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的古诗10首68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1、勤俭节约的古诗词七言

(1)、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2)、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很多人已经不了解农业生产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浪费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侈。--陆游句子:君子以俭德辟难。

(4)、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5)、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百度知道

(6)、这首诗描写农民在雨天半夜辛劳耕作的情形。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

(7)、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8)、《金陵览古·半阳湖》年代: 唐 作者: 朱存江南龙节水为乡,水不纯阴又半阳。

(9)、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10)、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2)、译文: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13)、(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14)、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出自宋 朱熹《麦饭诗》)

(15)、译文: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6)、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17)、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1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解释:民众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

(19)、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卖狗嫁女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20)、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2、节约粮食的古诗10首

(1)、这首诗指出奢侈是大的罪恶,应该将节俭奉为社会公德,表现了诗人提倡节俭的思想。 

(2)、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竟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3)、在我国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这些与勤俭节约相关的古诗词,你知道多少呢?

(4)、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5)、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6)、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咏史--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7)、(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8)、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9)、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1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

(12)、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1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4)、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其乐融融的劳动场景: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15)、译文: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18)、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19)、译文: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2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100首

(1)、朱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2)、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3)、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描写勤俭节约的诗句有哪些描写勤俭节约的诗句如下:

(4)、这首诗首联开门见山,从前贤治国理家事件中,得出经验教训: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倡勤俭节约之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悠久。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5)、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有哪些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8)、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林斯基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11)、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1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3)、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4)、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15)、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16)、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17)、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着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

(1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关于勤俭节约的诗歌朗诵

(1)、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3)、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4)、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5)、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淳朴的农人邀请诗人吃荔枝的场景。诗人吃饱后将剩下的荔枝“打包”带回家给孩子继续吃。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勤俭之风,外出就餐不妨多向苏轼学习,“饱食携其余”,吃完以后将剩余的饭菜打包带走,减少餐饮浪费。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节约粮食的古诗10首68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