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晚年凄惨
1、辜鸿铭的一生
(1)、《月亮与六便士》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欢迎,是因为它呈现了所有人都曾有过的理想和现实相矛盾的生活状态。
(2)、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先是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之后又进入英国情报部门从事间谍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再之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
(4)、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5)、辜鸿铭视妇女缠足为国粹也就罢了,还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辩论:“壶一杯众”论。这与他婚姻生活的怪有关。辜鸿铭痴迷中国女子的三寸金莲,有了“兴奋剂”还不够,娶了淑姑不到一年,辜鸿铭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晚年又收了碧云霞姑娘。且有一套为纳妾辩护的理论。“妾者,立女也”,意思是说男人在外为家为国辛苦奔波时,应有女子立于其旁,作休息扶手之用,换句话说,也就是男人纳妾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惹得女子尤其是西方在华女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向他下战书。面对为何赞成纳妾却反对女子多招夫的责问?辜鸿铭却风马牛不相及地问人家是否见过中国的茶壶,洋太太不知辜鸿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回答说见过。辜鸿铭便说:“这茶壶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则是万万不可的。”辜鸿铭这著名的“杯壶论”,后来广为流传,以至于和他灰白的辫子一起,成了一代怪杰的标志。
(6)、在此后两年出版的英文书籍,如英译《中庸》的扉页中,辜鸿铭均在扉页动情地写道“特以此书献给亡妻吉田贞子。”贞子死后,辜鸿铭特意留下了她的一缕头发,已经习惯夜夜由贞子做伴的辜鸿铭自然忍受不了突然失去贞子后孤枕的夜晚,每晚必然把那缕头发置于枕下,或许这样他才可以勉强睡下,这足可见他对贞子的思念和深情。
(7)、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8)、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若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
(9)、辜鸿铭可以轻易表现出来的才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语好,一个是记性好。配上辜鸿铭老土守旧的造型,所以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惊讶,从而留下一段段逸事。
(10)、他自己所说:“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中国之文明”。
(11)、我们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但这一切是有迹可循的。
(12)、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13)、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些事证明,辜鸿铭确实做到了。年少成名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14)、1911年,张謇、唐绍仪来劝辜鸿铭辅佐袁世凯,辜不仅拒绝,而且奚落两人:“鄙人命不犹人,诚当见弃。然则汝两人者,一为土芥尚书,一为犬马状元乎?”好在唐绍仪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对此并不介意。辜去世后,唐还曾向国民政府为他申请国葬。
(15)、辜鸿铭有一个妾,是日本人,叫吉田蓉子,辜鸿铭之所以收她为妾,其实也因为可怜她。吉田蓉子的父母来中国,多年未有音讯,吉田蓉子便只身一人来中国寻找。父母没找到,她还被拐卖到汉口一妓院中。吉田蓉子坚持不肯接客,遭到鸨母的打骂。辜鸿铭了解情况后,把她赎回家中。后在其妻的撮合下,吉田蓉子当了妾。虽然后来辜鸿铭帮她找到了父母,她也决定不再返回日本。
(16)、“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的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毛姆借由他笔下负盛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坚定、果敢而有所执。
(17)、倔强生存意志和丰富人生阅历,将他磨炼成老到的人性观察者,流于笔端的文字,看似是刻薄毒舌,其实不过是看透世事的无奈吐槽,抑或是点出你我都不敢言明的真相。
(18)、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9)、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与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20)、但这样一个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被称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国学的人的伟大学者,却在老年格外凄凉。我们在《觉醒年代》所看见的老年时期的辜鸿铭先生是:站在北大讲坛上,戴着瓜皮小帽、拖着长辫子、讲授英文诗、架子高的离谱的老先生。先生被称为了“老古板”、“老顽固”。
2、辜鸿铭的后代壮况
(1)、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写信向辜鸿铭请教,与其探讨过中国文化对现实世界所起的作用。
(2)、还有一点,他从小就口吃,这种缺陷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改正,也终令他成为英国两大毒舌之另一个为口才足以鼓动整个民族的英国二战英雄首相丘吉尔。
(3)、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4)、鲁迅先生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用他冷静犀利像解剖刀一样的笔,为中国女性长久以来的凄惨鸣不平。他追问千年前的孔子:既然曰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将女子和小人归于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先生更指出,这个社会制度把女性挤压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各式罪名加到她们头上。
(5)、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6)、有人说他狂,但先生他确实有狂的资本。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尊贵的中国人”。他筹建了由国人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并在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出版了《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
(7)、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8)、在毛姆笔下,辜鸿铭不过是一个抱残守缺、虚张声势的遗老而已。而另一边,毛姆前往辜鸿铭住处的那一场拜访,几乎全部都是在辜鸿铭对西方文化的奚落和嘲讽中进行的。
(9)、在互联网还未兴盛之时,怀才不遇是常事。卡夫卡、梵高、高更莫不如此,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声名显赫。
(10)、若说起儒家和道家,不如说是国学更合适。国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每个时期都会有大师存在。
(11)、在中国的时候,他见到了“古老中国后的代表”,那个拖着小辫子的前清遗老辜鸿铭。
(12)、他活出了无数人羡慕的样子,也在小说里写出了每个人应该去活的样子。
(13)、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14)、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15)、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16)、柏树胡同26号,旧时的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据房屋档案记载,该院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小夹道内,占地面积为130余平方米;街门面西,是一个随墙“小门楼”;院内的三间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间南房是灰顶平台,建筑面积共计60平方米。
(17)、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18)、有一次,辜鸿铭在电车上看《泰晤士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见他的样子可笑,出语侮辱。辜听到后,故意将报纸倒过来看。英国人更加嘲笑他连字都不认识。此时辜鸿铭看着倒着的报纸,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并说,“英文太简单,如果不倒着看,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19)、所以,当读者称赞他为“故事圣手”,真的不是一种过誉的叫法,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0)、辜鸿铭穷其一生坚守着两位父亲的“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学贯中西,教化欧美”的遗命。
3、辜鸿铭 晚年
(1)、辜鸿铭学贯中西。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2)、辜鸿铭第二个表现狂的方式是见人就骂,主要骂的还是达官显贵或社会知名人士。
(3)、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4)、犀利如张爱玲曾坦诚:“我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村上春树反复读,还有白岩松、杨澜、俞敏洪、蔡崇达等等,一众牛人都公开表达对毛姆的热爱。
(5)、比如说他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满清人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当然,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6)、一次辜鸿铭和盛宣怀闲聊,盛怕辜说出不好听的话,所以很小心,自称管理经济不如张宫保(张之洞)。谁知还是被辜找到了话茬。辜鸿铭说:“张宫保比起你来差远了。张宫保的部下,一个个穷困不堪;而你的部下,一个个大腹便便,富雄一方。所以张宫保的经济才能比你差远了。”
(7)、有优秀编剧能力加持,写小说对他来说只是常规操作,故事怎么写具有戏剧性,如何让大家都爱看,他可太会了。
(8)、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9)、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却有一个雅号,曰“晋安寄庐”,顾名思义,“晋安寄庐”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隐居在陋室中却以彰显道德为己任的君子。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世人称其为“怪人”。
(10)、 这首诗的首联是概述杨善洲同志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到老犹难营小窝”,杨善洲同志工作几十年,官至地厅级,却无力为家人盖起一栋新房,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而不是为自家当。“心连百姓苦奔波”,杨善洲同志的几十年是与人民心连心的几十年,他对亲朋戚友“后门”关得紧紧的,但他关心帮助群众的“前门”却始终是敞开的。他女儿杨惠兰说得好:“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颔联是对首联的承接和升华。因为“到老犹难营小窝”,所以说他“官居四品人情少”;因为“心连百姓苦奔波”,所以说他“人过八旬官味多”。这里,“人情”是指“私情”,或者“所谓人之常情”;“官味”是指“公仆精神”,或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用杨善洲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11)、不只辜鸿铭,在对世界名家评头论足时,毛姆立马就变成换上一种近乎苛责的严肃面孔。
(12)、挖掘成功以后,当地人对如何处理尸首犯了难,后还是有人提议游街,他们将李鸿章的尸首绑在拖拉机上拖行,后直到遗骨散尽,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才算是彻底落幕
(13)、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14)、辜鸿铭还是一位混血儿,他的父亲辜紫云是福建人,祖辈由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马来半岛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
(15)、辜鸿铭主要著作之一《张文襄幕府纪闻》刊行于1910年,他在书中评论的人物大都健在,有的依然很有权势,但辜鸿铭在书中指名道姓,嬉笑怒骂,毫不避讳。
(16)、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17)、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
(18)、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19)、闻名英伦的王尔德案件发生后,毛姆从此远离故土,几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20)、辜鸿铭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成为清末的第一大怪物。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爱的却是东方姑娘,辜鸿铭以“爱莲”名动天下,此爱莲非周敦颐的“爱莲”,而是中国古时女人特有的三寸金莲。辜鸿铭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辜鸿铭的原配夫人淑姑,就是凭借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把辜鸿铭所折服。在辜鸿铭眼里,淑姑有一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
4、辜鸿铭死后
(1)、一是我行我素,其实他并非真正的清朝遗民,与王国维等人还有所不同,只是想与时代潮流相悖而已,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也是士大夫的一个积习而已,不必将其放大。
(2)、1908年,他有4个剧本同时在伦敦上演,上一个做到这一点的人还是莎士比亚。
(3)、辜鸿铭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且成了他特有的一大癖好。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4)、布朗总是边表演边朗诵,并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整个过程有说有笑,轻松有趣。辜鸿铭特别想知道《浮士德》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决不告诉他。并说:“你只要读得熟就行,不用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
(5)、据梁实秋记载,辜鸿铭听不得乞讨之声,一听见,便出门施舍一两枚小银币。其晚年时,家境已比较穷困,但仍如此施舍,所以其妻对此恼怒。一次,又有叫花子上门讨钱,辜照例又给了钱,结果回来后,他夫人将手中饭碗砸向他的脑袋。
(6)、林纾从小家境贫寒,但幸好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辜鸿铭的后代壮况66句(辜鸿铭晚年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