米塞斯坚韧地活着,看着纳粹失败;茨威格则选择死亡,彻底离开这片他不再熟悉,无法安身立命的伤心之地。而在两年之前,被困于西班牙一小镇的本雅明已经自杀。虽然本雅明困于当时的局面是其自杀的一个重要导火索,但这并不表示他没有承受着茨威格所感受到的那些痛苦。

(4)、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茨威格与王国维、梁济的死,且不论与王国维、梁济同时代的中国学界一代奋斗者,就说欧洲被一战惊醒了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反思为何欧洲的文明体制在权力与欲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汤因比写下了《历史研究》,他后来说:“在一战中,我学校中的朋友、同事约有一半死于战争。在其他交战国当中,我的同代人死亡的比例也不亚于此数。我在世界上活得越久,我对恶毒地夺走这些人生命的行为便越发悲痛和愤慨。我不愿我的子孙后代再遭受同样的命运。这种对人类犯下的疯狂罪行对我提出了挑战,我写这部书便是对这种挑战的反应之一。”惋惜茨威格“意志力崩溃”的托马斯·曼,比茨威格早一年流亡国外,他被纳粹开除德国籍,一直不甘屈服,以笔当枪,与法西斯抗争。

(5)、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6)、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位高贵的42岁的C夫人,在丈夫去世的打击下心灰意冷,来到赌场消磨时光,看见一位年轻的赌徒,头脑狂热地把一切都输光了。C夫人预料到他要自杀,拼力救了他,就在这个风雨之夜几小时后,再次相遇,由于瞬间激情驱使,C夫人竟失身于他。第二天,她力图拯救这个沉沦的灵魂,并他的恶习,想安排他离开这座迷人心窍的赌城,离别时她却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他,但这位不可救药的赌徒却再次回到赌场,并公开羞辱了女恩人。从赌场相遇到赌场决裂,一共就24小时。

(7)、他们都是“如此兴亡中的拙者”,也是人类历史夜幕上高贵的拙者。

(8)、这部完成于1936年的著作,其核心内容是祈求人的理性和对人的宽容。作者把历史事件当做镜子,特别清楚地揭示了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各种危机和邪恶。卡斯特里奥挺身而出反对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暴政,其态度之坚决,在他的所有同代人中无人能与比肩。加尔文是指控西班牙医学家及神学家米盖尔•塞尔维特为渎神者并*终将其火刑处死的主谋,塞尔维特被处死后,神学上的和政治上的专制与要求宽容之间的斗争似乎已告结束,但是卡斯特里奥却要竭尽全力将良知对抗暴力的斗争进行到底。

(9)、开头的这首歌曲是由7岁时跟父亲移居法国的美籍法语歌王月大山创作的《香榭丽舍之歌》。许多年前,欧窗君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正是在香街上,凯旋门下。巴黎双层大巴观光车的耳机里在播放着这它。

(10)、茨威格说,我们这代人都很好地学会了一种锦囊妙计:不要对失去的一切哀伤不已。

(11)、在尸山血海面前,在破碎家园面前,在战后犬儒主义应运而生理想主义不复存在的现实面前……“昨日的世界”,这个名字,多么美好,又多么凄凉。茨威格就是为了它而死的。

(12)、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13)、作者:土浪漫,曾是“法制晚报”,“北青”等中国扛把子报刊长期作者,现为“欧窗”提供火力——杂文心性犀利,时评好看到底……

(14)、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理解力则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

(15)、如果有什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的书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的话,那就是我严格遵循这样的原则:宁可缩短篇幅,也一定要字字精辟。

(16)、您的工作如此繁忙,如此重要,而您居然立刻评述我的拙著,为此我深受感动,也感到荣幸。您的话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把您的名字放在书上,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示感激尊敬之忱:有几章,例如克莱斯特一文中的“感觉的病理学”或者尼采一文中的“疾病的辩解”,如果没有您是写不出来的。我这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它们是心理分析方法的结果———是您教会我们要有勇气,去逼近事物,要毫无畏惧,毫无虚假羞耻感地逼近感情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实质。要说真话必须要有勇气———您的作品比我们时代任何著作都更好地证明了这点。但愿我能在维也纳再一次拜访您———我的愿望强烈,只不过我对您时间的尊重更为强烈。

(17)、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8)、或许可以这么说:茨威格是选择为一个他怀念的然而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殉死”。

(19)、在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赖活”观念根深蒂固的传统下,却有一类人,视自己的精神家园之重要,超过生命,他们无力扭转大势,也不愿意随遇而安,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宁愿飞蛾扑火,牺牲自我。他们是有着真正悲剧意义的那一类人,这正是人的复杂与高贵之处。

(20)、华人被警察枪杀,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报道?!直到华人被逼无奈烧了一辆警车,才有媒体曝光。莫非暴力才是这帮人所能听懂的语言?

3、茨威格的代表作品

(1)、德国抒情诗人恩斯特·利骚,在战争爆发后急急忙忙赶到兵营报名当志愿者被拒后,就写了《憎恨英国》,用诗歌为德国效劳。马上红的发紫,获得了德国皇帝授予的红色雄鹰勋章。

(2)、(黎明之前)没有一条贯穿全篇的完整叙事线,既没有表现出去解释茨威格如何走向死亡的意愿,也对证明茨威格的伟大之处显得冷淡,它只是将六个不连贯的“碎片”,以时间顺序罗列。

(3)、就像《红楼梦》中的宝玉,茨威格成长于繁华之中,见证了乐观精神的高涨以及帝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专注……这似乎会是一个永恒的美好时代,但茨威格——或说是当时许多艺术家们——忽视了这一盛世之中的一股暗流,即19世纪末同时也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所造成的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时期。

(4)、情感细腻,同时饱含激情,这种激情在他描述别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出,他小说的人物往往是有着极浓,极纯感情,他们为情感驱使,不知理性为何物。茨威格对人性很好奇,他在传记中,细致入微的描绘这种观察和分析,什么是人物行为的驱动力,我觉得,他好奇这个,又或者是我学到重要的东西。。他的人物传记并不追求客观,而是充满了各种揣测,他要描述一个人的心灵史,与其是真相,不如说是小说创作。

(5)、在这篇声明中,茨威格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欧洲文化作为一体的坚定,以及对于艺术家们保存和延续这一人类文化精髓的坚信。

(6)、欧美各国报纸的记者对茨威格进行了群访,他是协会中一个德语作家,所有人对他的关注核心都是:政治态度。

(7)、“戊戌变法”中,谭嗣同不是男一号,但是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闻风而逃,躲过一劫,谭嗣同却毅然留了下来,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读起来,至今荡气回肠。

(8)、在一战结束不久,纳粹德国开始驱赶犹太人,并重新军事化,有发动战争的迹象时,所有欧洲知识分子、有志之士都义愤填膺,一个因为纳粹而流亡的、德语世界有声望的犹太作家,你认为他该做些什么?

(9)、这样的状况同样出现在战前德国的一批知识分子中,由此形成了无家可归的“乡愁”,而他们终选择依附的归属是宗教与国家。在茨威格的遗书中,他提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他所指的不仅仅是奥地利,还包括德国。从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终成为国家权力的帮凶。

(10)、关山远|做人当学方以智,“他是陈近南王重阳的重合体”

(11)、说起茨威格,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有个不算清晰的印象,他有名气,但远不如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有名气——徐静蕾凭借改编这部小说拿下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佳导演奖,孟京辉将它改编成独角戏搬上戏剧舞台。

(12)、在茨威格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好的存在状态。

(13)、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4)、一个人肌肉训练上错过的机会,还可以在后来的岁月中补上,而精神上的提升,内在灵魂上的捕捉力量,只能在那些决定性的年月里成形。一个早早地学会让自己的灵魂充分扩展的人,以后才能将整个世界收入自己的灵魂当中。

(15)、茨威格与王国维、梁济,他们的死,价值又在何处?

(16)、看到您在我的文章上面花费了这么多的力气,我既感到羞愧,也感到幸福。请相信我,我知道,该以衷心的感激之忱来评价您所花的功夫。整整一代文人,多亏有了您而不是有了任何别人才有了这些认识,我就属于这代人。我和这代人一同感到,您关于心灵的发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将成为欧洲科学共同财富的时间已经不远。每班邮件都从英国、美国给我带来关于您和您的著作的问题———也许祖国渐渐地也会明显看到,您大大地无限地丰富了我们。我希望,我不久会有机会,公开地、全面地说出这一点。

(17)、“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是为精辟不过的……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革命和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动在一个理性的时代看来已不可能。

(18)、诚然,茨威格是一个心理描写大师,但他不是一个心理大师。然而,他的自杀,是因为“意志力崩溃”吗?跟无数死于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相比,茨威格的境遇要好太多,即使在死亡集中营那么恐怖的环境中,还是有不少犹太人顽强地活到了纳粹垮台的那一天。

(19)、后一章节,运用了和开头相呼应的长镜头,10分钟,利用镜子转场,利用镜子告诉我们,到终章了。

(20)、在《昨日的世界》序言中,他第一句话就是:我从来也不认为,我个人如此重要,以至于有强烈愿望,想向别人讲述我人生的故事。

4、茨威格是哪国人

(1)、茨威格是一个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上一代中国读者熟悉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不少人曾工工整整抄录过书中的名句,但这本书还不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既具有张力十足的戏剧冲突,又以细致入微和丰富复杂的心理描写著称。中国导演徐静蕾前些年还导演过一部电影,徐静蕾、姜文、黄觉主演,片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即改编自茨威格的同名小说。

(2)、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3)、作者简介:茨威格出生于1881年11月28日,在19世界生活了十九年,度过了自己对世界敏感、思想活跃、接受知识快的青年时代。

(4)、“国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伦理纲常、社会道德,也可理解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道统。无论王国维,还是梁济,他们的死,都是用自己的生命,祭奠曾经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昨日的世界”。

(5)、梁济的儿子叫梁漱溟,后来成为一代大儒,活到了95岁。他说父亲对自己影响很大,他一直在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

(6)、两个相爱的人漫漫长夜里都是冒冒失失的……”

(7)、米塞斯继续说道:“上高中时,按传统,我选择了维吉尔的诗句作为我的座右铭:Tunecedemalissedcontraaudentiorito(不要向邪恶低头,而是要更勇敢地继续与之对抗)。在战争黑暗的时刻,我回想起这句话”。

(8)、参透三生境界的一代大师,缘何如此?后人争议不休,比较集中的意见,认为他是“殉清”:王国维是清朝遗老,逊帝溥仪对他有知遇之恩,进入民国后,王国维把剪掉的辫子又蓄上了。但也有人,譬如陈寅恪,则是另一种意见:王国维并不是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为一种文化而死:“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9)、监狱长的日常工作就是看着这四位做假证儿的和照顾两位病人。当革命群众冲进监狱时,狱长正替一位精神病人擦口水,他转身示意暴动者们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吓到病患。

(10)、关于王国维,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人间词话》里谈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事实上,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文字学、考古学、心理学、词学、曲学、红学、金石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深诣和创新,成就卓越,立下一座座学术里程碑。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绝非溢美之词。

(11)、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2)、因此,茨威格精神文化归属的“欧洲文化”,遭受着双重打击,一是现代化,二是战争。后者的破坏在战后可以恢复,但是前者的冲击却是再也无法寻回的“昨日”——在其自传《昨日世界》中,茨威格成长的世界一方面是生活实践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所选择、甚至是建构的文化世界。这两个世界——特别是更重要的后者——在其后都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13)、“随时随地都得屈从于国家提出的要求,投身充当为愚蠢的政治的俘虏,适应光怪陆离的各种变化,无论你如何苦苦挣扎,你总是和集体拴在一起。集体拽着你走,不容反抗。”

(14)、开白名单:duanyu_H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15)、值得一提的是:斩杀罗兰夫人的雅各宾派头目罗伯斯庇尔刚到巴黎时也只是寄在罗兰夫人石榴裙下的一个门生而已。而他的下场,前面已经有图片了。

(16)、不只是他,还有其他人,亦是如此:他们健康,没有处于绝境,完全不用去做生与死的抉择……他们完全可以不用去死,却终他们选择了死亡。

(17)、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欧洲的太平盛世:科技飞跃、工业发展,生活提高、社会稳定,尤其是令欧洲知识分子自信的理性主义,让他们像若干年后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一样,误以为的时代已经到来,不会改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序言中写道:“我开始研究历史是出于好奇,尽管我是在幻梦中长大成人的,以为我将在一个理性的、秩序井然的、和平的世界中安度自己的一生,直至1914年8月,我才开始意识到要全面研究历史的真正理由。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唤醒了我去认识现实……”

(18)、茨威格借历史之手,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

(19)、人类总是留有很多回忆录。回忆录,其实更多的是理想录。我们都是生活的时代的见证人,从未真正拥有过这个时代。要深刻,就必须沉入,必须牺牲,而且是大批大量的方式和条件一掷而入。而这种沉入和牺牲,也会让人崩溃。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自杀,而世界大战在三年多后也结束了。今年是他逝世80周年。

(20)、茨威格是奥地利的市民社会高贵的代言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弱点,魅力和绝望好的描写者。

5、茨威格是哪国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1)、茨威格心中始终充满着对于一个完整、和谐,文化和艺术繁盛且永恒的欧洲精神共和国的信仰。如他在“一战”的如荼战火以及两方对峙的情况下发表的那篇名为《致我欧洲的朋友们》的声明中——他因此被国人骂作卖国贼——呼吁他们不要投入这场野蛮的战争,不要鼓励它,不要声援它。

(2)、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3)、茨威格一再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再也不会倒流。昨日的世界是那么美好,那是被他热情讴歌、真诚赞美的“太平的黄金时代”。人们的感觉其实是迟钝的,对于现实敏感,但对命运迟钝,不知道什么时候意外就来,生命就结束,而过去的就这样过去了。后疫情时代,我们也再也回不到疫情前。

(4)、2017年2月,以边缘人群和非法移民为主要居民的巴黎北郊发生了抗议警察执法中打死非洲人戴奥的打砸抢烧事件。暴徒们就连路过的旅游大巴车都没放过,一定要上车洗劫一番才可以。

(5)、影片中,他有神采的时刻,就是说到PEN国际作家协会的立场:自由思想、自由表达、国际间的理解。

(6)、通过(黎明之前),我们隐隐约约感到茨威格的死,和他的“政治不正确”有关;又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不张扬,也不懦弱,他不会死于对信仰的怀疑,但会死于理想的坍塌。

(7)、大屠杀,大斩首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流传后世的故事。

(8)、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赢得的声誉实至名归,在时代的沉重压力下,他尽管天赋极高,意志力却崩溃了,这真是令人无比悲痛。他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

(9)、茨威格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景,他说:“我曾常常在我世界主义的梦幻里为自己偷偷地描述过这样的情景:没有国家、不用为某个国家承担义务,从而让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地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啊!”这一美好的愿望我们在其后约翰·列侬的那首歌里不是再次听到了吗?

(10)、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赛赛cara

(11)、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能做的,至少是记录与反思。

(12)、但是,相比于谭嗣同、陈天华、姚宏业,茨威格与王国维、梁济,他们的死,价值又在何处?

(13)、与茨威格出生于同一国家、同一年的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挨过了这些不幸(活到1973年),他曾说:“在不可避免的灾难面前,一个人要如何活下去,取决于他的气质”。很显然,米塞斯和茨威格二人的气质有着鲜明的不同。

(14)、他热爱的这个时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就戛然而止了。    

(15)、这些人物传记或许都在下意识地展现着存在于茨威格身上的那股勇气,即使是与魔搏斗,也要守卫自己的信仰。而这一“守卫”有许多形式,茨威格终选择死亡而非向纳粹投降,则是后的抵抗。

(16)、作品简介: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披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17)、这个我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感觉在20世纪末21世纪的头上,高速发展,一切井井有条,我们刚毕业出去工作就要扮得有经验,老成持重。所以二十出头的我们,就被训练得要像三十岁左右。

(18)、《罗曼•罗兰:其人其作》 RomainRolland.TheManandHisWorks,1921(Originaltitle:RomainRolland.DerMannunddasWerk)

(19)、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书里,写得更加透彻:

(20)、对于出生于19世纪末的斯蒂芬·茨威格来说,他一生所经历的不也正是如此遭遇吗?

(1)、就如顾亭林所谓的“亡国”与“亡天下”两者,“二战”既造成了茨威格的“亡国”(奥地利被德国吞并,茨威格被赶出自己的房子),也造成了比“一战”更进一步的“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局面。“一战”中的茨威格还能够躲在自己的乡间别墅,专心写作,“二战”中,他连一方清净的书桌都被剥夺。

(2)、被斩首的人多到当时巴黎当局用死人的头骨在地下垒砌了几条通道,2009年的恐怖电影《死亡地穴》就是以堆积着大革命时期被处决者和后来大瘟疫死亡者尸体的巴黎地下人骨墓地为背景的。

(3)、皇家美女约瑟芬本也是要送命的,在去断头台的路上,巴黎人民惊叹于她的美貌,强烈要求赦免!

(4)、这一点让我不由地想到早他十多年自沉的王静安,按照陈先生的解释,他同样是随着孕育他的文化与精神世界的消亡而选择了这条自裁之路。

(5)、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6)、2016年8月7号,法巴黎北郊一位华侨和朋友遭到暴力抢劫,头部重创,在昏迷5天后去世,成为当地频频发生的针对华人群体暴力事件中又一位牺牲者。

(7)、《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之基——精神类型初探,卷一)

(8)、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9)、这两件事,困扰了茨威格的整个晚年。他喜欢南美,喜欢南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喜欢在那里一切种族、民族可以和乐融融的社会环境,喜欢那里属于未来的希望。但他从未有一天,可以从对欧洲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10)、为什么那些媒体的新年贺词,不能再让人泪流满面,因为,后,人们发现整齐划一的句式背后,已经容不下自己特殊的内心。现在只有特殊的悲伤又明媚的个例,才能令人刻骨铭心。比如那个“流调里辛苦的中国人”,齐鲁晚报的新消息是那个儿子已经离世。时空交错,人间折叠,宏大叙事下,流调之下,被选中的人和流调工作人员本身,都是无数命运剧本的缩影。在疫情黑底色之下,痛苦也变着花样寻求新鲜感,葱翠欲滴。

(11)、梁济留下了万言遗书,他说自己此举,是殉清,但更重要的是为“国性”而死:“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父先父母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虽可以谓之殉清,亦可以谓之殉中国。”“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

(12)、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学术大家,却选择了这样的生命结局:1927年6月2日,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的王国维吃完早饭,到办公室认真地给毕业研究生评定了成绩,找同事借了五元钱,出门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入园后,他来到昆明湖鱼藻轩,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年仅50岁。 

(13)、电影《鹅毛笔》中大革命时期处死女市民的断头台桥段

(14)、他把歌德的句子,放在开头,就已经足够有架势:

(15)、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真正的天才之处,正在于能让一切反差和谐地融入一个新型的、的文化当中。它海纳百川、招贤纳圣、把人都吸引过来,让他们感觉到放松、自在、舒展。所有奢华和缤纷,城市的边界、大自然的开端,彼此交融,全无抵牾。这不就是现代超大城市都应该有的品质吗?我们现在盛赞的疫情下精准防控的上海,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气质。

(16)、影片没有涉及到他的文学创作,他内心世界的细腻仅仅通过表情的细微变化有所展现;对于他政治观点的表达,也仅限于第一章节。

(17)、时代对于年轻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时候需要其麻木,有时候需要激发使其清醒。

(18)、事发后,法国主流媒体无论是电视电台还是网站对于此事件的态度是:

(19)、茨威格小说里的激情,都是因为扭曲和极端,再形成巨大反差和进行反转的:

(2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那些年,断头台下叫好助威的全是“革命群众”。名著《双城记》里那位大革命时期丧心病狂,誓要把善良无辜的男女主角送上断头台的大女反派也正是这样一位“苦大仇深”的革命群众。

(2)、ThreeMasters: Balzac, Dickens, Dostoeffsky,1920(Originaltitle: DreiMeister.Balzac–Dickens–Dostojewski.TranslatedintoEnglishbyEdenandCedarPaulandpublishedin1930as ThreeMasters)

(3)、2021年是茨维格诞生140周年;1941年10月底,茨威格完成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本书也已经80周年了,但里面的很多话,读起来,让人感觉此时、彼时的世界总有些性情相似。

(4)、这种含混的态度,很像当时社会对于茨威格的指摘。

(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茨威格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6)、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7)、Nietzsche,1925(Originallypublishedinthevolumetitled:DerKampfmitdemDämon.Hölderlin–Kleist–Nietzsche)

(8)、战争所带来的不是使人更加富裕,而是使人更加贫困,不是满意,而是怨恨,带来的是饥馑、货币贬值、社会动乱、公民自由的丧失、对别的国家的奴役、一种令人头疼的不安全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

(9)、五十岁诞辰并不能使我肃然起敬,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根本对生日庆典就深恶痛绝。而我今天竟然在您五十岁寿辰写信给您,是因为长久以来我累积的愿望迫切需要宣泄,不然就要久久地等待着一个机会,或者——在我这年龄——甚至会错过机会。我渴望着要把一些令人愉快、亲切友好的话语对您说,而不是连连指责,就像个订画者觉得自己在艺术家的肖像画里形象失真。所以我要告诉您,我享受您的大作中我视之为心爱读物的作品《耶利米》、《感觉的混乱》,您对妖魔般人物的心灵生活的深入发掘。我极为欣赏您精巧优美的语言,它表达思想,极为贴切,看上去像是透明的衣衫熨贴在古典雕像身上。我怀着何等欢愉的心情注意到,在这分崩离析的时代,您努力维护一个坚强和优秀的人们之间建立的国际。可是够了,主要的是我怀着真诚的思想向您致以祝贺。

(10)、据他说,维也纳是欧洲热衷文化生活的城市。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这个城市把色彩和情调,上层和下层,贵族和平民,甘美和快活,整个巧妙地掺合在一起。

(11)、在社会鼎革变迁之际,不同价值观混合并行之时,有人能抓住主流意见与权力价值,而得以顺利升迁,荣华富贵也纷至沓来;而对于那些坚守旧日道德与价值观的人而言,所感受到的是格格不入的痛苦,和精神源流消逝的无奈。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托尔斯泰是哪国人131句(茨威格是哪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