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表达什么情感【103句文案】

一、七律长征表达了的情感

1、这首七律诗歌是创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之后,长征即将取得胜利结束前不久的路途中。作为红军的,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之后,曙光在前,胜利似乎就在能望见,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开始于1935年9月下旬,并于10月完成。

2、红军徒步走过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如果把这条线拉直,那就跨过半个地球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漫漫长征路,毛主席用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板书:万水千山)诗中却只选取了这几个大山大河,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3、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4、创作背景: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5、成功地运用旧体诗词形成,艺术地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讴歌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精神。的“形象思维”、“旧诗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等诗学观,对新诗和旧体诗词、尤其是给走上复兴之路的当代中华诗词创作,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7、(5)全班交流汇报,根据汇报随机学习。

8、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感到自豪。也表达了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9、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聚焦在体会诗人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的,而更重要的是从诗歌阅读的角度去学习这首七言律诗。因此,本课的教学价值点确定为: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长征的;在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同时,体会红军的英勇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0、译文: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11、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艰苦的,但作者将强渡大渡河、勇攀乌蒙山、过雪山草地灯艰苦卓绝的经历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述说出来,充分表明了作者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政府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13、回归核心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汇报中,五岭、乌蒙和岷山仿佛就浮现我们眼前,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毛主席要选取这几座山为代表了吗?

14、(1)“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5、(2)出示五岭山脉图和乌蒙山脉图,并在白板上勾画出大山轮廓。

16、(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17、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18、随机教学作如下预设:千山组代表汇报(万水组可以补充交流)

19、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达60多处,或写景、或叙事、或明志、或喻理。他独立于橘子洲头,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他盛赞千里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被“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深深震撼。

20、②想像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的画面,猜想红军战士的心理活动,说一说红军战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七律长征表达什么情感

1、(1)男生读:你们读“千里雪”“尽开颜”升降结束,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自信喜悦。

2、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

3、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2021年,也是宁德小学语文教研极不平凡的一年。区域教研成果“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福建省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选送的五节课例全部获评省级优秀课例。同时,成功举办了2021年度福建省第十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推出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段分际教学”专题反响热烈。2022年“周三云教研”第一季将聚焦“范本理念观照下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这一主题,让这些优秀课例引领我们进行一次红色教育之旅。

5、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6、这首诗讲述了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7、抓关键点,感受诗人笔下的长征。

8、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9、学生解疑:每当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透骨的悲痛。每当回忆起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场面时,感到的是庆幸乘船渡河后的痛击敌人,取得了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怎能不让人心里暖呢?

10、推荐理由:一本写长征故事的书。

11、白话翻译: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2、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这里交汇。全国上下掀起“四史”学习热潮,聚焦同一个主题、指向同一个目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四史”教育,让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应担负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从而促进少年儿童从小立志、从小爱国、从小奋斗。

13、(1)男生读。“怕”“难”“只等闲”重音稍轻稍慢,拖腔轻送;“逶迤”“细浪”重读,拖轻推出向前;“暖”和“寒”整句稍轻快,稍加重语气;“千里雪”“尽开颜”自信喜悦,升降结束。

14、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15、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全诗的意思。

16、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诗词类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应的模式,在预习时可以根据《预习单》和学习古诗“六步法”来层层递进。因此,在授课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体现出来:小组长可以进行合理分工,组员们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同学认真倾听全力补充。这样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七律·长征》是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充电。课前整理资料,阅读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的长征的历史背景,整堂课循序渐进,配合较为默契,但,仍有两个方面需要努力:

18、(设计说明: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重点句,也是难点句,紧扣关键词“逶迤”和“磅礴”说说五岭和乌蒙山的特点,想象红军战士翻越大山的艰难险阻,对比红军,联系生活经历,体味红军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同时,以李白的夸张为支架,对比主席的夸张,深入品味毛主席革命家的浪漫及藐视困难的情怀。)

19、(1)以下对作者身份评价不对的一项是()

20、聚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情感?

1、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

4、周三云教研|尤灵芝老师为我们执教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

5、观看视频(“飞夺泸定桥”)

6、(2)自主选择: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代表探究,你会选择千山的代表还是万水的代表呢?给大家30秒讨论,小组决定好探究那个代表,就由小组长向老师领取千山组卡牌或万水组卡牌。

7、学生交流了解的资料“巧渡金沙江”——当时红军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的船,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乘两条船渡过岸,敌人一位探子回来了,没有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迁灭敌军.......

8、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10、结合资料,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感受及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大无畏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诗歌,初步感悟作者概括与典型的写法。

11、第四期,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马丽娟老师为我们执教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且学且思吧!

12、(1)读一读:毛主席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很多诗,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联系《长征》,感受毛主席诗词的特点。

13、(3)对比朗读,读出红军战士的精神。

14、指名学生讲解诗意。学生会根据相关资料的解释复制表达。

15、子问题1解决写作背景,包含长征和《长征》诗的了解。子问题2切入文本内容,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红军经过了哪些地方,然后走进作者的想象去了解红军面对困难时的表现,读出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子问题3是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诗人的豪迈气概,体会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6、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

17、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18、(设计说明:通过长征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是引发新课,做到过渡无痕。)

19、“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2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B.“难”遇红军,恰是什么?学生交流:“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

2、朗读的针对性指导,读中悟情,每句提出相应的要求,层层递进,达到诵诗文的真正目的。

3、感受整首诗点面结合的表达。

4、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5、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6、周三云教研|王宇兰老师为我们执教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

7、指导朗读,读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8、《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9、(诵诗文)体会诗人情怀,熟读成诵

10、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拯救了国家免于危险。

11、(1)女生读:你们重读了“逶迤”“细浪”拖轻调推出向前;在读“暖”和“寒”时,整句稍轻快,稍加重语气,读出了红军的勇敢、无畏、顽强、乐观的精神;

12、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13、中心思想: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思想感情。

14、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力。

15、译文: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

16、《七律·长征》近现代:

1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19、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

20、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五、《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感情?

1、“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2、“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3、《七律·长征》是主席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是:

4、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5、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中心。一开始就概括了红军其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千山万水对他们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6、(2)我们平常所说的夸张,大多是将小夸大,比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将瀑布想象成九天银河,他是为了赞美瀑布的壮观美丽。那主席这样写,将偌大的山写成细浪和小小的泥丸,为的又是赞美什么呢?

7、尾联描述了长征的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

8、《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高潮。工农红军跨越了海拔2200米延续千里的五岭,踏平了山势险峻的乌蒙山脉,已是可喜可贺。

10、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11、C.教师点拨,学生要点概括:因为这是长征途中的典型事物、典型事件。这种以典型事物、典型事件来表现整个事件的,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以点带面。

12、A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任B政治家革命家

13、二读:读出节奏。指名多名学生读,读中感受节奏。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画节奏。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15、(设计意图: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16、但是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高昂,让人虽为巍峨的雪山,寒冷铁桥所胆怯,但是依旧想像诗中的红军一样,用自身的勇气,坚毅的意志来克服这些困难。

17、(1)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和小小的泥丸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像?

18、发现问题,及时指导:(1)“逶迤”与“磅礴”的理解。(2)“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3)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4)“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19、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0、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六、七律长征表达了的情感

1、尾联描述了长征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2、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3、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觉得是暖?,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七律长征表达什么情感【103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