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雪的译文
1、《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2、fromtimetotimeIhearthebamboocracking
3、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4、古诗词课|《赠从弟(其二)》:松柏有本性
5、“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6、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
7、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8、百度知道>文化/艺术>文学>小说添加到搜藏已解决夜雪译文夜雪大作。时欲专登舟至沙城,竟为雨雪所阻。属然万竹中雪子敲嘎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夜间的大雪下得很厉害。本来当时想乘坐小船去沙城,却被雨雪阻碍住了。然而万根绿竹中,雪粒子敲得铿锵有声,窗户阴暗,炉火火红。随便看几卷书,也觉得有少许趣味。
9、《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10、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1、30万+高中师生寒假作业的全新选择
12、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3、《子夜吴歌•冬歌》李白|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14、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5、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16、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
17、全年365天反复强化思维模式
18、白居易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
19、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韵味。
20、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二、夜雪的译文和中心思想
1、首句“中”衾“和”枕“表明了时间是晚上。半夜里惊”讶”于”冷“,则暗合了雪。紧扣诗题”夜雪“。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刚下雪的时候,气温不会下降,只有下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感受到雪的威力。这里的”冷“则暗示出雪不是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来就是无声无息的,一个”讶“字表明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描写的。
2、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3、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4、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6、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7、请在作业纸上用楷书书写,务必端正,整洁。
8、角度;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雪之大,一个"重"字能体现这一特点,而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9、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10、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1、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12、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1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4、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15、这个寒假,读写计划,安排!
16、瑞雪兆丰年,霜重见晴天。
17、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18、被子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19、下雪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别说文人骚客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遇见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也兴奋。面对这上天赐予的精灵,前人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但是白居易这首诗,却以其朴实的语言,另辟蹊径,成为众多咏雪诗词中的奇葩。
20、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那天,初更了,我划了一只小船,围裹着皮衣和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只见)白气茫茫地一片,天空和云彩,山色,水光,上下都是白茫茫的;湖上(能辨别的)只有长堤的一线痕迹,一个小点般的湖心亭,一片草叶般的我小船和两三粒谷子般的船里的人。来到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张毡子对面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子里的水正烧开。看见我来,他们惊喜,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杯后告别。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客居在这。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地说:"别说相公痴迷,真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
三、夜雪这首诗的意思
1、夜雪张实居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一种手法,试简析之。答:(2)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诗的相同点。1)侧面描写,张诗的诗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来写。(2)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张诗写自己“夜半”、“惊”、“寒”,难以入睡,只好静听“无声”的流水,远望“皓然”之山;白诗有意选取“折枝”这一细节,“折竹”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的彻底失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2、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3、作品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敲戛(jiá):敲击。(3)流行坎止:《汉书·贾谊传》:“乘流则进,遇坎则止。”意为: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4)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翻译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4、这首词从字面看,平淡无奇,没有对雪美好姿态的描摹,没有气氛的渲染,质朴的语言下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他抛开其他人正面写景的套路,从侧面出发,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写起,这种写法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从构思来看,这个诗的感觉有点像《春晓》。
6、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找到一个汉字,感知一首古诗词。
8、加入“家长合伙人”,您的孩子可以获得:
9、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0、有声读物、实用小实验宝妈、宝爸不二之选
11、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12、成书时间:1983年/2013年
13、(中唐·白居易·五言古诗)
14、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15、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文解释)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16、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17、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8、《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9、“夜深知雪重“此时雪才正面出场,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前两句中提到的”冷“和”明“都是为这个”重“做铺垫。雪下得大,下得久,下得厚都是为了落在”雪重“上。
20、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象个下雪的。”车胤用纱布做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映照雪的光亮读书。一天,康前往拜见胤,没遇上。问去了什么地方,看门人说:“出外捉萤火虫了。”过后胤回拜康,见康闲站在庭院中,问:“怎么不读书?”康说:“我看今天这天,不象会下雪的。”
四、夜雪的译文是什么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3、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4、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5、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6、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间折竹声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很惊讶了,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是被雪泛出的光照亮了。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的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7、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8、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9、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0、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11、读音:yèxuětángbáijūyì
12、原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腹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译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13、已讶衾枕冷,(yǐyàqīnzhěnlěng)复见窗户明。(fùjiànchuānghùmíng)夜深知雪重,(yèshēnzhīxuězhòng)时闻折竹声。(shíwénzhézhúshēng)
14、春雪应秋雨,腊雪应夏雨。
15、 一雪虫虫无踪,二雪来年大丰。
16、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7、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18、 小雪飞满天,来岁必丰年。
19、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20、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五、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来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感受的,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3、《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4、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腹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6、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7、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8、这首写雪的诗,也是托物诗,总要有所寄托才是。白居易的一生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入仕途、丁忧回乡、遭贬江州、历职京杭”,而遭贬江州(815年)是他诗词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9、翻译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10、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译文: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11、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2、“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时,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在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13、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14、被子和枕头逐渐变冷,已让我很惊讶,
15、公益读写,全程免费,还有证书奖品
16、”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17、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18、Iwonderedwhythecoversfeltsocold
19、在新课标及高考评价体系理念的指导下,为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科学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新课标大语文课题组在寒假举办“第四届‘新课标大语文’寒假读写计划”。
20、 一雨瑞雪一寸金。
六、夜雪的译文
1、诗的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2、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5、夜间的大雪下得很厉害。本来当时想乘坐小船去沙城,却被雨雪阻碍住了。然而万根绿竹中,雪粒子敲得铿锵有声,窗户阴暗,炉火火红。随便看几卷书,也觉得有少许趣味。
6、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
7、yèshēnzhī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
8、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9、“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10、备注“家长合伙人”,我会集中拉你进群
11、苏东坡《雪浪石》诗引言云:“余在中山得石,黑质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山水画卷,水有跳波溅沫之状,因名之曰‘雪浪石’。”雪浪石被称为宋代第一名石。中山府,即今河北定州市。东坡在中山府官邸后圃挖得此石,以其灰黑色上的白色水波花纹呈现的飞涛走雪之势,取名“雪浪石”,并将书屋以“雪浪斋”命名。在《雪浪斋》铭中,通过赏石,赞扬坚贞之精神,“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
12、气寒冷睡梦冻醒惊讶发现盖身已经些冰冷疑惑间抬眼望见窗户映明亮亮才知道夜间场雪雪听院落竹雪压折声响
13、古风泊客┃也许是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14、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15、古诗《夜雪》的内容是:描写“夜雪”。《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6、是因为不时地听到竹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
17、1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18、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19、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20、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1、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2、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
3、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
4、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5、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6、yè shēn zhì xuě zhòng,shí wén zhé zhú shēng。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洛阳。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题解):全诗用轻快流利的语言,表达了淡淡的思乡哀愁。
8、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9、《夜雪》作者袁中道,原文及翻译如下:夜雪原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10、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夜雪翻译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11、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12、和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共同进步|班内定期免费发放语文资料|班内学委对每日通识课学习进行监督打卡|作为线下班的辅助,每天留10分钟左右可完成的小作业,以及进行语文题的在线解答。|更多惊喜……
13、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
14、夜雪原文: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15、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16、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17、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
18、《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9、Nightfargone,Iknowthesnowmustbedeep
20、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
1、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这一年的白居易在江洲任司马,就是《琵琶行》里提到的被贬的那个“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中接受改造,这次穿小鞋给他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诗词中他选“竹”这个意象。
4、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5、图绘山野雪景,天色阴沉,近景危岩寒林,一人赶着牲口,走在山涧的栈道上。山腰有几间茅屋点缀。栈道虬曲伸进山中,给人以深远之感。图中山石用钢劲线条勾轮廓,浓墨乾笔皴染,皑雪用烘托法,林木、茅舍信笔勾画,简率之中见生动之致。全图用笔简劲,笔墨厚重,画风近李唐一路而又有自己的风格,不愧为南宋山水画精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7、《夜雪》作者袁中道,原文及翻译如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夜雪的译文和中心思想【147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