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1、曾国藩家书敬父母篇痛改前非翻译
(1)、译文:真诚胜过虚伪的,脚踏实地做事,胜过偷工取巧。
(2)、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3)、 而“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王熙凤的那句判词“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太锋芒毕露、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反倒不如那些看似笨拙的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而走到后的往往也是那些聪明人眼中的“笨人”。
(4)、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5)、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6)、文化遗产价值。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家书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此外,家书还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与生活密切相关,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这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7)、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8)、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
(9)、其次是治家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追求家庭的稳定、和睦、团结。曾国藩深知“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的道理,在家书中屡次叮嘱后辈要勤俭持家,避免奢华。他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他还说:“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还吩咐长子在自己逝世后只需将书籍运回家乡,其他随意处置。曾国藩坚决反对为子孙购置产业,留给后人的只是耕读家风,他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朴素真挚的话语流露出一个道理: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银田产,而是能有创造财富的本领;家道不衰不是广积钱财,而是去培养后人自强求进的学识和才华。
(10)、纵观古今历史,家书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1)、目前80000+人已关注加入(元旭文化),快快告诉好朋友们加入吧!
(12)、点评: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要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养身,说他不专一。”我挖井多而没有泉水可饮,是不专的过错。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只一次反思自己的不专,他告诫子侄,一书不尽,不读他书。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专注就是力量。
(13)、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14)、《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15)、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16)、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17)、由中华文化讲堂出版的《文白对照曾国藩家书全编》,一共四册。
(18)、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翼、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
(19)、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
(20)、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他是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他和小农民一样,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他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
2、曾国藩家书哪个版本值得看
(1)、小编读罢全书,仿佛自己对人性的洞察比以往更为犀利。
(2)、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3)、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4)、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5)、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
(6)、第四是治心之道。曾国藩人称“曾三戒”,因为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过“三戒”的规定——“戒多言”“戒忿怒”和“戒忮求”,通过这些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修身养性。同时,曾国藩本人善于自省,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敢于正视,敢于毫不隐讳地剖析自己。这种治心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7)、曾国藩给弟弟一个四字箴言“久而敬之”,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就是晏子,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中钻狗洞的晏子。他善于交朋友,其秘诀在于“久而敬之”、
(8)、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9)、自己在读书,书也在读人。只有经历了,把自己的生活融入进去了,读书的时候才能读出经典的味道来。经典是茶,生活阅历就是好水。想喝到好茶,就需要好水煮沸并且慢慢泡开茶叶。
(10)、治家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11)、光绪五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其门人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流传到现在。
(12)、李鸿章是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提起曾国藩,言必称“我老师”。他曾评价其师说:“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13)、你现在带兵,就要埋头苦干,尽心尽力,寻求带好兵的方法,日夜孽孽以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除带兵这件事,其他一概不要考虑。不可以既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做州官县令,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走我的老路,百无一成,到那时后悔也晚了。
(14)、《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
(15)、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经有些心得,大约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16)、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
(17)、曾国藩家书读后感,雨天适合倚窗读书,阅读过的书籍是一个人的成长史,读后感是作者的思想结晶,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定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足不出户也能尽知天下事,一起来看看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吧。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你读过《曾国藩家书》吗?如果读过,那你一定会被那一封封书信中浓浓的亲情所感染吧!
(18)、 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而他终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就是“笨功夫”。
(19)、这里曾国藩谈到了敬的重要性,认为敬是天德王道,是不用去证明就存在的处世为人态度,是办事情的先决条件。
(20)、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曾国藩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
3、曾国藩家书
(1)、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2)、恕是内心存仁爱,存礼节,对待别人不为难人家。同时呢,自己具备帮助人的能力就去帮助别人。如果不能呢,就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恕是对别人而说的。
(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傲耳。
(4)、伦理教育价值。许多家书不仅体现了写信人的胸怀抱负、情操气节、人格情趣,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像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
(5)、第三是治学之道。曾国藩提出读书要有“三要”——有志,有识,有恒。志存高远,就有奋力拼搏的动力和力争上游的勇气;有识才会有自知之明,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恒就会坚忍不拔,负重前行也义无反顾。曾国藩一生都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式学习,他认为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只会越学越差,指出读书不仅要“勤思善问”,还要“经世致用”“匡救时弊”。在这种思想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将兴办洋务纳入经世体系,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第一所制造武器的兵工厂就此诞生;186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黄鹄”号轮船试水成功;1865年至1866年他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867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增设翻译局和印书处,等等。
(6)、敬就是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每一个人都需要对其尊敬不怠慢,同时对自己的衣冠等外表需要正式严肃。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敬是对自己而说的。
(7)、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8)、敬,是谨慎,是认真,是重视,是不苟且。对自己敬,要做到内心专一稳重,外表整齐严肃,所谓的临之以庄。接待别人,每个人都如重要的宾客一样接待,不分轻重贵贱。如果想让人帮忙,那就更需要敬。这种敬的态度,就如祭祀先祖的那种敬重感。
(9)、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
(10)、一是收录全,共计收录1248封家书,在各种流行版本中,是多的了,而且没有删节,读起来原汁原味。
(11)、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12)、曾国藩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是大受欢迎。
(13)、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也太陋。一曰温旧书亦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14)、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
(15)、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曾国藩29岁,进京入住,正式开始了仕宦生涯。在30余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马旅程中,曾国藩不忘家人、敦睦亲情,先后写了近1500封家信,内容涉及修身、戒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为学、从政、治军诸多方面。这些家书神闲气定,行文从容,运笔自由,随意所至,平实中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警句。它是曾国藩心灵世界的真实袒露,是曾国藩齐家、治学、从政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曾国藩激荡人生和奋斗经历的忠实记录,是曾国藩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的生动写照。曾国藩没有什么大部头著作传世,但一部家书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16)、因为不敬,后朋友反目成仇的大有;因为不敬,家庭破碎的大有。敬并非客套,并非假惺惺的敬重,而是发自内心地保持敬重。
(17)、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18)、点评:曾国藩很重视立志。他说,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丢虽说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19)、点评:曾国藩说,喜欢讽刺批评别人短处的人,属于骄傲的人。谚语说:“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不是一定要锦衣玉食,动手打人,才叫骄傲。就是自己感到得志,感到满意,没有畏忌,开口议人短长,便叫极度骄傲。
(20)、本套书通篇带注释,帮助阅读,且本书字号偏大,间距适中,阅读更舒适。
4、曾国藩家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2)、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掩卷沉思,曾家有家训,我家也有家规。我家家规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尊老爱幼”。父母经常带我去看望爷爷奶奶,带他们外出旅游,陪他们聊天……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前两天母亲节,我为妈妈送上一份自己亲手制做的小礼物,礼物虽然没有外面买的精致,但却更有心意,而且还是的。
(3)、你读书写字,都没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不要坠了你祖先一直相传下来的家风。我们叔辈父辈,都是黎明时段就起床了,你都知道的。
(4)、这套书既有很高收藏价值,又让读者比别人学得更多,看得更透。
(5)、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6)、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7)、作者: 曾国藩 / 檀作文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16-4-23页数: 354
(8)、曾氏有大量家书、日记等文稿传世,后人只需花一点时间阅读,就能学到他一辈子的管理、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
(9)、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10)、 “尚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它看起来很慢,但其实越是走到后就走得越好,就像是盖房子,虽然用了很长时间打地基,但是这样的房子盖得就是比别人高。
(1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12)、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诸弟信中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赓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其三是家族影响。史料记载,曾氏家族一直在湘乡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即“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曾国藩的父亲一生以教蒙童为业,自撰一联说:“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说明耕读传家已成为曾氏家族齐家的基本理念和传统。
(13)、年轻时,曾国藩也是浮躁、爱玩、吸烟,有着不少性格和修养上的缺陷。20岁时,曾国藩立志成为圣贤,改名“涤生”,意谓洗涤改过重生。为了“涤生”,曾国藩一生都在与自身的缺点抗争,不断自责和反省。他的自省极为苛刻,曾因为恋床、晚起,在一则日记中骂自己是禽兽,“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日之气何在?真禽兽矣!”他的自省细致入微,在一则日记中对自己贪利的梦境进行自责,“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谓下流矣!”他的自省终生不渝,在辞世前一年还写下日课四条,与子侄共勉。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说:“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亦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曾国藩家书哪个版本值得看73句(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