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武氏檄文解析【116句文案】

一、讨武氏檄文

1、此等狗血事件一经爆出,秒登微博热搜,各大娱乐周刊更是纷纷出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挖掘和报道——《文坛天王竟是负心汉!对痴心女子始乱终弃为哪般?》

2、宋之问抬头一看,发问者乃是长明灯下正在打坐的一个老僧,于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搔着头说:“白天拍了几张好照片,想吟首诗发个朋友圈来的~”

3、第针对太平天国独尊天主上帝,反对崇拜其他偶像,反对鬼神迷信的事实,大加渲染歪曲,说他们已被鬼神共愤怒。既然鬼神都不站在太平天国一边,那么失败是注定的,这样就赢得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反对太平天国的队伍当中。

4、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5、任何一个团队或党派都不可能实现的公平,总要有来抓全面工作,而有,就会有下属,既然有了区别,待遇等方面就会大不相同,比如领导可以坐轿车,而下属或普通会员就只好骑自行车或靠双腿丈量地球了。太平天国虽然叫嚣着平等,可作为一个好几十万的组织,虽然人人有饭吃,可根本不能真正实现的公平和平等。

6、看过简介,也就明白王勃生于唐高宗登基以后。

7、C59DB所以《讨武檄文》除了控诉武则天的暴行,就是站在李唐天下的角度用犀利的文笔大打感情牌。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直接表现出李唐王室的可怜境地,连武则天本人读到这句都感叹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为她所用。文末的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是在打那些自诩忠贞的重臣的脸了,口口声声先帝待我有多好,但是如今却毫无作为,以至于天下都是她武则天一个人的了。

8、原来唐初的许多高官,都来自隋朝旧臣,骆宾王碰上的面试官恰好就是旧臣之面试之时骆同学不明就里,对高节之士的滔滔见解对面试官来说简直就是打脸啪啪啪……

9、武则天夺位,完全没必要害亲女按照唐代的记载,武则天与高宗有两个女儿,在太平公主之前就有个小公主,但那个孩子小时候夭折了,不过并没有留下任何早夭的原因。

10、因为此事出自《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而并非野路子,所以许多人都深信不疑,但武则天杀女嫁祸这种事情,乃是宫廷秘闻,而且其本身存在诸多疑点,未必可信。

11、反了!武则天,把天下还给李唐子孙,那不是你该得的!

12、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13、宋之问听了十分惊讶于老僧的才学,受其启发一气呵成吟完了全诗:

14、小时候在三国演义里读到陈琳的《讨曹操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文采飞扬畅快淋漓。后来又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尽管很多字不认识,但仍然能体会到那种慷慨激昂旌旗漫卷的气概。尽管这两篇檄文终都为历史所笑,其文苑光华却并不因袁绍、徐敬业的失败而有半分黯淡。

15、骆宾王的童年就是这样一个大写加强版的别人家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艳羡目光。

16、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17、开篇一个“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将武大娘置于被告席之上,而后列数其“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的滔天罪行,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

18、军旅生涯中的戍楼烽火、边庭落日也都在骆宾王的笔下留下了踪影,其中的代表作当属以下这首《从军行》:

19、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20、大家想象一下,县衙里每天穿梭往来的办事人员一进门看到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或者“同心共筑中国梦”,而是一个几岁孩子的诗,这对骆宾王来说是多大的认可和荣耀。

二、讨武氏檄文解析

1、正确答案:D解析: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起草了一篇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氏檄》。故选D。

2、这样的檄文由谁来执笔呢?

3、妈呀,厉害了我的骆同学!

4、其中,逃亡的说法流传广,而灵隐寺巧助宋之问的故事就是逃亡之说的传奇演绎。

5、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人都问哪里写错了,却很少有人放在大背景下思考。

6、诸位或者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坟上的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该依托谁!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侍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皇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7、可叹,可赞!诚不愧为高节之士也!

8、曾经的骆宾王虽然已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但他那百世称颂的昂扬诗篇,高洁挺拔的人生姿态却将永远奔腾在初唐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传奇的那一朵浪花。

9、在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有这样的句子“农不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

10、脍炙人口的檄文,总能挠到读者心底的痒处,让人不由自主地吟哦传诵,也让人透过檄文,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时代。

11、生平出色的五言律诗《在狱咏蝉》就是狱中所作:

12、太平天国上下都用兄弟姊妹互相相称,曾国藩指出这是违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伦常秩序。他还指出太平军如果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兄弟姐妹的话,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13、风尘仆仆回到阔别十几年的长安,几番努力之下终于求得了一个奉礼郎的芝麻小官,可是好景不长,担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因为不懂为官之道遭人排挤,又变身失业人员一枚。

14、只是不知王勃真是年幼尚稚,还是有意而作,好在并无引来杀身之祸,甚幸。

15、载于尚书的《牧誓》,是有史可查早的古代檄文,发布于周武王伐商的后一战——牧野之战前夕。可能是距今太过遥远了,《牧誓》骂人骂得一点儿也不歇斯底里,反而很有一点云淡风轻的味道。文中讨伐纣王的主要理由,是“惟妇言是用”,就是说,因为纣王听从妲己的枕头风,所以周武王要“行天之罚”,替天行道。

16、曾国藩思来想去,也没什么好主意,不过,灵感总是在一瞬间闪现。

17、请看明白今天的天下,到底是哪家的天下。

18、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19、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20、父死后,骆宾王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三、好一篇讨武氏檄

1、面试官看起来很温和:“年轻人,今天的题目就谈谈你对高节之士的看法吧。”

2、分享到朋友圈丨点右上角···分享

3、遍查中国二十五史,未有如朱氏得国之正者,其缘由,就在于这篇《北伐檄》。檄文开宗明义:“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老大自居,溢于言表。

4、武大娘临朝称制,废帝夺权,一边血洗李唐皇室,一边贬黜元老重臣。

5、这篇《檄文》除了列举太平军的罪行之外,还有它的独到之处。

6、故事的大概就是武则天生下一女,王皇后有次去看望小公主,武则天暗中将孩子掐死,说是王皇后所害,高宗因此动怒,终将王皇后给废位,武则天成了新的皇后。

7、四大檄文的第二篇《讨曹操檄》,发布于三国演义里袁曹争霸的官渡之战前。文章将曹操定为“赘阉遗丑”,意思是曹操祖父曹腾是个坏到流脓的太监妖孽,曹操也定然不是个好东西。当时适逢第二次党锢之祸,士人阶层被宦官集团欺压正甚,这种指着爷爷骂孙子的做法,正中曹操要害,且让曹操碍于先祖孝道,来不得半点儿推诿反驳。难怪在陈琳投降之后,曹操会对他说,“辱我足矣,奈何辱我祖”,其憋闷难受溢于言表。

8、《牧誓》其实是姬发的战前演说,它更注重于鼓舞己方的士气。设身处地地代入一下,两伙儿人开片儿之前,突然得知对方老大是个万事由婆娘做主的耙耳朵、妻管炎,那心底的大男子气概还不立马喷薄而出啊,这酸爽简直难以想象。

9、朝代:唐朝|作者:骆宾王

10、1弑父2乱伦3喜好酒宴享乐不思朝政4大兴土木用度奢侈5收苛捐杂税民不聊生6好大喜功喜欢巡游天下劳民伤财7打辽东损失惨重不会用兵被蛮夷嘲笑8杀戮功臣良将9卖官爵任用奸人10不讲信用功臣有功的时候不赏罚分明

11、但是很不幸,这事儿让骆宾王知道了!正义感爆棚的骆同学路见不平一声吼,提笔又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将两个人的前尘往事娓娓道来,一时间又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12、第利用三江两湖百姓不了解太平军的真情,极力描述“粤匪”的恐怖;同时利用太平军中“老兄弟”(两广的老成员)和“新兄弟”(两湖及后来加入成员)的区别挑拨离间,说太平军起义是两广人的起义,而两湖三江的人却猪狗不如。从而破坏太平军的团结,这种挑拨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3、在和太平军正式作战以前,曾国藩决定先扔这么一个“宣传弹”,让这伙乡巴佬知道我曾国藩可不是一般人儿。

14、用现代的话说,《讨武氏檄》不接地气,太不八卦,毫无槽点。这篇檄文成就了骆宾王的文坛地位,其政治意义却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倒是和徐敬业的反武大业差相仿佛。

15、连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我都要站出来主持正义,面对江山易主的国家大事,想让我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对不起,做不到!

16、他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他已连中州试县试第上半场的笔试也尽显超绝才情,只剩后一搏,功名已近在眼前!

17、闻一多先生评价骆宾王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18、“呵呵,施主下联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老和尚淡淡回应。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0、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四、讨武氏檄文名句

1、前路纵然艰险,然舍身为君,何足惧哉!

2、此文有理有据,慷慨陈词;前段历数武氏罪恶,作为讨武铺垫,中段为李敬业的正义起兵及必胜作陈词,下段号召天下响应,共伐武氏之大义,说服力和响应力都极强。传檄文传武则天手上,武观后并不发怒,而欣赏其文,读完之后赞叹“如此人才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读完后又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果然,后来徐敬业兵败身亡。

3、太平天国主张没收地主手中的土地,再以天国的名义平分给贫苦农民,从而满足这部分贫农的需求。曾国藩既然无法笼络这些贫农,索性就发动全国的中小地主来共同对抗太平军。可见,曾国藩维护的不过是本阶级的利益。

4、第挑拨地主阶级跟太平天国的矛盾。

5、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

6、于他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圆满呢?

7、造反是个大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师出有名。

8、当左右之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时,武大娘激动地锤起了桌子:“这么有才华的人,居然流落到造反队伍里,宰相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喊他来我办公室!”

9、武后……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

10、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11、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12、是啊,人生本不过就是一段旅途,有人谨慎行事,务求一切尽在掌握,有人敞开怀抱,期待所有未知风景。只要是自己选择并喜欢的,每一条路就都是对的。

13、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骆宾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于易水送别》。

14、牝晨而索家者有诛,此亦言牝鸡司晨之嫌。

15、668年,李贤13岁,李显12岁,王勃18岁。在今天看来,都还是孩子。

16、很明显,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非造反宣传队队长骆宾王莫属。

17、骆宾王(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身殉,一说终身隐居。

18、如果高宗发现了小公主的死是武则天做的,他也绝不会册立这样的女子为皇后。

19、文章的后,更是傲娇爆表:

20、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五、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和讨武氏檄文

1、中宗初次继位不久,就被武则天给废了,睿宗登基,改元文明,也就是在这一年,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纠合了大量人马起兵,打着支持李唐的旗号发动反叛。

2、因为在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超过一定期限,几年之后骆宾王期满下岗回到山东兖州悠悠然过了12年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

3、文章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巨大的威摄力量。

4、《讨武曌檄》作者骆宾王,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杰出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5、同时期的欧洲,正是文艺复兴、航海发展和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火苗,随着徐光启、孙元化、戴梓等先驱一次次地归于沉寂。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近代史痛到极处的后果,就是180度大反转的极度崇洋媚外,这种外国月亮圆的社会意识,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

6、这首诗,后世之人一直搞不明白骆宾王到底是在送谁,也许,他送别的正是自己。

7、整体来说,武则天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去诬陷王皇后这件事,不管是从证据方面,还是从动机方面来说,都是不成立的,可能的只不过是一种传闻,被人为刻定为所谓的事实。

8、年龄渐长读史愈多,再看檄文也有了更多的感触。好的檄文,正如黄连喂哑巴,让他有苦难诉辩无可辩。透过文本表面,我们分明看到作者那丝幸灾乐祸的嘲意:我自知行文刻薄多有臆造夸张之词,偏世人宁信其有各种喜闻乐见,纵使你一手遮天又能如何。

9、这天,吃完饭后,曾国藩在院子里溜达,突然想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当年徐敬业的那场讨伐顷刻间便溃败了,本该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可一千多年来,偏偏因为骆宾王的那篇檄文还被人们还议论不息。

10、点击左上方蓝色小字熙华国学堂加关注

11、看到这,如果你以为骆宾王在知天命的年龄终于学会了人情练达,圆融处世,那就错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骆宾王还是那个孤傲正直的骆宾王。

12、“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13、故引高宗大怒,却也无奈,找个由头赶走罢了。若言夸大虚构,引兄弟相争,生于帝王之家,前有先帝玄武门之变,后有兄弟相互之争,是无情帝王家,哪怕争斗。

14、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

15、可是造反不是打游戏,通关失败可以从头再来。

16、决疑则荐诸卜,有影射武后干政之嫌。

17、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

18、武则天的手段并不是骆宾王写檄文时才被人所知,之前人们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反抗?其实李敬业自身也是触犯了武则天定下的法律被贬黜才造反的,这才聚集了一批对武氏不满的人,如果武则天的政策没有改革到他们头上,永远不会有人站出来。这也是所有造反者的共同之处,只要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管你怎么闹腾。

19、也用一生的行动回答了当年高考的那道面试题,坚守原则,表里如一!

20、翻译过来就是:道王爷,承蒙您看得起,让我“自叙所能”,但我认为这是故意让我掩饰自己的不足,鼓吹自己的长处,这样做岂不是会让我骆宾王背上“冒进”、“贪禄”的恶名?我认为这上会扰乱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下不符合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有德之士怎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六、讨武氏檄文

1、然而,这些跟骆宾王有什么关系呢?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临海县令,一个60多岁的垂垂老者。

2、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老王说评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新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3、千年之后读来仍觉凛凛之生气!

4、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5、养成于栖息之时,有射二人相识之私,以及感业寺暂避之嫌。

6、不管对方有多强大,我永远选择站在道义的这一面。

7、可惜骆同学不是一般人,而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才,天才的显著特征就是情商总是不在线,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现了:

8、武大娘读完檄文之后虽反复点赞,但她同时冷冷地说了这样一句极具洞察力的话。

9、可武则天生下了皇子李弘,其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无可动摇,而王皇后与萧淑妃却已落败。

10、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11、王皇后在与萧淑妃的斗争中落於下风,因此出了个昏招,把武则天给弄进了宫里。

12、然而,当武大娘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不禁陡然为之变色,因为这两句写得实在太有煽动性了:

13、很多人觉得骆宾王一生坎坷,沉沦下僚都是性格惹的祸,但是换一个角度,我觉得骆宾王的人生足够精彩,回顾此生,他也一定不会觉得后悔,因为一路走来都是从心而发。

14、细读全文,摘几句赏析:

15、这种描述的出现,更可能是因为宋代的士大夫,为了强调以史为鉴,反对后宫外戚干政。

16、而骆宾王的答案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非黑即白,孤傲耿直的一面,我们要记住他的这个性格特点,因为以后他还将因此失去更为宝贵的人生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讨武氏檄文解析【116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