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词鉴赏
1、诗句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2、如果是想看不太出名的词人(人家在古代很有名。。。),可以买词综(朱彝尊),绝妙好词(周密),草堂诗余(何士信,这个人给词乱加词题很烦,而且他选的胡浩然的词真的是太差了,选柳永选的全是俗词,不知道他的审美是不是有问题)等等。然后可以买影印本的竹屋痴语(高观国),日湖渔唱(陈允平),蘋洲鱼笛谱(周密)等等。像毛滂这样的词人其实词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宋词字典的选择是出了什么问题,选那么少。如果要对词人有全面印象,好是买专集。
3、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4、宋词是诗歌的一种。又称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与唐诗称作双绝。词牌名也就是调名,是词的格式名称。有的是乐曲的题目,有的是一首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词牌名是乐曲的调子,就是说这首词有什么调子唱出来的意思,每首词都有不同的平仄变化,而这一点也是根据词牌名推出来的。当然,有的时候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词牌名的平仄来填词的。希望帮得到你。
5、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多抒写儿女风情,形式小巧精致,结构缜密圆熟,音律和谐流转,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委婉柔美,意境淡雅细腻。而豪放派则突破儿女情长,抒写胸襟怀抱,风格气象恢弘、雄健奔放,形式任性率志、不拘音律格式。豪放派由苏轼首开,此后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直到清代。总体上,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强。
6、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7、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8、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9、“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鲜明、典型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
10、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经典,已经形成品牌。中有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的作品。
1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按词牌来源分。
12、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13、推荐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经典,已经形成品牌。这套书其实是有《宋词鉴赏辞典》的,但《唐宋词鉴赏辞典》更超值,两书的宋代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白白多出了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
14、也可以理解为只要朝庭采纳我的平戎之策,即使不再重用我,让我退休,给我一些农耕种树的书籍也可以。
15、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16、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17、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18、唐诗大多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19、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20、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二、宋词鉴赏辞典
1、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2、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4、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5、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6、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7、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8、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9、宋词则更多的是描写内心中的情感与感动。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0、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1、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12、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3、苏轼这首词很稀有的哦,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没地方找。
14、鉴赏唐诗宋词,关键在于这4点。一是学习语言。唐诗宋词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二是要欣赏意境。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苍茫意境,《春江花月夜》的空灵意境等等。三是要体味情怀。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四是要领悟哲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唐诗宋词博大精深,反复学习,一生受用。
15、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16、所以,古典诗词,小可只读诗话,确切地说是傅庚生先生所著《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以前的著作。在这些旧到发黄诗话中,小可能读到炼字,读到声律,读到意象,读出技巧,读出布局,甚至还可以摸到他们当初的创作构思。而且还能读到许许多多的诗人轶事。更有那些严谨到苛刻的考据,其细密推理之深,不下于去欣赏一部经典悬疑电影。
17、✦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也有版本作残釭(gāng)。✦屏帏:屏风和帷帐。
18、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19、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
20、可恨的是,偏偏要整出一套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来,有的甚至还和正治挂上钩。把A诗的思乡赏析放在B诗的后面,竟然毫无违和之处,端端地神奇无比。
三、宋词鉴赏辞典pdf
1、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2、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3、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4、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分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5、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6、敌兵闻风丧胆小心防备,夜晚也枕着空箭袋睡觉。我军勇气倍增磨刀擦箭,清晨便万箭齐发射向敌巢。
7、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8、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9、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0、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战士们穿着鲜明的衣甲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冲破了敌人的包抄。
11、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
12、我自己写的《水调歌头》郭外鸦宿柳,渚头沙笼烟。难描窗上缺月,怎奈晚风寒。莫看池前蝶影,忍把孤灯重剪,更尽无梦眠。钟声杳杳傍,青山独归远。当日事,此时笺,自长叹。老去情怀,天涯独酌煮酒甜。花落香径缥渺,雨打秋色阑珊,惆怅笑谈间。何愁寂寞夜,毕竟艳阳天。
13、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14、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15、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16、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17、四是要领悟哲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
18、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19、之所以说得如此讽刺,就是因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赏析反向推演,写出一首诗词来一定惨不忍睹,丑绝人寰。而这些纳入到辞典中的诗词作品,好像都不是他们费尽心力挑出来的,而是从那些前人总结的经典中找出来。
20、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四、宋词鉴赏辞典在线阅读
1、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3、二是要欣赏意境。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苍茫意境,《春江花月夜》的空灵意境等等。
4、主要看的词人,北宋是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欧阳修,贺铸等;南宋是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陈允平,周密,王沂孙,张炎,辛弃疾等。
5、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6、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7、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8、“梧桐叶上三更雨”句,是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中的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就此点出离别。
9、此词的结构、手法都很普通,很常见,并不见奇处,但行文流畅,颇得小令三昧,孙竞为周紫芝的《竹坡词》作序,赞其词“清丽婉曲”,的是确论。
10、苏轼的偏重超然物外的洒脱,而岳帅则侧重于入世者披肝沥胆的那份英雄情结。各有各的特色。
11、三是要体味情怀。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
12、过片又写目前衰颜,从上片歇拍的豪情收回来,与起首二句遥相映射。“潘郎双鬓”,谓两鬓已生白发,语本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始见二毛。”“屈指”二字是起点,点明词人是算计,以下都是写算计中的思维活动。词人不仅惊觉自己早生华发,而且联想到对方如今愁苦的情绪,于是深感她的形容应该已经消瘦。
13、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多写为儿女风情,形式小巧精致,结构缜密圆熟,音律和谐流转,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委婉柔美,意境淡雅细腻。而豪放派则突破儿女情长,书写胸襟怀抱,风格气象恢弘、雄健奔放,形式任性率志、不拘音律格式。豪放派由苏轼首开,此后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直到清代。总体上,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强。
14、特点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15、“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16、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
17、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18、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19、《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华诗文鉴赏典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它们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长久地为人民所赏爱,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20、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五、宋词鉴赏论文
1、此词以精湛的结构、声韵和语言,抒发了作者仕途上和爱情上的挫折所带来的失意与苦闷,寄托了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情景交融,对仗工整,色泽浓淡相宜,结构疏密相间,一气呵成,读来令人一咏三叹,堪称绝妙好词。此词无论词的结构、声韵、用字设色等方面都显示了作者的当行本色,将其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2、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赞誉较高,选的作品都都很经典。四川大学周啸天先生的专著《诗词精品鉴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上编鉴赏方法,下编具体鉴赏。周先生的鉴赏自成体系且确有会心,常常在钱钟书程千帆等先生的鉴赏下再出新意而又言必有据。
3、(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4、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5、“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6、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7、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
8、这是一首秋夜相思怀人词。开篇先写“残”,当指夜深,灯火将尽未尽,将灭未灭,灯光昏暗摇曳中,悲怆凄凉之意便透出纸背。时正秋季,天气骤冷,“秋气满屏帏”,便益觉凄清。宋玉《九辩》起首便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的气息是肃杀的、凄凉的、哀婉的,“满屏帏”可见是充斥室内,从外侧包拢着词人,而在词人内心,却也有一股如同秋气般的悲凉油然而生。
9、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10、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沈郁悲壮,扣人心弦。
11、结尾三句,设想对方凭阑凝望,罗襟揾泪。此处全用情语作结,却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运用移情手法,词人晁词把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化作盈盈泪水,风格纤弱。揾者,拭也。
12、此词开门见山,句句写实,与一般长调大异其趣。接下来,词人的视线从住处的窗口向外探视,无边夜色,尽入毫端,化实为虚一下子,词境变得空灵了。词人写道:九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
13、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14、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15、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6、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17、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8、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19、推荐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经典,已经形成品牌。这套书其实是有《宋词鉴赏辞典》的,但《唐宋词鉴赏辞典》更超值,两书的宋代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白白多出了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江苏古籍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册)也很不错,我是两种都买了。
20、欣赏辞典的出现,拉低了整个诗词领域的欣赏水平。按照这些赏析,根本写不出什么像样的诗词来。可是读了诗话,却有可能整出有模有样的作品来。
六、宋词鉴赏
1、“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
2、“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的延伸。“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来,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
3、 江苏古籍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册)也很不错,我是两种都买了。
4、艺术鉴赏可观赏插花艺术,令人叫绝的书法,出自名家之手的绘画,具有民族风情的工艺品,还有服装模特表演等等,都能陶冶情操,起到胎教作用
5、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可以去买宋词三百首、宋词鉴赏辞典(说实话一百多的宋词字典北宋的选的不错,南宋就挺鸡肋了。。。豪放词太多了,而且像周密高观国陈允平那样的词人选的太少了)的这样的书。
6、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
7、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古诗词鉴赏》采录上古至近代265位作家(上古歌谣、《诗经》、无名诗、民歌中的每首算一位作家所作)的诗、词作品337题,计400首。(唐诗宋词等因本套鉴赏丛书中有《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故不收,《古诗词鉴赏》所收作家的下限为辛亥革命,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以后者不收。以赏析为重点,一般一作品一赏析,但也有数篇作品合而缀以一文的,选出的佳句以突出形式摆放,一目了然,还列有部分作者的逸闻。
8、“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9、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10、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11、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1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1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4、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这是注明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15、唐诗宋词博大精深,反复学习,一生受用。
16、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17、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18、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是第一步。
19、链接:提取码:nv7w《宋词鉴赏辞典》是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韦立军。
20、自从看了各种诗话词话之后,小可就再也不看鉴赏辞典了,因为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这些由现代学者所著的厚重著作,只见其“厚”,未见其“重”,辞典的含量很多,鉴赏的含量更是大到出奇,出奇到全是水份。
1、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2、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3、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4、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5、区别功能主题的不同
6、明明很喜欢一首诗,可是当看这些所谓赏析时,却总觉他的赞美总是擦肩而过,即夸不到点子,也触不到至美之处,如同嚼醋一般,仿朵一丛鲜花里跑出一只猪来,大煞风景。或者是那一只嚼牡丹的牛,总是各种不搭!
7、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8、西江月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10、另附:宋词字典不是很推荐买,当一个参考就可以了。南宋那本对南宋婉约词估计是有偏见,像一部分大吼大叫的粗糙的豪放词却被说成是“千古”“绝作”“磅礴”,我无法理解。每次看到刘过的贺新郎“腰下光芒三尺剑”我都忍不住yy出来一个令我尴尬的钢铁直男???。不过周汝昌先生在序言中认为姜夔吴文英辛弃疾在南宋三足鼎立,这个我比较赞同(其实姜夔还是比辛弃疾才情更高的的啦~)
11、“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12、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宋词鉴赏辞典【132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