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书少看89句(看尼采写的书会疯掉)

看尼采写的书会疯掉

1、尼采写了几本书

(1)、1881年7月,出版商没有看懂的《朝霞》终出版,但是依然失败,评论界根本没关注,朋友们也感到费解。尼采离开威尼斯到恩加丁像个农民一样安顿,拒绝朋友探访,各种思想冲撞着尼采的头脑,令他时而狂喜而泣,时而感到恐惧和战栗。9月,恩加丁变冷,尼采之后两个月三次试图自杀。

(2)、知道没有比同女人睡觉更好的事,世上大有人在。他们懂得什么是幸福吗!(第104页)

(3)、因为逃避内心不安而匆忙,匆忙又使得人们更加没有精神生活,没有信仰,形成了恶性循环。

(4)、目前的教育看来真是令人痛心的,因为在它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项伟大的使命,即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为此,在把全部东西放到天平上衡量之前,先需要这个天平——我指的是高智慧的大公正性,狂热是这种公正性的死敌,现时的“全面教育”是它的醉态和领舞者。(第54页)

(5)、“匆忙”是尼采描绘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之所以匆忙,是因为内在的空虚,没有灵魂,所以忙于外部的事务,想用这来填补和掩盖空虚。

(6)、当女大学把湖水深的一面展现给世人们看,世人们才看清了湖水的真面目,然来是湖水的深度盖住了丑陋一面,蒙蔽了大家的双眼。

(7)、灾难终降临。1889年尼采在都灵大街上目睹马夫虐待一匹马,他冲上前去抱住马的脖子。他疯了,理智离他远去。而在他发疯的前夜,他一口气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瞧这个人》《尼采反对瓦格纳》五部作品。

(8)、我的学说告诉你:你怎么希望就怎么活,再生乃是使命——你无论如何都将成为这样的人!奋斗给予你崇高的情感,你就去奋斗;安宁给予你崇高的情感,你就安宁;适应、追随、服从给予你崇高的感情,你就听从。但愿一个人意识到:什么给予你崇高的感情,你就要不惜任何手段获取!这关乎永恒!(第86页)

(9)、如果你在确定自杀前不幸翻了一本尼采的书,抱歉,自杀未遂!因为尼采通知你:强力意志就是生命力!要战斗,超人是大地之意义!于是你醍醐灌顶一般涅槃,洒脱自如地吹着口哨策马扬鞭,风景美女四处可见。

(10)、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以下五部著作—《华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1)、无论如何,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样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12)、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13)、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3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但我还从未见到有一个年轻人像这位尼采一样如此早熟,而且这样年轻就已经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长寿,我可预言他将来会成为第的德国语言学家。他今年24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身心都很顽强……他是莱比锡这里整个青年语言学家圈子里的宠儿……您会说,我这是在描述某种奇迹,是的,他也就是个奇迹,同时既可爱又谦虚。”李谢尔思第一个向世间预言尼采是位天才。

(14)、尼采在发疯以前,曾经哀求妹妹:“请答应我,我死后,只有我的朋友才准站在我棺材的周围,不允许好奇的人们围观”。

(15)、悲剧艺术能够催生对价值观的重新评估,因为悲剧深刻地反映出人类体验的深度和恐惧感。只有强大,才能够直面生命创造和毁灭的无限循环,包括暴力、挣扎、以及战争。我们不应该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生命,而是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来决定道德观。尼采认为,希腊悲剧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能够坦然接受各种力量对生命的冲击,而不必寻求道德的庇护。对“同情的狂热”是人类疲乏的象征,是放弃意志的表现,并不是道德力量的展示,“善,恶”二元对立思考是对人生的道德思考,并不反映“人的价值”。

(16)、尼采从小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作为信仰上帝的西方,人生大的意义就是按照圣经的教导去接近神,接近神而不能成为神,因为神是的。这是神人之隔,也是西方精神的核心之一。作者理解这是因为基督教的发源是作为下层人民的精神安慰剂。生而为人就有原罪,一生赎罪,死后去天堂,这是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在底层过着困苦生活的人看来,理当如此。而对统治阶层,掌握着资源,有很大的自由,心底里怕是不能信服。于是有人搞出了反着来的撒旦教。也有想挣脱神学束缚的尼采,宣扬上帝死了,人性可以解脱束缚,获得自由。

(17)、凤凰文化:这次的三本尼采译作虽然是全新亮相,但也都是您早年的翻译成果。好像关于尼采、关于哲学,您有太长时间没出过新的著作了,许多年轻人只会把您当成作家,而不了解您其实是“根红苗正”的哲学学者。为什么“远离”——这个远离是加引号的——哲学这么久?为什么会从哲学研究转向完全跨界的散文写作?

(18)、理智失去前后的时光,尼采住在一个下层家庭的房间里,准备出版一本叫《尼采反对瓦格纳》的册子。

(19)、毕竟,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从本身来看,应该是要与科学呈对立的,但是,在这里的叙述,他又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去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着哲学家的“语言”。

(20)、《快乐科学》,这本书在尼采的一生当中,应该是处于中心的位置的,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成功的一种尝试吧。

2、尼采的书少看

(1)、《不合时宜的沉思》,算是一个从简单到中间的过渡作品,探讨消极的、亦即极令人忧虑的现象;

(2)、匆忙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在逃避他的自我,躲躲闪闪地隐匿这种匆忙也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想装成心满意足的样子,向目光锐利的观察者隐瞒他的可怜相。总之,人人都害怕独处,憎恨安静,为了逃避内省,逃避面对自己时的良心不安,就必须匆忙。

(3)、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生于1844年,德国哲学家。因出生日期与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WilhelmIV)生日相近,其父便以Friedrich为爱子命名。尼采五岁时,其父因脑部疾病不幸去世,六个月之后年仅两岁的弟弟也离开了人世。小尼采随其母搬离了伤心之地,与外祖母、姑姑和两位姑妈居住在一起。

(4)、超出“自我”,克服“你自己”!从宇宙的高度去感受吧!(第77页)

(5)、《人性的,太任性的》,是尼采对自己之前思想的一次推倒,销量少,未成功,并且被瓦格纳谴责,双方决裂。尼采痛苦凄惨,他那激动不安的境况令人感到惊恐、回避,尼采召不到新的信徒。

(6)、尼采1844年出生在德国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幼时丧父,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在他很小的时候死了。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年幼失去父亲和至亲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总体趋于忧郁。父亲的去世,反倒加强了尼采对牧师的向往,他立志做一个牧师,从小就给小伙伴们讲解圣经。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很多尼采的传记讲,尼采因为和祖母,母亲,两个姑姑,几个姐妹共同生活,得到了非凡的宠溺,变成极其任性。我不同意这种庸俗的说法。对于立志把自己奉献给上帝的人,生活方式对他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拜家庭条件所赐,尼采读书时接受了严格的古典(精英)教育训练,熟谙音乐和文学。

(7)、教育乃是一切希望之所在,一切给人慰藉的东西就叫做艺术;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宗教乃是“超越我们的爱”;艺术作品乃是这种超越自身之爱的写照。(第30页)

(8)、剩下的十年,尼采经常回忆起自己的作品,他说:“我没有写出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人给他看瓦格纳的肖像,“我热爱他”,尼采说。

(9)、尼采似乎年轻的时候感染过梅毒,后来身体越来越差,在45岁的时候,尼采疯了。母亲和妹妹一直在照顾他,但是尼采很少恢复理智。

(10)、此外,尼采的名作还有《不合时宜的思考》《快乐的科学》《偶像的黄昏》《反基督》《瓦格纳事件》《瞧!那个人(尼采自传)》等,都比较重要。

(11)、而他妹妹却故意给发了疯的尼采穿上白色的袍子,打扮成神话传说里先知一样的展览品。

(12)、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有问题。

(13)、周国平与尼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出版的《尼采:在实际的转折点上》使得周国平作为尼采学者享誉学界,甚至普通百姓也知道周国平是著名的尼采学者,可以说,尼采和周国平在中国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研究尼采的哲学之外,对于鲜为人知的尼采的诗歌以及美学作品,他也有丰富的研究。

(14)、本期 柏拉图什么 ,邀请同济大学哲学系余明锋副教授做客「柏拉图什么」,一起聊聊如何阅读尼采、尼采作品的风格及其著名的哲学表述。听完这期播客,如果你又有信心重新翻开尼采的作品,希望那将会是全新的体验。

(1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借古波斯祆教教主查拉图斯特拉来宣讲自己的思想,其中著名的便是"上帝已死"、"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全书除序言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篇,尼采提出了“精神三变”:由精神变为骆驼,由骆驼变为狮子,后由狮子变为婴儿。骆驼的吃苦耐劳隐忍负重,代表精神对理想的敬畏;凶狠的狮子代表信仰的破灭,虚无和自由精神的时代;而婴儿代表对虚无的战胜,对生命以及人类天真纯洁的肯定,预示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关于“上帝死了”,尼采编了两个故事:上帝因怜悯而窒息身亡,上帝因嫉妒而笑死。基督教自文艺复兴以来濒临解体,尼采认为上帝只是个假设,对于宗教所倡导的拯救和赎罪,纯粹是人类精力的白白耗费。上帝死后,人类应进行“一切价值重估”。尼采杀死上帝其实是为了抬出他的“超人哲学”,追求超人来代替对上帝的膜拜。超人不是人们理解的拿破仑对凯撒的英雄崇拜,超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即:“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尼采的超人是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披荆斩棘,是千万人吾往矣的死士精神!

(16)、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1875年10月,尼采结识了音乐家彼德·加斯特(P.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在这部作品中,他称华格纳为齐格弗里德,“他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甚至把华格纳称为惟一真正艺术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况急转直下。尼采出席了华格纳主持的首届拜罗依特音乐节。当时华格纳创作的歌剧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

(17)、尼采十分自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发扬,仅仅在欧洲几个小国之间流传,他的学说是在他死后才被发扬光大,所以有人认为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又极度自负,因为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才导致了他的发疯。

(18)、   本老道喜欢观人识书,在旁边看着这位小个子的举动,大脑里大致显现出尼采的特征——权力意志、生活美学,一个大致的轮廓就此画出。自此,便经常参加他组织的读书活动,渐渐发现他已经不是热爱尼采的书了,简直是尼采一样的"疯子",尼采的个性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与肌肤。

(19)、人生后的十年由家人悉心照料,在1900年8月25日,他与世长辞。

(20)、(周国平译尼采三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8月)

3、为什么要少看尼采的书

(1)、08:12叔本华的厌女症和拿着鞭子的莎乐美

(2)、凤凰文化:中国受尼采影响大的应该是鲁迅,您觉得尼采如何参与构建了鲁迅的思想世界?

(3)、现代人内心没有自己的信仰,这种没有信仰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甚至连真正的虚伪也很少见了。

(4)、因为文章和演讲的才能及知名度,尼采在24岁被聘任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尽管喜爱诗歌和哲学思考的他对成为“教书匠”并不十分乐意。

(5)、另一个方面就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我后来做学术比较少,但也并不是没有做,包括尼采的翻译,我后来还是翻译了一些东西。还有今年年初我出过一本学术著作,《中国人缺少什么》,副题是“西方哲学接受史上两个案例之研究”,名字就很学术。

(6)、PS:欢迎后台留言,11月15日之前,获点赞数多的前5位读者将获得周国平印签明信片一套四张+周国平亲笔签名本。

(7)、著名思想:上帝已死、永恒轮回、权力意志、精神三变、超人说、主人-奴隶道德说、酒神-日神精神、观点论、无名怨愤、命运之爱 

(8)、1882年6月,经过漫长等待,基于永恒轮回基础上、宣告超人来临的被尼采称作“奉献给全人类而无人能懂”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出版,期间,被朋友引入罗马上流社交圈的尼采,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他自己则被认为是古怪、奇特并且偏执的人,而该书也被认为言论过激,再次遭受冷遇。

(9)、40多岁时,尼采到瓦隆布罗萨,懂得美和如何享受生活的朋友塞利兹令他羡慕,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表示“或许你该帮我找个妻子了”,尼采希望是一个年轻漂亮勇敢可爱的人,像塞利兹年轻而迷人的妻子一样。

(10)、1862年,在老师家里,尼采迷恋上一位姑娘,暗恋的他大概还没来得及表白,姑娘就离开了普塔尔学校。

(11)、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像的。

(1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来自马克思的呐喊;而尼采则声嘶力竭地咆哮:“全世界的小强们联合起来!”

(13)、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目的是虚无的……

(14)、这本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从希腊悲剧入手,表达了尼采对艺术和美术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不是对人生的解脱,而是对人生的征服。

(15)、这篇文章不是标题党,更象是文不对题。矛盾冲突,乱象纷呈的今日社会如何不走向战争和毁灭,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需要莫大的智慧。这大概是作者真正想说的。

(16)、在尼采看来,大家都心神不宁地向前猛冲,就像是烙了“3M”印记的奴隶。所谓“3M”,就是德语里的Moment(当下)、Meinung(舆论)、Moden(时尚),人人脸上都烙了这三个字,成为当下、舆论、时尚的奴隶。

(17)、相信不少人也经历过买房子摇号,当摇中后,是令多少人羡慕的,这家人却无法。因为年龄已经都60岁了,很多银行都说超出了的年龄。

(18)、不久他随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9)、他的诗歌其实在德语诗歌里面是被评价很高的,一般认为在海涅以后、里尔克之前,他是优秀的德语诗人,但这一点大家不知道。更不知道他是个音乐家,还做曲,做过好多曲子,有一次世界哲学大会演奏的是他演奏的曲子。

(20)、而理性与感性相对,一个把生命倾注于感性的探索者,他没有可能在那样物欲横流的社会像马克思一样旗帜鲜明地举起一个哲学派别的大旗,他是孤独的,也是很难被理解的。

4、尼采疯了后又写书了吗

(1)、尼采很多话都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尼采的文字就是有这种无穷的魅力。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句也是尼采深度的一句话,仅15个字,却一针见血,很刺耳,富有哲理!这句如下:

(2)、《瓦格纳在拜雷特》,和上面一本也差不多,算作给瓦格纳的“赞歌”;

(3)、这本,是曾经入选过我认为的,难读的一本书之与之并列的还有《尤利西斯》。

(4)、他深爱父亲,从小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在1881年曾说“不管我怎么谈论基督教的事情,我也不能去否定它带给我的精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经验,我希望自己永远也不会对它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但他在此前、在之后都是一个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者。

(5)、凤凰文化:同样受尼采影响,但您却是很温柔、平和的一个人。

(6)、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7)、《权力意志》,晚年的尼采想总结其一生的哲学思想,以反对传统道德为根基,重估一切价值。这可以说是浩大的工程,尼采为此做了大量笔记,可他后还是放弃了这部著作的编写,没过几年就疯了。

(8)、周国平:你没看激烈的那一面。从整个性格来说我比较温和,但你要知道尼采也是很温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个温柔的人,羞怯、文质彬彬、礼貌,这是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但是文字里面就是另一回事。当然我的文字还是温和的东西比较多一点,这个我想可能还是有一些古希腊的影响。我不知道,或者是我天性就是比较柔的人,不是那么强硬的人。

(9)、换一个说法,尼采还说过,人生本身是性质可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是成问题的,面对这种可疑性质居然不发问,这是大的不负责任,是可耻的。

(10)、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11)、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12)、然后就又顺手查了下这些关键词的数据,想看看尼采在中国的热度:

(13)、《余明锋|另一个尼采?》,来自《文汇学人》https://mp.weixin.qq.com/s/KnftbiYy08bH7hMoXAUBxg

(14)、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太过狂妄嚣张,将自己“想”疯了。

(15)、尼采的一生只短暂当过教授,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旅行或者陪伴朋友中度过的。早年他的一位好朋友就是音乐节瓦格纳。

(16)、在发疯前,他的身体基本上像一个残疾人一般破败,他的视力基本上丧失了,神经和消化系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失眠、内部器官痉挛,经常吃入食物马上就会呕吐出来,身上好的地方不多。

(17)、相信很多人愿意去看这个局,也是处于对朋友的相信。可没想到这是朋友和其他人所布的局。所以说,用尼采那句话来看这事,女大学生为我们揭开了湖水表面上的真面目,然来都是假的,都是做给人看的,只是为了展现出来美的一面。

(18)、《悲剧的诞生》找不到出版商,直到联系瓦格纳的出版商才得到满意答复。

(19)、尼采说,在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里,到处是令人眩晕的匆忙,这个时代厌弃一切“无用”之事,只做所谓“有用”的事,就是能够带来眼前利益的事。处在这个时代永不停歇的骚动之中,年轻人被切割了成碎片,被当下夺去了永恒的愉悦。现代人是不可救药的野蛮人,是日子的奴隶,是悬挂在瞬间之网上永远挨饿的人。他还谈到现代人狂热的不安,对成功和获利的渴望,对当下的过分看重。

(20)、尼采是很讨厌美国的,欧洲人本来是很有教养的,生活是很宁静的,只有美国人才这么匆忙,是工作狂,拼命挣钱,而现在美国的拜金主义已经传染到了欧洲,使得古老的欧洲野蛮化了,在欧洲传播了一种怪异的无精神性,一个个都没有灵魂,成了一具具劳碌不休、贪图物欲的肉体。

5、尼采写过哪些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世家。

(2)、如果你在确定自杀前恰好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恭喜你,自杀成功!此刻你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去通往地域的路上,这是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

(3)、他同情在妹妹结婚后独自一人凄凉生活的母亲,特意回到家里陪她,他知道母亲对他作品的失望,反复对母亲说“不要去管我的作品说什么,因为不是为你写的……”,而好奇的母亲一次次读过又一次次不满。

(4)、尼采在巴塞尔做教授前期,演讲时指责苏格拉底,让听众震惊。

(5)、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美。

(6)、尼采从巴塞尔辞职,觉得自己无法康复,妹妹带他去恩加丁的山谷孤独终老,他断绝了和朋友们的书信来往,但他奇迹般开始康复。

(7)、希特勒是第三帝国,尼采那个时候是第二帝国,是俾斯麦,他对俾斯麦有很多很多的批判,总的意思就是说德国人强权政治,已经没有精神生活了。当时德国的国歌第一句就是“德意志高于一切”,他对这句话也是做了很多批判。所以他不是个种族主义者,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喜欢的不是德国,他喜欢法国、意大利这些浪漫民族,他大量时间也是生活在法国南部、意大利,有时候是在德国南部。

(8)、凤凰文化:尼采是哲学家,但也写诗。您研究哲学,但也跨界散文。这是不是受尼采的影响?

(9)、压力,无法排解的压力。尼采有着宏伟的目标,他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想既是哲学家又是王,可能柏拉图的哲学王才是他的目的,或者像耶稣一样,成为万代崇拜的人神。然而以尼采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他自身的能力,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与现实剧烈的冲突,导致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这也容易损伤神经线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尼采的书少看89句(看尼采写的书会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