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55句文案】

一、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1、诵读专家:李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主播)

2、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应该指三四二句。

3、是李白的作品,但是不算爱国诗。下面是简单介绍:《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4、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忧愁。

5、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6、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7、《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8、《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9、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10、《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五十六字,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历史、自然、社会,俱是宏观,而又不失其真切。气势恢宏,情韵悠远,诚登高揽胜之杰作。

11、古人以凤凰为祥瑞,所以凤凰来止往往要造楼起台,为的是留住那份有关凤凰的辉煌记忆。后人登临凤凰台,每每会想象凤凰的风姿。先秦时,秦穆公为闻箫而来的凤凰筑台的传说,就屡屡见于古书。即便凤凰来去不定,甚至一去不返,凤凰台终究是长久流存的。不过凤凰流连之处想必太多了,以致凤凰台散落各地并无定所。南京的凤凰台,也得名于凤凰的亲临,但与别处不同,它更成名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12、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13、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14、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⑵江:长江。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⑸三山:山名⑹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15、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1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18、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19、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0、“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二、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

1、第六卷:七言律诗(53首)

2、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代〕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3、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4、凤凰台上凤凰游,fènghuángtáishàngfènghuángyóu,

5、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6、大型纪录片《中国》全集|诗意再现古往今来的开阔历史

7、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8、对比、比喻、象征、对偶,借古抒情,虚实相生,融情入景。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9、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0、第一卷:五言古诗(33首)

11、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12、第四卷:七言乐府(14首)

13、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是南北相连的三座山峰的合称。“三山半落青天外”,说的是从凤凰台望去,三山渺远只有一半在眼里,另一半则落在了天外。宋代大诗人陆游有一次经过南京的时候,也曾经登上凤凰台。远望三山,渺渺茫茫,若有若无,真的走到那个地方,陆游说距金陵才五十余里。这种观感似乎可与李白目中所见相互印证。水是长江水,有的说是“二水”,有的说是“一水”,“一水”是就江流的整体而言,而“二水”则就江水环洲流过的部分而论。称谓虽有不同,视角亦有分别,但意思却是一贯。“二水中分白鹭洲”,说的就是白鹭洲将长江水一分为与“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描述其实是一样的景致。

14、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

15、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16、(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全集(共137集)

17、崔灏的《黄鹤楼》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评析: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18、016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修正版

19、三山半落青天外,sānshānbànluòqīngtiānwài,

20、二水中分白鹭洲。èrshuǐzhōngfènbáilùzhōu。

三、登金陵凤凰台李白阅读理解

1、到了近代,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凤凰台作为军事要地,一直是炮火直击的对象,整个城南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因此这里的地形地貌和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李白时期更是相去甚远,凤凰台的历史地位也渐渐消失了。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3、这么好的诗不去自己理解他的意境,还上爱问里问,不知道应该说你,还是当今教育体系失败。别人给的永远是别人的,自己想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你总不能考试时有不会的题时,立即上爱问问吧?提示你一下吧:一首诗借今怀古,感叹前人。一首诗借古想金,悲伤时世。时间来的及,还是自己领悟一下吧,不然书到用时方恨少。

4、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早已进入坟墓。诗人没有让自己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5、吴宫花草埋幽径,wúgōnghuācǎomáiyōujìng,

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7、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

8、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9、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10、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

11、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12、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3、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5、三四两句却是虚实的糅合,由眼前想见不在眼前之景。“吴”“晋”指的是孙吴和东晋;“花草”“衣冠”一个代指美女,一个代指官员;“古丘”意即坟茔;“幽径”意指墓道,都是前代的遗迹。幽径与古丘可以说是眼前之景,花草与衣冠却早已不在眼前了。然而花草与幽径,衣冠与古丘本是一体,彼此可以说有前世与今生的联结,又有生存与死亡的转变。因缘于这样的转变,这样的联结。繁华虚妄如梦的故事,便在时空的交汇处和盘托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拼音【55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