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译文【145句文案】

一、虎丘记翻译

1、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2、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3、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②追溯,是后起义。蹊:①小路;②蹊跷。及:①到达;②赶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顾及。旦:①天亮;②(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屦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

4、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5、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7、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8、第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9、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0、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11、(2)佳木秀而繁阴()

12、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13、五泄的水和石头都奇特,与五泄分别三日,梦中彷佛还听那波涛奔涌的声音。只是遗憾没有李白的诗歌、苏轼的文章,描写五泄瀑布的高雅古朴,喷涌而出的样子,缺少了典籍范文。石壁青色、陡峭,像是绿色的荷花,高一百多仞,四周像城墙,石头的颜色像是用水洗干净了一样,从地面突兀耸立,上面没有一点泥土。凌空的瀑布从岩石的顶部悬挂下来,像奔跑的雷声,站立的海浪,数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瀑布之大,像十围粗的玉石,真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啊!于是想起《会稽赋》中所写的:“五泄与雁荡山竞相争奇”,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当又是如何呢?

14、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15、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16、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17、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18、(6)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9、两度游虎丘,见虎丘本色。

20、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二、虎丘记译文

1、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2、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3、⑩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

4、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其哲嗣钱锺书在他的严格教导下,后来成为中外闻名的大学者。钱基博早年曾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吴江丽则女中等学校、圣约翰中学任国文教师与国文主任,后来历任圣约翰大学、国立北京清华大学、私立上海光华大学、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国立浙江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武昌华中大学等高校国文系教授、系主任、院长等职,1953年后任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

5、《虎丘记》是袁宏道游记散文中的名篇,袁宏道任吴县令时曾六次游览虎丘,辞官后又故地重游,写出这篇《虎丘记》。

6、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7、所以我的建议是,语文教材当以文学发展的观念来编,文言文一本,白话文一本,翻译文学又是一本,各以时代先后来排列,每一个时代前照钱基博的办法加一个绪论,谈谈本时期的文学概况与重要作家和作品。不应该混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有了文学史的观念,也知道自己所学的作品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有一种办法,是按照体裁来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各一个分册。这个办法现在已经有人做了,虽然没有列为国家教材,但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我想,不论是按体裁来编,还是按文学发展来编,都要比目前的按思想专题来编要更符合语文这一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内部逻辑。

8、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9、(1)翼然临于泉上者()

10、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11、这一点做法好,真正是为学生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素质教育。关键是实施的时候具体如何操作。在目下这样死板的备课制度下,显然很难完成。所以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要解放语文教师,让他们独立备课,对课文教授的顺序有相当的自主权。当然,在编选教材时,我们也可以大致做到这一点,比如从高一九月份开始的课程,就可以按照大致的教授时间来安排相关时令的文章。

12、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3、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14、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人,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内阁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满井游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15、关于这一点,钱基博说他教无锡的学生读姚鼐的《游泰山记》,即便是数十遍也不能流利背诵,但如果给学生读他自己做的《记天下第二泉》,四五遍就已经琅琅上口了。所以他认为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身边的家乡的事物,因此学习起来便捷,也容易引起趣味,记忆也极为深刻。(见《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三年级预定二三学期国文读法教材说明书》)

16、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17、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18、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19、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0、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尤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三、虎丘记翻译及原文

1、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2、寥寥百字,从实到虚,从有限到无限,显出中秋之夜游乐场景的美不胜状。

3、飞鸟因为这歌声回旋往返,勇士听了这歌声感动得流下眼泪了。

4、目前的教材都以专题分,在专题下放入文言、白话、翻译三种类别的文字,这是很不好的。我们的教材编订者所拟定的专题,都是思想性的,而将文章系于各种思想之下。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做法。为什么?因为语言文学应当以“文”为本,而不是以“道”为本。

5、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

6、⑭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7、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8、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9、(4)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10、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11、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12、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3、⑥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14、山川兴废,信有时哉!翻译过来就是: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作者当时想和朋友一起在虎丘山修建祠堂,结果因为作者生病了,后来辞官,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明面是这个意思,暗喻什么,需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以及上下文来分析

15、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16、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7、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18、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9、这一点值得注意。以前的语文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在文言文的选择上自然无法照顾到地域的问题,但如今各地都有地方性的语文教材,因此钱基博所说的这一点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何苦要让学生读什么《石钟山记》,和江苏学生的生活经验八杆子打不着的地方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读宋濂的《阅江楼记》或是袁宏道《虎丘记》《西洞庭》、苏舜钦《沧浪亭记》、王世贞《游摄山栖霞寺记》、宋荦《游姑苏台记》呢?这些都是我们江苏的名胜,近在咫尺,不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其便利资源,学生也会倍感亲切,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20、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四、游虎丘小记翻译

1、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2、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3、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4、出自:《西湖游记》是明代袁宏道所做的关于西湖美景的一篇游记。原文:

5、这段的翻译每到这天,全城的人都关闭门户,肩挨肩地来到(这里)。(上至)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下到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化上艳丽的彩妆穿着华美的衣服,在行人往来的道路旁边铺设垫席,摆上酒菜。从千人石向上直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像梳子齿、鱼鳞一样,檀木做的歌板像山丘一样堆积,酒樽里的酒就如流云一样倾泻。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漫天的)云霞铺在江面上一般。(即使)雷鸣电闪也无法描绘那热闹的场面

6、……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7、继续跟着唱歌的,只有三四个人了。

8、(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9、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10、后两句中的“者”都和前面的词或词组组成了名词性词组,成为“者”字结构,所以也是“……,……也”形式。

11、当然很多人会担心先秦两汉文字的古奥,是否很成阅读的障碍。钱基博认为先秦、两汉的文字,因为作者没有前人文字的积累因袭,因此没有多少隐晦的典故可寻,只需要随文注释,读一句就知道一句的意思。反而方便了解。即便是有些奇字僻字,也是查字典能够解决的。如此从源头读下来,再读到唐宋明清人的文章之后,就能对其运用经、子的字句及文化典故的来历大彻大悟了。所以我们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这一思路,虽显费劲,但或许正可以收到长期稳固的效果,毕竟我们教文言文的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方法技巧,同时获得思想。而不是蜻蜓点水,学点琐碎的皮毛。

12、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13、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14、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5、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16、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17、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18、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19、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20、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五、虎丘记翻译及原文拼音

1、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注:有些句子表面上是“……者,……也”形式,实际上也是“……,……也”的判断形式。例:

3、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4、译文:刘备是天下枭雄。

5、(蔀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6、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7、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8、主语的省略。例如:

9、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

1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2、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浓丽!

13、我认为今后不应当一味因循守旧,把一些从形式到思想都比较老旧的文章奉为经典,觉得不可舍弃。而应当一反故习,将一些比较有趣味有思想的古文编入教材中,比如刘伶《酒德颂》、鲁褒的《钱神论》、韩愈《送穷文》、李贽《童心说》、袁宏道《徐文长传》、廖燕《金圣叹先生传》等。

14、(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15、译文:作战,靠的是士气。

16、(5)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17、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8、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9、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20、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六、虎丘记翻译

1、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2、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3、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在这一短短一段,出现了很多普通学生无法了解的问题,如雅、颂,清庙,商、周、鲁颂,诗书六艺,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令人感到陌生。还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学生也不能简单靠注释就能明白其中的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从先秦两汉往下学,就处处都是障碍,即便由教材作了注释,讲授时候教师再加以解释,也脱不了生吞活剥的嫌疑,学生于这些问题始终不能通贯。

5、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

6、不仅如此,在别人都急欲赏傲雪梅花时,作者却为贬作轻薄之物的桃花所恋,也表现了他与传统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时并没有正面去写月景,只是说“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至于具体的月景,就只有留给人们去驰骋想像了。

7、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8、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9、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10、⑩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11、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12、我们的教材是沿袭了过去桐城的老路子,要“以文载道”,一方面屈从于传统的力量,选了些所谓的经典篇目。二是选择的篇目,以说理为主,而且说的都是些远离今人生活的理,甚至这些理在古代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13、③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14、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15、钱基博认为,如果把文言文的讲读与文学史的教授分开,会造成一个非驴非马的境地。光学文言文则不知道流变,光学文学史则只是背得一些作者姓名哪朝哪代而已,教师对文学史讲得再天花乱坠,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只听得教师在那东家长西家短,自己并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味同嚼蜡。再者,如果编选教材者在文学流变上全不着意,要么是专宗秦汉,要么推崇明清,学生就更不明了文学史的演变了。于是钱基博建议,应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把文学史散入进去。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时候,一是例举名家文字,二就是加上文学史上的内容,一起教授。具体做法是:

16、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剑泉(过午不堪久坐)、文昌阁(晚树可观)、平远堂旧址(堂废已久,谋复、病寻作、乞归,兴阑)因景生情: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17、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8、答案:《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近似。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竖”“张”“走”“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美(或“好”),又是庐山之(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

19、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0、选文当与文学史结合

1、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艳丽像少女的面颊,和风像酒一样令人陶醉,波纹像丝绸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观看,不知不觉眼睛和心都醉了。

2、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

3、文学观点上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4、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5、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如织。中秋时节就更加繁盛。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垫上,把酒放在路边。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6、(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7、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8、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9、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10、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1、jī占卜问疑:扶~(一种迷信活动。亦称“扶箕”)。通过占卜问吉凶(divine)又如:乩语(巫神在沙盘上写出的预示吉凶的话);乩坛(放扶乩用具的桌子);乩架(扶乩用的架子);扶乩1193

12、(2)钱基博,《钱基博集·文范四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3、今天教语文,确实也会讲一些作者生平之类的内容,当然还要让学生背出来参加考试。但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学生只能背出某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写了哪些书,算作哪一个流派。都只是孤立地去看。问题还是出在教材编订上。

14、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15、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16、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17、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8、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啊!

19、听者魂销。四座屏息。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20、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1、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2、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3、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5、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虎丘记译文【145句文案】