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燮传
1、在图一中,画家只截取竹子的中间部分,但两枝主干均呈弯曲变形之怪姿,给人以天地狭窄、难以容身之感。画面左侧,画家以六分半书题写五言诗:“一团劲悍气,一团倔强意。若遇潘桐冈,定然成竹器。”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已将人生感悟倾注于画中。他借弯曲之竹倾诉生活磨砺和环境不顺给自己带来的怨气,使画面具有震撼之力和思悟之情。他又在两竹间画出一枝笔直斜出的小干,以调节画面节奏、理顺疏密关系、增加画面美感。这枝细竹看似无法而实在法度之内,使作品既别具一格又彰显文人画之内涵。
2、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3、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4、板桥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5、郑燮(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
6、一个画展上,萧炬看见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全画不足十笔——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上中部空无一物。粗看以为是半成品,细看题诗,则为之折服。诗云:“细雨鱼儿出,朦胧万象空。江山何所在,尽在幻虚中。”诗句为画面大量的空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使画面的无理成为有理。可谓创意翻新,匠心独运。
7、”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8、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73岁的郑板桥身体孱弱,但他还在画竹,并题诗:“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在诗后,他还特地写上:“板桥老人自赞又自嘲也。”这年冬天,一代书画宗师,郑板桥与世长辞。
10、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11、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
12、“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燮)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著《板桥诗钞》诸书。”(《郑燮传》)郑板桥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妙。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随意挥洒,却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时,慎郡王(允禧)十分敬重他。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1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4、从来万事嫌高洁,莫怪梅花着地垂。(王冕《倒枝梅图》)
15、板桥先生的诗品、画品,与其官品、人品,同高。竹的节操,正是先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16、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7、一是流畅清新,自然率真。
18、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19、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他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
20、这首诗也很好,前两句刻画菊花冷艳的形象,虽然冷艳,却是不甘寂寞的,后来林逋的咏梅,偷了它的意。后两句虽然出以假设,却是十分自信的语气,使人联想起“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那样的话,真是敢想敢说。
二、郑燮,又名
1、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2、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3、郑燮绘画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取法陈淳、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尤其擅长画竹、石、兰、蕙,将书法用笔入画,笔意潇洒,与题诗、题字相结合,更加耐人寻味。《竹石图》中竹、石为庭院中之物,痩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综观全局,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朗萧散,卓尔不群。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痩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4、郑燮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以写意花鸟为主要形式,以兰、竹、石为主要内容,把诗文题款作为绘画布局的组成部分,以诗配画,画上题诗,诗从画中取意,画又为诗作解,将诗、书、画、气、意、趣熔于一炉,实现了诗格、书风、画品的结合,成为“扬州八怪”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代表性人物。
5、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6、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7、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8、郑板桥的诗、画、书为后人所称道。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人多附议。其实板桥的对词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二十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一学就是十年。“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我年青时读《郑板桥集》,却喜其词,竟爱不释手,尝能成诵,至今不忘。近再读他的词,仍兴趣盎然,趣味不减。近披阅有关书籍,才知清兰亭楼夫子早说过燮词好于诗。蒋宝龄在《墨林今话》里也说:“诗词书画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兴化县志》称“词尤工妙。”扬州教育学院华耀祥《郑板桥诗词艺术探析》里评道:“即使从诗和词的总体看,好词的比例也高于好诗。”
9、在图三中,画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绘写出灵芝与兰花,别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扫出的山坡上,灵芝、兰花各得其姿,浓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状态。题诗位于画幅上端,由右至左排开,使画面三面密实,只留右侧为空灵之地,布局巧妙严谨。“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的诗句,写出了芝兰的高雅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及人生体悟,使观者在陶醉画中美韵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画外之意。
10、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11、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自序》里说:“窃以为声音之道,关乎性情。”板桥的真情血性,流淌在词作中,锤炼出独特秉性,塑造了磊落品格,造就了固有特点。况周颐《蕙风词话》揭示填词真谛:“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写诗填词必须有真情,真情是创作诗词的永发动力。“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细揣板桥警醒之言,对我们今天学诗习词,必定大有裨益。
12、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注意教育方法。
13、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14、把闽商喻为闹春的梅花,引领四川经济走向繁荣,结果得到了商会的赞赏。
15、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16、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17、还有一次,萧炬因收到请柬,自己画了一幅梅花,欲赠主方。但主方是四川福建商会,他的老伴以为不可,说:“生意人讲吉利,应该画寓意富贵的牡丹,梅的谐音是霉,商家忌讳的。”他认为言之有理,但装裱在即,难以再画,仍用题画诗来解决问题:
18、一天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19、宋朝靖康之耻:皇后行“牵羊礼”后,不忍耻辱羞愧自尽,临终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20、三十多年前,那时的板桥只是个秀才,他曾设馆教学,勉强维持生计。1723年(雍正元年),郑板桥的父亲去世,他已有了三个孩子,生活更加困苦。为了生活,板桥弃馆,来到扬州卖画。那时的板桥,穷秀才一个,无名无望,卖画十年,门可罗雀。
三、郑燮号什么
1、———周啸天谈艺录———
2、填补空白,平衡画面。有一个画家(即前面提到的郭恕先)弄人的故事:
3、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4、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5、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
6、题画诗是题在画上,成为画面构成元素的诗。诗之上画,与以下原因有关。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为主流。自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主流。古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在文人眼中书画同源,笔触相通。好的文人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反过来,字为心画,字也可以画成。都要毛笔使得好。启功说,什么是笔力?不是万毫齐力,而是行笔轨迹准确。中国诗画讲虚实,画幅须有留白,题诗可以补白,而不破坏透气的感觉。在中国,没有不会写诗的文人,文人画的作者大都有才子之称,如苏轼、徐渭、唐寅、文征明、郑燮、石涛等等,画上题诗也是一种炫技的方式。
7、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8、*作者:李昌宝,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9、“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10、李清照妇孺皆知,可她还有一不雅绰号,却少有人知
11、板桥板桥的词好在那里?
12、据说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宣铁吾过生日,曾邀齐白石赴宴作画。画家铺纸挥毫,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不料接着他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上款署“铁吾将军”,令人哭笑不得,发作不得。这也是借题发挥,进行讽刺之一例。
13、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14、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
15、范仲淹不仅慷慨解囊,购义田,建义庄,而且为了使之代代相传,他还专门制定了范氏的宗规族训《义庄规矩》。《规矩》由范仲淹于皇祐二年(1050年)十月初订,后由其子范纯仁、范纯礼等后代十数次续定修订,逐渐完善。据民国《吴县志·义庄》记载,范氏义田原来只有1000多亩,但由于范氏族人不断捐助,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增加到5300亩。义庄维持竟达八九百年之久。
16、”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17、联系人:西北书画艺术网曹兵
18、“写取一杆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钓竿。”: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以“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的原因辞官罢归。
19、原标题:一言难尽郑板桥
20、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四、郑燮传的分段
1、“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郑板桥也不例外,在青壮年时期,他同样热衷于此,并为之奋斗不已,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的异常艰难。
2、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3、板桥曾为乳母写过一首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诗歌叙述了乳母患难恩抚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的一往深情。
4、传统里,词以婉约为正宗。板桥的词豪放与婉约兼容,豪放中蕴含婉约,婉约中可见豪放。婉约柔曼典雅、情景交融,豪迈才识放浪、真趣横逸。板桥在《词钞.自序》里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性由时进、随性铺陈,情随时移、情至词生。刚柔随之兼容,形神久之俱备。河北师范大学王灵芝在《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和诗词创作》里说:“板桥诗词潜在着一种真挚与怪诞、谦恭与狂怪截然相反而又浑然一统的精神力量。”
5、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6、这首诗当然也可以看作题画诗。细玩这一首菊花诗,应是重阳节作的菊花诗。明明重阳节是“九月九”,而首句可以不押韵,就写成“九月九”也没关系。然而,为了定下一个入声韵,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甲”叶韵,以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作者愣是将“九月九”写成“九月八”,不但韵脚解决了,不平凡的诗句也造成了。所以这首诗不光是三四句好。全诗都好。无独有偶,他的另一首《题菊花》云:
7、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8、录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9、郑板桥对于女儿也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10、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水墨葡萄图》)
11、从诗、书、画三方面综合来看,“扬州八怪”中的郑燮成就较高。《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对他有“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的评价。学者马宗霍评价郑燮道:“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12、郭忠恕(字恕先,以字行)虽是弄人,富家子(今称富二代)大可不必恼怒。应该抱回家,另请名家题上诗文。搁到现在,也是天价的东西了。刘云泉的画看得吗,看不得,题上诗就有看头一些。对于失衡的画面来说,题画诗的作用如同砝码,目的是填补空白,求得画面的平衡。何处显轻,就在何处题诗。撇开简笔画不论。像兰草、水仙这样的题材,画斗方较易达到平衡,画立轴则必须借助题诗,方能达到画面的平衡。
13、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春,板桥先生去官离任之际,潍县士庶皆念其德,父老遮道相送,后来还建立生祠以祀。板桥先生也依依惜别,并画竹一幅,其上题诗曰:
14、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15、中国史上有趣的诗,所有不开心,笑死人不偿命!
16、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17、莫道绣奁无粉本,朝朝镜里看双螺。(刘献廷《题闺秀雪仪画嫦娥便面》)
18、汪曾祺:这个人间送温暖的老顽童啊!
19、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
20、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五、郑燮是什么朝代
1、出自:《清史列传·郑燮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2、谁将折柬远招呼,长短相思无日无。
3、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4、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5、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6、从此之后,板桥先生便立誓“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了。
7、封建社会的“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喝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回避。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他写诗道:“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为官力求简肃,不喜欢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他为了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深入民间察访。
8、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
9、一次,萧炬在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画。笔墨俱佳,装裱也好,只是因为画家没到过成都,不知杜甫草堂在平原上,把它画在了山脚下,背后是层层大山。他指出这一瑕疵,并代拟题画诗补救。诗云:“情钟少陵屋,还爱蜀山雄。两般难割舍,同写画图中。”为画家的构图,找了一个借口。画家连声说好,如释重负。
10、林徽因痛恨陆小曼,张爱玲晚年为何跳蚤缠身,三毛又为何选择用丝袜自缢?
11、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
12、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
13、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14、闽地疏梅蜀野栽,繁花堆锦闹春来。
15、——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传统文化美刊——
16、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仁爱的根本要求是爱人、助人、利人。这一传统在家训文化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
17、大致说来,板桥与性灵派相近,他们都强调写真实性情,反对复古、拟古,反对以学问为诗,所以他与袁枚惺惺相惜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与袁枚未识面,或传其死,顿首痛苦不已云。”
18、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令神会才好。
19、让更多的朋友接受这种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郑燮,又名【99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